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做人有道(1)

做人要自知、自愛

【老子說】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第72章)

意譯:如果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權威,那么可怕的事件就要降臨了。不要逼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生計。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會反抗。因此,圣人只要求自知,而不自我張揚;只要求自愛,而不自以為高貴。因此圣人舍去后者(自見、自貴)而取前者(自知、自愛)。

【解讀】

老子首先對所有的統治者提出了一個忠告:對待人民要寬厚一點。如果一味憑借恐怖手段,那么當人民不怕恐嚇威嚇的時候,那么最大的威嚇也會不起作用,真正的危險也就來臨了。老子對統治者說的這些話在不斷的應驗。秦朝時期,秦始皇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本來應該是彪炳千秋的事業,但是他迷信武力壓榨的政策,用唐朝人杜牧的話說就是:"(秦始皇)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終于使老百姓忍無可忍。陳勝吳廣本來就是普通的農民,被征派去戍守邊境,但是因為天降大雨耽誤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令,若是耽誤了期限就要被殺頭。陳勝、吳廣就說,同樣的都是死,與其因為耽誤期限被處死,還不如起來造反,也許還有一條生路。老子還曾經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人民連死都不怕,還有什么讓他們害怕呢?于是,陳勝、吳廣就揭竿為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強盛一時的大秦帝國很快就灰飛煙滅了。

說完了統治者不要用恐怖手段威嚇人民,老子進而提出統治者要低調一點,讓老百姓生活的自在一些,不要去阻塞老百姓的生計,不要壓迫老百姓,這樣才不會有老百姓造反的情況發生。老子好像一個喋喋不休的諫臣,向統治者善盡忠言。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老子給開出了藥方:只要求自知,而不自我張揚(自知不自見);只要求自愛,而不自以為高貴(自愛不自貴)。自知就是統治者有自知之明,有知識有經驗,還不喜歡自我炫耀。自愛就是統治者可以愛護自己保護自己,但是不要高高在上,稱王稱霸,窮奢極欲,脫離人民。自知自愛的道理,不僅對于統治者適用,對于一般的領導者也很值得借鑒。

身為領導干部,自然是要與民眾打成一片,深入到民眾之中。在這一點上,中國共產黨是卓越的表率,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人民軍隊前面都體現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毛澤東還曾經說過:"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早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等領導人就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928年3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師到湖南南部的桂東縣準備接應朱德部隊。鎮上本來是熙熙攘攘,數百間店鋪都在營業,也是熱鬧非凡。可是當毛澤東帶領紅軍到了桂東沙田鎮之后,家家戶戶都店門緊閉,鎮上也是空寂冷清。老百姓為什么會這樣害怕呢?原來以前到鎮上的軍隊都是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還曾經大肆宣傳紅軍見屋就燒,見人就殺。人民受了驚嚇,早就心驚膽戰,許多人還跑進了山林。1928年4月初的一天晚上,毛澤東在一間破漏的小房子里夜不能寐,他在反復思考這個問題,他想到人民軍隊的建設事關重大,隊伍成分復雜,很多舊部隊的官兵自然有小生產者甚至軍閥習氣,他們的紀律作風很成問題。部隊中經常出現打罵士兵、偷雞摸狗的現象,甚至在部隊進入桂東之后,部隊還曾經燒了不少房屋。在一次抓土豪劣紳的時候,還曾經誤燒了農民的房子,甚至有誤抓老百姓的現象。

人民是軍隊就要進行人民的戰爭,就需要人民的支持,也就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就將幾個月前曾經宣講過但是未系統成型的軍隊紀律反復斟酌修改,寫出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三大紀律:一、一切行動聽指揮。二、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三、打土豪要歸公。六項注意: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后來這項政策在革命戰爭進程中不斷變化,經過改進與修改,成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此后它又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的集中體現。老子還說不要厭惡人民的民俗民風,也不要討厭他們的生活方式,只有不厭惡人民的統治者,人民才不會厭惡他,因此圣人自知自愛,有更高的追求。身為共產黨員,更要自知自愛,更要嚴格自律。

歌德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是自我提升的必備條件。一個人若想保持良好的心態,你就要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自我定位,敢于直面人生,正確清醒的估量自己。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連孔子這樣的古代先哲都是在不斷的反省自我,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呢?也正是因為孔子能夠不斷的自我反省,才有那種自制自律,自尊自重以及自信自立的品德。

英國大哲休謨是一位非常懂得自知自愛道理的人。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能拿到1000英鎊的退休金和版稅。早年,他曾經寫過一部《大不列顛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暢銷書。退休后,周圍的人勸他再寫續集,一直寫到當代。休謨攤開兩手說:"你們已經給了我太多的榮譽,先生們,但我不想再寫了,理由有四點: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懶了,太富了。"

我國古典名著《太平廣記》上也有一些這樣的故事,其中一則談到:一位監察御史文筆不怎么樣,卻很喜歡舞文弄墨,許多人就奉承他,他自己也覺得很高興,得意之時就拿出銀子來請客,他老婆就勸他說,你寫的文章并不怎么樣,別人說你好,一定是拿你尋開心。這位監察御史一想,也是那么回事,就再也不肯出錢請客了。但是,另一個人卻不是這樣了,他作的詩本來就一塌糊涂,別人故意稱贊嘲弄他,他還以為是真的了,就大辦酒席來招待這些人。他的老婆則是知道他沒有多少文才,于是苦勸他,沒有想到這位老爺還以為是老婆嫉妒他的才華。同樣是兩個人,結果昭然若揭,一個迷途知返,另一個卻癡迷不悟,不肯悔改,真是可悲。

人們喜歡聽好話,奉承的話,這是人之常情。可是,那就更需要人們具有自知自愛的品性。鄒忌的故事就明顯的說明了這個品性。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儀表堂堂,很受別人欣羨。與鄒忌同城的徐公一表人才,也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上,鄒忌起床之后穿衣戴帽,在邊照鏡子邊問妻子:"你看,我與徐公相比誰更漂亮?"妻子走上前,幫他邊整理衣服邊說:"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鄒忌還是不太相信,因為徐公是城內有名的美男子,自己怕比不上他,所以他就問他的小妾:"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漂亮?"小妾連忙說:"當然大人比徐公漂亮多了。"

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就陪他們聊天,想起昨天的事情就順便問客人:"您看我與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客人毫不猶豫的說:"徐公自然是比不上您。"

鄒忌這樣聽大家說徐公真的不如自己漂亮,心里美滋滋的。可是,碰巧有一天城北的徐公來訪,鄒忌一看他氣宇軒昂,光彩照人,立刻怔住了。他不斷的打量徐公,覺得自己真的不如徐公。為了證實自己,還拿來鏡子照了又照,覺得自己比徐公差遠了。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他就在思索這件事情,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何妻妾以及客人都說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終于想通了,妻子說他美是因為偏愛他,小妾說他美是因為害怕他,客人說他美是因為有求于他。受了別人的贊揚,還是真的會認不清自我了。鄒忌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齊威王,齊威王也虛心納諫了。

普通人不自知自愛,只不過影響的是個人。而領導者的行為關乎國家,關乎人民,倘若不自尊自愛,將會危害更大。老子對為政者倡導自知自愛,將會獲利天下,確實有遠見眼光,對今天的領導干部不無借鑒。

學習水的品格

【老子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8章)

意譯:最高層次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可以容納于一切容器之中,而沒有固定的形狀。它甘心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那就接近于懂得"道"了。做人要像水那樣甘于卑下,心靈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往之中要善于選擇仁人交往,說話要像水那樣真誠,執政要像水那樣公平,作事要像水那樣靈活圓通,行動要像水那樣善于選擇時機。他總是不與人相爭,所以永遠不招怨恨。

【解讀】

一般人看來,當領導的人,大權在握,誰敢不敬?但是,現實卻是,做一個好的領導干部,需要不斷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乃至難題。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修養,就有可能失去理智。唐代劉餗在他的《隋唐嘉話》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唐太宗罷朝回宮后,滿臉怒氣,惡狠狠地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原文是"會殺此田舍漢!")長孫皇后趕緊問:"是誰冒犯陛下了?" 唐太宗說:"除了魏征還有誰,他多次在朝會上當面辱我,經常使我不自在。"長孫皇后聽了,趕緊換上朝服又來見唐太宗。唐太宗吃了一驚:"你為什么要這樣?"皇后說:"我聽說皇上圣明了大臣們就忠誠。現在陛下您是圣明天子,所以魏征才能直言。我哪兒能不祝賀您呢?"

唐太宗明白了皇后的意思,終于消了氣。而且,以后唐太宗變得更加虛心納諫,對魏征更加器重,朝廷上下君臣一心,開創出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說起唐太宗,我們知道,這是一位刀光劍影里打出來的皇帝,其脾氣的火爆是出名的。但是,為了做一個好皇帝,他逐漸改掉了自己的性格,變得虛懷若谷,虛心納諫,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領導者,為后世樹立了榜樣。

我們無法考證唐太宗是不是讀過《老子》,但是唐代確實是把老子這個人奉為自己的祖先的。而唐太宗的變化,確實應了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水是生命之源,它滋養著萬物,讓萬物都承受其福澤。水的品格一是包容,二是謙下,唐太宗就是這樣一位具備了這種品格的領導者,盡管他也有壓不住火的時候。

俗語中我們也會聽到一句話:"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它在這個世界物欲橫流世界里,甘愿居下流,包容世間的污濁灰垢。老子告誡我們,做人處世也要像水一樣,宛若涓涓細流,滋育萬物,滋育人民。那種大度,那種胸襟,早就成為人生的修養準則。有一幅對聯說的好:"水為善下能成海,山不爭高自極天。"

老子說,正是因為水包容了世間萬物,很大程度上不為人所理解,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會有所成就。因此,老子就再次強調人的行為要像水一樣,善于甘處下地,心境要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行為也要像水一樣助長滋養萬物,說話更要像水一樣有準則,做事更要像水一樣學會調劑融合,還要善于把握機會,相機而動。老子講了一大堆這樣的準則,除了他所說的圣人能夠做到,怕是很少能夠達到的了。不過人們正是需要有一個理想的目標,才能夠有孜孜不倦的前進動力,這些也需要在生活中磨礪與體悟。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文王為周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他沒有來得及沒掉商朝就去世了。周武王即位之后,周公就成為其得力助手,他與姜尚(姜子牙)共同輔佐武王,籌劃滅商大計。不久,周公與武王一塊在孟津召集諸侯一塊訂立盟約,檢閱部隊攻打商朝。就在孟津會盟的第二年,武王在周公等人的輔佐之下,統率大軍在牧野誓師,商紂王在慌亂之中抓來一批奴隸,結果這些人早就對商紂王的統治心懷怨恨,與武王的軍隊剛一交戰就掉頭反戈,商朝軍隊潰不成軍。商紂王自知失敗,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從此,商朝滅亡了,周朝建立了。

滅掉商朝之后,武王征求大家的意見,如何處置殷商的貴族以及那些奴隸。周公就說,應該讓殷人在自己的地方上安居樂業,繼續耕種土地。還要爭取殷人中有仁德的人,周公的舉措深得武王贊許,也大獲民心。那些深受殷紂王殘害的人終于重見天日。

后來由于武王日夜操勞,身染重病,周公焦慮萬分,他向歷代先王祈禱,愿意代替武王而死。可是他的祈愿并沒有換回武王的好轉,武王最終還是病故了。武王在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周公,周公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周公就立武王的兒子即位,那就是成王。可是成王畢竟年幼,處理國家的政務就落到了周公的身上。此時受封于東方的管叔與蔡叔對周公代理王位十分不滿,管叔按照兄弟排行是第三,周公是第四,管叔自然不滿周公獨攬大權。蔡叔排行第五,也是支持管叔。他們散布謠言,說周公企圖謀害成王,篡奪王位。

周公在此形勢之下,先穩定內局,說服姜尚以及召公,緊接著就東征,討伐管蔡的叛亂。這樣,戰亂平定后,周公趁機把周王朝的統治擴展到東部沿海。

周公班師回朝就決定營建東都洛邑,他還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當洛邑建城之后,禮樂也制成了。此時,周成王已經長大,周公便把政權交給了成王,自己則退居輔佐之位。周成王執政的時候,周公擔心成王貪圖安逸就勸勉成王,讓他勤勞治國,要關心人民疾苦,否則一味驕淫奢侈,將落得可悲的下場。

如周公這樣一心為國為民,在歷史上一直為后人稱道,浸透著老子那種上善若水的精神。即便身居高位也高高在上,雖然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兢兢業業,克己奉公。

巧合的是,我們的新中國也有一位"周公",他就是被尊稱為周公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周恩來的品格,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水的品格--上善若水。從大革命時期開始,周恩來就是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在武裝斗爭時期,他為創立新中國嘔心瀝血;在新中國建立后,他為國家的富強鞠躬盡瘁。他曾經有機會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卻甘心居于輔佐地位;他廣交朋友,為黨的統一戰線事業和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心系人民,為民生和富強耗盡心血。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坐,一坐下就會睡著。"面對紛繁的國事,面對別人無法代勞的棘手事,他事必躬親。他有一句自白說得好:"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

在我們的生活中,水是流動的智慧,是滋養萬物的源泉。水的品格使我們明白:并不僅僅是要向上,還要"善下"。善于學習水的品格,才能保證成功。

戰勝自己才是強者

【老子說】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第33章)

意譯:戰勝別人只不過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

【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黄石市| 孙吴县| 临西县| 安阳县| 陇川县| 盖州市| 江西省| 嘉峪关市| 石城县| 炎陵县| 荆门市| 吉木萨尔县| 安远县| 原平市| 梨树县| 额尔古纳市| 土默特右旗| 随州市| 乐安县| 湖北省| 宣城市| 林口县| 大庆市| 甘肃省| 宜良县| 文昌市| 上栗县| 嘉义市| 日喀则市| 梧州市| 襄汾县| 平定县| 江西省| 平武县| 农安县| 翁源县| 交口县| 土默特右旗| 余姚市|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