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講談社:諸子的精神(套裝共六冊)
最新章節:
出版后記
《老子讀本》1997年首次出版后,至今已經四十余次重印,廣受讀者好評。作者金谷治是日本著名漢學學者,專攻中國哲學。《老子》是一本僅有五千余字的作品,共八十一章,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典籍。章本無題,該書為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內容,依照目錄給每一章都擬了題名。作者對原文的翻譯不取直譯,而是多少添加了一些語言以助理解,注解中又含有不少評語與說明,針對各章的重點進行解說,意在努力引出與讀者對話的主題。《論語讀本》本書作者宇野哲人是日本漢學研究大家,是日本德仁天皇的老師。重印多次,成為日本社會的國民級讀物。書中每部分由經文、譯解、注釋、解說四部分構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語言,對經文作出充分的講解、引申,拆解人物行為與心理,重構話語背景,再現其前因、后果,圣賢說話不再是“沒頭沒尾”!賦予面孔嚴肅的經典別樣的溫情與生活氣息。《孟子讀本》作者貝冢茂樹在寫作該書時,沒有停留在對《孟子》原文字句的解釋,而是把孟子放到諸侯混戰、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中,追尋了他從游說各國到退而講學的生命軌跡。在此基礎上,選取《孟子》原文進行譯注,并對原文內涵進行詳細的解說,從而深入地闡述了孟子的思想,重現本真孟子。《莊子內篇讀本》半個多世紀以來,該書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經久不衰。該書作者為日本老莊思想研究泰斗——福永光司,他以全新的廣闊視角來解讀《莊子》,在哲學觀點的透視下,坐忘的子綦和加繆筆下的莫爾索、振翅而飛的鯤鵬和尼采的“超人”,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展現出相同的精神特征。在作者細致的解讀中,莊子在人性之惡與慘淡現實中找到的那條解脫之道也逐漸清晰。《墨子讀本》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領域的中國哲學專家,對諸子的精神有著專業的研究與著述,特別是墨子、孫子,墨家思想是他碩博士階段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該書摘錄《墨子》原文,先給出譯文,拉近讀者和原典的距離,再對原文詳細注釋,然后進行系統、透徹、簡明的解說。讀者不但能領略原典之美,更能在作者解讀的帶領下領悟墨家思想的內核外延、發展源流,以及作者廣闊視角所帶來的啟發。解說將墨子的時代背景、個人性格、生命故事納入其中,內容鮮明有趣,先賢的形象也不再陌生。《孫子讀本》《孫子》是世界上古老的軍事著作,該書是對《孫子》原典的完整注譯和解讀。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界的中國哲學專家,其對原典的解讀不僅全方位闡釋了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攻守作戰、偵查用兵、地形行軍等,還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還原了立體的時代與人物,以現代的、國際的視角,講述了《孫子》成為經典的歷程,并探討了為何它依然能啟發我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目錄(311章)
倒序
- 封面
- 老子讀本
- 版權信息
- 前言
- 凡例
- 老子道德經 上篇
- 1.道可道(世界萬物之始源——“道”)
-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別受限于俗世間的價值)
- 3.不尚賢(理想中的政治1)
- 4.道沖(“道”的作用)
- 5.天地不仁(理想中的政治2)
- 6.谷神不死(“道”的作用2)
- 7.天長地久(于“無私”之勸誡)
- 8.上善若水(不爭之德1)
- 9.持而盈之(抽身之時)
- 10.載營魄抱一(圣人之德)
- 11.三十之輻(“無”的作用)
- 12.五色令人目盲(奢靡使人瘋狂)
- 13.寵辱若驚(自身比俗世間的價值更重要)
- 14.視之不見(“道”的體驗1)
- 15.古之善為道者(“道”的體驗2)
- 16.致虛極(“道”的體驗3)
- 17.大上下知有之(理想中的政治3)
- 18.大道廢,有仁義(無用的仁義)
- 19.絕圣棄智(回歸樸素)
- 20.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孤獨之歌)
- 21.孔德之容(“道”的體驗4)
- 22.企者不立(舊第二十四章)(多余的行為)
- 23.曲則全(舊第二十二章)(不爭之德2)
- 24.希言自然(舊第二十三章)(于“沉默”之勸誡)
- 25.有物混成(“道”的姿態1)
- 26.重為輕根(勸誡之輕舉妄動篇)
- 27.善行無轍跡(自然的舉止)
- 28.知其雄,守其雌(返璞歸真之路)
- 29.將欲取天下(于“無為”之勸誡)
- 30.以道佐人主者(何謂戰爭1)
-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何謂戰爭2)
- 32.道常無名(理想中的政治4)
- 33.知人者智(修養內在比外表更重要)
- 34.大道泛兮(“道”的姿態2)
- 35.執大象(“道”的作用3)
- 36.將欲歙之(倒轉思考)
- 37.道常無為(理想中的政治5)
- 老子道德經 下篇
- 38.上德不德(自以為是的“智慧”)
- 39.昔之得一者(立足于“道”)
- 40.上士聞道(舊第四十一章)(“道”的姿態3)
- 41.反者道之動(舊第四十章)(“道”的作用4)
- 42.道生一(柔軟的分層)
- 43.天下之至柔(無為之利)
- 44.名與身孰親(財產之所害)
- 45.大成若缺(中空之妙)
- 46.天下有道(知足)
- 47.不出戶(觀己自省)
- 48.為學日益(成就“無為”)
- 49.圣人常無心(無心的圣人)
- 50.出生入死(理想中的養生)
- 51.道生之(“道”與“德”)
- 52.天下有始(回歸于為母之“道”)
- 53.使我介然有知(向著大道前進)
- 54.善建者不拔(“道”的功德)
- 55.含德之厚(嬰兒的譬喻)
- 56.知者不言(“玄同”之人)
- 57.以正治國(理想中的政治6)
- 58.其政悶悶(落落大方的為政)
- 59.治人事天(惜物之德)
- 60.治大國(理想中的政治7)
- 61.大國者下流(大國應謙讓)
- 62.道者萬物之奧(“道”的姿態4)
- 63.為無為(于“無為”的實踐1)
- 64.其安易持(于“無為”的實踐2)
- 65.古之善為道者(舍棄智巧的為政)
- 66.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政治家應當謙虛)
- 67.天下皆謂(三寶之德)
- 68.善為士者(兵法之不爭)
- 69.用兵有言(兵法之守勢)
- 70.吾言甚易知(知我者無)
- 71.知不知(勿自以為知曉)
- 72.民不畏威(勿壓迫人民)
- 73.勇于敢則殺(何謂天意1)
- 74.民不畏死(何謂天意2)
- 75.民之饑(取決于上的政治)
- 76.人之生也柔弱(柔弱之德1)
- 77.天之道(自然的運作1)
- 78.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之德2)
- 79.和大怨(自然的運作2)
- 80.小國寡民(烏托邦)
- 81.信言不美(結束之語)
- 老子與《老子》
- 一、儒家與道家
- 二、老子的思想
- 三、關于老子這個人
- 四、關于《老子》本書
- 五、文本·注釋書·參考書
- 出版后記
- 論語讀本
- 版權信息
- 譯者序
- 一 《論語》在日本
- 二 關于作者
- 三 關于中譯本的幾點說明
- 序文
- 緒言
- 解題
- 學而第一
- 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長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鄉黨第十
- 先進第十一
- 顏淵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憲問第十四
- 衛靈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陽貨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張第十九
- 堯曰第二十
- 附錄 孔子年表
- 出版后記
- 孟子讀本
- 版權信息
- 前言
- 孟子思想的時代背景——戰國時代
- 一 混沌的時代
- 二 新文化的氣息
- 三 孔子的歷史地位與諸子百家
- 孟子其人與思想
- 一 孟母三遷
- 二 孟子的生涯
- 三 孟子的性善說
- 《孟子》這部著作
- 著作解題
- 第一卷 梁惠王章句上
- 第二卷 梁惠王章句下
- 第三卷 公孫丑章句上
- 第四卷 公孫丑章句下
- 第五卷 滕文公章句上
- 第六卷 滕文公章句下
- 第七卷 離婁章句上
- 第八卷 離婁章句下
- 第九卷 萬章章句上
- 第十卷 萬章章句下
- 第十一卷 告子章句上
- 第十二卷 告子章句下
- 第十三卷 盡心章句上
- 第十四卷 盡心章句下
- 孟子相關年表
- 出版后記
- 莊子內篇讀本
- 版權信息
- 新訂版序
- 逍遙游 第一
- 齊物論 第二
- 養生主 第三
- 人間世 第四
- 德充符 第五
- 大宗師 第六
- 應帝王 第七
- 莊子與《莊子》
- 附記
- 后記
- 出版后記
- 墨子讀本
- 版權信息
- 學術文庫版序
- 凡例
- 第一章 尚賢上
- 改造愚人
- 人才是國家之寶
- 第二章 尚同上
- 執政者是人民的榜樣
- 第三章 兼愛上
- 不犧牲他人以謀利
- 愛人如愛己
- 第四章 非攻上
- 侵略戰爭是國家的犯罪
- 第五章 非攻下
- 認識到侵略戰爭的慘狀
- 第六章 節用上
- 節約資源,財富倍增
- 第七章 節葬下
- 厚葬妨害生產
- 第八章 天志上
- 上天憎惡犯罪和戰爭
- 第九章 明鬼下
- 鬼神懲罰惡人
- 第十章 非樂上
- 沉溺音樂是亡國之兆
- 第十一章 非命上
- 唯勤能避禍
- 第十二章 非儒下
- 偽善的孔子
- 第十三章 經上、經說上
- 知,接也
- 智,明也
- 感知認識能夠被記憶
- 認識主體能夠分析并綜合
- 第十四章 公孟
- 儒家毀滅中國
- 第十五章 公輸
- 案頭攻防
- 第十六章 號令
- 墨守城池
- 墨家及《墨子》
- 墨家的誕生
- 墨家隨后的發展
- 《墨子》文本
- 思想史意義
- 出版后記
- 孫子讀本
- 版權信息
- 學術文庫版序
- 凡例
- 第一章 計篇
- 1 兵者國之大事也
- 2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 3 兵者詭道也
- 4 多算勝,少算敗
- 第二章 作戰篇
- 5 兵聞拙速,未睹巧久也
- 6 智將務食于敵
- 7 取敵之貨者利也
- 8 兵貴勝,不貴久
- 第三章 謀攻篇
- 9 不戰而屈人之兵
- 10 上兵伐謀
- 11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12 將者國之輔也
- 13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第四章 形篇
- 14 先為不可勝
- 15 勝兵先勝而后戰
- 16 善者,修道而保法
- 17 決積水于千仞之罅
- 第五章 勢篇
- 18 治眾如治寡
- 19 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 20 善戰者,其勢險
- 21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
- 22 善動敵者
- 23 善戰者,求之于勢
- 第六章 虛實篇
- 24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25 進不可迎者,沖其虛也
- 26 能以寡擊眾者
- 27 蹟之而知動靜之理
- 28 形兵之極,至于無形
- 29 兵形象水
- 第七章 軍爭篇
- 30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 31 不知諸侯之謀者
- 32 兵以分合為變者也
- 33 一民之耳目
- 34 高陵勿向
- 第八章 九變篇
- 35 將通于九變之利者
- 36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 37 恃吾有以待
- 38 將有五危
- 第九章 行軍篇
- 39 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 40 軍好高而惡下
- 41 水流至,止涉
- 42 絕澗遇天井,亟去之
- 43 軍行有可伏匿者
- 44 敵近而靜者
- 45 杖而立者,饑也
- 46 兵非多益
- 第十章 地形篇
- 47 地之道,將之至任
- 48 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 49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 50 視卒如嬰兒
- 51 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 第十一章 九地篇
- 52 地形者,兵之助
- 53 合于利而動
- 54 奪其所愛,則聽矣
- 55 投兵無所往
- 56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 57 能愚士卒之耳目
- 58 諸侯之情,邃則御
- 59 眾陷于害,然后能為敗
- 60 始如處女,后如脫兔
- 第十二章 用間篇
- 61 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 62 用間有五
- 63 三軍之親,莫親于間
- 64 吾間必索
- 65 反間不可不厚
- 66 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 第十三章 火攻篇
- 67 攻火有五
- 68 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 69 以火佐攻者明
- 70 死者不可以復生
- 作為經典的《孫子》
- 一 本書作為經典的來歷
- 二 孫武及其時代
- 三 孫臏及其時代
- 四 文本傳承的歷史
- 五 本書的注釋方針
- 六 作為經典的《孫子》的意義
- 出版后記 更新時間:2023-02-13 18:31:11
推薦閱讀
- 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國文化知識讀本)
- 新解黃帝陰符經
- 國學教程(第1冊)
- 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中華文化書系)
- 與《老子》一起思考. 德篇
- 絕美的宮苑
- 四庫全書精華
- 山海經
- 筷筷有禮:筷子上的傳奇、規矩、智慧、美德
- 筆墨風骨:啟功講中國書法(中國文化四講)
- 古代地理與農學(下)
- 歐麗娟品讀古詩詞
- 吉祥的年畫
- 泰山華山之尊
- 初學記:新國學·大語文(全5冊)
- 雙峰對峙:鬼門關(文化之美)
- 傳統工礦型城市的變遷
- 子曰論語(套裝共2冊)
- 記憶北京
- 聲律啟蒙(中華國學經典)
- 清朝與中華傳統文化
- 文化產業專題研究報告(上)
- 高超的兵法
- 《三字經》說什么
-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二〇一八年第一輯)
- 秀麗的湖泊
- 幼學瓊林(中華蒙學經典)
- 瓷器:中國瓷器美譽(中國文化百科)
- 皇陵
- 象征人類學視野下彝族喪禮文化研究:以威寧沙石村紅彝支系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