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0031]宗周往事
- 春秋群雄傳之天威隕落
- 必有鄰
- 2458字
- 2022-01-13 08:00:00
宗周西郊,扈城。這里距離宗周的豐鎬二京中的老城豐京的東南,距離僅有三十里地,因而被秦襄公選定為秦軍的臨時大營。公子力率著徒兵駐扎在這,作為后勤供應基地,正在緊張地準備弓矢,糧草,晚食。
約期三日的總攻時間很快到來,這天清晨,豐城西郊,秦襄公率軍已經列陣完畢,從北至南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戰車各五十乘和甲士五百,隨著秦襄公的一聲令下。右庶長率車五十乘,攻城北,秦襄公領中軍車六十乘,攻西門。左庶長率車五十乘,攻城南。東征回援的北狄部隊,也分兵來此協助赤狄進行防守。他們分為兩陣,抵擋秦軍。
豐鎬二京的新城,鎬城。東南郊外,天王大司馬尹昆領中軍,申國司馬開父領上軍,曾國司馬領下軍,許國部隊最少,就作為預備部隊,列陣在三軍之后。
義渠王親率北狄大軍,白狄、青狄、黑狄三部,也列陣三隊以待。隨著天王大司馬的帥旗揮動,戰鼓聲揚,王師及諸侯三軍車騎,一起向狄人撲去。戎狄之眾也不甘示弱,沖鋒迎戰。
一場華夏諸侯和戎狄大決戰就此打響!這場世紀大戰,不但是宗周京師收復戰,也是華夏族和北方戎狄部族的生存空間爭奪戰,它的勝負結果,直接決定華夏和戎狄兩大族群,誰能定居關中平原,并影響著未來幾百年的歷史走向。
戎狄族群世居黃河之北的大草原,以游牧為生。華夏族群則世居渭河流域、也就是關中平原,以農業立國。兩大族群自古以來就以黃河作為天然的分界線,而處于分界線上的黃土高原,就成了兩大族群的天然屏障和緩沖高地。
東西縱橫、南北交錯的黃土高原,被黃河上游環繞著,并擁抱在懷中。千萬年來,就成了戎狄和華夏族必爭的戰略高地。對于分居高原南北兩側平原的兩大族群來說,誰能占據黃土高原,誰能就在戰略態勢和發展趨勢上,占得地利,獲得主動權。
華夏族群,在黃帝一統天下之后,親征戎狄,占據了黃土高原,黃帝得以安葬于黃土高原之上的橋山。千年以后,黃帝嫡嗣陶唐氏開始衰落,黃帝所創的基業逐漸沒落,繪制的版圖也慢慢萎縮。
你退我進,北方的戎狄部族復卷土重來,從北面逐漸蠶食,慢慢的占據了黃土高原,在此生活的一些華夏族裔,因為不愿搬遷遠離故土,就臣服于異族,最后被其同化,也逐漸融入了戎狄部落之中,黃土高原最終成了華戎雜處的高原山區。
在戎狄居高臨下的不斷侵襲之下,生活在渭河流域的陶唐氏逐漸退卻,最后在一場大地震的沖擊之下,被迫從渭河平原遷居到了臨近的汾河平原。
他們以黃河為天險,以太行山脈為屏障,定都在汾河平原中南部,這里西臨汾河,東依太行,新都命為陽城,渭河平原自此就被留給了同為黃帝族裔的周人部族。
及黃帝的側裔夏啟興師,攻滅陶唐氏,宮城陽城就變成了一片廢墟,后人稱之陶氏城,后來以訛傳訛,諧音成了陶寺。
夏啟立國后,其都城和疆域,基本多在中原之地。周人因為和夏族都同祖黃帝,所以渭河平原得以免于兵禍。后來,東方的商人興起,合子、嬴二姓諸侯之眾,攻滅定居中原的夏桀,遷居中土,建立了商朝。
后世商王們相繼征伐,不斷開韁擴土。他們東并諸夷,直抵海濱;北征戎狄,至于大漠;南伐諸蠻,越過長江,直抵南嶺;西征羌戎,穿過戈壁,到達昆侖。盡占平原之地、江河之濱、以及金玉礦山。
當是之時,南蠻東夷、北狄西羌,只得渡海登島,深入山嶺,遷于荒漠,逃竄雪山,天下四海,苦商久矣!居于渭河平原的周人,也被迫北竄于黃土高原,與戎狄部落錯居雜處,渭河平原落入商族諸侯手中。
后來迫于戎狄部落的侵襲和驅逐,周人為了生存,在黃土高原上東躲西藏,幾經遷徙。最終在古公亶父的帶領下,歸降于商王武乙,獲賜岐邑,從此,周人定居于岐山之南,渭河之北的周原之地。
古公亶父乃去戎狄之俗,筑城郭,建室屋,營邑居。依殷商之制,作五官有司,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於是民得安居,士得官爵,國人皆歌樂之,大頌其德。
北有戎狄之強,南有商王分封的諸侯林立,飽受戎狄侵虐的古公亶父,居安思危,思前慮后,在臨終前,將大位傳于驍勇善戰的少子季歷。為了使交接順利,他不惜將長子太伯,次子虞仲放逐于南蠻之地。
此舉雖然殘忍,但事后證明,“知子莫若父”的古公亶父,其痛苦決擇是正確的!三年守父之喪一經完畢,在商王武乙二十四年,季歷便率周師長途奔襲,越過關中諸侯,東伐于程,大戰于畢,一戰定乾坤,將渭河與黃河之會、華山之北的黃帝龍興之地華陰地區,收為已有。從此,初戰告捷的畢邑,成了周人舉行閱兵誓師的神圣寶地。
自占得華陰地區,周人就掌控了黃河上的風陵古渡和崤山上關塞之險,水陸兩路并在手中,從而隔斷了關中諸侯與商王朝之間的聯系。
隨后,季歷前因程邑,后以周原,前后夾擊。經過多年的征伐,陸續征服了商王分封在渭河平原的眾多諸侯小國,周人終于得以返歸于千年故土渭河平原。
占據了豐沃的渭河平原之后,周人迅速發展壯大。六年之后的商王武乙三十年,季歷親率周師北伐義渠,不但擊敗百年宿敵,還擒獲死義渠王以歸,作為祭祀之用,告慰古公亶父的在天之靈。
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歷朝王,商王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皞,馬十匹。
三十五年,周公季歷,受商王之命,向西討伐西羌落鬼之戎,大勝而歸。得知季歷大捷,商王武乙高興地西巡周地,慰問愛將。
這年冬天,在季歷的陪同之下,心情大好的商王武乙田獵于河、渭,也就是黃帝龍興的華陰地區,誰知運氣不好,居然被暴雷震死了。這給商周剛熱起的親密關系,潑上了一盆冷水。
商王文丁繼立,四年后,周公季歷征伐余無之戎,又大克之,即被商王文丁命為統管雍州之地牧師,是為關中平原的眾諸侯之長。
文丁五年,周公季歷修筑程邑,作為東征基地。七年,周公季歷討伐始呼之戎,又大克之。
十一年,周公季歷征伐翳徒之戎,俘獲其三大夫,親自押送到朝歌,向商王獻捷。文丁嘉季歷之功,錫以圭瓚、秬鬯,并賜九命之服,命以為伯。驍勇善戰、一生致力于征伐戎狄的季歷,成了第一代西伯。
然而,在季歷歸返之時,商王文丁聽信饞言:“先帝武乙非死于天雷,實為季歷所害。”于是狐疑不已,又不敢放虎歸山,便將季歷囚禁于塞庫。
季歷終其一生,精忠報國,為商王朝四處征伐,屢屢大勝戎狄,宣揚天威。卻因功高蓋主,一句讒言即被囚禁,因此悲奮不已,不久便抑郁而終,其子姬昌繼立,是為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