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別受限于俗世間的價值)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難易相,長短相,高下相,音聲相,前后相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生而不,為而不。功成而弗。夫唯弗,是以不

【譯文】

世間的人們之所以明白什么是美,是由于有丑陋之物的存在;之所以能判別什么是善,是由于有惡的存在。世界上的美好與善并非是真實永恒的,所以說,拘泥或受限于此等事物,這顯然是錯誤的行為。真相是,“有”與“無”成就對方并互相依存,難與易相互形成,長與短互相凸顯,高與低互相顯示其水平,樂器之音與人聲互相諧和,前與后緊緊相隨以顯順序。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處于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當中。

因此,與“道”合為一體的圣人不受限于俗世間的價值觀,杜絕惡癖與不良行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言傳身教;賣弄言語知識會導致自身離真相越來越遠,為避免如此,他選擇了用“不言”的方式身體力行地實行教化。

換言之,圣人聽任萬物的自然生長與興起,不多加說明也不據為己有,建造偉業也可保持自身的清醒獨立,功成業就而不自居。且正因為圣人不拘泥于居功,也便無所謂失去。

【解說】

先把“道”放在一邊不談,此章記述了現實世界中的真相,以及圣人的對應之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價值與概念全部都是相對相成的。若堅持認為萬物是絕對而非相對的,如此固執的見解只會招致手足無措等悲劇。到底何為真正的美,何為真正的善呢?說到底,真善、真美這樣極致的境界是否真實存在,這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深入了解、洞察了世界真相的圣人,其自身的一舉一動皆是自然而然地遵循著“無為”與“不言”的標準。實際上,這便是“道”真實、真正的存在方式了。

“懂得美的事物(了解了美之所在)”,其中強調了“理解”這一層意思,也有人將其譯成“認知到美的同時,也想到了什么是丑陋”。這之后的“善”也是相同的情況,被譯為“認知到善的同時,隨之衍生的便是對于不善的認知”。正如金蘭齋的《老子經國字解》所說,“無心才能成真”。若將這句話視作釋義也是說得通的,只是考慮到下文的“故有無相生”到末尾處的“前后相隨”一段,再將此處解釋為“有心”“無心”便顯得不是那么恰當了。在帛書甲乙本中,在文段尾處“先后之相隨”一句之后均有“恒也”二字。這在甲乙本的譯本中被稱為“常事、常態”,在對永恒真理的釋譯上與上文所述的相對性有互相抵牾的嫌疑;再加上這個用法只在帛書中有所記載,故沒有將其認可為可通用的譯法。

“圣人”是《老子》中最為理想的人格。在《莊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至尊”“真人”等詞語,但與此相關的概念在《老子》中并沒有被提到。與儒家著名的堯、舜等具有特定人物形象的圣人不同,老子所說的圣人是指與永恒的真實之道合為一體、身心皆處于最高境界的理想人物。

“無為”的字面意思是“無作為”,但這并不是說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刻意去做某事,應當自然而然地行動,舍棄人類的自作聰明與自以為是等做法,在自然界中自發遵循自然的行動模式。正如“無為而為”所包含的語義,相近的內容于第三章中也有記載,可見“無為”正是《老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行動方式。

對于前文所提到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一圣人之姿,“聽任萬物的自然生長與興起”之后的內容可以視作是更深一步的具體解說。對照第三十四章和第五十一章,它們用同樣的言語記述了“道”的真實作用,由此可以得知圣人的行為與永恒之道是高度一致的。“萬物作焉而不辭”一句在帛書乙本中記作“萬物昔而弗始”,因發音相似,“昔”視作“作”的通字,“始”視為“辭”的通字。也有其他版本不同的文獻記載,其中或沒有“焉”字,或換成“始”字,諸如此類。關于“不居功于萬物滋生之始源”這一句,有人認為應該就照“始”字本身的意思來理解,也有人認為“辭”是辭退的意思,從而將其解讀為“不應對俗世間的勞瑣之事感到厭煩”,但考慮到與前文所提“不言”之間的關系,還是應當將此處的“辭”理解為言辭的意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州县| 万全县| 吐鲁番市| 札达县| 木里| 黄大仙区| 衡东县| 临沧市| 广西| 徐闻县| 北流市| 泊头市| 长汀县| 云梦县| 长葛市| 丘北县| 长乐市| 曲松县| 东港市| 牟定县| 齐河县| 富宁县| 六枝特区| 甘孜| 大埔县| 河曲县| 康平县| 图们市| 松潘县| 泽普县| 阜康市| 五家渠市| 卓尼县| 兴国县| 西贡区| 芦山县| 抚顺县| 荔浦县| 安平县| 古浪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