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類成長歷程中的綠色浪潮(2)

綠色文明是對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所走過的道路進行反思的結果。這些新觀念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是取代工業文明的新文明的核心內容。

綠色文明將是人類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高度和諧的文明。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是綠色文明的旗幟和靈魂。

綠色文明觀把人與環境看做是由自然、社會、經濟等子系統組成的動態復合系統,以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為發展目標,以經濟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為發展途徑。

綠色文明道德觀提倡人類與自然的和睦相處、協調發展、協同演化,也就是說人類應理解自然規律并尊重自然本身的生存發展權。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和對自然的“給予”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綠色文明既反對無謂地順從自然,也反對統治自然。

綠色文明要求把追求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進步作為文明系統的整體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應該而且可以相互促進的。例如,一個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則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社會的健康發展又使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產能力得以增強。

綠色文明認為技術是聯結人類與自然的紐帶。同時,技術又是一把雙刃劍,一刃對著自然,一刃對著人類社會,所以必須對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行評價和調整。

綠色文明要求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信息不暢通和拍腦門決策的管理體制,建立一個能綜合調控社會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信息反饋靈敏,決策水平高的管理體制。這是實現社會高效、和諧發展的關鍵。

綠色文明主張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互相尊重,彼此平等。一個社會或一個團體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另一個社會或團體的利益為代價。這種平等的關系不僅表現在當代人與人、國與國、社團與社團的關系上,同時也表現在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關系上。

五、綠色革命的進程

(一)人類覺醒和第一次環境革命

美國海洋學家、環境學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描繪了關于明天的寓言。這個關于不美好明天的描述,足可以深深地吸引讀者,使讀者繼續讀下去,想弄明白究竟發生了什么。原來,這個沒有生命氣息的春天是化學殺蟲劑造成的惡果?;瘜W殺蟲劑對自然環境、生物、人體健康、基因等都有可怕的影響,殺蟲劑的致命效用是不區分對象的,濫用殺蟲劑可能導致生命的毀滅。蕾切爾·卡遜在這本書中所作的預言,雖然沒有完全變成噩夢般的現實,但它所憑據的確鑿事實和科學根據,說明它并非虛妄之談。它為大自然敲響的警告之鐘,確實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和行動?!都澎o的春天》是一本具有深遠意義的書,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作者對它的最初期望,它掀起了一場環境革命,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觸發人類覺醒的第一次環境革命。

隨著重大公害事件在世界范圍內頻頻發生,《寂靜的春天》一書喚起了民眾和政府的環境保護意識,而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又使得西方工業國家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中,特別是資源短缺帶來了各種經濟和社會影響。全球范圍內的能源、經濟、生態問題日趨嚴重。世界面臨人口激增、環境污染、糧食短缺、能源緊張、資源破壞5大問題,并引起了專家、學者和關心人類前途命運的有識之士的注意。

《寂靜的春天》出版后,立即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和廣泛支持。人們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開始考慮經濟活動和政府行動對環境的影響?!都澎o的春天》播下的第一次環境革命的種子深深植根于民眾之中。當《寂靜的春天》發行超過50萬冊時,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為它制作了一個長達1小時的節目,甚至當兩大出資人停止贊助后電視臺還繼續廣播宣傳。由于民眾的壓力日增,政府也被迫介入了這場環境運動。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調查書中的結論。結果證明,卡遜對農藥潛在危害的警告是正確的。國會立即召開聽證會,美國第一個民間的環境組織應運而生,美國環境保護局也在此背景下成立起來。

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在為《寂靜的春天》再版所作的前言里說:“在精神上,蕾切爾·卡遜出席了本屆政府的每一次環境會議。我們也許還沒有做到她所期待的一切,但我們畢竟正在她所指明的方向上前行?!笔堑模麄€世界都在她指明的方向上前行。

(二)第二次環境革命與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1980年3月5日,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出呼吁:“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持續發展?!?983年12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擔任委員會主席,負責制定一個“全球變革的日程”。要求提出到2000年以至以后的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提出處于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廣泛合作的方法,研究國際社會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協助大家建立對長遠環境問題的共同認識,為之付出努力,確定出今后幾十年的行動計劃等。當時,布倫特蘭夫人作為挪威首相還要負責處理國家日常事務,而且聯合國的任命并非輕易的使命和責任,整個目標看起來有些雄心勃勃、超過現實。整個國際社會也對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全球性重大問題持懷疑態度。但是,布倫特蘭夫人決定接受這一挑戰,因為她認為,嚴峻的現實不容忽視。既然對于這些根本性的嚴重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那么除了向前走、去摸索解決方法外,別無選擇。為了能夠綜合地、全面地考察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為了能夠綜合不同發展階段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觀點,為了能夠更科學地反映復雜社會和環境系統,具有廣泛背景的22位成員組成了一個工作委員會。他們來自科學、教育、經濟、社會及政治領域。其中,14名成員來自發展中國家,以反映世界的現實情況。中國的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也是委員會成員之一。由于委員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不同的工作經歷和見識,在如何看待和解決人口、貧困、環境與發展問題上,起初存在一些分歧,但經過長期的思考和超越文化、宗教和區域的對話后,他們跨越了文化和歷史的障礙,于1987年4月提交了一份意見一致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了要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明確地給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概念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我們需要發展以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這種發展又應該以不破壞未來人實現其需要的資源基礎為前提條件。簡單地說,貧窮國家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糧食、衣服、住房、就業等應該通過發展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這些滿足是通過破壞資源和環境基礎來實現的,如砍伐森林、過度捕撈漁業資源、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等,那么這種發展就是不可持續的。對那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來說,保持他們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更大壓力,那么這種消費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可持續發展并不等于一切停止不前,保持現狀。對那些尚未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發展是必需的、緊迫的。為了滿足基本需求,不僅需要那些窮人占大多數的國家的經濟增長達到一個新的階段,而且還要保證那些貧窮者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需的自然資源的合理份額。

在我們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之時,不論是滿足富國的需求還是滿足窮國的需求,都應該想到我們所擁有的地球,不是從祖先那里繼承來的,而是從子孫后代那里借來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到后代人的利益。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3歲的加拿大女孩塞文·蘇左克發表了一次感動世界的講演。她說:“我們沒有什么神秘的使命,只是要為我們的未來抗爭。你們應該知道,失去我們的未來,將意味著什么?……請不要忘記你們為什么參加會議,你們在為誰做事。我們是你們的孩子,你們將要決定我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里……”這是一個孩子對恣意揮霍自然資源的父輩們的請求和呼吁。

(三)《我們共同的未來》明確提出了一些急需改變的領域和方面,這些問題將改變生產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永川市| 郁南县| 故城县| 仪征市| 遂川县| 山丹县| 太康县| 都江堰市| 东乡族自治县| 临桂县| 都江堰市| 会泽县| 镇康县| 分宜县| 治县。| 盘山县| 林西县| 泽州县| 松桃| 五河县| 得荣县| 工布江达县| 耿马| 垦利县| 清水县| 抚宁县| 汾西县| 青岛市| 宁波市| 榆树市| 中宁县| 陆川县| 丹棱县| 阳春市| 宁化县| 社会| 博客| 龙井市| 郸城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