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捭闔術

粵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始終,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原文

粵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始終,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譯文

縱觀上古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出,圣人之所以生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以先知先覺的導師姿態示于蕓蕓眾生。通過觀察陰陽、分合等現象的變化,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進行辨別,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推算和預測事物的發展過程,及時通曉人們內心變化的規律;以便及時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和利用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以求因勢利導。所以圣人生存在天地之間,從古至今,其立身處世遵循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原文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譯文

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無窮無盡,紛紜多端,然而最終都有其各自的規律和本質特征:有的歸于陰,有的歸于陽;有的以柔為特征,有的以剛為特征;有的歸于開放,有的歸于封閉;有的松弛不固,有的緊張難入。因此,圣人處理事務時,要善于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審慎地考察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先后順序。任用人才要估量其權謀和能力的優劣,然后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因材而用。世間之人,有賢良與不肖,有聰明與愚蠢,有勇敢者與怯懦者,有仁人君子,也有茍且小人,總之是有差別的,因而針對不同的人的態度和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對于賢德之人)可以迎為上賓,(對不肖之人)可以拒之門外;(對聰明的人)可以引進重用,(對愚蠢的人)可以廢黜斥退;(對怯懦的人)可以使其卑賤,(對勇敢的人)可以使其尊貴。總之一句話,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加以控馭和掌握,可使人盡其才。要審定和選擇賢才,必須考察此人才能的有無大小,性格品行的虛實優劣;可以先放任他的個人嗜好和欲望肆意行事,從而觀察其意趣和志向。在和對方辯論時,可以適當地貶抑或置疑對方的言論,以便誘導他展開話題,順暢議論;待話匣子打開后進行再反駁和詰難,從而探求出事情的原委,進而把握其真實意圖。得知對方的實際情況之后,自己應該緘默不語以挑動對方暢所欲言,以便了解對方所說是否于己有利。全面把握了真實情況后,或者向對方敞開心扉,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封閉心扉,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不露心跡。敞開心扉,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真實想法,前提是雙方的意愿和志趣相同;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不露心跡,是要考慮雙方的意愿是否相悖,誠意如何。要確定計謀是否可行,應該審慎地對計謀的不同方案進行仔細研究,這樣才能弄清彼此的異同優劣之處。彼此的計謀中,或與自己的意愿相悖的,或與自己的意愿相契合的,如果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應該在尊重對方意愿的前提下,確定自己的計謀主張。

原文

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圣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圣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

譯文

假如想要暢所欲言(和對方辯論),坦白自己的內心,抒發自己的見解,最重要的是嚴密周詳;假如想要不露心跡,隱藏自己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要深藏不露、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周詳、保密的重要之處在于運用微妙而且可以謹慎地遵循客觀規律的要求,與“道”有相通之處。之所以要暢所欲言地和對方激烈辯論,是為了全面了解和考察對方的真實情況;之所以緘默不語,隱藏自己的觀點,是為了考驗對方的誠心,找出與對方的共通之處。所有這些手段,都是為了權衡得失利害、輕重緩急,從而對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做出測度和分析,圣人會根據測度和分析的結果,謀劃下一步的行動方略。假如這些分析有失輕重之理、不合度量之數,那么圣人也只好舍棄不用,另謀良策了。因此,同樣是“開”,可以把自己的觀點袒露進而實施,也可以把別人的建議納入腦中而深藏起來;同樣是“閉”,可以采納別人的建議并付諸實施,也可以拒絕采納而棄置不用。“開放”和“封閉”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二者會導致陰陽處于對立統一的運動之中,構成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從而使得萬物生死輪回、萬事興亡交替。萬事萬物的自然變化,或縱橫,或返回,或翻覆,或忤逆,都離不開開放和封閉這種基本的運動形式的相互作用。開放和封閉的矛盾運動,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而就游說者縱橫辯論而言,也存在這樣的方法,所以必須事先審慎地考察對方的不同變化。

原文

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始終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譯文

口是一個人袒露心靈的門戶,而心靈則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主宰。每個人的意志、喜好、思想、智謀都要通過口這個門戶出入,向別人表達。因此,要通過開放和封閉來把守自己的“口”,用出和入來控制自己的言談。所謂“捭”,就是開放、言談、陽氣(袒露);所謂“闔”,就是封閉、緘默、陰氣(隱藏)。陰陽二氣必須中和、協調,那么開放和封閉才會節制有度,陰陽才能各得其宜。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等,都屬于“陽氣”,叫作“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棄損、亡利、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都屬于“陰氣”,叫作“終”。凡是那些遵循“陽氣”進行游說的謀士,其談論的均屬于“始”的內容,也就是通過論證“陽”的方面使自己的建議得到采納,進而付諸實踐;凡是那些遵循“陰氣”進行游說的謀士,其談論的則屬于“終”的內容,也就是通過論證“陰”的方面來終止實施某種計謀方略。

原文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譯文

合理運用開放和封閉的規律行事,必須從陰陽兩方面來進行論證和實施。因此,與處于“陽氣”中的人談論,可以用崇高的語言來說服他;與富有“陰氣”的人交流,則要用低微的語言引導他。這樣以低下求取卑小的認同,以崇高求取博大的寬容。照此而論,我們就可以根據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當說則說,當停則停,出入自如,天下便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沒有人不能說服了。謀士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說服普通民眾,可以說服一個家族,甚至可以說服一個將相國侯,可以游說天下國君。若要成就小事,可以小到極限,沒有更小的事;若要成就大事,可以大到極限,沒有更大的事。所有的損害和裨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復歸,這些復雜的情形,都可以運用“陰陽”的規律加以駕馭和控制。面對陽勢(有利的形勢),就要開始行動前進;面對陰勢(不利的形勢),就要停止行動而隱藏。面對陽勢,就要主動出擊;面對陰勢,就要退避隱藏。陰陽兩者總是互動循環,陽勢運動發展的終點是陰勢,陰勢運動發展的極致則是陽勢。乘陽勢積極而動的謀士,道德意志也會隨之相生相長;乘陰勢冷靜處理局面的謀士,形勢也會隨之相輔相成。以陽勢而求助于陰勢,需要用道德加以包容;以陰勢求助于陽勢,則需要盡智竭力,以誠感人。陰勢和陽勢相互轉化循環,遵循的正是開放與封閉的基本法則。這是世間萬物陰陽變化的規律,同時也是游說之士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捭”與“闔”、“陰”與“陽”的相輔相成,是萬事萬物生長變化的先決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天地“方圓”之門戶。

智慧總結

據《辭海》解釋:捭為分開的意思;闔為閉合的意思。本篇所著重論述的就是如何選擇說辭,如何掌握談話的節奏和技巧。要根據談話的時機、場合、對象等環境的不同,而適時地采取相對的捭闔之術。推而廣之,從應用的范圍來看:陽、動、剛、張、方等都可歸為捭術;陰、靜、柔、弛、圓則可歸為闔術。變陽為陰或變陰為陽,以動制靜或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或剛柔并濟,都可以說是捭闔術的延伸與推廣。

本篇也隱含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變陽為陰或變陰為陽的“捭闔陰陽術”,還有軟硬兼施、剛柔相濟的“剛柔張弛術”等,只要我們善于抓住事物的關鍵,便可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至于究竟采取何種策略,首先要根據內外的環境與形勢來判斷。當遇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機會時,就要采取“捭”的戰略,及時主動出擊,以便獲取更大的勝利;當環境與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就應采取“闔”的戰略,身居暗處,以積蓄力量,等到有利時機再發動反擊。

捭闔術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應用極為廣泛。由于各國實力的不均,許多弱小的諸侯國便通過相互游說聯合起來,以抵抗強國,保全自身,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蘇秦的“合縱”與張儀的“連橫”。在戰爭中捭闔術的應用也比較普遍,利用張弛、靜動、剛柔、方圓等之道的相互轉化,從而找到克敵制勝的辦法。

捭闔是事物發展普遍存在的規律,所以也成了游說者必須掌握的法則,所以文中說道:“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可見,只有處理好“捭”與“闔”的關系,才能夠說服別人。

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諸葛亮精心擇官

諸葛亮以其隆中策預見天下三分,顯示其大才;以其鞠躬盡瘁盡忠蜀漢,顯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擇官也以德才兼備為準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劉禪上疏,即《前出師表》,疏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漢桓帝、漢靈帝是東漢末年的皇帝,二人都信任宦官,大興黨錮之禍,殺戮賢臣,以致社會動蕩不安。諸葛亮上《前出師表》時,劉備已去世,由他執政輔佐劉禪,故在出征前總結了先漢與后漢興亡的經驗教訓,諄諄告誡劉禪,不要學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要學先漢“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國興隆,以復興漢室。

諸葛亮在《十六策》里指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若大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特別重視選拔德才兼備之士。

他推薦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重兵,負責宮中之事。劉禪欲增加后宮嬪妃,董允認為古時天子后妃之數不超過12人,今已足數,不應增加。劉禪寵愛宦官黃皓,黃皓為人奸佞,想干預政事,董允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黃皓,他在時,黃皓不敢胡作非為。

蔣琬、姜維都是諸葛亮精心選拔的接班人。

蔣琬入蜀,開始時任于都縣長。劉備前去巡視,正看見蔣琬飲酒醉倒,不理政事,非常生氣,要殺掉他。諸葛亮深知其人,為之說情: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劉備敬重諸葛亮,聽到他所言,便沒有懲罰蔣琬。后來諸葛亮提拔蔣琬為丞相府長史,每次出征,他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經常贊蔣琬為人“忠雅”,可與他一起輔佐蜀漢大業。諸葛亮死前,秘密上表給劉禪: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諸葛亮死后,蔣琬執政,其人大公無私,胸懷廣闊,能團結人。同時他能明知時勢,做到國治民安。

姜維繼諸葛亮復興漢室之志,屢次北伐,雖無大勝,但魏兵也不能侵入。等到司馬昭派大軍伐蜀,劉禪昏庸,不聽姜維派兵扼守陰平的主意,終于使鄧艾得以偷渡而直搗成都。

劉禪獻城投降,并命令姜維也投降。姜維想假借投降的機會,殺掉鐘會,復興蜀漢,最后沒有實現,姜維雖未實現夙愿,但足見其忠烈。

劉備死后,有諸葛亮及其后繼者蔣琬、姜維等輔佐,昏君劉禪才能坐帝位達40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漢,魏立國雖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馬懿就發動政變奪取曹爽的軍權,魏政權已歸司馬氏,魏已名存實亡,魏政權存在實際只有28年。孫權死后,孫亮立為吳帝,內部不和,國勢日弱,遂被晉滅,孫權后人掌權只有27年。三國相比,蜀漢政權比較穩固,沒有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的事情,這正是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輔佐的緣故。

評析

“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的意思是任用人才要度量其智謀和能力的優劣,考核其才能道德的短長,這也可以看作是選人用人的評判標準。諸葛亮為劉禪精心選擇有才能的官員,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以使有能之士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子產利而誘之用人才

春秋時期,子產擔任鄭國的宰相。他不但精通政治大事和治國之道,而且能夠根據人的優點和缺點,揚其長,避其短,挖掘出最大的潛能。

伯石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唯一的缺點就是重利益和愛面子,可子產仍然很重用他。一次,子產派遣伯石獨自外出到別的國家辦事。臨行前,子產還沒有交代任務,就問他:

“這次出去你任重而道遠,要是完成得出色,我會重重賞賜你。你想要什么獎賞呢?”

伯石畢恭畢敬地回答說:“為大王做事是我應盡的義務,我愿意為您效忠,還談什么賞賜呢?”

子產和藹地笑著說:“有功即可受祿。事成之后,你就搬到西城街上的那幢富麗堂皇的房子里去住吧!”

伯石已經心有所動,但表面上仍然露出一絲難色,答道:“這樣不太好吧,一來我還不知道能否完成任務,現在領賞別人會在背后議論;二來我現在的住處和那里相隔甚遠,馬上就要走了,一時也不能搬過去……”

子產打斷他的話說:“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你放心去辦事,這些事情我會安排妥當的。”

伯石高高興興地走了,一旁的門生不解地問子產:“他身為大臣,為國家辦事效勞是應該的,而且本身就拿了俸祿,您為何還要另外給他賞賜?更何況其他大臣從來沒有這樣的待遇,難道他有什么值得特別嘉獎的嗎?”

子產回答說:“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我明白伯石這個人,他很看重利益。雖然表面上說得很好聽,但那都是虛假之辭。每個人都有私欲,更何況是他!如果我給他一點利益,他就肯定會盡心盡力地辦事,而且我相信他有這個能力!”

“但是你不滿足他的私欲也不會有什么壞結果,畢竟那是他分內的事情!”門生還是不解。

“你這樣想就錯了!”子產回答說,“那樣他只是因為畏懼大王的威嚴去辦事,就算完成了,他也會心懷嫉恨。時間長了,說不定會做出什么壞事來。對于這種人就要利而誘之,才能引發他的能力,為己所用。”

伯石回來后,就住進了那座大房子里。子產又和鄭王商量賜給他一座城邑,伯石樂不可支,但是又作勢交回封地,子產也就故意收回。過了幾天,又重新發布命令賞賜給他。如此這般三次,伯石才接受。

門生又好奇地問:“第一次不要就算了,要么一次就賞給他,為何還要這樣推來推去?”

“我是故意這樣的。他這個人虛偽,這樣既顯得他謙虛禮讓,又滿足了他的私欲,一舉兩得。”

子產知人善任,不僅沒有因為別人的欲望和虛偽對其棄而不用,還利用別人的缺點,做到了人盡其用。由于子產對伯石的優點和缺點了如指掌,在他掌權時,伯石的地位始終沒有超過他。

評析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意思是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所以對待各色人等的態度和方法也應靈活掌握。子產成功用人之處便是抓住了伯石的虛偽與好利,從而以利誘之,使其忠心為己做事。

管仲入情入理逐佞臣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后,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日益富強,管仲也被尊稱為“仲父”。

不幸的是,他年事日高,身患重病。齊桓公專程去探望他,見到管仲病中的凄慘模樣,不禁在一旁垂淚。

“恐怕我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再也不能為您效勞了。您也應該考慮一下選合適的人來填補相國的空缺之位。”管仲說。

“我這些日子也想過,只是不知道把國政交給哪一個才放心!您看鮑叔牙怎么樣?”

鮑叔牙是管仲多年的朋友,也是他的恩人。聽完齊桓公的話,管仲立即回答說:

“鮑叔牙這個人德才兼備,但是他不適合做相國。他對別人的過錯和缺點深惡痛絕,一旦牢記在心,就久久不忘。作為相國沒有虛懷若谷的胸襟怎么能與其他大臣和睦相處呢?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處理好國政呢?”

“那易牙可以嗎?”齊桓公又說出一個名字。

管仲馬上搖頭,說道:“我正要提醒您呢,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人千萬不能用!”

桓公大吃一驚,問道:“這是為什么?舉國上下都知道他們三人對我忠心耿耿啊。”

“我也知道易牙為了表示對您的忠心,竟把自己的孩子殺了。但是所謂‘道是平常心’,他這樣超乎常情常理的舉動,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他愛我勝于愛子,對我仁至義盡,這還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嗎?”齊桓公還是有些不解。

“‘虎毒不食子’,今天他能對自己的親生骨肉下毒手,明天對您還有什么做不出來的嗎?”

桓公又問:“那豎刁呢?為了能侍候寡人,他閹割進宮,拿自己的身體回報我。這應該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吧!”

“這樣的人如此狠心,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到關鍵時刻會不摧殘君主您嗎?”

桓公接著提起開方,問:“他是堂堂衛國公子,卻舍棄尊貴的地位,甘愿做寡人的臣子。人情莫親于父母,他父母去世時,他忙于輔佐我竟然沒有回去奔喪。他對我的忠心日月可鑒,對他,我沒有半點懷疑!”

“他舍棄富貴必定是想得到更多的富貴。您想想,一個人對父母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一心一意地回報他人的恩情嗎?您不要一味地為特殊的言行感動,那些異于常情之舉,必定暗藏企圖!”

桓公覺得管仲所說的很有道理,于是把他的囑咐銘記在心,漸漸疏遠了易牙、豎刁、開方三人。

評析

“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意思是對所了解的人可以迎為上賓,可以拒之門外;可以利用,可以廢黜;可以使其低賤,可以使其富貴。管仲在以平常心洞察出隱藏在齊桓公身邊小人的險惡時,力勸其切不可重用易牙、豎刁、開方等人,所以后來桓公逐漸疏遠了這三人。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

勾踐臥薪嘗膽終滅吳

春秋末年,正當各諸侯國爭霸之際,吳、越兩國興起于現在的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它們與楚國相鄰。開始,吳國較強,越國較弱,兩國素來不和。后來,晉國曾聯吳制楚,而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兩國更成了世仇。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剛逝世,吳王闔閭乘機攻打越國,但由于時機不成熟,吳軍被越國打敗,吳王闔閭中箭受了重傷死亡。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了報殺父之仇,發動兵馬,向越國進攻。吳軍在梅山之戰大獲全勝,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退守在會稽山。越王勾踐后悔當初沒有聽范蠡的勸告而導致了國破家亡,最后與眾臣商議,決定跟吳王講和。吳王提出了一個條件,他要越王夫婦到吳國給自己當仆人。夫差的大臣伍子胥極力反對,要求他直接殺死勾踐,以絕后患。但夫差有心要羞辱勾踐,便拒絕了伍子胥的建議。勾踐與大臣文種和范蠡經過一番謀劃之后,答應攜著妻子心甘情愿侍奉夫差。從此以后他們天天侍奉吳王,處處安分守己,時時小心謹慎,為吳王打掃馬廄,執鞭牽馬,甚至親口嘗夫差的糞便,來觀察夫差的病情。夫差嘆息道:“勾踐今日如此對我,這些是我寵信的大臣和兒子都做不到的啊!勾踐對我的確忠心耿耿!”吳王感動之余,決定放勾踐夫婦回國。

勾踐回國以后,發憤圖強,籠絡群臣,教養百姓。十年臥薪嘗膽后,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他便等待時機討伐吳國,以雪恥辱。勾踐雖然報仇心切,但并未魯莽行事,他時常對眾人說:“兩國交兵,除將士有必死之心,戰馬有一日千里之力外,后方補給是很重要的,許多國家征伐別國時,都是因為后方補給跟不上,才被迫撤離的。我軍若與吳國交戰,一戰必勝還可,若成兩軍對峙,便不妙。所以欲滅其國,先滅其糧草,此乃上上之策啊!”于是,勾踐趁吳使前來討債要糧之際,便命令百姓將粟米蒸熟,然后來官府換取兩倍的生粟米。百姓們見有利可圖,都日夜不停地蒸粟米。幾日后,勾踐便派人將10萬斛熟粟米交給了吳王,并稱這種粟米最適合播種之用。吳王見米粒大而飽滿,便相信他,命人拿去播種,可百姓播種后,卻不見粟米發芽,吳國因此大鬧饑荒。再加上此時的夫差狂妄自大,連年用兵,總想凌駕于各個霸主之上;而且他又迷戀酒色,貪圖享樂;尤其是勾踐把西施獻給他以后,使他感到勾踐對他仍是忠貞不渝,所以當伍子胥向他提出忠告時,反而引起了他的憎惡。最后夫差竟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寶劍,逼得伍子胥自殺而亡。

公元前478年,越國趁機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越軍獲勝。公元前475年,越軍圍困吳國都城姑蘇,整整三年使吳國軍民無衣無食,紛紛逃離。吳王夫差見已是山窮水盡,忽然想起了前幾天伯嚭曾經對他說過的話:“當年越王乞和存越,甚至不惜自身為奴,大王何不仿效呢?”于是就派人向越求和。勾踐問各位大夫的意見。范蠡說:“我請大王不要忘記越國的經歷。20年來,我們日夜想念的是什么?世代爭奪的是什么?請大王好好考慮!”勾踐接著說:“對,當年,老天爺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取;如今,老天爺把吳國賜給了我們,我們豈能違抗天意而不取呢?請你轉告吳王,我可以讓他當個百家人的君主。”夫差絕望了,隨即拔劍而起,仰天長嘆:“我實在沒有臉面去見伍子胥啊!”說罷,伏劍自殺而死。稱霸一時的吳國,最終被越所滅。此后,越國曾強盛一時,越、楚之間也有過激烈的爭奪。到戰國時期,越國逐漸衰弱了。在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

評析

用捭闔之術來分析,勾踐先運用的是闔術。他先是主動求和,保全了性命;而后忍氣吞聲在夫差膝下為婢為奴,在柔弱示之的情況下得到信任,被釋放回國,從而取得了一雪前恥的最好機會;接著在暗中積蓄力量,又不露絲毫痕跡,以等待有利時機發動反擊。在形勢對自身有利后,便利用對方力量日漸削弱的時刻,再以“捭”術主動出擊,從而取得了大勝。

張儀巧舌詭辯蒙楚王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和楚懷王結成了聯盟,聲勢很大。秦惠文王原計劃去攻打齊國,但沒有得逞。蘇秦死后,“合縱”的局勢并未完全改觀,要想實行張儀的“連橫”策略,非把齊、楚聯盟拆開不可。于是,秦相張儀來到了楚國。張儀聰明過人,更兼巧舌如簧。他先找到楚王最寵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禮又是許愿,極盡拉攏之能事,然后去見楚懷王,表示秦王愿同楚王交好。

楚王直言不諱地說:“秦王一向霸道,總是向別人索取土地,不給就打,怎么交好?”

張儀說:“現在天下就剩下七個國家,其中又數齊、秦、楚最為強大。如果秦、齊聯盟,齊國就比楚國強大;如果秦、楚聯盟,楚國就比齊國強大,這就看您怎樣選擇了。現在秦王愿同楚國交好,還愿把商于一帶的600里土地送給楚國,你何樂而不為呢?”

楚王是個目光短淺而又剛愎自用的人,一聽說能得到商于之地600里,就很高興地說:“如果能得到秦國的信任,削弱齊國的勢力,更能得到600里的土地,我當然愿同齊國絕交。”

大臣們見風使舵,都紛紛拜賀,唯有客卿陳軫反對說:“齊、楚聯盟,才使得秦國不敢攻打齊國或是楚國。秦國愿送600里土地給楚國,目的就是要拆散齊、楚之間的聯盟。如果同齊國斷了交,而張儀又背信棄義,不肯交出土地,那該怎么辦?到那時,如果齊國和秦國再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楚國豈不是要滅亡了嗎?大王不如先接受秦國贈送的商于之地,再去同齊國絕交,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三閭大夫屈原則當庭斥責張儀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勸楚王萬不可信張儀的謊言。大臣中只有勒尚已被張儀收買,主張接受張儀的意見。

楚懷王不辨忠奸,被眼前的蠅頭微利所蒙蔽,聽信了張儀和勒尚的話,一邊派人去同齊國絕交,一邊派逢侯丑跟張儀去秦國接收土地。

張儀工于心計,一路上同逢侯丑打得火熱,使他堅信不疑。等到了咸陽城外,張儀略施小計,裝作喝醉了酒,從車上掉下來摔壞了腿,讓手下趕緊抬到城里去。從此一連三月,逢侯丑怎樣求見都見不到張儀。逢侯丑無計可施,只得寫信給秦王。

秦王答復說丞相應允的事他一定照辦,但他不知楚國是否同齊國完全絕交,所以不能兌現張儀許下的諾言。

逢侯丑寫信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報告給了楚王。昏庸的楚王信以為真,居然派人去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十分惱怒,同秦王約定一起攻打楚國。

逢侯丑一直苦苦地守候在張儀上朝的必經之路上。一天,逢侯丑終于見到了張儀,張儀反而問道:“你為什么還在這里,難道還沒有得到那塊土地嗎?”

逢侯丑說:“秦王說要等您病好了才能交割土地,現在請您和我一起見秦王,辦理割地具體事宜。”

張儀這時才露出出爾反爾的真面目,他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吃驚地說:“為什么要見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6里土地交給楚國,不必告訴秦王。”逢侯丑此時才恍然大悟,責問張儀為什么表里不一。

張儀堅決地說:“秦國的土地都是靠將士的鮮血一寸寸地爭奪過來的,豈可輕易送人,別說600里,就是10里也不行。我沒有說過要把秦國的商于之地600里割讓給楚國。”

逢侯丑一無所獲地狼狽回家,把經過跟楚王一說,楚王惱羞成怒,立刻派屈閡為大將,逢侯丑為副將,率10萬大軍征討秦國,發誓拿到張儀要食肉寢皮,以解心頭之恨。

秦國聽說楚國來犯,派魏章為大將進行抵抗。秦軍本來軍容整齊,軍紀嚴明,戰斗力強,又加上齊國派兵策應,輕而易舉地打敗了楚國。楚軍傷亡慘重,連大將屈閡、副將逢侯丑都陣亡了,10萬人馬只剩下3萬人逃回楚國。韓、魏等國一見楚國失敗,也趁機侵掠楚國的土地。

楚王走投無路,只好讓屈原去齊國賠罪,讓陳軫去秦國求和,并萬般無奈地獻上兩座城池,這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楚懷王不顧群臣勸諫,逞匹夫之勇,一心想殺張儀,居然恨到向秦國提出以黔中的土地來換張儀。秦國那些與張儀不和的人就鼓動秦王答應,認為以一個人換大片土地是占了絕大的便宜。秦王尚在猶豫不決,倒是張儀主動要求去楚國。張儀一到楚國就被扣押下來,楚懷王準備選個日子殺掉他祭祀祖宗。誰知張儀竟然買通獄卒,與靳尚取得了聯系,并千方百計拉攏楚懷王的寵后鄭袖,一起去迷惑楚懷王,勸他釋放張儀。

楚懷王心無主見,居然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釋放了張儀。就這樣,張儀平安地回到了秦國。楚懷王的昏庸導致亡國的結局,秦國在張儀的策劃下再次攻楚,并最終滅亡了楚國。

評析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就是說要抓住有利的形勢積極前行,當遇到不利的形勢時就停止行動而隱藏自身。張儀便做到了這一點。他不失時機地采取捭闔之術來游說各方:先是以600里土地使楚懷王與齊國絕交,接著拖延時間,直到齊、楚兩國斷交后再露出本來面目。這兩步可以說都是采取了守勢,采取了“闔”術,見機行事。最后,當時機成熟時,就主動出擊,采取“捭”術,滅掉楚國。

關漢卿裝瘋賣傻保性命

關漢卿的戲劇《竇娥冤》一上演,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由于戲劇無情地揭露了官吏的昏庸無道和貧窮百姓的艱辛困苦,因此老百姓爭相傳誦。但是當朝者卻認為關漢卿蓄意詆毀朝廷,有所圖謀,就下令通緝他,并四處張貼他的頭像,要把他捉拿歸案。

關漢卿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立即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暫時避一避風頭。這天晚上,關漢卿正急著趕路,對面走過來幾個巡夜的捕快。他想如果轉身逃走,不僅會招來嫌疑,而且還可能會落入他們的手中,便冷靜下來,站在那里和對方斡旋。那幾個人看他書生模樣,行色匆匆,立即攔住他。

“這么黑的天到哪里去?干什么的?”一個班頭模樣的人厲聲問道。

關漢卿看著眼前的情景,像在自言自語地說:“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統領千軍。”

班頭一聽答非所問,還有幾分文氣,而且口氣不小。他本人特別喜歡戲劇,多少還懂一些,不甘示弱地說:“你以為我聽不出嗎?你是不是唱戲的?快說!別磨蹭!”

關漢卿不為所動,繼續胡說一通:“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臺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即成空。”

其他的捕快有如聽聞天書一般,直嚷嚷:“抓起來!抓起來!”

班頭是個戲迷,平日也喜歡看關漢卿編演的戲,聽到這些話語,頓生疑慮。他把燈火靠近關漢卿的臉一照,失聲喊道:“我看你像……”

關漢卿急了,趕緊搶過話茬兒,笑嘻嘻地說:“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前后幾番話都說到班頭的心坎里了,人生不過就是一場戲。現在他已經確信面前的人就是關漢卿,但內心非常矛盾:“拿下吧,自己不忍心。關漢卿確實是戲劇大家,不僅自己喜歡,百姓對其也敬重有加,說不定因為捉拿了他,自己要臭名遠揚;放過去吧,500兩的賞銀可是一個不小的誘惑,說不定還要擔當失職的罪名。”

在一旁胡言亂語的關漢卿很快就看穿了班頭的心思,隨口又吟出一句道:“臺上莫逞強,縱使厚祿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下何足算,到頭來拋盔卸甲,下場還是一般人。”

班頭細細品嚼,悟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現在貪圖一時之利,到頭來功名利祿也是一場空,說不定沒有好的下場,自己又何必呢?于是接著自己剛才的話,訓斥道:“我看你神經有問題!”說完,一招手,對手下的人說:“我們走!不要在這個迂腐的書呆子身上浪費時間了!”一行人趾高氣揚地走了,關漢卿算是躲過了一劫。

評析

根據本篇的捭闔之術來看:關漢卿成功運用了其中的方圓之道,在不利的形勢下假裝癡呆,而內心卻特別清醒,以此達到麻痹對方的目的,從而使其放松對自己的警覺,而暗地里隨機應變,等待時機尋找脫身之計。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表演逼真,不露破綻,否則被對手識破就非常危險。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孟嘗君善待別人終脫身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公子孟嘗君,他以輕財好施、善待賓客而聞名天下。其他各個國家的人物都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他所供養的食客多達數千人,家中匯集了各個地方的人才。孟嘗君之所以能將這些人才收于自己的麾下,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無論這些人出身多么尊貴或是多么卑賤,他都一視同仁,和他們平等相處。

每當有一個新客人來拜訪時,孟嘗君總會親自接見,盛情款待。他和來客坐在一起促膝談心,親切地詢問客人家中的境況。這時,他會安排自己的侍從隱匿在屏風后,把他們談話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等客人離開后,孟嘗君會派人到來客家中去,奉送豐厚的禮品,表示慰問。他的食客對孟嘗君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尤其感激。所有的客人都以為孟嘗君對自己最好,和自己是最親密的,因此每個人都想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一天,有兩個人先后前來拜訪孟嘗君。這兩個人都不是什么正道中人,沒有什么真本領。其中一個人善于學雞叫,還有一個人竟然是個小偷,模仿起狗來惟妙惟肖。孟嘗君打算接納這兩個人,但其他的賓客都反對說:“雖然我們也有出身卑微的,但是讓這種雞鳴狗盜之徒加入我們之中,我們實在難以接受。”孟嘗君卻堅持收他們為自己的食客。

有一次,秦昭王把孟嘗君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他。孟嘗君趕緊派人向秦昭王的寵姬求救。那位寵姬說:“孟嘗君要是把他的那件狐白裘送給我,我就幫他的忙,保證他平安無事,化險為夷。”

孟嘗君的確有一件狐白裘。這件狐白裘一襲雪白,一根雜色的毛都沒有,價值連城,但他早就把它獻給了秦昭王。現在這件衣服還收藏在秦宮之中,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人把這件衣服從宮中偷出來。他向門下的食客求助,那個小偷馬上站出來說:“偷,我是很在行的!我保證能取出來,而且萬無一失。”當夜,他潛入秦宮,輕而易舉地就偷出了狐白裘。寵姬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狐白裘后,果然在秦昭王面前為孟嘗君說好話,秦昭王答應釋放孟嘗君。

孟嘗君變更姓名,逃出了咸陽,后半夜到了函谷關。可是,秦昭王感覺后悔了,立即派人來追,形勢危急,而這時城門緊閉。秦國有項規定,雞叫時才能打開城門,但是如果等到雞鳴天亮后,恐怕逃跑就更難了。前有雄關擋路,后有秦軍追趕,形勢十分危急。孟嘗君的門客中那個善學雞叫的人得知公子的危險后,決定幫他脫險。他一聲長鳴,遠近村莊的雞都跟著叫了起來。守關人雖然覺得天色尚早,但聽得一片雞叫,還以為天亮了,馬上開關,孟嘗君趁機順利逃出。

孟嘗君供養的那幾千食客,原來都同他素不相識。他從不擔心他們不為他效力,對他們一律給以關懷和饋贈,也不計較他們是小人還是君子,以及他們的地位和出身。結果正是這些雞鳴狗盜之徒救了他的性命。

評析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的意思是欲想以陽勢求助于陰勢,需要用恩德去感召。孟嘗君之所以能從秦國逃脫,依靠的卻正是不被人看好的雞鳴狗盜之士。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無論出身多么尊貴或是多么卑賤的人,孟嘗君都一視同仁,和他們平等相處,從而贏得了更多人的尊敬。終于在后來的危急時刻,被常人最瞧不起的門客救了自己的性命。

張方平以靜制動平謠言

益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都會派能人去鎮守。張方平曾奉朝廷之命調任益州太守。他正準備起程上任時,突然傳來一個很壞的消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中有人四處散播謠言,說壯族首領儂智高在南詔正蓄積糧草,大隊人馬馬上就要來侵犯四川。益州城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

朝廷接到益州的急報,火速派兵前去支援。與此同時,朝廷又命令張方平盡快赴任,主持四川地區防御事務,張方平接到命令后,便連夜趕往四川。途中,他仔細打探消息,又經過幾日仔細思考,總覺得事情有點蹊蹺。眾侍從忙問原因。張方平說道:“南詔離四川有兩千余里,道路艱險,自古飛鳥難逾。并且南詔各族之間語言不通,又沒有隸屬關系,難以統一指揮。如此看來,定是有人在散布謠言。”侍從們都認同此理。

在考慮妥當后,張方平遣回了援軍。進入四川境內后,他又發出命令告訴四川的少數民族:“如果南詔的儂智高來犯,我定會派兵抵制的。只要是良民,朝廷都會給予保護,但若要胡說八道、亂造謠言,不論是誰,一律殺頭!”接著,張方平把正在修筑城墻的士兵們全部遣回,然后秘密派人去邛部的少數民族里找一個能說漢文的人。恰好當地正逢上元節,張方平下令益州城四門大開,通宵不閉,任人自由進出,觀看彩燈,不受任何盤查。百姓們見此情景,沒有了當初的恐懼,漸漸安下心來,四川重新安定了下來。

不久,派到邛部少數民族的人找到了一個懂漢語的良民。張方平向其問明原因,果然是有人故意制造混亂。于是下令將最先散播謠言的人處斬。至此,益州之亂得到圓滿解決。

從張方平處理事情的整個過程來看,他在聽到那個壞消息后,并沒有自亂陣腳,而是“以治待亂,以靜待嘩”,認真分析事情的原委,并遣回援軍,大開城門,最終穩定了民心,平息了混亂局勢。

評析

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屬于“以陰結陽,施以力也”,是我們常用的戰略戰術。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這與孫子所言的“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警示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做事一定要先穩住陣腳,不可急躁冒進。而運用“以靜制動”的策略,就能更有效地觀察和把握對方的動向,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對策。

薛宣軟硬兼施懲縣令

薛宣擔任左馮翊長吏期間,歸他管轄的高陵縣令楊湛、櫟陽縣令謝游都是貪婪狡猾、作奸犯科之徒。但由于他們掌握著一縣的大權,以前的郡守曾經多次對他們的違法行為予以追究,苦于無憑無據,最終都不了了之。

薛宣走馬上任之后,楊、謝二人立刻到府衙拜見。薛宣也當即設宴,熱情招待他們。

過了一段時間,薛宣暗中尋找他們的罪證,經過努力調查,終于獲得了他們受賄勒索的全部證據。

薛宣觀察到楊湛似乎有改正錯誤的愿望,也能夠聽從勸告,于是他親手寫了一封信,把他所犯的罪行一一列舉出來,隨后把信交給楊湛,并告訴他:

“各位吏民檢舉揭發你的罪行,我已一條條排列在信上。還有人狀告你犯中飽私囊的‘主守盜’之罪,你作為縣令,我敬重你,不忍心把你的事情張揚出去,所以秘密寫了這封信告訴你。我希望你能夠妥善地處理這些事情,以便今后能重新清白做官。如果你沒有這些不法之事,那么就將這封信封好后再還給我,我一定會為你申冤昭雪,還你清白之身。”

楊湛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又見薛宣的語氣相當溫和,無意傷害,就立刻解下縣令的大印,交給縣吏,并寫了一封感謝信給薛宣,未有半句怨言。

而那位櫟陽縣令謝游卻自以為是大儒,頗有名聲,認為薛宣拿自己沒辦法,根本就看不起薛宣。

薛宣知道謝游的傲慢態度后,當即發出正式公文,對他進行公開的指責,公文中寫道:

“告櫟陽縣令:你手下的縣吏和百姓告發你治理縣政細瑣苛刻,隨意貶罰吏民,做苦差的人高達千人;用不正當的手段斂取錢財數十萬,供私自大興土木之用;又聽任富吏操縱物品價格。以上所有事情已經全部調查清楚,我本來想派遣官吏前來審訊此案,但又怕辜負了當初推薦你的人,以致給儒士們帶來恥辱,所以暫時停止你的縣令職務。”

謝游見到公文后,只得灰溜溜地辭官而去。

評析

軟硬兼施是“陰陽相求”,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懲治方法。高陵縣令楊湛已有悔過之心,所以薛宣順水推舟,讓他在自己的罪狀前悔過,省去了很多麻煩。而櫟陽縣令謝游非但無悔過之心,而且還不把薛宣放在眼里,所以薛宣以硬對硬,把罪證扔給他,免去他的官職。薛宣軟硬兼施,一拉一打,運用的力度真可謂恰到好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钟山县| 谢通门县| 木里| 洛阳市| 顺义区| 保山市| 渭南市| 迁西县| 满城县| 平陆县| 正蓝旗| 双鸭山市| 丹江口市| 郧西县| 浦北县| 漳州市| 武陟县| 诏安县| 阿拉善左旗| 罗甸县| 连云港市| 万安县| 辉南县| 大厂| 西昌市| 罗田县| 赞皇县| 揭东县| 东山县| 营山县| 绍兴市| 崇左市| 六安市| 蕉岭县| 井陉县| 神木县| 张北县| 林西县| 泰宁县|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