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學術概論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方震編《歐洲文藝復興史》既竣,乃征序于新會。而新會之序,量與原書埒,則別為《清學概論》,而復征序于震。震惟由復古而得解放,由主觀之演繹進而為客觀之歸納,清學之精神,與歐洲文藝復興,實有同調者焉。雖然,物質之進步,遲遲至今日,雖當世士大夫大聲以倡科學,而迄今乃未有成者,何也?
且吾于清學發達之歷史中亦有數疑問:
一、耶穌會挾其科學東來,適當明清之際,其注意尤在君主及上流人,明之后、清之帝皆是也。清祖康熙,尤喜其算,測地量天,浸浸乎用之實地矣。循是以發達,則歐學自能逐漸輸入。顧何以康熙之后,截然中輟,僅余天算,以維殘壘?
二、致用之學,自亭林以迄顏李,當時幾成學者風尚。夫致用云者,實際于民生有利之謂也,循是以往,亦物質發達之門。顧何以方向轉入于經典考據者,則大盛,而其余獨不發達?至高者,勉為附庸而已。
三、東原理欲之說震古鑠今,此真文藝復興時代個人享樂之精神也?!岸粲?,甚于防川”,茲言而在中國,豈非奇創?顧此說獨為當時所略視,不惟無贊成者,且并反對之聲而不揚,又何故?
四、迨至近世,震于船堅炮利,乃設制造局,譯西書,送學生,振振乎有發達之勢矣。顧今文學之運動,距制造局之創設,后二十余年,何以通西文者,無一人能參加此運動?而變法維新、立憲革命之說起,則天下翕然從之,奪格致化學之席,而純正科學,卒不揚?
此其原因有原于政治之趨勢者。清以異族,入主中夏,致用之學,必遭時忌,故藉樸學以自保,此其一也。康熙末年,諸王相競,耶穌會黨太子,喇嘛黨雍正(此言夏穗卿先生為我言之),既失敗于外,又遭讒于羅馬,而傳教一事乃竟為西學輸入之一障害。此其二也。有原于社會之風尚者。民族富于調和性,故歐洲之復古為沖突的,而清代之復古,雖抨擊宋學,而憑圣經以自保,則一變為繼承的,而轉入于調和,輪廓不明了,此科學之大障也。此其三也。民族尚談玄。藝術一途,社會上等諸匠人,而談空說有者,轉足以自尊。此其四也。今時局機運稍稍變矣,天下方競言文化事業,而社會之風尚,猶有足以為學術之大障者,則受外界經濟之影響,實利主義興,多金為上,位尊次之,而對于學者之態度,則含有迂遠不適用之意味。而一方則談玄之風猶未變。民治也,社會也,與變法維新立憲革命等是一名詞耳,有以異乎?無以異乎?此則愿當世君子有以力矯之矣。
民國十年正月二日 蔣方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