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危害地球的垃圾與白色污染(4)

5月6日,福建商檢局在馬尾港對一批聲稱為進口廢塑料的貨物檢查時發現,這批所謂的廢塑料中夾帶了大量生活垃圾,如食品袋、牛奶桶、蜜餞袋,整批貨物惡臭熏人。

5月19日,青島海關查獲第三批到達該港的洋垃圾,重達542.7噸。

5月16~20日期間,上海先后發現了來自美國的20箱洋垃圾。

以上僅僅是數月內查獲的洋垃圾,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有多少洋垃圾闖進了我國的國門?洋垃圾為什么屢禁不止?又有多少洋垃圾闖入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國門?

但愿洋垃圾事件不再發生!但愿全人類共同行動起來,相互借鑒,相互合作,共同開展垃圾戰,共同解決這個可能遺患后人的全球問題。

八、塑料帶給人類的是喜還是憂

1906年,比利時科學家貝克蘭用甲醛和苯酚合成一種蟲膠,這就是人類最早研制出來的酚醛熱固塑料。20世紀30年代,尼龍又問世了,被稱為是“由煤炭、空氣和水合成,比蜘蛛絲細,比鋼鐵堅硬,優于絲綢的纖維”。它們的出現為此后各種塑料的發明和生產奠定了基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制造塑料的原料以石油取代了煤炭,塑料制造業也得到飛速的發展。

塑料是一種很輕的物質,用很低的溫度加熱就能使它變軟,隨心所欲地做成各種形狀的物體。塑料制品色彩鮮艷,重量輕,不怕摔,經濟耐用,它的問世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也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然而,塑料的發明還不到100年,如果說當時人們為它們的誕生欣喜若狂,現在卻不得不為處理這些充斥在生活中,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極大威脅的東西而煞費苦心了。

塑料是從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學石油產品,一旦生產出來很難自然降解。塑料埋在地下200年也不會腐爛降解,大量的塑料廢棄物填埋在地下,會破壞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的生長。如果家畜誤食了混入飼料或殘留在野外的塑料,也會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

目前,中國塑料年產量為300萬噸,消費量在600萬噸以上。全世界塑料年產量為1億噸,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廢棄量計算,全世界年塑料廢棄量就是1500萬噸,中國的年塑料廢棄量在100萬噸以上,廢棄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40%。這樣大量的廢棄塑料作為垃圾被埋在地下,無疑給本來就缺乏的可耕種土地帶來更大的壓力。

塑料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難以收拾的后患,人們把塑料給環境帶來的災難稱為“白色污染”。

僅僅從塑料袋而言,人們對它批判的呼聲就一浪高過一浪。

塑料袋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與人類結下難解的“情緣”。今天,在全球范圍內,一年至少有5000億個塑料袋被人們拎回家,1分鐘內就要用掉100萬個,也就是說每人每年要用大約150個塑料袋。有人作過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們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蓋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幾件“白色外衣”。塑料袋價格低廉,回收價值低,一般使用一兩次就丟棄了。這些未被回收的塑料袋很快進入環境,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全世界大多數人贊成不使用塑料袋,尤其對環保主義者來說,塑料袋“罪行累累”,已經成為人類的頭號公敵。

超薄塑料袋

首先,造成視覺污染。廢塑料袋散落在地面上,被風一吹,滿天飛揚,或隨風掛在樹枝上飄揚,或漂浮在水面上,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破壞了城市、景點的整體美感。塑料袋的這種令人生厭的特性使得它們有了很多蔑稱,如在愛爾蘭,掛在樹上的塑料袋被稱作“巫婆的內褲”;在中國,人們則稱它為“白色污染”。

其次,浪費資源。塑料袋不僅污染了環境,還造成極大的土地資源浪費。廢塑料袋隨垃圾填埋,不僅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長期得不到恢復,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塑料袋對動物生存構成威脅。拋棄在陸地上或水體中的廢塑料袋,被動物當做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農村、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尤其是拋入海洋中的塑料袋,堪稱“海洋生物殺手”。近年來,已出現多起海龜和鯨內臟被塑料袋堵塞致死后被海水沖上海灘的事件。例如,2002年,一頭小須鯨死后被海水沖到法國諾曼底海灘,在它的胃里竟然發現了800千克塑料袋及其他包裝材料。生活在北海的大鹱,其胃內的95%是塑料制品。從一只死去的大鹱胃內,研究人員發現了20.6克塑料碎片,其量相當于人的胃里含有2000克的塑料碎片。

此外,漂浮在江河中的塑料袋給水源取用帶來很大困難,造成泵抽空和堵塞,給工業生產和水電站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影響航運。燃燒塑料袋時會產生二英,對人體有致癌作用,還會造成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目前,塑料袋的負面影響已遠遠超過它的實際利用價值,成了困擾全球環境的一大難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九、“一次性”的恐慌

在早點攤吃早飯,隨手一雙一次性筷子;在超市買東西,順便扯個塑料袋;出門喝飲料,少不了一次性的杯子……

類似的經歷,我們可能都有過。因為“用著方便,扔著瀟灑”,許多人現在越來越割舍不下對一次性消費品的“依賴”。從司空見慣的一次性筷子,到推陳出新的一次性相機、一次性手機,一次性消費品正呈“新潮逐浪高”之勢。

然而,我們可能沒想到一次性消費品是現代社會中的一柄“雙刃劍”,它既是物質富裕、方便快捷的象征,也充當著消耗資源、制造垃圾的“加速器”。

時間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西方經濟復蘇帶來的繁榮使很多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有人曾在一篇叫做《這是一個生存問題》的論文中論述“強制消費”概念:“我們的具有巨大生產率的經濟要求我們把消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購買與使用變成一種儀式,從消費中獲得精神的滿足……我們需要以不斷增長的速度把東西消費掉、燒掉、穿掉、換掉和扔掉?!边@段文字描述了當時西方很多人的消費觀念,“強制消費”加快了人們發展經濟的步伐,也使更多的資源更快地變成了廢棄物。

在這種“強制消費”觀念的推動下,一次性消費品悄然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一次性杯盤、一次性刀叉、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剃須刀、一次性梳子、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照相機、一次性衣物、一次性餐巾紙、一次性紙抹布……一次性用品充斥在人們高消費、快節奏的生活中,充當著把資源變成垃圾的急先鋒。有人統計,美國每年所消費的紙張占到世界紙張年消費量的33%。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人均一生消費的部分情況為:消費汽油2.8萬加侖,穿過并扔棄襯衫250件,鞋115雙,使用并扔棄報紙2.75萬份、雜志3900份,扔掉廢品垃圾11.2萬磅、扔棄鋁制易拉罐2.86萬個(其中1.77萬個可回收)……

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一次性消費品是不可避免的,如吃快餐用的飯盒、待客用的紙杯等。但人們容易忽略,一次性消費品大量使用的同時帶來了兩大危害:一是消耗巨大的資源,二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據有關部門統計,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約23億個,達1.87萬噸;一次性塑料餐具2.2億個,達1320噸。

就一次性塑料餐具而言,它們大多是存在潛在危害的聚乙烯等塑料原料。聚乙烯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結構非常穩定,很難被自然界的光和熱降解,并且自然界幾乎沒有能夠消化塑料的細菌和酶,難以對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會二三百年不腐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進入土壤里會影響土壤內的物熱的傳遞和微生物生長,改變土壤的特質。作為生活垃圾進入垃圾場填埋或散落在田野進入土壤后,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廢棄在地面和水上的廢塑料袋容易被魚、馬、牛、羊等動物當做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動物胃里消化不了,導致動物腸胃肌體損傷和死亡,在動物園、牧區、農村和海洋,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另外,一次性發泡塑料在高溫下分解的有毒物質會損害人體的肝臟、腎臟、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的功能。在燃燒時有可能產生二英。

一次性筷子雖然不像一次性飯盒那樣不易降解、有毒,但制造一次性筷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很低,只有13.4%。雖然這樣,一些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廠家只顧一點兒蠅頭小利而亂砍濫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山體塌方。1998年長江的特大洪水就是一個“警鐘”。除此以外,“一次性”消費品的危害還有很多很多……

那么,一次性消費品將走向何處呢?專家們認為,“斷頭續尾”是根除一次性消費品危害的出路所在。一方面,要盡量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減少對資源的損耗,從源頭上降低一次性消費品帶來的危害;另一方面,使用對環境友好的原材料,即紙制的可自然降解的材料,以有助于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

我們希望生活中“一次性”消費品的威脅能越來越少,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十、城市里的頑疾——垃圾污染

20世紀后,工業發展推動了城市化,城市垃圾問題也開始時刻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如果說,我們生活的城市處在垃圾的包圍之中,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垃圾是固體廢棄物的一種。目前,全世界的垃圾產量在不斷增長著,每年產生的垃圾約達100億噸,相當于全世界糧食產量的6倍,鋼產量的14倍。美國近20年來垃圾的增長曲線甚至超過了人口增長曲線。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歷年垃圾的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占用的土地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近年來,我國每年處理城市垃圾的費用高達7.5億元。如今,垃圾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如皋市| 陇西县| 高雄市| 玉屏| 苏尼特左旗| 旺苍县| 雅安市| 烟台市| 招远市| 台湾省| 十堰市| 新乡县| 中西区| 富锦市| 鹿邑县| 沙雅县| 舒城县| 涡阳县| 五台县| 梅河口市| 大悟县| 美姑县| 五寨县| 咸丰县| 汤原县| 米易县| 金昌市| 巫溪县| 柳林县| 南阳市| 德惠市| 四会市| 酒泉市| 周口市| 岱山县| 宁海县| 阳春市| 尉氏县| 津市市|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