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清代學術概論

今之恒言,曰“時代思潮”。此其語最妙于形容。凡文化發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境之變遷,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始焉其勢甚微,幾莫之覺;浸假而漲——漲——漲,而達于滿度;過時焉則落,以漸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其在我國,自秦以后,確能成為時代思潮者,則漢之經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四者而已。

凡時代思潮,無不由“繼續的群眾運動”而成。所謂運動者,非必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不能分為誰主動,誰被動。其參加運動之人員,每各不相謀,各不相知。其從事運動時所任之職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異。于同一運動之下,往往分無數小支派,甚且相嫉視相排擊。雖然,其中必有一種或數種之共通觀念焉,同根據之為思想之出發點。此種觀念之勢力,初時本甚微弱,愈運動則愈擴大,久之則成為一種權威。此觀念者,在其時代中,儼然現“宗教之色彩”。一部分人,以宣傳捍衛為己任,常以極純潔之犧牲的精神赴之。及其權威漸立,則在社會上成為一種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為嗜,若此者,今之譯語,謂之“流行”,古之成語,則曰“風氣”。風氣者,一時的信仰也,人鮮敢嬰之,亦不樂嬰之,其性質幾比宗教矣。一思潮播為風氣,則其成熟之時也。

佛說一切流轉相,例分四期。曰生、住、異、滅。思潮之流轉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啟蒙期(生),二、全盛期(?。?,三、蛻分期(異),四、衰落期(滅)。無論何國何時代之思潮,其發展變遷,多循斯軌。啟蒙期者,對于舊思潮初起反動之期也。舊思潮經全盛之后,如果之極熟而致爛,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則反動不得不起。反動者,凡以求建設新思潮也。然建設必先之以破壞,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壞,而建設蓋有所未遑。

所謂未遑者,非閣置之謂。其建設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間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謂“開國規?!闭呷?。雖然,其條理未確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間錯試驗中,棄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駁而不純,但在淆亂粗糙之中,自有一種元氣淋漓之象。此啟蒙期之特色也,當佛說所謂“生”相。于是進為全盛期。破壞事業已告終,舊思潮屏息伏懾,不復能抗顏行,更無須攻擊防衛以糜精力。而經前期醞釀培灌之結果,思想內容,日以充實;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

門戶堂奧,次第建樹,繼長增高,“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粲然矣。一世才智之士,以此為好尚,相與淬厲精進;阘冗者猶希聲附和,以不獲廁于其林為恥。此全盛期之特色也,當佛說所謂“住”相。更進則入于蛻分期。境界國土,為前期人士開辟殆盡,然學者之聰明才力,終不能無所用也。只得取局部問題,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應用之于別方面,于是派中小派出焉。而其時之環境,必有以異乎前。晚出之派,進取氣較盛,易與環境順應,故往往以附庸蔚為大國,則新衍之別派與舊傳之正統派成對峙之形勢,或且骎骎乎奪其席。此蛻分期之特色也,當佛說所謂“異”相。

過此以往,則衰落期至焉。凡一學派當全盛之后,社會中希附末光者日眾,陳陳相因,固已可厭。其時此派中精要之義,則先輩已浚發無余,承其流者,不過捃摭末節以弄詭辯。且支派分裂,排軋隨之,益自暴露其缺點。環境既已變易,社會需要,別轉一方向,而猶欲以全盛期之權威臨之,則稍有志者必不樂受,而豪杰之士,欲創新必先推舊,遂以彼為破壞之目標。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啟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終焉。此衰落期無可逃避之運命,當佛說所謂“滅”相。

吾觀中外古今之所謂“思潮”者,皆循此歷程以遞相流轉,而有清三百年,則其最切著之例證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邯郸市| 景宁| 古浪县| 蓝田县| 微山县| 城市| 宁陕县| 肥城市| 怀来县| 思茅市| 无为县| 罗城| 宜章县| 逊克县| 宜都市| 治多县| 连云港市| 荆门市| 柳州市| 醴陵市| 秀山| 林西县| 泰州市| 上饶市| 太康县| 湘乡市| 卫辉市| 武城县| 绩溪县| 台州市| 安阳县| 海伦市| 晴隆县| 都江堰市| 交口县| 安康市| 龙州县| 上饶市| 铜梁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