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的意義:生命的蛻變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你沒看過的中年故事
大部分的凡人……對于可恨的大自然怨聲載道,因為我們的生命注定短暫,因為我們僅有的這一小段時間也在迅速飛逝。幾乎所有人都一樣,才剛準備要活著,就發現人生來到了盡頭。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Seneca)
《論生命之短暫》(On the Shortness of Life),公元1世紀
從生育期結束到開始明顯衰老之前,大約有20年活力旺盛的時間,這段歲月的確需要有個解釋。
——布洛頓·瓊斯(Blurton Jones)、霍克斯(Hawkes)與奧康奈爾(O'Connell)
《美國人類生物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2002年
不該這樣才對。我應該能抵抗這種趨勢。38歲時,面對我將成為中年人的接下來的那十年,雖然我極速沖向那個階段,但我揶揄它,嘲笑它。甚至對于這個人生階段的名稱(中年),我也感覺很陌生,像是罵人的話,而不是我會經歷的真實現象。中年,聽起來就像只會影響我們的父母,而不會影響我們的東西。沒人告訴我中年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或是可能發生什么事,所以我猜這不過是一場騙局,是一個編出來逼人提早變老的故事。我38歲時覺得自己很年輕,到40歲生日時還是自認為年輕——中年這種陳詞濫調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對吧?但我現在42歲了,時光的確呼嘯飛逝,我對最近流行的音樂不屑一顧,我挺個啤酒肚,這里痛那里痛,我還有輛跑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我正在經歷中年;除了這個丟臉的事實之外,中年最大的問題在于這個名詞太難定義。一般來說,沒辦法確定中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這一人生時期是曖昧得煩人,還是明確得惱人?是心智的狀態,還是生來就預設好的生命階段?也許中年開始于我們覺得80歲不再遠得恐怖,而是近得嚇人的時候。或是我們必須在矛盾之中做出選擇的時候——要么接受人生將無可避免地越來越糟,要么就準備不斷欺騙自己,事情會變得比以前更美好。最重要的是,我不曉得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害怕中年。
本書中,我想探討中年是什么,中年有什么意義。在敘述過程中,我們會試著定義“中年”——光是這樣就不容易了。如果問醫師什么是中年,他們大概會說起更年期。如果問社會學家,他們可能提到空巢期和容忍青少年。如果問經濟學家,他會解釋生涯高峰、女性二次就業,還有為老年所做的準備。如果問朋友,他可能會告訴你,中年是他看著鏡子發現自己變得和父母一模一樣的那一刻。可是在這些定義里,哪一種真的能定義中年嗎?畢竟,男人沒有更年期——至少和女人的更年期不同。而且現在有很多中年人要照顧年幼的子女、成年子女、新伴侶的子女,當然,也可能完全沒有子女。此外,許多人的事業巔峰不是發生在中年,而許多母親早在中年之前就回到職場。簡而言之,人們的生活彼此間差異太大,這些常見的定義似乎都無法具體回答我們想解釋的現象。
那么,我要怎么解決呢?我是生殖生物學家,也是擁有動物學學位的獸醫,我認為我理解中年的角度可以厘清上述所有的困惑。很長一段時間,我著迷于人類這種動物有多么古怪至極。從動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人生中做的很多事情都太過不可思議。我們是地球上最奇怪的生物,怪異之處不一而足。我曾經利用動物學與自然歷史的方法,研究人類懷孕的獨特行為、人類性別的遺傳學、人腦,甚至青少年。用同樣的方式來檢視“中年”這種最微妙、最復雜的人類創舉,也能發人深省。人類的中年是獨特的現象——和其他動物一輩子過到一半的階段很不一樣。我將在本書里告訴你,人類的中年之所以獨具一格,其實是促使我們演化的種種影響力所造成的。中年和年老無關——中年是截然不同的事。
我希望能說服你放輕松,把中年看成一種獨特物種的獨有特性,這么一來,你對中年人生的了解將會超乎預期(不論中年對你而言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在本書一開始,暫且定義中年發生于40—60歲之間,我提到“中年”時,只要沒有特別指出,指的就是人生中四五十歲這一年齡段。這個范圍當然完全是我主觀劃定的,我發現我提出的這個范圍,年長者會覺得我所設的年齡段低到令人擔心,年輕人則覺得我所設的年齡段莫名得高。然而,我所設定的這個上下限,顯示了中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時間,也說明了我可以利用動物學研究法來解釋各種各樣與人類“中年”相關的事情。
夜深人靜時,中年人腦中所浮現的問題,最能顯示中年的意義。我的身體是不是越來越沒用了?我是不是越來越容易生病了?我變老的速度和其他人一樣嗎?我的性格到底為什么要變得這么復雜?我的境況比小時候有所改善嗎?我該存錢留給孩子,還是存錢養老?我太晚生兒育女了嗎?與以前相比我不快樂了嗎?為什么社會規范不再適用于我?我該不該買輛摩托車,跟模特私奔?孩子們離開了(或即將離開,或不肯離開),我該怎么辦?我身邊平靜沉睡的這個人是誰,我們倆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恩愛了?
一想到要解決這一連串問題,似乎令人卻步,但我可以利用動物學和以演化為基礎的研究法來回答這些問題。我不相信我們完全只是基因的產物,也不相信社會和環境不會影響我們的本質;我也不覺得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人生的走向。不過,我的確認為中年是個可以解釋的明確現象,它是人類數百萬年演化的產物。中年不是20世紀的文化發明,中年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古老而獨立的生物現象,其他的一切都根源于此。
那么,我為什么堅持中年是個獨立的現象呢?中年難道不單單是一個開端,讓人從此無法控制地逐漸衰落,直到年老、死去嗎?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訴你,雖然定義中年時可能會遇到種種問題,但中年和人類生命的任何時期都不同,是確切、獨立的時期。中年不只關乎變老,其原因正是我所提出的中年的三大特征——“明確、突然、獨特”。首先,中年很明確,在本書中,我們會一再探討那些只發生在中年時期,而不存在于青年或老年的各種層面——中年就是不一樣。第二個特征是,中年的改變通常很突然。中年發生的事,其發生的速度通常快得驚人——太快了,顯然不屬于漸近、累積、老化的退化。中年的第三個特征是,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總的來說,我們在其他物種身上不會看到類似的現象,因此中年顯得更特別了。
我會廣泛搜集證據并對之加以分析,這些證據解釋了我們為什么演化出“中年”。我們將看到,在人類演化史中,大多時候的人生并不像我們誤以為的那么粗鄙、野蠻且短暫。地球上有人類的大部分歲月里,許多人活到40歲以上,而自然選擇為何作用在這樣高歲數的人類身上,卻早已放棄其他動物,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幾千年來,自然選擇把年過四十的人類塑造成獨特的生物。他們并不是逐漸凋零,而是進入一個特別的人生新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們的社會、情緒、生理、性愛和心理世界都會再次發生改變,達到新的狀態。我們現在知道這狀態是演化傳承的產物,而你越早體會,就能越早開始理解你的中年。因此,本書寫給所有曾經、正在或將要經歷中年的人。
不過,我雖然聲稱這本書是寫給所有人讀的,但是目前針對中年的研究似乎常常偏向某一人群。大部分已發表的證據,其所根據的研究,對象都是從前所謂的“正常人”——他們是異性戀,有固定伴侶和子女,恰巧住在發達國家。當然,把我們的結論應用到這個群體之外,應用在許多不符合以上描述的人類族群,是很重要的。但中年的研究變得這么扭曲,其實是有簡單而現實的原因的。進行科學研究時,如果能得到一個族群數量龐大且界定明確的樣本,會比較成功。打個比方,假如你想研究撫養子女的態度,或是更年期對性生活的影響,那么研究一群同構性高的人當然比較簡單;他們很可能都有孩子,或者目前有性伴侶——而長期穩定的異性伴侶正是那樣的取樣群組,尤其他們往往會用結婚來表明他們的狀態。
用這種理由可以使中年研究里固有的偏差合理化,但我們對有后代的異性伴侶格外感興趣,這有一個演化學上的好理由。我們之后會看到,我們的基因決定了許多中年的狀況,而這些基因當然全都代代遺傳自有孩子的異性夫妻。這不表示同性戀、選擇不生孩子的人,或選擇不進入婚姻關系的人不重要——他們很重要,我們在這本書中要時時刻刻記著他們。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他們在中年時所經歷的改變,同樣反映了幾千年來有孩子的夫妻的基因傳承。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將探討中年為什么會發展成目前的模樣。我們將探討創造人類生命藍圖的過程,甚至回顧有關中年的化石證據。這樣將有助于解釋中年的許多生理變化,以及我們這個獨特又幸運的物種是如何緩和、延遲老化的。
第二部分針對中年的心智,因為人和其他動物的差異主要在于大腦的差異。人類花了很多時間純粹在思考,因此我們應該至少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關注人類的智能、性格、心理和情緒在中年會發生哪些改變。我們甚至將暫停一下,想想為什么我們進入中年以后,會感覺時間流逝得那么快。
第三部分的一開始帶我們向前,進入性愛、戀情(或仍在維系,或正在枯萎)、更年期、嬰兒、家人和某一次危機。不過很快,很明顯是要將我們帶回到中年的生物演化大憂思——人類在人生這段時光會刻意重新評估人生的意義,而且還有時間做出改變。本書最后,我們會把所有線索穿綴在一起,試著總結出一個有條理的理論,來解釋中年是什么,以及每個人該拿中年怎么辦。
本書根據的信息來源廣泛,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做到信息的兼容頗費了心力)——主要是科學,有時會涉及藝術和社會科學。我希望讀者能明白,科學是其中最理想的來源,因為科學家能誠實面對他們使用的方法有什么缺點和限制。然而,我們也會看到,科學要整合基因、人體、情緒和文化這一系列議題也是很難的。解釋中年這件事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方法,或許沒那么奇怪,畢竟生物學家、哲學家、醫師、歷史學家、數學家、小說家、社會學家,甚至工程師,都曾經設法解決這個命題。
綜上所述,您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利好消息。中年很重要,因為中年占了人生的一大部分,而親愛的讀者,你很幸運,你身處的時空是對中年人最理想的時空。這不是指現代發達國家的人都不會英年早逝,而是如果有人在中年結束之前死去,我們會認為他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對待。你來到中年時,情況絕對在改變,不過你還沒有老。至少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
這一意識貫穿于我對中年的敘述中:人類的中年不是負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經驗;是變化而不是危機。甚至可以說,中年是解放——是演化、文化與性格的解放。我希望能說服你,遠古的人類擁有健康而有生產力的中年,這樣的中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只是后來被單調乏味的工作、外界各種影響所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