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群雄傳之天威隕落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章上]天下之中
詩曰:
品昨日春秋,定今日春秋,譜明日春秋,諸侯爭霸。
繼祖輩日月,創我輩日月,待孫輩日月,萬國朝王。
東都洛邑,成周王城。艷陽高照,春風拂面。洛水岸上,一排排柳樹披上了嫩綠的新葉。洛河之上,兩只帆船漸漸駛離碼頭,順著水流向東而行。
后面的船上,坐著兩排頭戴青銅盔,身披青銅甲的虎賁甲士。前面的那艘大船上,正中間坐著一位披著盔甲的白發銀須的老將,他一邊捋著白胡子,一邊閉著眼,陶醉地朗誦著開篇的那首小詩。
在他前面,坐著幾個披甲戴胄的中年將軍,身邊坐著服侍的,是一位年約十八的青年小將。船在水中,靜靜的行駛,大家疑神屏氣,仔細聽著老者的吟誦。伴隨著船漿擊水,有節奏的發出“嘩嘩”之聲。
過了一會,一位中年將軍指著南岸的一座城池說道:“君上,您看,那就是鄩城!”
那老將聽了,睜開雙眼,慢慢的站了起來,年輕小將趕忙扶住:“君父!慢著些。”
老將邊看邊說:“不礙事,不礙事!我看看,我看看!哎呀!有幾年沒來,這鄩城是越建越漂亮了!看看這,城壕完備,溝渠暢通,碼頭擴建,城垣翻新。原伯!你督城之務,做得極好!”
原來剛才指岸發言的中年將軍,乃是鄭國大宗伯,為政之卿原伯,只見他答到:“君上!鄩城是咱們鄭國東遷奪取的第一個城邑,未經戰損,各種設施完好,按君上當年的安排,一直作為貯備物資之用。后來我們又適當作了修整,咱們鄭國東遷來的官將家屬,以及重要物資器具,基本都安置在這了!”
“好!好!好!”鄭伯滿意的點了點頭。
一旁的司空堵伯對著年輕小將說道:“世子殿下。當年君上領著我們三十來人,從這里棄船上岸,兵不血刃,就接管了鄩城啊!”
大宗伯原伯聽了,隨即感嘆道:“是的!當時我等心里直犯嘀咕,就咱們這點人,能行嗎?”
司空堵伯接著說:“對啊!沒豐收到鄶國守將,當時會以為我們成周八師全軍出動呢,交了城才知道,就我們就這點人。”說罷忍不住的哈哈大笑起來。
原伯也笑了起來:“呵呵!順利奪取鄩城,實為君上鎮守成周多年之功啊!”
原來中間那名老將,乃是鄭國開國之君,是為第一代鄭伯,后人尊曰鄭桓公。他捋了捋白胡子說道:“寡人自奉王兄之命,居洛鎮守東都二十余載。在別人看來,無論我走到哪里,后面跟的必是成周八師啊。哈哈!”
“哈哈!”大家都開心地笑了起來。
談笑間,洛河北岸又出現一個城池。原伯指著說:“君上!北岸就是邘城。”
鄭伯抬頭看罷,問旁邊的青年小將道:“突兒。可知鄩、邘二城之來歷?”
鄭伯旁邊坐著的乃是鄭伯嫡長子,鄭國世子掘突,他搖了搖頭:“兒臣不知。”
鄭伯望著他:“突兒,今后不光東都成周,由你接守,成周八師,由你統率。還有咱們鄭邦東遷而來的國人百姓,其生存安危之責,也落到了你的肩上!因此,中原之地的山山水水,人文史志,你可要熟記于心啊!”
鄭世子突回答道:“兒臣明白,請君父訓示!”
鄭伯說道:“河洛之地,豫州之域,本為祝融氏所居。后世子孫繁衍散處,祝融氏擴分為八,號曰祝融八姓。剛才伊洛之會的鄩城,原為祝融氏之嫡胄,斟姓鄩氏所居。洛邑以東至河洛之會,皆為祝融彭姓,而此邘城,即為彭姓豕韋氏所處。洛邑之北,大河之南,是為祝融禿姓:西北為墻人氏,墻人者,護國如墻者也;邙山之北、大河南濱的蔿城,是舟人氏所居,舟人者,臨河習舟者也。洛邑之南,伊水之域,是為祝融董姓:豢龍氏居劉邑;鬷夷氏居伊川。
自大河以北,太行之南,蘇、顧、溫、董等諸城,皆為祝融己姓。洛河以東,是為祝融羋姓:位于洛、羅二水交會處,羅水岸上的訾城,原為羋姓羅氏所居;其東北大河之南,西山之下,為羋姓夔氏;其東南,大隗山下的密城,為羋姓熊氏所居。再其南之洧水之域,是皆為祝融妘姓:鄶城及鄢是也。又南之穎水之地,是為祝融己姓昆吾氏。東及濟水所出,皆為祝融曹姓所處。”
“君父!祝融氏,何德何能,世居此天下之中?!”
“祝融,火神也,炎帝之后也。炎帝者,燧人氏之帝號也。天地初始,人弱獸強,砸石為器,削枝為矛,茹毛飲血,晝則覓食于林,夜則居巢于木,如鳥獸巢焉,故稱巢人氏。巢人氏者,人之初時也。
數百萬年后,有方人者,偶知鉆木取火,故稱其族為燧人。燧者,順于取火于日也。益于其發明也,世人始知用火,乃皆下林巢,各覓洞穴而居,以火熟食,漸始狩獵捕魚。自此以始,人乃別于獸矣,于是奉為天下共主。
其首領因熟于鉆木取火、又能燧石生火,乃號為炎帝,炎之字,雙火也,以紀其鉆木、燧石取火之功也。因其能取火于天,昭顯天地之光明,世人乃尊曰天皇燧人氏,敬炎帝為人之始祖。燧人氏者,人能用火而穴居之時也。
燧人氏既先出于叢林,故能占得此天下之中。其后為祝融氏,乃世居于此。”
“君父!炎帝既為天皇,古三皇者,可得聞乎?”
“燧人氏百萬年之后,有賢人者出,其名為羲。畫文符,代繩結;劃八卦,立巫醫;織繩網,羅漁獵;別姓氏,制婚喪;作笛笙,為禮樂。以教天下,神州華夏始有人文,世人感其德教,乃奉為共主。尊曰人皇伏羲氏,伏羲者,伏于羲之教化也。
伏羲氏前,人只知其母,莫知其父,同族而婚者有之,兄妹野合者有之,其生不番,其壽不長。伏羲氏之后,別姓氏,制婚喪,同族不婚,人知父母,乃有孝悌。伏羲氏者,人同族而居,易族而婚,始有孝悌人倫之時也。
又數十萬年后,有賢人者出,嘗百草,辯糧藥;育果蔬,種五谷。于是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時人益于及其教也,乃出洞穴,依江河,開田土;尋高臺,為城邑。筑茅屋,屋以桿欄,上以住人,下以畜豬。故家字,取屋下有豕之義也。
世人感其功德,乃奉為共主,以其能取食于地,尊曰地皇神農氏。神農氏者,人食于農,種糧食菜,居邑養畜之時也。故,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古之三皇者也。
神農氏既立,以其功得于地,乃立土神,以社祭之:立春之日,始祭而耕,祈其順也;立秋之時,祭以嘗新,祝其豐也。
乃去燧人氏之帝號,尊炎帝為火神,命其后世官火正,以祝融為號。尊伏羲為木神,命其后世為木正,以句芒為號。而自號為農神,以其后為田正,以稷為號,稷者,五谷之長也。”
“君父!炎黃二帝,華夏之祖也。何世人言必崇黃帝,而不及炎帝?”
“因其久遠也!又數萬年后,神農氏衰,天下稱諸侯數以萬計,附于四伯,號為四帝。
稱黃帝者,興于華山之北,大河之西,雄于渭河之域,威及黃土高原之上,揚于崇山云海之峁。黃帝乃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以云能布四方,御四海也。
號赤帝者,雄于河洛之地,居于大河之南,威及江漢,播及荊湘。以其先為炎帝,世為神農氏之火正,乃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又以火能燒云也。
蚩尤出自大河之北,入海之濱,威加燕山南北,播及黑水諸原,乃自號黑帝。共工氏即其后也,乃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以水能克火也。
太昊居青州,處大河之東,至于東海,威及吳越,自號為青帝,乃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以龍駕云,能吐火,又馭水者也。
此四伯者,分居大河之東西南北,而各號為帝,官號相克,互不相讓,乃相征伐。
黃帝習于干戈,三伐赤帝,數不得志。蚩尤好兵而暴虐,作五兵、率其眾,七伐太昊,勝而滅之。其子少昊,西奔黃帝,蚩尤遂并其地,收其眾,勢乃大。于是南伐赤帝,爭于涿鹿之河。赤帝大懾,懼滅,乃服于黃帝,盟為兄弟,同伐蚩尤。
黃帝率師而東,屯兵于祝融之墟,華陽之邑。黃赤二帝遂與蚩尤戰,九戰乃勝,殺蚩尤之于中冀、巨鹿之野,逐其人于黑水之林,放其族于江南。于是皆尊黃帝為共主,黃帝乃立于祝融之墟、有熊氏之地,自此天下歸一。
黃帝既立于華陽之邑,時服于黃帝之諸侯,皆稱諸華。及黃帝歸于渭原,筑宮室,建宗廟。乃以社祭土神,郊祭稷神。
又命司馬少昊,正官爵。少昊前因神農氏之制,以土為首正,于今為司徒是也;次以木正,宗伯也;火正,即司馬;金正,為司寇;水正,為司寇。官爵既成,乃頒行天下。
黃帝之時,煉土為陶,宮室具用,以陶為尚。宗廟之中、大路謂之唐,故黃帝之后自稱陶唐氏。陶唐氏者,人能煉土為陶,以為器用之時也。時雍州尚彩陶,豫州尚赤陶,冀州尚黑陶,青州尚青陶,黃赤黑青四帝故也。
陶唐氏,黃帝之嫡也,夏后氏,黃帝之側裔也,吾宗姬周氏,黃帝之苗裔也,是故唐夏周,皆興于黃帝故土——河渭之會,又世有天下,故數千年來,獨崇黃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