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錘煉心境(2)
- 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 高敬 劉浩冰
- 5540字
- 2013-09-06 10:15:17
公儀休的話深受老子的影響,因此他更加深切明白以天下為公,保持淡泊無奇心境的道理。古人對圣人的追慕,不僅僅是行動上的體現,還有那種對心境的錘煉。在中國古代官員仕途上,升遷有時是一種難以預測的事情,那就更需要官員用淡泊的心境處之。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大家都熟知,中國宋代歷史上著名的宰相司馬光,他曾經主持編纂了鴻篇巨制《資治通鑒》,可是他的仕途也是坎坷崎嶇,幾度升遷。失意時也曾一度消沉,但是他酷愛看書的習慣是改不了的,經常與一幫人喝酒論道,談古論今。在他升遷之后,經常日理萬機,閑暇之余也會與那些昔日的舊友互通往來,鴻雁傳書。書信中不免喜憂哀樂,訴諸筆端,當然也有許多人慨嘆懷才不遇,希望哪一天有人推薦一展抱負。司馬光對此都了然于胸,他也是有選擇的推薦了一些人,劉器之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劉器之來訪,司馬光就問他:"你知道我為什么推薦你么?"劉器之笑著回答說:"當然因為我們是老相識了。"司馬光聽后哈哈大笑,反問道:"我的舊友故交那么多,若是僅僅因為思念舊友,朝廷里不都是舊友故知了?"劉器之聽后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司馬光接著說:"當我賦閑在家的時候,你經常去看望我。咱們一塊坐而論道,互抒己見,有時還因為意見不同而爭得臉紅脖子粗。當時,我的心境不好,你卻經常寬慰我,鼓勵我。我當時無權無勢,是你在真正幫我。后來我做官之后,凡是那些與我有過一面之交或者是數語的泛泛之交,都紛紛來信,要我提拔。只有你從來不給我來信。你并不是那種因為我居高位就依附于我的人,對我無求,依然能夠安心做學問!對失意的人照顧有加,并不打擊。對得意的人并不吹捧,這就是你與其他人最大的差別,因此我就推薦了你。"劉器之聽后,不禁慨嘆司馬光對他理解,他也對司馬光加深了認識。
劉器之正是因為有如此心態,才會被司馬光推薦。"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話真是透徹。劉器之的表現可能是自己沒有刻意去這樣做,那是長期錘煉養成的,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逐漸由凡入圣,暗合道家圣人的軌跡。
縱觀歷史,很多聰明志士都由這種表現,明朝皇帝朱元璋手下的謀士劉基深受器重,朱元璋曾經稱贊"他是我的張子房"。我們都知道,張良曾經幫助漢高祖劉邦出謀劃策,打下了天下,明代的劉基也是統領全局,料事如神,他為人正直,嚴明執法,寬以待人,也不居功自傲。
朱元璋奪得天下后論功行賞,劉基更是堅決辭受,當朱元璋讓他當丞相時,劉基卻推辭說自己好直言,別人很難看慣,又不善于處理繁瑣事務,不適合做丞相。朱元璋就封他為弘文館學士,次年他就辭官回鄉過上了平民般的生活。很多地方官員前來拜會,他都閉門不見。后來一位縣令為了見他竟然化裝成普通百姓,劉基對百姓熱情招待,就讓廚房的人招待客人。當這位縣官表明自己的身份后,劉基大吃一驚,再也不與他見面了。人們常說劉基善于韜跡,就是那種希望過上平淡的生活,并擁有淡泊無奇的心境吧。
所以老子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能夠放下一些人們所追求的"私欲",才能成就"大私"。淡泊無奇不是禁欲修行,而是能夠時刻不忘記自己的角色和目標,抵御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在自己的領域里不斷攀升。這樣,能夠成就的才是"大私",對社會、對他人都有益的一種"私"。
寵辱不驚的情態
【老子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第13章)
意譯:虛榮和羞辱使人困擾,人們常把人生中的一些大患看的像自身一樣重。為什么虛榮和羞辱使人困擾?因為追求虛榮,躲避羞辱,得到它困擾,失去它也困擾。所以說虛榮和羞辱使人困擾。
【解讀】
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有一位老童生,考了大半輩子,也沒有考上秀才。最后,他還是和兒子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也許是失望太多的緣故,放榜的那天,老童生自己都不敢去看榜,只是讓自己的兒子去看看。兒子看榜回來,老童生正在洗澡。兒子興高采烈地告訴他,我考取了,是第幾名。看著兒子的樣子,老童生臉一沉,訓誡兒子,考取個秀才,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兒子趕緊收斂笑容,告訴父親,你也考取了,是第幾名。老童生聞言興奮地從澡盆里跳出來,沒穿衣服就跑到院子里大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
老童生很可笑。但是我們想想吳敬梓筆下的范進,不也是一樣嗎?用老子的話說,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一些是是非非,經歷一些風風雨雨。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人很難放下功名屈辱,也就是說,對此也很難看得開。當一個人有了成績的時候經常欣喜若狂,甚或得意忘形。如果遇到挫折則往往垂頭喪氣,甚至一蹶不振。但是老子很反對這樣,說這些人的毛病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如果根本感覺不到你自己的存在,你還會有什么憂慮和困擾呢?
對于我們來說,要做到的,是一種寵辱不驚,作為每天需要面對各種復雜事物的領導干部來說,更是應該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的人一旦有了一官半職,便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甚至會陶醉其中,擺出一副志驕意滿的臉孔。這樣的干部,往往在工作上耽于滿足,不思進取。更有甚者,若是兩年、三年得不到提拔,便認為是組織上"門縫里看人",是組織上與自己過不去,到處發牢騷,工作上也不再認真對待。還有的人,雖然也有一定的"政績",但是他們做工作的動力是希望能夠盡快得到提拔,有的人甚至不惜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打造"政績工程",誤國誤民,貽害無窮。這實際上是內心深處的"寵辱"觀念在作祟。
寵辱不驚不是一種表面的樣子,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心修養。日本的白隱禪師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發。
白隱禪師是位生活純凈的修行者,受到鄉里居民的稱頌,都認為他是個可敬的圣人。然而,一次突發的事件給他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附近鄉里有一家小店鋪,店主夫婦有個漂亮的女兒。有一天,老店主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的大起來。好端端的黃花閨女,做出了這樣不可告人的事,令她的父母非常憤怒。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女兒終于吞吞吐吐說出"白隱"兩字。大家尊敬的圣人竟然做這樣的事兒,老店主夫婦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講理。然而,這位大師對這件事兒根本就不置可否,只是若無其事地說:"就是這樣嗎?"
孩子出生以后,就被送給白隱。這時候,這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已經是名譽掃地,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偽君子,欺騙了大伙兒。但是白隱禪師并不以為然,他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向附近的鄉民們乞討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人們往往對他白眼以對,有時候還冷嘲熱諷,不過總算是可憐孩子,多少給點施舍。白隱對這一切卻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
一年以后,那位未婚先生子的姑娘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其實,孩子和白隱沒有關系,孩子的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老店主夫婦知道真相后,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里,向他道歉,請他原諒,并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撫養。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沒有訴說自己的委屈,也沒有乘機教訓這一家人,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了一句:"就是這樣嗎?"仿佛什么事也不曾發生過。
白隱禪師的行為,和老子主張的寵辱不驚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的人很注重對內心的修養,老子提倡的,實際上是一種在把自己錘煉得寵辱不驚的心態。這自然是與社會現實中的勢利之交判若天隔。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就遇到過同樣的事情,當廉頗在長平之戰前被免去了將軍的職務,很多門客就離他而去。就在長平之戰后趙國再次啟用他,那些門客又回來了。廉頗非常生氣的說:"你們既然都走了,那就都回去吧!"那些門客反而不以為然的說:"唉!你為什么要這樣呢?你得勢的時候大家依附你,在你失勢的時候就離去,這本來就是世間常情呀!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天下洶洶,皆為利來"本來是非常明白的道理,但是廉頗卻看不慣這種態度,真是沒有看透世間的萬象。
真正將心境錘煉到寵辱不驚的情態還是有很長路要走,即便是古代著名的人士也是這樣。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在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后,揮毫潑墨,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文中開始就說:"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很多歷史上被貶的官員大多在這里飲酒賦詩,排遣心扉,觀賞一下那里的景色,抒發一下情感。我們都知道,這些當官的人大多學問層次比較高,可是他們很多都想不開,更何況是普通人呢?范仲淹在最后說:"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種灑脫的心境還真是難得。或許,正是因為太難得了,所以很多人都想得到。
唐朝的時候,有個叫盧承慶的幽州人也曾經遇到過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考核官員業績的時候,發現一次運送糧食的船只因為發生事故沉沒了,他就找到負責此事的官員。就給他評定業績功勞的時候評為"中下"。當盧承慶把這件事情告訴這位官員時,沒有想到這位官員即不高興也不失望。盧承慶后來一想,船只的沉沒是因為意外事故造成的,與這個官員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就把該官員定為"中中",誰知這個官員知道后還是一臉平靜,盧承慶驚嘆道,像這樣的官員真是太難得了,這種寵辱不驚的情態世間少有。因此,就堅決將他評為"中上"。
老子所謂的寵辱不驚,只不過是對人心境錘煉的最基本要求。唯有如此,人才能肩負重任,才能有所成就,為天下蒼生謀利。東漢中期著名官員第五訪,年幼時家境貧寒,曾經到豪門大族家里打工,掙錢奉養兄嫂。少年的艱辛,令他嘗遍了人間疾苦,對人民的遭遇有了更加深切的體會。長大以后,他被人舉薦當了郡守的總務長,處理地方上一些人事的任免以及其他政務。任職期間他兢兢業業,盡職盡責,政績顯著,很快就得到提拔,擔任了縣令。在上任之后,更是治縣有方,百業興盛。短短三年之內,相鄰的幾個縣的人都紛紛涌入,該縣的人口激增。要知道,中國古代人口多了,勞動力就多,這是評價一個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因為第五訪的卓越政績,他被朝廷提拔為甘肅張掖的太守。誰知上任后,就遇見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一連好幾個月,滴雨未下,焦土千里,莊稼更是顆粒無收。這時,一些豪家大賈趁機囤積居奇,抬高糧價,民眾無錢購買,怨聲載道。人民忍饑挨餓,奄奄一息。
第五訪看到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心急如焚,寢食難安。為此,他當即決定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我們知道,糧庫開啟是需要朝廷批準的,其他官員也都怕朝廷怪罪,因此遲遲不敢行動。他們打算先上報,然后再行動。可是,從甘肅到朝廷,路途遙遠,若不果斷采取行動,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第五訪果斷的說:"我身為一縣之長,愿意以自身性命挽救民眾。如若朝廷怪罪,那就我一人負責。"于是慨然打開糧倉,按照人口多少,賑災放糧。
事后,第五訪就把災情和開倉放糧的情況上報朝廷,皇帝知道后并沒有怪罪,反而嘉獎了他。第二年,第五訪率領百姓救災建業,恢復生產,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下,大獲豐收,官民喜氣洋洋,郡內一片太平,百姓們都對第五訪感恩戴德,稱之為"父母官"。第五訪能夠急民眾之所急,以身為天下,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精神。
《菜根譚》里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這樣的心境也正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面臨事物的大遷大動時所追求的。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到老子那里尋找智慧,體會他所提倡的那種寵辱不驚的心境,追求他在此種心境之上以身托天下的境界。當然,寵辱不驚并不是要求我們什么事兒都不關心,而是能夠在"寵辱"面前放開自己、放下自己,去思考、去實踐、想得更遠,從而使人生的境界更高。
與世無爭的奧秘
【老子說】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66章)
意譯: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往之地,因為它處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為百川所歸往。所以"圣人"要上臨于人民,必須先對他們謙下。要作人民的表率,必須把人民放在前面。所以"圣人"倨于上位,而人民并不感到負累,居于前面而人民并不感到妨礙,天下樂于推戴他而不厭棄他。就是因為他不與人競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競爭。
【解讀】
做官必先做人。沒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做官從政很容易栽根頭。做人處事,最難得的是修練出一種平和的心態。老子提倡的"不爭",就是修煉心態的一劑良藥。這種"不爭",實際上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一種江海般的的胸懷。
如果細讀《老子》,我們就會發現,老子很喜歡水。在《老子》中,有多處都提到水,還常常用水做比喻。如"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在這里,老子用江海來作為比喻,江海之所以能夠稱為百川的總匯,是因為它"不爭",陸地上的河流最終都會自動的流入大海,因此它能夠成為"百川之王"。老子認為,若是圣人想成為人民的領導者,就要低調做事;要想統治好人民,就必須把自己擺在人民后面,使人民感覺不到負擔與妨礙。這樣,因為他"不爭",天下人就會推戴他而不感到繁重。得到天下人的推戴,天下就沒有人能夠和他爭。
提起我們的開國第一元帥朱德,你會想到什么呢?一位戰無不勝的元帥,一位締造人民軍隊的"紅軍之父",一位寬厚的長者?是的,朱德元帥留給我的形象是多方面的。僅僅在做人處世方面,就留給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資源--大海一般的胸懷。長征勝利后,毛澤東曾經題寫了這樣一副對聯,送給自己的老戰友:"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1937年3月2日,朱德在延安抗大第二期開學典禮講話后,毛澤東再次為抗大題寫此聯:"學習朱德總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從朱德經歷的幾件小事上,我們更能夠清楚地看出他的度量。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此刻天安門城樓下禮炮齊鳴,萬眾歡騰。天安門城樓上記者在拍照,希望能夠永久記錄下這個時刻。然而,這時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后突然離開,因此沒有能夠在這個歷史性的照片中留下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