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談社:諸子的精神(套裝共六冊)
- (日)金谷治等
- 1640字
- 2023-02-13 18:29:21
10.載營魄抱一(圣人之德)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為免身陷迷惘而緊緊守住唯一的“道”,使身體與精神合一,是否能做到再不分離?聚集精氣以致身心柔和溫順,能做到如嬰兒一般的無欲狀態嗎?將自身深處深邃靈妙的心靈之鏡清潔得一塵不染,便能做到毫無瑕疵嗎?治理人民深愛的國家,能否同時不為人所知、所崇呢?萬物產生之始源發生一切動靜、變化與運動時,能否如雌性般保持身心寧靜?明白世間一切事理后,是否還能做到不動心智且無為呢?
使一切生靈生長繁殖,生產萬物、養育萬物而不將其占為己有,行偉業而不依賴于實績,即便成為首領也不強去加以主宰。
這樣便叫作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行,亦被稱為圣人之德。
【解說】
此章以富有詩意的句子描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圣人之玄德,其中心主旨即文章開頭的“抱一”。如王弼所注,“一,人之真也”,“一”可以視作是與“道”同義的別稱,這樣的用法在第二十三章(舊第二十二章)與第三十九章中也有出現。嬰兒、雌性、無瑕疵、不為人知、不耍心機等,這一系列言辭均是在對“與‘道’融為一體且不分離”這一境界進行更進一步的具體描述。
至此,此章中依然彌漫著神秘的氣息。想要平息自己處于迷惘之中的肉身,或欲將精氣集中于體內,這樣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這恐怕是靠與被視為是仙人之修行的靜坐法、呼吸法相結合的一類方法吧。“滌除心鏡”與“天門開闔”,這兩句被認為飽含玄妙而神秘的宗教背景,實際上老子并未同樣浸染其中,不如說他是為了清晰闡明自己的“道”,反而是借用了這份背景玄妙的力量。盡管闡明其“道”所用的語言大都曖昧模糊,但為了將那些原本無法被表現之物展現出來,這么做是必須的。這實則是老子的一片苦心。也正因如此,這一章含有很多難以理解的詞語。
“載營魄”中的“營”與“熒”字是可以通用的,都代表困惑、迷惘的意思?!捌恰笔桥c人的身體相關的精氣,“魂”則是與精神相關的靈魂,此二者互相對照。“載”是安心、滿足的意思?!捌恰北徽J為比“魂”更粗劣一些,因此更易陷入迷惘之中。除了魂魄與靈魂之外,“營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解讀方式,“載”字亦有靜處、凌駕等說法。
“玄覽”也是較難理解的詞語之一。王弼本認為其意是去污穢以使洞察力更加敏銳,河上公本中則是將“玄覽”視作心鏡,認為其意在于洗凈、排空自己的心?!坝[”是“鑒”的借字。在《淮南子·修務篇》中也對玄鑒與心的關系進行了注解。由于在帛書乙本中記載為“監”,其與“鑒”是通假字,所以此處應當遵循河上公本的注解,將其理解為心鏡。
“愛國治民”之后的“能無以知乎”與下文“明白四達”后面的“能無以為乎”雖與通行本所注不同,但與傅奕本、范應元本的記載一樣,單從注釋上來看,王弼本原本也應當是相同的。在通行本中,沒有“以”字或將“知”“為”二字的位置前后調換這樣的改動比較多見。
“天門開闔”也是較難理解的一處。對“開闔”的理解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天門”究竟指的是什么,“開闔”又具體象征著什么,這才是難解的地方。有人認為這是在指玄妙又深奧的內心活動,也有人認為此處與第一章中的“眾妙之門”相同,應該將其視作一切現象都以微妙之姿自然出現的“出口”。如《莊子·庚桑楚篇》第五章中所記,“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說的便是這么一回事兒。而在河上公的注解中則是將其解作“鼻孔”,與仙人的修行方式——呼吸法有著不可磨滅的關聯。
“生而不有”以下四句在第五十一章中也有重復出現,結合前一句的“生之畜之”,導致一部分學者對此處內容持懷疑態度,認為其是由他文混雜而入。“生而不有”與“為而不恃”這兩句在第二章中也出現過。“長而不宰”一句與第二章中的“功成而弗居”是同一個意思,將“長”理解為成長、養育之意也是很普遍的解讀?!笆侵^玄德”這一句除了本章之外,在第五十一章與第六十五章中也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