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沒有想到收集整理撰寫叔父端木蕻良先生的年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整理出一部目前最完整的年譜,經歷了近40年的時間。端木蕻良一生經歷繁復、創作豐富。多年來缺少有關他的一部完整、相對準確的年譜,嚴重影響了對他的全面了解,也使理解他作品的產生背景、創作心理、創作環境等等缺乏清楚、真實、準確的依據,給研究造成許多障礙。
要編一部端木蕻良年譜的起因是很有意思的。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十年“文革”,國內文壇一片荒蕪。眾多老作家已經銷聲匿跡多年,讀者迫切需要知道他們的近況。1980年,廣東花城出版社給叔父端木蕻良和嬸母鐘耀群來信,提出要編一本《文壇老將》,收入有巴金、沈從文和端木蕻良三人的資料。每個人是三部分:一是作家本人的一篇作品,二是幾篇近期介紹作家本人的文章,三是作家本人的著作簡目。當時,端木蕻良已經完成長篇小說《曹雪芹》上卷,正在全力以赴地撰寫中卷,近70歲的老人本來就是帶著病體工作,自然沒有精力。為《文壇老將》準備稿件又成了端木夫人鐘耀群的一項任務。鐘耀群已經非常忙了,一邊要給端木蕻良到處聯系,收集有關曹雪芹的資料;一邊整理《曹雪芹》文稿,同時還要整理他要發表的散文等文章;另外,還有大量的對外書信聯系,更不要說還要接待絡繹不絕的登門拜訪的海內外親朋好友。
花城出版社需要端木蕻良本人的作品,是沒有困難的。從1979年到1980年,端木蕻良在撰寫小說《曹雪芹》上卷的同時,僅發表的散文、回憶、紅學研究等等已經有40多篇。介紹他的文章,從1976年到1980年,僅香港方面寫端木蕻良的文章就有40多篇。內地報刊上1980年發表介紹端木蕻良的文章也有十幾篇。倒是提供端木蕻良著作簡目,讓鐘耀群犯愁了。鐘耀群是1960年和端木蕻良相識,半年后結婚的。婚后,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昆明,分居14年。“文革”剛剛結束,百廢待興,他們老兩口就投入《曹雪芹》的寫作中來,僅僅為創作,已經讓鐘耀群精疲力竭了。在與海內外新老朋友聯系接觸中,鐘耀群已經深切感到自己對丈夫過去的文學成就了解得太少了,人家一問,多是答不上來,因此開始著手收集端木蕻良過去的作品。就在這個時候,花城出版社需要提供端木蕻良著作簡目,鐘耀群感覺壓力太大了。端木蕻良對自己的作品,一直是只專注耕耘,寫出來發表就得,基本不收集。1949年以前,許多作家一年出版一個集子,把自己一年里的作品收集保存了下來。端木蕻良除了1937年巴金和1939年鄭伯奇給他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集外,其他短篇都散失了,更不要說什么散文、回憶、評論等文章了。根據端木蕻良的零星記憶,鐘耀群開始給香港、上海、重慶等當年端木蕻良寫作發表比較集中的地區的朋友寫信,請求收集、提供端木蕻良當年的作品。當時內地文化單位剛剛在恢復,倒是香港的朋友和美國的朋友復印來端木蕻良一些老作品。沒有辦法,鐘耀群勉強交出了一份簡目。里面提供的作品,除了長篇小說外,其他少得可憐。如除了兩部短篇小說集,未收集的短篇小說只提供了4篇,其中還有兩篇是1949年以后的作品。散文只提供了10篇,另有劇本8部。長篇小說《新都花絮》還列在中篇小說集里。為了擴大影響,引發海內外讀者關注,幫助提供端木蕻良的作品信息,鐘耀群將這個著作簡目發表在《花城》雜志1980年第7期上。這期出了一個端木蕻良的專刊,同期登有秦牧、黃偉經、彭燕郊寫的關于端木蕻良的文章和詩作。著作簡目雖然簡陋,卻是端木蕻良創作生涯中的第一次,意義自然不言而明。《文壇老將》一出版,海內外立刻有了反響,紛紛對端木蕻良著作簡目內容缺失太多表示遺憾,香港的許定銘還發表了《鐘耀群:〈端木蕻良著作簡目〉補遺》。
當年,從北大荒知青點回來的我正在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讀書。每年寒暑假來北京與妻子團聚,隔三岔五就去叔叔端木蕻良家。嬸母鐘耀群對我說:“看來不搞一個端木生平和著作年譜說不過去了。現在常常有人來家采訪,了解端木的生平和過去著作情況。靠你叔叔每次講,他也受不了;另外太占時間,《曹雪芹》還寫不寫啦?”這樣,我和鐘耀群有個大致的分工:她側重現在的端木蕻良的作品和海內外發表的關于端木蕻良的文章報道,我側重1949年前后的。我一邊從端木蕻良的各種回憶文章中摘錄他的經歷和作品,一邊從端木蕻良和我父母、伯父伯母以及親友的口述中,記錄家族的歷史和端木蕻良的生平。正是在這個時候,1980年年底,河南師大的老師周啟祥先生郵來一份當時令我們相當震撼的《端木蕻良創作年表》打印稿,收入了長篇小說6部、短篇小說40部、散文72篇、戲劇9部、論文41篇。1981年1月10日,鐘耀群托人將這份資料帶到哈爾濱轉交給我,我興奮地開始了新時期以來的第一篇日記,上面寫著:這份年表“是我所見到的年表中最詳細的一份”。這樣結合我們自己的收集,一下子就讓端木蕻良生平年表和作品目錄粗具規模了。
1982年1月,我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工作后,與鐘耀群合作,收集、整理端木蕻良的生平與著作目錄的進度開始加快。同年3月,遼寧學者任惜時首先在《遼寧大學學報》發表長文《端木蕻良的家世和生平》,接著李興武和還是四平師范學院學生的沙金成分別發表《端木蕻良年譜》。他們都來拜訪過端木蕻良,了解和確認端木蕻良先生生平的一些不確定之處。雖然離一份完整準確的年譜差距還非常大,字數不過萬余,但是已經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同時期,又有許多友人和讀者提供資料,有關端木蕻良的資料越來越豐富了。譬如有關端木蕻良在香港時期的資料,早在1981年4月,華崗夫人談濱若郵來1940年至1941年,蕭紅和端木蕻良從香港給當年在重慶的華崗郵寄的9封書信。當時,有關20世紀40年代端木蕻良與蕭紅在香港活動的資料非常稀少,這9封信,不但為人們了解他們在香港前期的活動提供了十幾條內容,也提供了他們有關創作、辦刊、交往、生活態度、工作情緒等方面的寶貴信息。后來陸續有香港劉以鬯、小思、周鯨文、馬鑒及張慕辛、沙遜(美國)、楊玉峰、蘇珊娜·浩(英國)等人的回憶、考證,大大豐富了端木蕻良在香港期間方方面面的資料。特別是劉以鬯先生提供了端木蕻良在香港時期的創作情況,小思提供了端木蕻良參與香港文協活動的詳細信息。1985年,我在《呼蘭師專學報》發表《端木蕻良和蕭紅創作生活年表》,里面有關端木蕻良在香港期間的記錄,就是這一成果的體現。后來得到薩空了先生的《香港淪陷日記》,基本把1941年年底至1942年年初太平洋戰爭期間的香港慘烈情況按日期列出,更加清晰地記錄了端木蕻良為照顧重病的蕭紅所付出的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以及香港地下黨對二人的援助和關心。
再如現在是南京大學教授的沈衛威當年為寫《端木蕻良傳》,從20世紀30年代南開中學《南開雙周》上找到端木蕻良中學時代發表的多篇文章和廣告、通知等,涉及端木蕻良當年在南開中學活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他慷慨地全部復印給我一份。我將其準確詳細地補充進了端木蕻良年譜里面。其中,確認了作為學生的端木蕻良確實擔任過《南開雙周》總編輯;端木蕻良當年所住的宿舍,正是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住過的宿舍,現在辟為周恩來在南開中學活動的一處紀念地;還發現端木蕻良在《南開雙周》上發表的目前所知是他第一個劇本的《斗爭》。
桂林時期是端木蕻良失去妻子蕭紅后,陷入懷念和孤寂的苦悶階段,也是他改變寫作風格,創作出不少雋永作品的重要階段。當時,我們收集到的大多是他發表在桂林的作品,而生平活動的資料非常少。1985年柳亞子先生的《磨劍室詩詞集》出版,柳老先生編年式的詩詞和詩序里,提到端木蕻良的地方太多了,馬上豐富了端木蕻良年譜在桂林時期的內容。后又有當年在遵義上學的陳福彬的多篇回憶和陳耀寰的日記,把端木蕻良在遵義時期的空白填補上了。
還應該提到的是,韋韜提供了整理茅盾先生遺物中發現的端木蕻良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時期給茅盾的12封書信;袁權女士發現了30年代端木蕻良在上海、江浙、西安等地給胡風的13封書信,1941年端木蕻良和蕭紅寄給上海許廣平的啞劇《民族魂魯迅》手跡謄寫本;還有朋友分別提供了完整的1933年端木蕻良和戰友創辦的北平左聯刊物《科學新聞》復印件、1941年端木蕻良在香港主編的香港文協刊物《時代文學》的全部目錄;等等。我從家里也找到了全套的1948年至1949年年初,端木蕻良在上海與石嘯沖、張慕辛及我父親創辦的《求是》雜志。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端木蕻良在有關時期的生平與創作內容。
1985年以后,隨著端木、鐘耀群夫婦年老體衰,投入《曹雪芹》和其他文章的精力越來越多,應酬也越來越多,端木蕻良年譜的收集整理工作就完全交由我來做了。到2012年,端木蕻良先生誕辰百年的時候,他的年譜經過多年的整理、甄別、補充、收集,已經達到十幾萬字的規模。盡管還是有許多缺項,但我已經盡力。這樣的成果收入在鐵嶺市政協主編的《永遠的懷念——紀念端木蕻良誕辰一百周年專輯》自印集里。2013年又得《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和王培元兄的支持,在該刊物分4期連載。
這次春風文藝出版社魄力很大,要出版“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推進東北作家的研究和在海內外的影響力,邀請我編輯整理一部端木蕻良年譜。這些年,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小說創作上,對于端木蕻良和蕭紅,雖然還關注和研究,但已經不是全力以赴地去做了。不過,我還是一直夢想,與人合作編輯整理一部端木蕻良年譜長編。因此,這次有正式出版年譜的機會,我還是很珍惜的。我放下正在進行的創作,又把原來的端木蕻良年譜檢視一遍,略加修改補充,加進這幾年收集到的內容后,就請我的朋友袁培力去把關了。
為什么要請袁培力來把關呢?我和袁培力相識于2012年1月。那些年,蕭紅傳記一本本地出版,有關蕭紅情感的文章一篇篇地見諸報刊,內容多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反復炒冷飯,那個真正的蕭紅完全被掩蓋其中了。這時偶然看到了袁培力在新浪的博客,他博客的署名叫“樵夫”,我發現他是專門收集蕭紅資料的。他收集資料的特點是細致深入,提供不少當時極少人看到過的資料,分析過程有根有據,得出的結論往往與眾不同,嚴謹、有力,推翻了許多加在蕭紅和端木蕻良身上的不實之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樣我主動在博客上與他建立了聯系。他應該是自學成才,他的最新成果《蕭紅年譜長編》剛剛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現在他成為名副其實的收集和研究蕭紅生平最全面的行家之一了。他收集蕭紅的資料,自然也就涉及端木蕻良,我就請他把有關端木蕻良的資料給我,同時我們遇到疑問也互相交流。他慷慨無私,又是收集資料的行家里手,使我獲益不小。我這邊的端木蕻良年譜自然就又不斷得到細化和充實。
2012年9月,遼寧省昌圖縣召開紀念端木蕻良誕辰百年大會和學術研討會,有國內外7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我也提議邀請袁培力和袁權女士參加。袁培力提供了兩篇考證文章《端木蕻良在西安》《端木蕻良與抗戰三幕劇〈突擊〉》。1938年春天,端木蕻良在西安的時間雖然不長,卻是他人生旅途上一個節點。蕭紅與蕭軍徹底分手,與端木蕻良結合就發生在這里。因為待的時間短,一些資料語焉不詳,端木蕻良從臨汾到西安再與蕭紅回武漢的時間、活動都無法細化。而袁培力結合袁權找到的端木蕻良給胡風的書信,把這段時間人物活動、落腳地點等等條理清楚地一一析出,并且把話劇《突擊》上演的詳細經過、當時報刊的反響整理出來,特別是基本搞清楚了端木蕻良對這部話劇創作的貢獻。這樣學術態度嚴謹又有豐碩成果的行家,我當然要請他來把關。有他《蕭紅年譜長編》的成果和經驗,我也愿意與他合作,把端木蕻良年譜再提高一個檔次。
果然不負我的期望。袁培力在通讀年譜的基礎上,特別在1949年以前資料難尋的地方給予了很多補充。他在過去的報刊上找到當年關于端木蕻良的各種報道有一二十條。另外,他從網上把南開中學的《南開雙周》完整地查詢一遍,糾正了過去沒有注意的錯訛;通過蕭軍、胡風等人的日記和一些當事人比較難尋的書信、回憶,把1938年西安時期,端木蕻良與蕭紅、聶紺弩、艾青、蕭軍、丁玲等人的活動、發生時間、所在地點等脈絡進行了更加準確清晰的梳理,糾正了不少過去似是而非的錯誤推論。他又把1938年至1939年端木蕻良與復旦大學的教學聯系,編輯《文摘》文藝副刊的時間和內容,后又與靳以合作編刊的來龍去脈都非常不易地搞清楚了。考慮到1949年前的資料多不好尋找,許多事實不為讀者了解,他還特別在每年的譜后增加了注釋,以提高年譜內容的可信度。相信廣大讀者都明白,凡此種種,這樣的工作都不是以文字的多少來衡量的。培力為這部《端木蕻良年譜》貢獻了他多年的辛勤所得,成為這部年譜的合作者是理所當然的!
正是由于海內外朋友的大力協助,經過我們披沙揀金、集腋成裘的不懈努力,今天終于可以拿出一部目前應該說很有分量和質量的20多萬字的年譜,來告慰端木蕻良先生,報答廣大讀者的殷切期待了!當然考慮年譜的容量,還有不少資料未收入。將來,我們若能看到鐘耀群新時期以來的日記,看到那些不同時期的當事人的日記書信,能整理出端木蕻良本人的日記和盡可能全的來往書信、創作遺稿等資料,相信編著一部《端木蕻良年譜長編》不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年譜存在疏漏、舛錯依舊難免,尤其間接轉錄的資料還是缺乏嚴格的考證與鑒別的,只能有待于以后的發現和補正。同時懇請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予指正補充。
曹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