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談社:諸子的精神(套裝共六冊)
- (日)金谷治等
- 865字
- 2023-02-13 18:29:21
8.上善若水(不爭之德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真的善就好像水一般。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能夠停留于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因此才最接近于“道”。
最善之人選擇佳地作為居處,心胸保持沉靜而深奧,待人真誠、友善且言而有信。為政則平和并使用懷柔政策來治理國家,處事能夠善于運用自己的長處,在行動時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一切像水一樣不爭不搶的做法都可以說是善。
說到底,正因為懷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才沒有過失,更不用談怨咎了。
【解說】
這一章承接了上一章中的內容,不光要將自身置于他人身后,更進一步地呼吁人們停止競爭。縱觀人類悠久的歷史,再近看我們所處的現代,不難看出斗爭之于人類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正因如此,老子的“不爭之德”(第六十八章)才愈顯珍貴。同樣都是為了追求人類真正的幸福,這與孔子的仁、耶穌的愛和釋迦牟尼的慈悲都是同樣珍貴的。
“上善若水”意指以水的姿態為模范。在《老子》中,將水比作理想道德楷模的內容并非只此一處。看著水往低處流那柔順又與世不爭的形態,老子認為人們應該以此作為人生的楷模。正因老子的思想擁有這樣的特色,其處世哲學得到了“濡弱謙下”這樣的評價(與《莊子·天下篇》吻合)。以水之德作文章的并非只有《老子》一家:《荀子·宥坐篇》中便提到水之德乃儒家道德中的名項(如“夫水……似德”),《管子·水地篇》中則被贊為是“萬物之本原”“諸生(產生)之宗室”等。相比之下,《老子》對水德的見解比較不一樣,既沒強行牽扯于道德一類,也沒有提到生命的源泉這樣大的概念,而是簡單地以水描繪了他理想中具備崇高人格的圣人形象。
總體來說,“居善地”一段七句與前后文關聯得并不是很好。除了像上文這樣混入“上善”舊版注本中所使用的詞匯之外,也有過改變它們順序的試行方案。雖說去掉這一段能使原文前后連接得更緊密,但為了將本章重點更好地放在“以水的性質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處世之道”這一主旨上,我決定還是將現有的原文順序完整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