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做人有道(3)

黃祖的兒子黃射與禰衡交好,經常在一塊吟詩作賦。有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恰恰有人獻鸚鵡,黃射就令禰衡當場作賦,禰衡文不加點,瞬息而就,一篇詞藻華麗的傳世名作《鸚鵡賦》完成了。禰衡的聲名更加響亮了。可是在漢獻帝三年的時候,黃祖大宴賓客之時,禰衡出言不遜,黃祖非常難堪,訓斥禰衡,禰衡則反唇相譏,黃祖大怒,讓人拉下去受刑。禰衡更是破口大罵,黃祖怒火沖天,遂下令殺死禰衡。黃射聞訊后趕來,但為時已晚。后來黃祖也反省,原來自己為曹操、劉表背負了擅殺名士的名聲,隨即厚葬禰衡。

比老子晚100多年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無所知。"這句話和老子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自以為是、自我夸耀,是很多人尤其是有些成就的最容易犯的,過去的成功往往給人自信的,但是有人卻能夠把它發展成自負,面對事情的時候自以為是,既不聽人言,又不做調研,往往給自己、給工作造成損失。在生活中,如果能夠經常想想老子、想想蘇格拉底的話,面對事情先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其的性質、起因、發展趨勢。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這樣犯錯誤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少。

大智者往往若愚

【老子說】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第45章)

意譯:最美好的東西總是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停止。最充盈的東西看起來好像空虛,但它的作用卻不會窮盡。最平直的直線的,它的極端好像是曲線,最靈巧的東西,發展到極致好像笨拙,最雄辯的口才好像有些口吃。

【解讀】

魯迅晚年,專門為老子寫過一篇小說,名字叫做《出關》。在小說中,魯迅精辟地刻畫出了老子的形象。比如孔子求見老子的時候,"老子毫無動靜的坐著,好像一段呆木頭",孔子向老子請教完學問,告辭離開的時候,"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來扶著拄杖,一直送他到圖書館的大門外。孔子就要上車了,他才留聲機似的說道:"您走了?您不喝點兒茶去嗎?……""如果我們沒有讀過《老子》,看了魯迅的小說,恐怕會有這樣的感覺:大名鼎鼎的老子,不就是一個傻老頭子嗎?是的,老子很可能就是看上去"好像一段呆木頭"的一個人,但是這個人的頭腦中卻有著超越古今的大智慧。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智若愚"。

人生歷練多了以后,我們常常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總會給人們一種笨拙的印象。可是,那種笨拙卻是真正的大智慧。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北宮奢接受了衛靈公交付的鑄造編鐘的任務,而鑄造編鐘的錢則是需要他去向別人募捐的。這件事情,在別人看來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可是北宮奢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了,而且編鐘的做工精細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周大夫慶忌知道后目瞪口呆,他問北宮奢:"通過募捐的方式來建造編鐘,錢本來就來得很不容易。別人要至少半年才能完成,你卻能事半功倍,究竟有什么秘訣?"

北宮奢笑著說:"我也不過是順其自然罷了,用不著什么特殊的方式。你沒有聽說過,雕琢東西最好還是要返樸歸真,就像一張白紙上一樣,你可以在上面畫出最精美的畫一樣。至于捐錢的過程,我也是一無所知,順其自然而已。來往的人紛紛攘攘,我對他們就像面對草木一樣,只是癡癡呆呆的迎送往來。捐錢多少,我也絕不勉強,去的人我也不會挽留。不愿捐錢的人我也不會強迫,曲意順從的人也讓他們自己決定,我不褒獎他們,也不會鼓勵他們。我不會壓迫他們,因為這樣做,有害無益。就完全讓他們自覺吧,只有自己盡力才能發揮他們真正的作用。因此,我雖然在主持這件事情,老百姓卻是絲毫不受影響。至于鐘架精美,這是我讓工匠們發揮他們自己的想象力,隨意完成的,沒有什么要求也沒有什么束縛,大家覺得怎么好看做出來就是了。我自己也沒有什么高深的學問與法術,道德學問高深的人根本不把它當作什么。"

慶忌聽后不禁慨嘆:"巧拙之法,原來如此。"而北宮奢則是那種大智若愚的人,只有大智慧才能夠完成別人很難完成的事情。

大智若愚是保護自己好方法,為政者有時候會喜歡并善于表現自己,這往往會落得他人的口舌。漢代漢宣帝時期有一名非常能干的官吏叫龔遂。當時渤海那一帶連年發生災害,百姓們不堪饑餓之苦,紛紛起來造反。當地的官員雖然全力鎮壓,但是毫無辦法,就在束手無策的時候,漢宣帝就讓七十多歲的龔遂去擔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裝上陣,簡簡單單的就到了那里,立刻安撫百姓,并鼓勵民眾多開墾荒田,種植桑樹。他還規定,農家每口要種一株榆樹、100棵菱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只雞。他對那些整天佩戴著寶劍無事生非的人就勸說他們干脆把劍賣了,買上頭牛。經過幾年的治理,渤海一帶社會生產已經恢復了,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增加了,龔遂的名聲也是大振。

漢宣帝就把龔遂召回朝廷,他手下有一個屬吏請求龔遂帶他一塊回去。龔遂不解,那名屬吏卻說,這對他有好處。其他屬吏看見這個人去了,就滿腹牢騷的說,那個人整天喝酒,無所事事,還喜歡說大話,就別讓他去了。龔遂就說:他想去就跟著去吧!

到了長安以后,那個屬吏還是與往常一樣整天喝酒,也不去見龔遂。突然有一天,當他聽到皇都要召見龔遂了,就對門人說讓他們把龔遂喊來,他有話對龔遂說。龔遂來后,那名屬吏就問:"皇帝問你如何治理渤海,你將怎么回答呢?"龔遂不假思索的說:"當然是說任用賢才,使他們各盡其能,嚴格執法,并且賞罰分明了。"

那名屬吏說:"這樣說不好,你這樣說不是不是在夸耀自己的功勞么?"

龔遂問:"那應該怎么說呢?"

屬吏笑著說:"你就說這不是微臣的功勞,這完全是天子的神威感化!"

龔遂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并按照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這雖然有拍馬屁的嫌疑,但是皇帝心里也不一定不明白。不過龔遂這樣說,其實是向皇帝表白自己不居功,漢宣帝自然是十分高興,并將龔遂留在身邊,還升了高官。

老子說言的大象無形,大智若愚的境界,那真是一個人成熟、睿智的集中體現。《周易》上說:不顯露、炫耀才華,固守柔順之德,即使輔佐君王,亦不居功自傲,會有善終。這是一個道理。對于自己的成績不張揚,不居功自傲,不覺得自己了不起,時刻檢點自己,才能更好的贏得別人的尊重。

記得《史記》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那就是當劉邦問韓信,他能夠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不過十萬。"劉邦又問:"那么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功高壓主的話,劉邦怎么能不在意呢?因此,有大智慧的人,是不會如此表現自己的,他們會用一種謙遜的態度來處事,這才是真正有修為的人。

"大智若愚"是做人智慧中的最高、最玄妙的境界。有人甚至認為,如果有誰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評價,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了。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有一點大智若愚的修養,在工作中心里有數,沉著應對各種事件,比一味的高調做人處世要重要得多。

學會忘了自己

【老子說】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13章)

意譯:因為我們總是愛顧自身。如果我們沒有自身,那么我們還有什么憂患?所以,難能的是化自我于天下,那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真正善愛自身是以自身化及天下,那才可以將天下的重任托付于他。

【解讀】

愛惜自己是本能,誰不愿意顧自身安危得失呢?當遇到危險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安危。明哲保身、趨利避害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習慣。老子曾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很多事情不是因為人們做不了,而是考慮自己太多了。例如,在人民突然遭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官員們該怎么辦呢?是需要先開倉放糧,救濟災民?還是先上報朝廷,等候旨意下達?更多人怕是會選擇后者,若是自己私做主張,不但頭上的烏紗帽沒了,恐怕身家性命也難保。也有少數人會選擇前者,他們認為,老百姓的安危以及生命是主要的,至于自己的烏紗帽保住保不住是無所謂的事情。心系天下,以天下蒼生百姓為托,以國家為托,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此,大家都盼望那種以身寄天下的情操。

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文天祥就是這樣一位以身寄天下,寄國家的人。他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當時,昏聵無能的南宋朝廷給他幼小的心靈上烙上了很深的印記,國家局勢一天比一天危急,文天祥自小就樹立了報國救民的宏偉志向,并立志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很小的時候,他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讀書。一次,父親曾經指著窗外的綠竹對他說:"那竹葉在凜冽的寒風中也沒有凋落,它們依舊翠綠,那是多么堅強呀!做人也不應該是這樣么?"文天祥似乎聽懂了父親的話,睜著大眼睛,不住地點著頭,暗暗下了決心。從此以后,他讀書更加勤奮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文天祥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頭魁,高中狀元,立刻當了官。但是,當時的元朝對南宋發動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元朝的鐵騎橫行南下,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大肆搶掠,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南宋統治者們面對元軍只是一味退縮,貪生怕死,再也不敢抵抗。元軍一路南下,直指都城臨安。窮困無奈的南宋統治者只好讓各地的官兵去保衛京城,保衛那位不爭氣的皇帝。

當時文天祥正在江西贛州做知府,當聽到國家危急的消息后,非常難過地對人說:"現在國家有難,該是為國家效命的時候了。"但是,我們都知道,文天祥只不過是一個文官,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為此,他變賣家產,換來軍費招兵買馬。當地的老百姓都被文天祥的舉動感染了,紛紛為國參戰。幾天功夫,一萬多人的兵馬就要奔赴前線了。當時很多人也是在勸他,現在元軍來勢兇猛,你帶的這些兵,大多是新兵,還沒有經過訓練,更不會打仗,怎么能抵擋的住呢?你不是白白送死嗎?文天祥意志堅定地說:國家有難,沒有人出力。現在我拼著一死,為國家出力,那就是寄托著天下人都能這樣呀!要是天下人都這樣,國家的安危不就有希望了么?文天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帶著隊伍,連夜趕往京城了。

沒有料到的是,文天祥剛到臨安不久,朝廷就決定投降,當時的丞相貪生怕死,早就逃得沒有蹤影了,朝廷沒有辦法只得派文天祥做丞相去與元軍談判。

文天祥肩負重任,來到元軍大營。元大臣伯顏威風十足地坐在營帳中,旁邊的人大聲喊著讓文天祥跪下,但是文天祥冷笑著,依舊筆直地站立在那里,鎮靜地說:"說投降,那是前任丞相的事情,我一點都不知道。我現在作為宋朝的使臣,是來談判的,不是來投降的!不能下跪!"伯顏見文天祥一身正氣,凜然不可侮,立刻換了口氣,說"說的對,可以商量的。"文天祥就問:"你們打算滅了大宋呢,還是打算將它作為一個鄰國?"伯顏假仁假義地說:"不滅宋,也不會殺百姓。"

"既然如此,你們先撤軍,然后再談判。你們若是想滅掉宋朝,那么我們大宋子民那么多,打起來誰勝誰負還說不準呢。"

伯顏一聽大怒:"你現在我手中,難道你不怕死么?"文天祥盎然說:"我就是想以死報國,即使你把刀放在我的脖子上,將我放在油鍋里,也嚇不倒我!"伯顏被文天祥的氣概鎮住了。他佩服文天祥的膽量與勇氣。但是伯顏說不過文天祥,只得將之扣押在元朝大營。此時的南宋朝廷已經向元軍投降了,一部分官員就被押到北方。文天祥也被押上大船,但是在途中卻設法逃了出來。

文天祥逃出來以后,就領導者各地的起義軍開始了抗元的斗爭。他轉戰各地,打了不少勝仗,但是元軍畢竟太強大了,宋朝的軍隊太過軟弱,不久文天祥又成了元軍的俘虜。

當元軍押著文天祥到達崖山,準備攻打宋軍最后的領地時,元軍要他勸張世杰投降的時候,文天祥勃然大怒:"救國如同救自己的父母。我救父母沒有救成,難道還能讓別人背叛自己的父母么?"當船隊經過零丁洋的時候,文天祥站在船頭望著大海,思緒萬千,心中的悲憤之情,勃然涌起,寫下來千百年來眾口相傳的《過零丁洋》。

南宋滅亡了,文天祥被押送到了元大都,被關進了大牢。盡管元朝統治者百般威逼利誘,他都決然拒絕了。當元朝丞相孛羅審問他時,文天祥見后,昂首挺胸,拒絕下跪。孛羅命令左右的人硬是把他按到在地。孛羅問他還有什么話說。文天祥坦然的只求一死。并說道:"國家存在一日,身為臣子的就要盡一份力!"因此,文天祥就在牢里蹲了四個年頭。

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的時候,勸他說:"我知道你是一個人才,所以不忍心殺你。只要你用對待宋朝的心來對待我,我就封你為宰相。"文天祥不為所動:"我是宋朝的子民,宋朝亡了,就應該盡忠!只求一死!"元世祖沒有辦法說服這位宋朝的遺民,只好下令殺了他。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場,臨刑前他向南方原來宋朝的土地凝望了一會兒,然后跪在那里,恭敬地拜了幾拜,向宋朝深情地告別。從此就走上了刑場,死時只有47歲。盡管文天祥死去了,但是他那種一心為國,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那蕩氣回腸的《正氣歌》廣為傳頌,歷久彌真。

大凡在歷史上被稱道的人,抑或有高尚的情操,抑或不凡的言行。文天祥那種忘了自己的精神,始終在后人心中激蕩不已。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那種以身為天下,以身報天下,以身托天下的高尚情懷。

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共產黨員焦裕祿們更是這種精神的典范。他對人民的滿腔熱忱,出現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最需要幫助的地方。即使抱病在身,也堅持工作在第一線。1964年5月14日,肝癌奪去了他年輕的42歲的生命。臨終前,他只是說"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這也恰恰道出了一位共產黨員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為人民,為國家的心聲。

明末清初詩人鄧漢儀有這樣一句詩:"千古艱難惟一死",一個人連身死這樣的事兒都放下了,還有什么更艱難的呢?文天祥、焦裕祿用他們的生命為代價,印證了老子的"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一般不需要人們像前人那樣付出生命的代價去做什么事情。但是,老子所說的道理并沒有過時,它提醒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少考慮一點自己,多從大局著想,"以身為天下",這樣的人才能托付重任。至少,在不順利的時候、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也應該保持沉穩,不過分計較自身的得失。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感動周圍的人,也讓自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老子說】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71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玉树县| 高青县| 扬州市| 牟定县| 哈密市| 安新县| 仁怀市| 额济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长宁区| 尼勒克县| 汝南县| 开原市| 高陵县| 香港| 开平市| 安平县| 根河市| 买车| 民勤县| 石泉县| 洮南市| 阳曲县| 中山市| 德化县| 叙永县| 凌海市| 武鸣县| 滁州市| 万全县| 康定县| 溧水县| 沈阳市| 山丹县| 潜江市| 保康县| 武义县| 娄烦县| 平和县|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