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錘煉心境(3)

原來,由于天安門城樓上空間比較小,當時負責攝影的新華社記者陳正青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倚著漢白玉欄桿的身子,不斷地把身體向后仰,有跌下城樓的危險!站在毛澤東身邊的朱德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見此情形,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了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在朱德的幫助下,陳正青順利完成了歷史性的拍攝。而朱德本人,卻永久地留在了記錄這個關鍵歷史時刻的鏡頭之外。

還有什么比在開國大典上留影更值得紀念的。但是朱德選擇的是搶先救人,而不是"爭"一個留影。晚年的時候,朱德非常喜歡蘭花,他種養了一盆盆各種各樣的蘭花。他這樣向人介紹蘭花:"蘭花的生性是高潔、倔強的,它討厭濃肥大水,討厭狎昵撥弄,討厭喧囂煙塵的糾纏……所以它的香味清雅幽遠,無與倫比,古人稱它為"香祖",王者之香。"這是一種多么高潔的追求!

與世無爭,是一種人格修養。朱德的一生,"爭"的是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在黨內,則以自己寬廣的胸懷得到大家的愛戴。同樣,老子的與世無爭,并不是要求人什么都不要爭,做個徹頭徹尾的懦夫。相反,老子的"不爭",實際上是一種最高層次的"爭","爭"的是需要更高一層的利益。

老子生活的那個動亂年代已經過去了,與世無爭的思想也應該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對現代的領導者來說,與世無爭首先是一種心境的修煉,從內心中就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選擇最佳的途徑去實現目標,而不是被外界紛繁復雜的事情迷惑,陷入無休止的爭斗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取得上級的信任、下屬的推戴和人民的滿意。從下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與世無爭的一個奧秘。

隋代的韋世康就是被人稱作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他出身與名門大族,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當了州縣的主簿,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皇帝寢宮值班的警衛,還被封了漢安縣公,地位十分尊崇。韋世康也不是碌碌之輩,他才貌雙全,因此就被宇文泰看中了,娶了宇文泰的女兒,在宇文泰稱帝后,他真是名副其實的駙馬爺了。但韋世康的卓越政治才能還體現在地方治理上,在北周曾擔任沔州、硤州刺史,后來北周滅了北齊為了安撫地方就讓韋世康擔任地方的總管,他圓滿的完成了這項任務,深得官吏百姓的愛戴。北周末年,相州一帶發生叛亂,絳州深受影響。當時的丞相楊堅就就讓他去駐守治理絳州。韋世康到任之后,當地的老百姓都愿意服從,安居樂業,韋世康自己干了幾年之后,也打算退休了。其實他本來就生性淡泊,不在乎官位升遷,加上朝局動蕩,他也不免擔心。可是,朝廷不答應他辭職,只能在絳州繼續干下去,絳州的政績有目共睹,他就被提拔到朝廷做官。韋世康回朝之后,先后擔任禮部、吏部的尚書,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但是韋世康更是為人低調,生活上也是簡樸無常,善于成人之美,別人做了好事就大力宣傳,別人有過失時,也會妥善遮掩,更不會隨便議論。在管理任免上,他總是提拔那些德才兼備的官員,深受大家贊許。

母親去世之后,韋世康辭官回家守孝,但是隋文帝楊堅還沒有等他守孝期滿就讓他上任。韋世康一推再推,楊堅也不答應,韋世康只得繼續擔任吏部尚書。過了幾年,韋世康實在想退休了,在一次酒宴上他就正式向隋文帝提出辭官,可是隋文帝卻說,你就是躺著,也要再替我干幾年。當時天下共設四處總管,并州總管是漢王楊諒,益州總管是蜀王楊秀,揚州總管是晉王楊廣,全是隋文帝楊堅的親兒子,只有荊州總管,任命了異姓的韋世康。這在當時真是莫大的榮耀。

韋世康真正能夠能有如此高位,也是因為他為人謙讓、與世無爭,不僅是老百姓都愿意服從他的管理,而且官員們對他景仰,還深得皇帝的信賴,這不能不令后人欣羨呀。

與世無爭的另一個奧秘就是能夠認識到周圍環境,從而避免別人來"爭",這樣自己也就可以達到"與世無爭"的境界。老子認為,人不應該片面的強調與別人爭強斗勝,而是在紛亂的事務中保護好自己,要不斷的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贏得別人的擁戴,把握住自己的方向,自然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以說,"不爭"是一種充滿大智慧的做人與處世的哲學。

在我們的社會中,不是只有謙謙君子,而是什么樣的人都有。有時候,你想與世無爭,可是一些內心陰暗的小人卻偏偏要欺侮你,你如果去和他爭斗,最好的結果頁不過是兩敗俱傷,何苦來呢?這時候,一味躲避絕對不是對付小人上策,和他爭斗也沒有好的結果。那么該怎樣實現"與世無爭"的觀念呢。我們不妨看看北宋大將曹彬的做法。

北宋的開國大將曹彬是一位為人誠實且寬厚仁義的人。在征討南唐的戰爭中,宋太祖趙匡胤任命曹彬擔任宋軍的主將,臨行前還交給他一把尚方寶劍,授予他處決副將以下違令將領的權力。趙匡胤問曹彬還有什么要求。曹彬提出,希望能夠調用將軍田欽祚擔任另一路的前敵指揮官。趙匡胤答應了。

曹彬的請求使自己的得部下很奇怪,因為大家都知道田欽祚既狡猾又貪婪,喜歡爭功諉過,最擅長的是在背后打小報告。大家平時躲他都來不及,把他弄到軍中來是為什么呢?曹彬后來說出了自己這么做的道理:這場戰爭任務非常艱巨,恐怕要打很長時間,前方將士特別需要朝中的全力支持。作為領兵在外的將領,如果朝中有人不斷進讒言搗亂,很可能壞了大事,而這個田欽祚就是個敗壞別人的"高手"。怎么樣才能防范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點用場,分他點功名,堵住他那張愛進讒言臭嘴;實在不行,還有尚方寶劍嘛,不怕他鬧事。

曹彬是在"爭"嗎?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知道這樣一來向田欽祚這樣的小人就不能與他爭了。

爭是不爭--因為爭斗中沒有勝利者;

不爭是爭--因為避免了爭斗,也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是最高明的"爭"。

這就是老子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知足常樂的心理

【老子說】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

意譯:最大的災禍就是人心的不知足,最大的禍患就是貪心利得。所以只要懂得知足,使自己心理平衡,就會永遠會富足。

【解讀】

在生活中、工作上,我們要不要"知足常樂"?這個問題爭論了也有上千年了。筆者的一位朋友說,人不能夠知足,因為你如果什么都滿足了,就不會積極進取了。比如你做了科長,就知足了,那就永遠也當不上處長;賺了100萬就滿足了,就永遠不能成為千萬富翁了。可口可樂公司前任董事長保爾o奧斯汀也曾這樣說過:最糟糕的事就是一個高級主管對公司在市場上的成就沾沾自喜,尤其是公司處于最佳時期。任何時候,只要你一滿足,就等于你在發出一條"停止前進"的命令。

他們講的都有道理,但是老子所說的知足和他們認為的知足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他們所謂的"知足",指的是對現狀的一種滿足,并因此而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老子所謂的"知足",是"懂得在某一方面滿足"的意思,細究起來,有兩種含義。

老子所說"知足"的第一含義是教人能夠控制自己內心的貪欲,不要被貪欲迷惑了自己的思維,做出頭腦發熱的蠢事兒來,也就是他所告誡的"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最大的敗筆,莫過于因不知滿足而枉法,因枉法而身敗名裂、自毀前程。所以說,不知足是領導干部的大忌,也是領導干部最難邁過的坎。古人說"為得多求,心無厭足",落入貪欲的陷阱,便有了永遠填不滿的貪欲。而知足常樂,無疑是醫治"貪欲之病"的一劑清涼藥。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常用來描述那個時期的一句話就是"春秋無義戰",史書上對春秋時期戰爭的記載連篇累牘,區區二百多年間的歷史,竟然近五百場戰事,大國之間只要是有點實力的就想爭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齊桓公爭霸。

齊國是當時東方的大國,物產豐饒,魚鹽之利頗豐。齊桓公時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與鮑叔牙等人共修國政。剛開始,齊桓公就打算對外擴張,公元前684年率領大軍攻打魯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我們熟知"曹劌論戰"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曹劌認為當官的人目光短淺,因此在他的建議之下一鼓作氣打敗了齊國。長勺之戰后齊桓公也虛心接受管仲的意見,專心修內政,富國強兵。經過幾年的革新圖強,齊國軍備充足,一個東方大國傲然屹立。齊桓公二年,宋國發生了內亂,為了平息內亂齊桓公自然先召集了其他的諸侯國先會盟,打著周天子的旗幟,然后攻打不聽話的宋國。緊接著又攻打經常騷擾燕國的山戎,還并迫使楚國讓步,最后在葵丘諸侯會盟的時候齊桓公真成了的天下的霸主。此后,陸續登上歷史舞臺的霸主還有宋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幕幕刀光劍影在這里演繹。民眾則是生靈涂炭,怨聲載道。

老子自然是體悟到了天下大亂,但是這些禍亂的根源是什么呢?那就是這些侯王太不知足了,他們有太多的貪欲之心。這個侯王想爭奪別人的土地或者財富,而那個侯王則想爭奪別人的人口,你爭我奪。這些諸侯之間的爭奪不僅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參與爭奪的這些人也大多沒有好的下場:齊桓公是在宮廷政變中餓死的,宋襄公、吳王闔閭是在戰斗中受傷而死的。為此,老子就給那些有貪欲的人想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那就是要他們能夠懂得知足的道理。

老子所說"知足"的第二個含義是要人懂得進退的機會,到達完美全面的"滿足",而絕不是取得一點成績就停滯不前。因為人生的道路上既有機會,也有陷阱,如果不懂的這樣的道理,一味"積極進取",或許掉到陷阱里的時候,還自以為是個好機會呢。比如從政的人,在金錢方面就應該"知足",否則很容易陷入貪腐的陷阱;需要抓住的則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在自己的領域--政界不斷發展的機會。

前秦時代的崔玄伯,才華出眾,深受苻融器重,被任命為陽平公侍郎、冀州從事等職。他里里外外都是能手,雖然政務繁多,但是他總能將事情處理的井井有條。他私下里還是大將軍苻融的好友。前秦皇帝苻堅聽說玄伯的事情之后,就打算讓他當太子舍人,玄伯卻因為母親有病婉言拒絕了,不久就被降為著作佐郎。

后來,太原人郝軒早就聽說崔玄伯有經天緯地之才,看見崔玄伯躲避戰亂的時候羈留齊魯之間不禁扼腕嘆息:"這樣有才能的人卻在動亂的年代與這些燕雀之輩為伍,真是可惜呀!"盡管如此,崔玄伯依舊自足自樂,專心致志的讀書,一點也不在乎家里的財產多寡,如此心境很是難得。

北魏太祖皇帝拓跋珪征討慕容寶的時候,崔玄伯曾棄城遠走,拓跋珪對他的才華早就有所耳聞,于是立刻下令追趕,將他請回軍營后,坐談天下大事,發現他果然名不虛傳。崔玄伯滿腹經綸,應答如流,拓跋珪不禁心中大喜,于是立即任命他為黃門侍郎,不離左右,協助處理國家機要。當時,拓跋珪打算重定國號,就讓群臣討論。崔玄伯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于是稱道:"現在國家擁有北方領土,地域遼闊,陛下當政后更是繼往開來,登國元年應該改為國號魏。現在慕容寶又進獻魏土,以魏作為國號,更是意味著吾國神州大地的頭等之國。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因此國號應該為魏。"拓跋珪覺得有理,欣然同意。

一次,拓跋珪到鄴地,問起這個地名由來,崔玄伯熟知典故歷史對答如流,拓跋珪更是滿意無比。緊接著,玄伯就升為吏部尚書,可是國家剛剛建立,百業待興,朝廷禮儀以及法令都由他起草審定。這時的崔玄伯可以說呼風喚雨,但是崔玄伯卻是依舊一如既往,淡泊名利,家徒四壁。出門時也不乘坐車馬,母親已逾古稀,更是粗茶淡飯。崔玄伯絲毫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反而過得非常舒心。拓跋珪聽說之后,更是派人調查,果然如此。就更加器重,隨后還給他了諸多賞賜。可是崔玄伯泰然處之,別人不解,甚至嘲笑,玄伯也是不改其行。

拓跋珪駕崩之后,太子還沒有即位,清河王拓拔紹蠢蠢欲動,他聽說朝中人心不穩,就散布錢財收買人心,可是崔玄伯絲毫不受。因此,魏太宗即位之后,崔玄伯因為拒收拓拔紹財物備受敬重,特意登門看望。那些曾經收受拓拔紹財物的人見后更是羞愧不已。

我國古人曾經做過這樣一首打油詩,名字叫做《不知足》。詩中說:"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少頃,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結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夢一回"。這對那些不知滿足的貪欲描寫的可謂入木三分,令人感嘆深思。然而正如老子說言,貪欲會引來禍患,知足常樂才好。

但是,老子所說的知足,并不是意味著就知足什么也不做了,而是不應有無止境的貪欲。孔子也曾經稱贊自己的弟子顏回,一碗飯一碗水就滿足了,一點也沒有憂愁。盡管粗茶淡飯,人們還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的。老子所言的知足常樂,恰恰應是在物質上知足,在精神上有更高的修養與追求。

清心寡欲中有力量

【老子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

意譯:五彩繽紛的顏色讓人眼睛發花,喧囂悅耳的音樂讓人耳朵變聾;五味雜陳的美食讓人敗口;跑馬打獵讓人心狂。稀有的寶貨讓人行為失常。所以,圣人只求飽腹不求賞心悅目,有所放棄從而才有所獲得。

【解讀】

人有七情六欲,這無可厚非。但是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必須懂得如何控制和疏導自己的欲望。如果任由欲望泛濫,那可能會傷人傷己,最終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對于掌握一定權力的人來說,這一點更加重要。

在這里,老子提出一個命題:領導者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取舍。按照老子的觀點,圣人只要吃飽肚子就可以了,迷戀于聲色犬馬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看看他說的,五彩繽紛的顏色傷眼睛,喧囂悅耳的音樂傷耳多,美食吃多了傷胃,游戲娛樂則是讓人難以控制自己……由此說來,老子不讓人物質發展了么?那大錯特錯了。在老子的年代,物質生活水平還很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有那些貴族為政者才會聲色犬馬,揮霍縱欲。所以,老子的這些話是針對那些為政者說的,他希望這些人不要為聲色所迷惑,而是懂得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純粹屬于自我放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巧家县| 平南县| 云安县| 华阴市| 洮南市| 德江县| 道孚县| 奇台县| 呼伦贝尔市| 罗定市| 偃师市| 蓬莱市| 莆田市| 永顺县| 莱西市| 寿光市| 昔阳县| 汉沽区| 新兴县| 裕民县| 芒康县| 三穗县| 霞浦县| 黑河市| 无极县| 梁河县| 汤阴县| 泗阳县| 泸西县| 萝北县| 阳泉市| 乐业县| 临夏市| 沧源| 罗甸县| 女性| 交口县| 平安县| 怀柔区|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