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錘煉心境(1)
順其自然的真諦
【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意譯:有這樣一種東西,它渾然一團,先于天地而生,安靜而沉默,傲然獨立而不會改變,反復運行而不回停止。它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么,只能把它記作為"道"。勉強命名稱之為"大"。而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疏遠,疏遠又會歸返。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君王要效法于大地,大地要效法于上天,上無效法于道,道則效法于自然。
【解讀】
2009年2月4號,一位優秀的組工干部,中共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彥生因患腦動脈瘤,猝然去世。在向遺體告別那天,許多人自發趕來,送他最后一程。我們常說,看一個人,不僅要看他生前的風光,還要看他死后評價。前來送行的人說:"我們準備了500朵白花,不夠!1000朵,不夠!1500朵,還不夠!人們呼喚著他的名字,傳誦著他的事跡……"
王彥生是一位政績出眾的領導干部,和他共過事的人說他"干工作很有一套"。翻開他的履歷,我們可以看到:在涉縣,他建立了"村支部書記功績榜";在曲周,他開創了公開選拔任用干部的先河;在叢臺區,他推行街道"大工委"體制改革;在他擔任組織部長的11年間,一大批干部憑實績、靠德才走上領導崗位……
王彥生的辦公室里,掛著他的座右銘:"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他去世后,邯鄲市委書記這樣評價他:"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干事,堂堂正正做官,他用他的實踐踐行了這個座右銘……"
"凡事順其自然",這是一個根本,做到了"順其自然",就不難做到后面的"五然"。"順其自然"這個觀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影響了無數優秀人才。最早提出"順其自然"觀的,就是老子。"順其自然"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接近于老子的最高觀念:道。
我們讀一下《老子》,就會有這樣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老子是站在天空中上與我們對話,我們在仰視他。他看得那么遠,看得那么透,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能輕易達到的。這與孔子不同,讀孔子的著作,仿佛孔子就是站在我們身邊說話,孔子的話是那么切近實際,真不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富于玄思。因此,我們要體悟一下老子說的大氣象平平淡淡,沒有刺激,也沒有誘惑,看著也不華麗,聽起來也不悅耳,可是就這個大氣象卻是經得住使用,經得住考驗,這些還真是老子的獨到見解。抓住了大氣象也是抓住了老子所說的那種走向順其自然的狀態。
《老子》中喜歡談論"道"。"道"是什么東西呢?老子本人也沒有明確的給出一個答案。哲學家們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很多解釋,但是離我們的生活又太遠了。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有時候會說到某某皇帝是個"有道明君",某某又是個"無道昏君",這里的道,和老子講的"道"有些相似的。從做事的角度出發,"道"可以說是領導者首先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工作中遵循的一種規則,一種態度,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好。這就是"順其自然"的道理,在治事上,這是一種謀略;在為人上,這是一種心境。
老子追求一種天下太平的生活,說白了,誰不愿意天下太平呢。天下太平了,人民生活安定,國泰民安,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啊!當然,對于一般人來說,國泰民安并不是自己的任務。然而,治理一個國家和治理一個組織、一個單位道理是相同的。老子這些話對不同層次的領導者都是適用的。老子所說的"執大象",其中的"大象"就是"大道"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領導者要能夠呈現出大的氣象、大的形象來。有這樣的氣象,也就說明為政者的心胸有多么寬廣,為政者的境界有多么高。
在美國的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失敗者",有人專門統計了他的"失敗業績":
21歲,做生意失敗;
22歲,參加競選州議員落選;
23歲,做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愛侶去世,悲傷得幾乎自殺;
34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落選;
36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再度落選;
47歲,被提名副總統候選人,落選;
49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三度落選。
他的遭遇,如果換成一般人,也許發生上兩三次就放棄了,從此過上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他卻能夠順應這些遭遇,或者說是"順其自然",一次次地失敗了再來。終于,在53歲那年,他當選為美國的總統,而且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林肯沒有讀過《老子》,但是卻掌握了"順其自然"的真諦,終于創造了一個出身草根階層者的奇跡!人生和事業上的不幸,沒有能夠打到他,而是在他"順應接受"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心態中被輕輕化解。
林肯在擔任總統期間,也常常有這樣的表現。對于曾經的政治對手,林肯把他拉入自己的內閣,發揮他的特長;對于戰場上的逃兵,林肯一次次的赦免,不愿意看到這些年輕的生命因為一時的怯懦而被結束;對于戰敗的敵人,林肯概不追究,有的還量才錄用。林肯的作風,真正達到了"執大象,天下往"的效果。
老子還經常說要無為,又要無不為,這不是矛盾么?實際上,老子所說的無為,并不是讓你什么都不做,就是要順著事物發展的狀態去做,不是讓你碌碌無為。大家都熟知"蕭規曹隨"的故事。
曹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在秦朝的時候曾經在沛縣看守監獄。后來跟隨劉邦一塊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劉邦稱帝之后,論功行賞,曹參名列第二,功勞僅僅次于蕭何。因為曹參德高望重,劉邦就把他派去輔佐自己的長子齊王。他剛到了齊國后就發現這里在經歷了秦末戰亂之后一片破敗,國庫空虛,人口也所剩無幾。曹參立刻意識到,面對這個爛攤子就應該讓老百姓擺脫苦難,讓他們休養生息。以前騎在馬上得天下,現在情況變了,不能再騎在馬上治天下了。他立刻召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者以及有學問的人聽聽他們的意見。可是召集來的人太多了,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意見,曹參還真是無所適從了。就在這時,他聽人說膠西的蓋公擅長黃老的"無為而治"、頗具治國才能后,非常高興,迫不及待的去拜見蓋公。蓋公看見曹參這樣誠心誠意,就語重心長的說,現在國家的情況如此,最好是采用清靜無為的做法。那究竟該怎么做呢?蓋公解釋道:"只要上頭官府清凈,不生事擾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自然就會過上安定的生活了。老百姓安定了,社會也就自然發展了,國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參聽后非常高興,對蓋公自是欽佩有加,當即決定把他安頓在齊國,還把自己的房子讓出來給他居住,這樣就可以隨時詢計問策了。就這樣,曹參在齊國為相九年,采用"無為而治"的做法,不許官員擾亂百姓,對于那些做壞事擾民的官員則是嚴懲不貸,老百姓非常滿意,社會經濟也得到了恢復發展。
漢惠帝的時候,老丞相蕭何病危了,在臨死的時候惠帝親自探望詢問:"您死之后,誰是最佳的丞相人選?"蕭何毫不猶豫的說曹參可以擔任。當曹參得知蕭何去世之后立馬收拾行裝,并告訴周邊的人說要回去當丞相。果不其然,不久使者來到齊國讓曹參回去任職。他臨行之前還特意囑咐齊國宰相的繼任者說:"對齊國管理監獄以及市場的辦法,千萬不要隨便更改,否則就會出亂子。"
曹參回到朝廷擔任宰相之后,還是繼續遵循他在齊國的政策,并要求他們對蕭何所制定的法令政策全盤遵照,一點也不允許變更,之前的官員也是各司其職,對他們該處理的事情也不橫加干預變動,朝廷中君臣一時相安無事。倒是在官吏的任免上,曹參選了一大批老成穩重的人,把那些能言善辯、舞文弄墨的刀筆吏都一概斥去。他整天喝酒聊天,看似無所事事,很多官員對此不理解。這樣,朝廷的大臣們坐不住了,他們看見新來的丞相整天這樣混日子,什么事情都不管不問,非常著急,干脆親自到丞相府來拜見,趁機提出忠告。曹參自然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不等他們談國家大事,就一塊喝酒,根本不給他們談國家大事的機會。后來,這些官員逐漸明白了曹丞相的苦心,也照章辦理事務,不再節外生枝了。
曹丞相的同僚們理解了,可是剛即位的皇帝不理解了,他就讓曹參的兒子曹窯回去探探口風,意思是說現在皇帝年幼,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需要丞相輔佐。可是丞相卻只知道每天喝酒,怎么能處理政務,安撫百姓呢?誰知曹窯不問則已,一問曹參就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后竟然將之暴打一頓。曹窯挨打之后就回去向惠帝訴苦,結果惠帝更是莫名其妙了。第二天就專門把曹參留下問他為什么打兒子。當聽說那是皇帝派去問的,曹參立刻跪下,然后就打了個比方,問惠帝比起來漢高祖怎么樣,惠帝說比不上。曹參又問惠帝自己與蕭何丞相相比如何?惠帝覺得曹參比不上蕭何,因此,他就語重心長的對惠帝說,現在陛下繼承守業,更應該遵照先帝意愿,恪守職責,遵照先前成例辦理。漢惠帝恍然大悟。曹參為相三年,政策一無所改。
隨著時代進步,蕭規曹隨早就成為保守僵化的代名詞,可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曹參能夠順其自然,充分發揮黃老之治的功用,休養生息,未免不是妥善的做法。像曹參那樣的丞相,能夠虛心接受蓋公的意見,明白順其自然的真諦,看似"無為",實際上是真的"無不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
淡泊無奇的心境
【老子說】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
意譯:天有無限那么大,地有"永恒"那么久。天、地為什么能夠如此長久,因為它們從來不在意自己的存在,不認為自己屬于自己所有,不為自身做任何事情。圣人們"見好"就抽身而退,也把自身置之度外,所以能夠身永存。這難道是因為天、地、圣人都無私嗎?不是的,這樣其實是成就了他們的"大私"?
【解讀】
西方人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圣經》里說,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造出了光明與夜晚、山川湖泊、草木蟲魚以及人類,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上帝是最高最大的。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傳說,只不過中國人認為是天地孕育了萬物,萬物的代謝,都由天地掌控,所以,天地在人們心中是最偉大的。可是,既然天地孕育了萬物,那么為什么會讓他們生生死死,來往不休呢?可見還真是有點問題。
這時,老子早就給出了一個答案。他說,天地能夠長久,是因為它自己不關注自己的存在,因此能夠無窮無盡,綿綿流長。當然,老子這里注重的不是談論天地,而是說的"圣人"。他提出,既然天地這樣無私,圣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圣人總是以天下為先,以別人為先,而不考慮自己,因此才稱其為圣人。在這里,老子還調侃了圣人們一下:圣人不是不考慮自己很無私嗎?不,這樣成就的是他的"大私"。不過,我們看來,這種"大私"恰恰是對人類社會非常有益的。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早年和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進行研究的時候,就生活儉樸,不求名利。居里夫婦成名后,各種勛章、獎章和榮譽紛沓而至,但是他們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有的甚至視之如廢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里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夫妻倆商量了一下,回信說:"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并請轉告,我對勛章沒有絲毫興趣,我只亟需一個實驗室。"一次,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后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么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這可以說是對名利淡泊到一定境界了,所以才能夠在科學事業上作出令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我們假設,居里夫人獲獎后,忙于出書、做演講,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那么她的科學事業必將限于停滯,也許生前能夠熱鬧一時,但是在為人類作出是巨大貢獻和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必將改寫。對居里夫人來說,是生前熱鬧一陣子很快被世人忘記合適呢?還是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科學史上名垂千古合適?居里夫人無疑選擇的是后者,她也許并沒有想什么名垂千古,但是她的行動讓她做到了這一點。這正應了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此"能成其私"。如果從老子的視角去看,居里夫人屬于"圣人"的層次了。
圣人是千古永傳的榜樣,孔子是圣人,但是老子所說的圣人卻與孔子有很大不同,因為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老子所說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儒家所說的圣人通常比一般人高明,他們能夠指導普通人的生活,并積極的投入到社會的洪流中去,就拿孔子當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一樣,游說列國,闡發自己的思想。道家的圣人則不同了,他們還不太注重吃穿,對物質生活要求比較簡單,更注重的是精神與內心的修養。所以,老子說的圣人就不能誤解為孔子為榜樣的人,他們更有一種淡泊無奇的心境。那就是,總是以他人為先,以天下人為先,讓天下蒼生得利。
老子的這種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招募了諸多賓客,主持編纂了著名的《淮南子》,這本書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其中《道應訓》一文中,有公儀休相魯故事。大致是說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魯國的人知道后就爭著買魚獻給他,可是公儀休都拒絕了。他的弟弟疑惑不解,就奇怪的問:"您既然這么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這是為什么呢?"公儀休說:"就是因為我太喜歡吃魚了,所以才不接受人們送給我的魚吃。如果我接受了,必定不敢責求別人的不正當表現,那就會違法曲斷。倘若因違法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即便是我喜歡吃魚,那些人也不會再送給我魚了。這時連我自己也不能供給自己魚了。如若當今我不接受別人送給我的魚,宰相的位子自然是免不去,即便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我也能經常自己供給自己魚吃。這就是明著是為別人,實際上是為自己呀。這也就是老子說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