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內揵術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譯文

君與臣上下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貌似疏遠而實際上關系卻非常親密,有的看似非常親近而實際上卻各有心思、彼此疏遠,主動謀求職位的卻不被任用,而那些離去無所求的反而被召請,受到重用。有的臣子每日都能晉見國君卻仍舊得不到賞識和重用,而有的臣子與國君距離遙遠,但是君王只要聽到他的消息,就會起重用之意。歸根到底,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性情投合,從平日的交往中建立了感情基礎的緣故。君王與臣子的結交,有的是以道德為紐帶,有的是以同道朋友的方式交往,也有的以錢財貨利換取君王的寵信,還有的則是投君王之所好,以美色相贈。雖身為臣下,只要明確君王所喜所好,那么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退隱山林,或親近,或疏遠,或有所就,或有所去,或有所求,或有所思,都可以遂心如愿。這樣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如同母蜘蛛完全依從其子那樣,想出便出,想進便進,不給他人留一絲間隙或漏洞,獨自出來,獨自返回,進退自如,隨心所欲,誰也無法阻止。

原文

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

譯文

所謂內(通“納”),就是臣子向君王進諫說辭,從而取得君王的信任;所謂揵,就是臣子向君王呈獻謀略,以輔佐君王,成就大業。想要游說君王的謀士,務必要事先揣摩出君王的心理;想向君王進獻策略的謀士,務必要循勢而為,因勢利導。想要說服他人,首先要深思熟慮,分析自己的謀略優劣可否、成敗利鈍,然后再明確地向君王闡明其中的利弊得失,從而迎合君王的思想,掌握君王的意志。游說的要訣在于順應時宜,選擇恰當的時機,使自己的謀略與君王的意愿契合,以迎合君王。不過首先要審慎考慮同君王建立穩固的關系,然后再考慮擬獻的方略計謀是否順應時宜、合乎君王的心愿。如果謀士所進獻的計謀不合君王的心愿,就不可能被采納并付諸實踐。因此,進獻謀略者需要反復揣度,改變策略以適應時勢的要求,提出新的方案,以適應新的變化。這樣以變通的方法求得君王的采納,就會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樣游刃有余。與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余地,采用變通的言辭,隨機應變。只有善于變通的謀士,才能審時度勢,才能與天地自然的法則相通,隨著四季的更替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如同役使鬼神一般得心應手,才能契合于陰陽變化的規律,從而控馭天下百姓。

謀士在觀察君王謀劃大事時,就可從中洞悉君王的意愿和志趣。如果提出的方略計謀不合君王的意圖,與君王的觀點不一致,那原因就在于對君王的心愿還了解得不夠透徹。如果提出的方略計謀能夠合乎君王的意愿,卻仍然得不到采納和實施,以建立穩固、默契的君臣關系,那么由此可以推斷,君王關系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親密,實際上君臣的內心卻有很大的距離。如果進獻的計謀與君王的心愿并不吻合,圣賢之人也不會再為其謀劃的。

因此,與君王表面疏遠而實際上關系非常親密的人,是因為雙方的情感暗合之故;看上去親近而實際上關系疏遠的人,是因為雙方的志向和意圖并不相符;身居官職、主動進獻謀略卻得不到君王重用的人,是因為其計謀不當,沒有得到君王心理上的認可;隱居在野、所言不合君王心意,但后來又被召用的人,是因為他當初所獻計策被后來的事實證明是正確可行的,暗合君王的心意;每天都被君王召見卻得不到賞識的人,是因為他所提出的策略不合時宜,也不合君王的意愿;身居江湖鄉野、與君王距離遙遠反而能引起君王惦念的人,是因為其言行從根本上與君王的謀劃契合,君王亟待與他共商大事,成就大業。所以說,若不明了總體形勢,不了解對方的想法而貿然行動的人,其結果必定事與愿違;同樣,不了解君王的意圖而貿然進獻說辭的人,必然遭到非議和拒絕,想受到重用卻會適得其反。只有充分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再依據情況制定策略,才能夠充分施展自己駕馭形勢的計謀,推行自己的主張。這樣,才可能出入自如,隨心所欲。因此,圣人行事成大業,都是預先洞悉全面情況,從而控制和駕馭世間萬物。

原文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悟,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

若向國君進獻策略,首先要從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著手,引用《詩經》《尚書》中的立論和教誨,再綜合分析其利弊,并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策略中的得失。如果想要贏得君王的信任與寵幸,就要深知君王內心的意圖和想法,才能接近國君,取得信任;如果無意取得君王的信任和寵幸,一心退出隱居,就不必迎合君王的意愿,自然會失去寵信而離去。善于運用內外之術與君王周旋的人,必須明確處理事情的規律和方法,從而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遇到疑難問題能夠正確決斷,使策略的運用不會出現失誤,從而建功立業、積累德行,使朝廷君臣有序,人民安居樂業。這就叫作“揵而內合”,即所制定的策略符合君王之意。若君王昏庸無道,不能治理朝政,臣下庸碌無為,不能明確各自的職責,而君王仍執迷不悟,就可能被臣下所控制。對于那些自以為圣賢又不禮賢下士的君王,不能采納賢哲的諫言,而一味地陶醉于歌功頌德的歡呼聲中,如果朝廷有起用的詔令,就應該欣然受命,獲得君王的信任之后再施智展才,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另有所慕,打算歸隱山林,不愿當朝為政,就要利用社稷大廈將傾之機,伺機退隱。是去是留要反復權衡,轉換變化要因情制變,讓人摸不清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才算是掌握了去留進退的真正秘訣。

智慧總結

內揵術主要講述的是臣子如何向國君進諫獻策,如何拉近與游說對象的關系。內通“納”,也就是指向君王進諫說辭,以取得君主的歡心與信任;“揵”通“楗”,原意是鎖的意思,此處指向君主進獻計策,以輔佐國君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本篇共分四層意思:第一層,介紹了君臣之間建立關系的種類,有遠而親的,有近而疏的,有以道德為基礎相交的,有以志同道合相交的,有以錢財貨利相交的,有以聲色娛樂相交的,不管是哪一種,只要事先摸清了對方的意圖和想法,我們便可來去自如,欲親則親,欲疏則疏。第二層,介紹了進諫者如何才能得到寵信、使君主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議。有的靠品德換信任,有的以錢財為誘餌,有的用美色去勾引。只要投其所好,便可玩弄謀臣于股掌之間。第三層,講了謀士或說客進諫時應該掌握的技巧。首先應該把握游說對象的心理變化,順勢而為,便可應和人意;其次說到選擇適當的時機,才能更好地使建議與對方的心愿相吻合;最后提到還應該善于根據游說環境的變化去靈活變通地改變說辭。

在內揵術的運用中,“內”主要是游說對方,能夠與對方說上話、搭上腔,側重于言辭技巧;“揵”是要迎合對方的心意,側重游說的效果。從內揵的根本看:最關鍵的是要摸透對方心意去說服、控制對方的思路變化,從而使對方有種心心相印、興趣相投的感覺,接著便可靈活多變地采用游說之法,使自己進退自如。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朱云無所畏懼諫漢成帝

西漢后期,漢成帝執政以后,啟用自己以前的親信,尤其重用自己以前的老師張禹,并封他為安昌侯。但張禹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實際上他貪婪淫奢,在位高權重之后,對奢侈生活的追求更是變本加厲,人民都對他深惡痛絕。

朱云是當朝的一位官吏,是個敢怒敢言的硬漢子,他的這種名氣在朝廷上下已是眾所周知。他查實了張禹的種種罪行之后,立即上書求見皇帝。朱云當著滿朝公卿的面慷慨陳詞:“現在朝廷有些大臣,只圖一己之利,上不能輔佐君主,下不能益于百姓,惹得民怨沸騰,微臣請陛下殺一儆百,斬一奸佞之人,以平民怨,以儆效尤!”

漢成帝好奇地問:“哦?竟有此等事!不知你要斬的奸佞之臣是何人?”

朱云上前一步,毫不猶豫地說:“恕臣大膽,就是安昌侯張禹!他……”

正當朱云打算一一陳述張禹的罪狀時,漢成帝頓時龍顏大怒,大聲喝斷:“你這個逆臣,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以下犯上,公然在朝堂上侮辱我的老師!來人,將他拿下!”

兩邊的侍衛立即奉命捉拿,朱云一路掙扎,被拉至金鑾寶殿前時,朱云死死地抓住欄桿不放,不料竟將欄桿折斷。他大聲呼叫道:“我能到九泉之下與已故的忠臣為友,也沒有任何的遺憾了!現在陛下任惡人大行其道,日后還能以圣明自居嗎?”

漢成帝怒火正旺,聽到叫聲更煩,又下令道:“拉出去,斬首!”在一旁幾次欲言又止的左將軍辛慶忌摘去官帽,解下將軍的大印,雙膝跪地,對皇上說:“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朱云這個人素來狂放不羈,說話做事喜歡直來直去,相信您也有所耳聞。今日他進諫也是為民著想,并無惡意。如果他所言屬實,那豈不是殺錯了?如果他是信口雌黃,也罪不該死!陛下何不查明真相后再做判決呢?今日我愿以死相救!”

辛慶忌說罷,連連叩頭,磕破了額頭,染紅了地面。漢成帝想想覺得有理,平息了怒氣,收回了成令,并派人查證張禹之事,不再追究朱云。

后來,有人提議把折斷的欄桿修整翻新,漢成帝連忙阻止:“欄桿勿修了,把那些壞的部分收拾一下就行了。我要讓來來去去的大臣都知道朱云和辛慶忌不計自己得失而直言進諫的事跡。這種人是我一直都需要的啊!我差點犯下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

評析

內揵中有“或結以道德”之交,朱云的勸諫就屬于以臣子的赤膽忠心之德感動了漢成帝。雖然勸諫的技巧運用不多,但卻是道德、仁義、忠信的具體表現。采用直諫的方法,最好知道君主是個圣賢明君,如果是個平庸無能的昏君,那很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只有忠臣明君,才能做到以德相交。

從德行來看:對朱云而言,不計個人得失的正直和誠實永遠不會過時;對于漢成帝而言,能夠及時轉變觀念,吸取教訓,控制自己,虛心納諫,并下令勿修欄桿,以示警誡,則顯得難能可貴。

忠直諫臣魏國公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徵扣下了。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干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后還從哪里征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良久,唐太宗說道:“我的過錯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到洛陽,途中休息時,因為對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發脾氣。魏徵當面批評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常責怪百姓不獻食物,或者嫌進獻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對,使隋朝滅亡了。陛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如能知足,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足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唐太宗聽后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我就聽不到這樣中肯的話了。”

魏徵為人耿直,有才干,是個忠臣,唐太宗不記前仇,任用他為諫議大夫。魏徵不斷向唐太宗提出好的建議,使唐太宗對他十分佩服,經常將魏徵請入居室,詢問得失,魏徵越來越被重用,先后被唐太宗提升為秘書監、侍中、宰相,并封他為魏國公。

唐太宗曾說:“我好比山中的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過匠人的鍛煉,就成了寶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痛哭流涕地說:“用銅制成的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作鏡子,可以參照政治的興衰;用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與過錯。我經常保持著這三面鏡子,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呀。”

評析

“或結以黨友”,指以同道朋友相結于君王。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君臣之間能以良師益友般的感情相交的莫過于魏徵與唐太宗了。唐太宗把魏徵喻為明鏡來體察得失,把自己比作礦石,把魏徵比作匠人,足見其與魏徵的“黨友”之交。

裴延齡投君所好連升遷

裴延齡是唐德宗時掌管財政的大臣,雖然他對財政一竅不通,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干,就任之初,他便上書皇帝說:“我通過清賬查庫,發現有20萬貫的錢沒有入賬,請將這筆錢放在另外一個錢庫中貯存起來,以供陛下隨時取用,永無匱乏。”

不久他又上書皇帝說:“朝廷倉庫收藏的錢物多有失落,最近我在廢品中收得銀錢13萬兩,絲綢及其他物品有100多萬。這些錢物也都沒有入賬,應當算作節余,也該轉移到別的倉庫收藏,以供陛下支用。”

唐德宗本就貪財,當他得知裴延齡意外發現了這么多錢物,奢侈的欲望便迅速膨脹起來,今日修這個,明日建那個,都伸手朝裴延齡要錢。其實,裴延齡所說的那些意外之財,全都是子虛烏有,只不過是為了炫耀自己能干、討好皇帝而瞎編出來的。可面對皇帝越來越多的索取,他又不敢暴露真情,只好加緊對百姓的勒索和巧取豪奪。

有一次,唐德宗要建造一所寺廟,需用一根長50尺的松木,卻無處可得。裴延齡說:

“我最近在同州發現一座山谷長滿樹木,大約有數千株,長度都在80尺左右。”

德宗聽了十分驚異,說:“聽說開元、天寶年間,在附近連五六十尺長的樹木都尋找不到,不得不到遠方采購。如今怎么能出現這么多的大樹呢?”

裴延齡回答道:“我聽說賢才、珍寶、異物,只有在國君圣明時才會出現。如今這批樹木生長在京師附近,也是因為陛下圣明啊!開元、天寶時候怎么會有呢?”

其實根本沒有這些大樹,全都是他信口雌黃瞎編出來的,只不過是用來欺騙皇帝、討好皇帝罷了。當時就有人指責他愚弄朝廷,欺騙君主,雖然后來唐德宗也知道了他的荒誕虛妄,可是畢竟他的謊言很受用。唐德宗后來就不斷地給他加官晉爵,只不過裴延齡不到50歲就死去了,否則就有可能當上宰相了!

評析

內揵中有“或結以財貨”之交,而裴延齡正是利用了唐德宗貪圖財利、愛慕虛榮的性格,以花言巧語來投其所好,才得以使自己青云直上,官至顯位。

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贊揚,從而增加自尊心和虛榮心,自己即使在惡劣的情況下也能生存。唐德宗清楚,卻并未識破,反以之為重臣。裴延齡深得此道,他的宦途生涯也因此而順暢。

方來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

方來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因勢利導進諫言

春秋時期,齊國國相晏子生活非常儉樸,齊景公經常看著他身上的粗布衣裳嘆氣道:“你真是個鄉下人啊!”

晏子的住宅和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沒什么區別,家中陳設甚至比老百姓的還要簡陋。

齊景公知道后,便想給他建造一所好一點的房子。

一天,退朝后,齊景公叫住晏子說:

“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每天在嘈雜的聲音中度日,實在讓您受苦了,更何況灰塵滿街,地勢又低,狹窄且又潮濕的環境,實在不適合像您這樣的人居住,請您還是搬到寬敞明亮的地方去吧!一切費用都由我來負擔,您看怎么樣?”

晏子搖頭道:“感謝大王美意。住宅的好壞不一定是以豪華和簡陋來區分的,況且我所住的地方是齊國的先代賢士們住過的。我有時想,自己住在這里是不是有資格,會不會有辱先賢們啊。再說,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買東西很方便,怎么可以麻煩百姓再為我另建房屋呢?還是算了吧!”

齊景公見他不肯換房,便轉換話題,笑著問:“您住在集市附近,可知什么東西最貴,什么東西最便宜嗎?”

晏子一聽,不由得想起自景公繼位以來頻繁施用的一大酷刑——刖刑,即把人的雙腿砍斷。有很多老臣冒死進諫要求廢除此酷刑,都徒勞無功。晏子多次想勸諫,但一直苦無機會。今日齊景公問起物價貴賤來,晏子想了想,說道:“假肢是最貴重的,鞋子是最便宜的。”

齊景公臉色微微地一變,若有所悟地低下頭,沉思了許久。

“好了!”齊景公嚴肅地對晏子說道,“從明天開始我就廢掉刖刑。”

評析

晏子身居高位,卻甘居貧賤;盡管想諫止刖刑,卻要耐心等候時機,可謂深得順其自然之道。一個人如果享盡榮華富貴,必遭天妒人怨,災難隨時可能加身。晏子貴而不富,就不會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了。所以,他能安然當權57年之久。至于進諫時機的把握,晏子處理得恰到好處,似諫非諫,點到為止,卻力壓千鈞,一語中的。

晏子以棋為喻勸齊莊公

春秋時期,齊相國晏嬰,是一位家喻戶曉、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們尊稱他為晏子。他博聞強記,知古通今,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世,達57年。他提倡節儉,并能以身作則,盡忠納諫,對國君從來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一日,齊莊公在花園里與妃子下棋,聽說晏子前來求見,就撇下妃子,與這位棋壇高手在棋盤上廝殺起來。

晏子也不多話,穩穩地坐在那里,出車躍馬,擺開陣勢,一會兒工夫就吃了齊莊公不少棋子,占盡優勢。但不知為什么,晏子連連用強,走了幾步棋,棋局發生了變化。齊莊公沉著應戰,居然轉敗為勝,贏了一局。

齊莊公疑惑地問:“為什么這局棋會下得如此差呢?”

“臣有勇無謀,輸棋自在情理之中。”晏子手指棋盤說,“下棋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如今各國的狀況,對我而言已經很難勝任相國的重任了。”

齊莊公吃了一驚。晏子又說:“近年來,由于您偏愛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們滋長驕傲情緒,傲視文臣,欺壓百姓,鬧得京城臨淄烏煙瘴氣。許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風、民風越來越壞。若這些人不加以嚴格約束,勢必會出亂子。”

齊莊公有些自知之明,但身為國君,怎可輕易接受一個臣下的批評呢?于是不服氣地問:“請相國直言,古代有沒有哪一個國君,依靠武力而安邦治國的呢?”

晏子說:“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戲,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惡吏,這些人都是神力無邊、萬夫莫擋之輩,可他們卻不能挽救夏桀、殷紂的滅亡。夏、商的覆滅告訴后世一個道理:光靠勇力而不施仁政,是行不通的。”

齊莊公仔細體會晏子的肺腑之言,認為他說得很對,就恭敬地表示感謝,并同意從今以后省刑輕賦,施仁政以固國本,讓萬民敬仰自己,讓文臣親近自己。

評析

“方來應時”意思是反復揣摩,以適應時勢的要求去進言,以求其變通。晏子下棋,開始時猛如虎,顧前不顧后,待到后來欲掙扎時,早已成敗局。他以此吸引齊莊公提出話題,并順勢轉到以武治國和以仁治國上面來,當齊莊公不服氣時他又舉出實例,證明以武治國是不可行的。其婉轉自如的口才技巧,令人嘆服。

晏子在此便巧妙地抓住了進諫的時機,他不急于進言,而是在下棋中創造有利時機。先是采用投石問路的方法,以下棋使齊莊公對棋局的變化莫測而深感迷惑,而后再把話題轉到以仁政治國上來,闡述了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接著又舉出實例,說得齊莊公心服口服。

鄒忌能言善諫興國邦

封建社會,皇權威嚴,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諫言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被賜劍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屬子被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憑借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辦法而最終達到了目的。

公元前378年,齊威王即位,他每天沉迷于酒色聲樂之中,不理國事。9年之間,韓、魏、魯、趙陸續起兵攻齊,齊國兵將屢敗,齊威王在喪失大片國土的情勢下依然如故,無動于衷。

一天,他把一個叫鄒忌的士人召來彈琴消遣。鄒忌只是大談樂理,就是不奏曲。齊威王說:“先生樂理精深,必然熟悉琴音,就請試彈一曲吧。”

鄒忌說:“臣以彈琴為業,當然要盡心研究彈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國為要務,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國大計呢?我撫琴不彈,就能觸怒大王;而大王撫國而不治,9年來毫無作為,您就不怕齊國的臣民怨恨嗎?”

齊威王十分驚愕,便和他談論起治國之道來,鄒忌勸齊威王節飲食遠酒色,核名實,別忠佞,息民教戰,經營霸王之業。齊威王大悅,拜鄒忌為相國,加緊整頓國政。

這里還有一個故事:

有一天早晨,鄒忌穿好衣服對鏡自照時問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妻子回答說:“您比徐公美。”他又問侍妾,侍妾回答說:“徐公不如您美。”正巧,有位客人求見,鄒忌再問客人,客人也回答說:“徐公確實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恰徐公來訪,鄒忌將自己與他的身材、相貌作了仔細對比,覺得還是徐公超過自己。送走徐公,鄒忌認真反思,悟出其中道理,便上朝向齊王講述了這件事。他說:“臣確實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妻子偏護我,侍妾懼怕我,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說我比徐公美。由這件事,臣聯想到:我們齊國,地廣千里,四境之內有城120座。宮內侍從宮女,沒有不怕大王的;朝中左右大臣,沒有不偏護大王的;四方官吏邊將,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這樣看來,大王您所受的蒙蔽是多么厲害呀!”

齊威王聽了鄒忌巧妙的勸諫,覺得很對,于是頒布命令說:“凡能當面指責我過失的人,可獲上賞;能書寫文字批評我過失的,可獲中賞;能在眾人面前非議我的,只要讓我知道,可獲下等賞賜。”

這道命令頒布后,齊國文武百官紛紛上朝來向齊威王提出許多意見,齊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又將平日親近自己、暗中收受賄賂的佞臣或疏遠,或處死,齊國由此大治,又漸漸強盛起來。

評析

以上這則關于鄒忌進諫的故事,其高明之處仍然是“方來應時”,不急于講出自己的言辭,而是通過他物或故事談起,吸引對方問及與諫言相關的問題時再進諫,這樣既不會讓人產生反感之意,還能使其通過他物或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去深刻反省自身,從而得到更深刻的領悟。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晏子順水推舟阻齊景公

下面依舊是一則關于著名的政治家晏子勸諫的故事。

齊國到齊景公在位時,政治更加清明,國力更加強盛,在眾多諸侯國中是屈指可數的大國,這不僅因為有開明、有作為的齊景公,還因為有一流的政治家晏子的輔佐。

一次,有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盛怒下,他下令將那個人綁在大殿下面,要把他一節節地砍掉。這可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

同時,齊景公下令,誰都不能來勸阻這件事。如果有人來勸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作為國君,他的話一言九鼎,誰都不愿意冒險進諫。

晏子聽了以后,便把袖子一卷,裝出一副兇狠的樣子,拿起刀來,把那人的頭發揪住,同時在鞋底下磨刀,做出要親自動手殺掉此人、為君王泄怒的姿態。

然后,晏子仰起頭來,向坐在上面正發脾氣的齊景公詢問:“大王,我看了半天,但感到不知怎樣下手,好像史書上沒有記載過。堯、舜、禹、湯、文王這些賢明的君主要肢解殺人時,到底應該先砍哪一部分才對?對這個人應該從哪個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圣主們一樣殺得好呢?”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立即警覺,自己若要做個明君圣主,又怎么能用這種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所以他對晏子說:“好吧!我錯了,放掉他吧!”

評析

晏子在此運用了“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先是順著齊景公的意圖佯裝要殺掉此人,卻在行動中用暗示的語言警醒了齊景公,達到了自己勸諫的目的。

晏子知道如果當時直言規勸,直說心言,必定會事與愿違。因為此時的齊景公正在氣頭上,如此一來不僅會使之下不來臺,還會火上澆油,不但救不了將要被殺之人,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晏子正是看清了這個道理,才將計就計,很巧妙地充當“劊子手”,以委婉的方法勸阻了齊景公。

竭節忠職平恩怨

宋英宗在位時,一次受到驚嚇,得了重病,暫時由皇太后處理朝政。許多大臣不想預立太子,便暗中向皇太后進言。

一天,韓琦在簾前奏事,奏事完畢,皇太后忽然問道:“漢朝有一件昌邑王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嗎?”

韓琦頓時警覺,反問道:“漢朝有兩個昌邑王,不知太后所說的是哪一個?”

太后閉口無言。韓琦乘機奏道:“您說這句話肯定有原因,不知誰在太后面前談論過此事?”

太后急忙否認,韓琦趁機說:“皇上的兒女中,沒有一個是和您親近的。皇上從小撫養在宮中,皇后又是您的外甥女,這是上天的安排!太后怎么不加愛惜呢?”

不久,太后派人送給韓琦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話:為孀婦做主。韓琦便帶信拜見皇上,對他說:“我有一封信獻給皇上。皇上須知,您今日的一切,全都是當年太后愛護的結果,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希望皇上能侍奉太后,這樣就自然不會有什么事。”

宋英宗有些疑惑,仍說道:“我一定記住你的話。”

韓琦拿出信說:“這封信臣不敢私自保留,希望您看完后秘密燒掉。如果泄露內容,那么皇上與太后之間的矛盾就會被人利用,那就不好了。”

過了幾天,韓琦獨自去見宋英宗,宋英宗冷冷地對他說:“太后待我已沒有恩情可言。”

韓琦勸道:“自古以來,帝王中難道真的只有舜是孝子,其余的都是不孝之人嗎?不是這樣的。因為父母慈愛而兒子孝順,這是平常的事,不值得稱道。只有父母并不慈愛而兒子卻依然孝順,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宋英宗心有所悟,從此再也沒說過對太后的不敬之詞。

韓琦還憂慮皇宮中會有事發生。一天,他乘覲見太后時,對她說:“臣身在宮外,不能隨時看見皇上,也不能隨時保護皇上,因此宮中對皇上的保護,責任全在太后身上。假如皇上有什么不測,太后恐怕不能安寧。”

太后大驚,連忙說:“這是什么話!理當自己用心照料自己。”

韓琦說:“太后照管得好,那么眾人見太后如此慈愛,自然也會對皇上加倍照顧。”

太后默然不語。朝中的眾大臣聽說此事,都說韓琦管得太寬,不近人情。

韓琦卻說:“你們想一想,皇上與太后兩宮之間素來相互猜疑,明爭暗斗。假如有宦官或宮女撥弄是非,萬一有什么不測,我們用什么來止息他們呢!”

眾人這才知道韓琦見識深遠,為自己所不及。

評析

韓琦在事先猜測到了太后預不立太子的意圖,但依然明知故問,探其虛實,而后以委婉的語言提醒太后應該愛惜子女。而后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去勸勉宋英宗應孝順父母,才化解了母子之間的矛盾。其成功的關鍵就是韓琦進言的時機和方法都把握得恰到好處。

韓琦周旋在皇上與太后之間,目的是彌合他們之間的裂痕,以免他們相互殘害,演變成宮廷血變。韓琦以下斷上,干預皇室家事,這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忠誠與膽量。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

觸龍智說趙太后

據《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記載:公元前265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為年少,便由其母趙后執政。當時正處于諸侯國混戰的局面,所以國內形勢動蕩不安。秦國見有機可乘,便發兵攻打趙國。在分析到自身的力量絕不是秦國對手的情況下,趙太后不得不向齊國請求援助。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要求趙國以長安君作為人質才肯出兵。

平日趙太后對幼子長安君極為寵愛,怕他有什么危險,所以不肯答應。大臣們也都極力勸說,結果趙太后大為生氣,對大臣們說:“若再有敢說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我必唾其一臉口水。”

有一天,德高望重的大臣觸龍來求見趙太后。他知道如果直說必定會惹怒太后,于是見到趙太后便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由于我最近身體不安,好久沒有來向太后問好了,不知道你最近身體怎么樣?”

趙太后說:“最近我活動得很少,每天吃飯也不多。”觸龍說:“我也是這樣,但還是支撐著散散步,這樣對身體有好處。”太后說:“我可沒那份心情。”幾句日常的相互問候后,趙太后的怒氣漸漸消了些。

觸龍接著說:“我有個小兒子叫舒棋,就是不成材,多是平時寵愛的緣故呀。我已經老了,所以想讓太后允許他來宮中當一名侍衛吧,這就是我此次前來的目的。”太后說:“好吧,他多大了?”觸龍說:“15歲了。年紀雖小,但我希望在死前能由太后好好照看。”太后說:“沒想到父親也寵愛孩子呀。”觸龍說:“當然,甚至比母親還要厲害。”太后笑著說:“不會吧,女人家才格外寵愛自己的小兒子呢。”

觸龍見太后情緒好多了,便說:“父母疼愛子女,也應該替他們做長遠的打算。”趙太后點了點頭。觸龍隨即轉換話題說:“但我覺得太后為兒子打算得不夠長遠。”趙太后不解地問為什么這么說。觸龍說:“如今太后抬高長安君的地位,給他很大封地和諸多財寶,卻不讓他及時為國家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長安君怎能在趙國立足呢?所以我認為太后替長安君打算得不夠長遠。”

此時,太后才知觸龍的真正來意,也深深地被觸龍說服了。于是趙太后為長安君準備百余輛車馬,以及諸多隨從,送他到了齊國,齊國也終于出兵援助了趙國,使其轉危為安。

評析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處觸龍說服趙太后,正是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運用了迂回的策略,而不是直言相勸,用共有的愛子之情達到心靈上的共鳴,然后在談話中控制住了太后,使自己游刃有余、“可出可入”。后來便以此為突破口,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言辭說服了趙太后。從與趙太后拉近關系到找到共同語言,以至于最后使趙太后接受自己的主張,正是內揵術的運用——得其情,乃制其術。

蘇秦智用妾喻得信任

縱橫家蘇秦為燕昭王效力,前往齊國,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齊王歸還燕國10個城池。蘇秦勸說有功而返,以為將受到燕昭王的禮遇,可是沒料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詆毀自己。燕昭王偏聽偏信,不但沒有以相國之禮相待,反而對他心存成見。蘇秦深覺自己的處境委屈,他忍受著壓力,想方設法擺脫他人的控制。

一次在拜見燕昭王的時候,蘇秦說:“近日我聽到一個故事,發人深省,愿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不知道蘇秦什么意思,只好耐著性子說:“說來聽聽無妨。”說完就閉上眼睛,不再理會。

蘇秦知道只要自己有講話的機會,就有改變自己處境的機會,就專心致志地講故事。

“從前,一個男子世代經商。為了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個小妾在家中獨守空房。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和一個游手好閑的男子私通,這一切都被小妾看在眼里,但是她什么也不說。一天,那名男子和原配夫人在房中商量她的丈夫回家后應該怎么辦。女的說:‘我們真要在一起,他就必須得死。到時我準備一杯毒酒對付他,一切就好辦了。’不巧,小妾正路過,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他們的對話,記在心上,日日憂慮不止。

“不久,丈夫回來,給妻子和小妾帶回了許多金銀首飾。兩個女子忙碌著迎接丈夫,端上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切都準備好,原配夫人吩咐小妾為丈夫倒酒。小妾左右為難:不倒,害怕丈夫和原配夫人說自己不懂規矩和禮法;倒吧,又害怕毒死丈夫,說不定還要把自己牽扯進去;要是直接說明酒里有毒,又擔心丈夫趕走原配夫人,自己于心不忍。她靈機一動,假裝被腳下的東西絆了一下,打個趔趄,把手中的酒壺摔破了。可不知情的男主人卻破口大罵,后來還打了小妾一頓。”

燕昭王聽得津津有味。故事講完后,他沉思片刻,似有所悟地問蘇秦:“你不會僅僅是要我聽個故事吧?你想說什么?”

蘇秦見大王已明白幾分,便笑著說:“我是想說,有許多在大王您身邊的人就像小妾,對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卻還不能像對待原配夫人那樣信任他們,更何況想陷害小妾的原配還不止一個!身陷小妾處境的人最終要被大王遺棄啊!”

燕昭王看看蘇秦,對他會心一笑,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不幾日他便賞賜蘇秦,以相國之禮厚待他。蘇秦因此才得以逃脫了“小妾”的命運。

評析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處蘇秦知道了燕昭王身邊有人說自己的壞話,這便是“得其情”,需要找機會在燕王面前澄清自己,于是便想到了智用妾喻的“制其術”。因為蘇秦的策略非常有創意,巧用比喻,變被動為主動,重新取得了燕昭王的信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图们市| 宜州市| 玛纳斯县| 称多县| 景泰县| 措美县| 襄樊市| 阿城市| 崇阳县| 富川| 平舆县| 包头市| 阳谷县| 武安市| 临澧县| 阜新| 遂平县| 江孜县| 房产| 新泰市| 昆山市| 华蓥市| 交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丹凤县| 五峰| 阿图什市| 灵寿县| 太保市| 南宫市| 乌拉特前旗| 三门峡市| 嘉祥县| 莒南县| 大邑县| 武鸣县| 荆州市| 调兵山市| 吴忠市|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