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前言
春秋戰國時期,風云四起,群雄爭霸,蘇秦、張儀、龐涓、孫臏、茅蒙、徐福在當時都是響當當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一面面引領各路英豪的旗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風云人物的背后,有一個隱居遁世的曠世奇人——鬼谷子,還有一本被稱為“智慧禁果”的曠世奇書——《鬼谷子》。
身處亂世之中,群雄之下,若要生存,要有求生之道;若要建功立業,更要有謀略回旋之術,迎合辯論之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出身名門,又曾拜在名師門下,演習權謀方略之道,之后在各諸侯國擔任要職,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隱居山林。從此,道家的仙風,隱者的逸氣,策士的權謀,學者的方術,豪士的曠達,便集中在這樣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身上。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曾這樣評價鬼谷子:“其人通天徹地,有幾家學問: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莫測;三曰游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引導,祛病延年,沖突可俟。”
如此頗具仙風道骨之人,其作品當然不會是等閑之作。鬼谷子其人本就極具爭議性,因此,《鬼谷子》這本書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它的問世,曾對社會尤其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理論起過重要的指導作用。此書產生于戰國中期,是一部集縱橫家、兵家、道家、陰陽家等思想于一體的政治理論著作。
《鬼谷子》一書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捭闔》《反應》《內揵》《抵巇》四篇;中卷包括《飛箝》《忤合》《揣》《摩》《權》《謀》《決》《符言》《轉丸》《胠篋》十篇;下卷包括《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三篇。由于中卷的《轉丸》和《胠篋》兩篇已經失傳,后人無法知曉其中具體內容,所以在此只能提及篇名。
從內容上看,上卷第一篇《捭闔》,是全書的總綱,是縱橫學說的主要理論依據。上卷的《反應》《內揵》《抵巇》,以及中卷的《飛箝》《忤合》是讓謀臣策士對組織進行分析,著重從外部環境著手進行。中卷的《揣》《摩》《權》《謀》《決》則是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思路,講述說服對方各個過程中所需要運用的策略。中卷的最后一篇《符言》是國君或者利于上位的統治者言行修養的標準,也是對前面上卷和中卷十一篇的總結。下卷《本經陰符七術》探討的是如何正心修身、決策轉圓、趨吉避兇等;《持樞》探討的是君主治國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民意;《中經》講述的是如何立身處世、爭取人心的七種方法。
《鬼谷子》雖獨具精深的游說之道、權謀之術,但歷代人對此書卻有著天差地別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一本經世之作,因為“其智謀,其變譎,其辭談,蓋出于戰國諸人之表。夫一閉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有人則認為此書過于功利,因為“捭闔、飛箝、揣、摩等術,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則家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此書中的觀點表明,只要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去說服別人。這種明顯的功利主義思想與儒家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相沖突,這正是歷史上對此書褒貶不一的最主要原因。雖然儒家文化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文化,但是卻無法遮掩其他學派的光芒。《鬼谷子》一書的主導思想是以游說的謀略和技巧取勝,認為一個成功的謀臣策士在游說之前必須“定計”,“定計”前必須“知情”。書中所闡述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諸侯間的關系、民心的向背和政治家本人的心性、能力、品質、喜惡等,為謀臣策士們游說君主、建功立業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對《鬼谷子》一書的研究和探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有不可小覷的價值。
《鬼谷子》其實是一部研究社會政治斗爭與謀略的智慧奇書,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極具實用價值。其中游說術的成功運用,直接會影響一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最有力的證據便是鬼谷子先生的幾位高徒——張儀、蘇秦、范雎,他們對戰國七雄的實力格局都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鬼谷子》一書歷來有“智慧禁果、曠世奇書”的美稱,富含處世進取、發跡的哲學之道,其中順應時勢、揣摩情意、見微知著、審時度勢等理論,對我們現代人小到為人處世、經商致富,大到治理國家、消除戰爭摩擦等,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書自問世以來,歷經許多朝代學者的詳細研析與注解,可見此書對后世影響之大。此書本就是智慧之作,再加上后世的詳細注解,其中的權變謀略的法術便使此書成為歷代乃至各國政治權謀家的枕邊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