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34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頁
- 第一章 戲曲種類與“劇種”
- 第一節 戲曲種類與“劇種”[1]
- 第二節 我們到底有多少“劇種”——對戲曲工具書中有關數據的分析[1]
- 第二章 閩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
- 第一節 閩南文化視野下的泉州戲曲研究[1]
- 第二節 印證福建宋雜劇:閩中作場戲與莆仙戲關系考探[1]
- 第三節 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福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1]
- 第四節 閩南語系劇種聲腔考察——以海南瓊劇音樂唱腔為例[1]
- 第五節 從瓊劇音樂的沿革看中國戲曲聲腔劇種的趨同化[1]
- 第六節 關于2002年兩岸戲曲大展[1]
- 第七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高甲戲柯派藝術傳承研究及劇目推介[1]
- 第八節 困境中創新局——臺灣戲曲的時代適應[1]
- 第三章 兩岸戲曲表演藝術論
- 第一節 從跨文化論“當代劇場”的舞臺空間表現[1]
- 第二節 形體、定格、亮相——京劇的表演藝術[1]
- 第四章 兩岸戲曲音樂論
- 第一節 曲牌體與板腔體體式互相流轉之探討[1]
- 第二節 劇種音色論[1]
- 第三節 早期梆子腔“族性”音調舉證——兼論臺灣地區北管中梆子腔、二逢的音調來源[1]
- 第四節 黃梅戲“十腔九不同”階段音樂唱腔特點初探[1]
- 第五節 “申遺”十年,昆曲音樂的新發展[1]
- 第六節 京劇風格鋼琴曲創作研究[1]
- 第七節 中國現代戲曲音樂創作的三維特征[1]
- 第五章 戲曲的交流與傳播
- 第一節 弦管曲詞與梨園戲唱詞的異同——只以唱“陳三五娘”故事題材來梳理兩者的關系[1]
- 第二節 中國戲曲《尋親記》在琉球的傳播[1]
- 第六章 歌仔戲藝術論
- 第一節 臺灣老歌子戲《山伯英臺》之研究[1]
- 第二節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后場樂師的即興伴奏技巧與人才養成[1]
- 第三節 歌仔戲《七字仔調》曲牌系統唱腔
- 第四節 泉港“咸水腔”歌仔戲初探[1]
- 后記 更新時間:2020-09-22 14:08:00
推薦閱讀
- 突破次元壁 COSPLAY × LOLITA化妝造型技法
- 影視藝術概論
- 生生不息的車轱轆菜:東北二人轉在鄉土社會中的傳承
- 越玩越酷的108個經典校園魔術
- 電影符號學:皮爾斯與電影美學
- 京劇說匯(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 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政策研究
- 中國動畫產業與消費調查報告(2014)
- 大師教你學魔術
- 戲劇藝術(下)
- 電影批評
- 陽光下的葡萄干
- 電視劇批評論
- 百年《花木蘭》:電影人眼里的中國社會焦點變遷(英文版)
- 哈羅德·品特戲劇創作的內動力
- 世界戲劇學
- 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
- 世界戲劇藝術(下)
- 海峽兩岸戲曲藝術論
- 樸贊郁的致敬
- 戲臺春秋
- 五十二集大型動畫電視連續劇《秦漢英雄傳》: 經典動畫設定全集
- 河南戲苑風采
- 水晶石影視動畫精粹:Maya影視動畫與綁定
- 牛津通識讀本:戲劇(中文版)
- 戲劇入門
- 板藝春秋:梁厚民快板書選集
- 大曲:古代鸞歌鳳舞
- 神話形象漫談:中國動畫作品中的神話人物
- 舞青絲:古裝影視發型完全學習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