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福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1]
戲曲的跨學科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從戲曲的本體研究擴展到戲曲美學、戲曲人類學、戲曲民俗學、戲曲社會學,特別是民族音樂學的學者更多地把視野聚焦到戲曲領域,戲曲研究有了更多的新視域、新成果。但是畢竟這些還都是在人文學科領域內的學科交叉,隨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推進,運用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人文領域這種跨領域的交叉研究也逐漸展開。
筆者曾經牽頭主持了國家科技計劃的國家公益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重要品種空間信息整編”項目(編號:2007FY240600)。項目旨在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庫、流媒體等技術研發、管理民族民間文化數字資源,促進文化藝術資源的共享與傳播。目前已建成《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空間信息系統》,完成分類資源標識設計、17項技術標準和2份研究報告。系統整合的數據資源涵蓋戲曲、歌曲、舞蹈、故事、文化空間等10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品種達到5072種,數據總量達到14 755項。該系統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天地圖”的基礎地理信息為支撐,基于開源的網絡地理信息系統(Web GIS)與內容管理系統(CMS)研發,有效地整合了民族民間文化重要品種實地勘測、數據采集(分布、流布區域、標志物、多媒體記錄)成果,并以空間信息作為民間文化重要品種管理、查詢、應用、后續研究的主要概念與模式。項目的成果得到了各項評審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評,也促發了筆者對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戲曲研究充滿了探索興趣。本節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對戲曲在方法、手段上的創新研究。
本節的資料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①“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空間信息系統”有關福建戲曲的基礎數據資料;② 《中國戲曲志·福建卷》的有關圖例均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空間信息系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版權所有,并委托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制作。
由于本節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支持的研究,那就從了解福建的建制沿革和地理特征入手,從空間視域下開始我們的研究之旅。
一、福建的建制沿革與地理特征
(一)建制沿革
福建省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背山面海,西北關山連綿,東南海疆遼闊,海岸線曲折。
福建古為閩越地,秦設閩中郡。漢在閩越故都設置東部侯官,隸屬會稽郡東部都尉,初為軍事機構,后兼理民政,又稱冶縣。東晉、南朝中原戰亂,北人南渡。隋統一全國,閩地只留建安一郡和閩、建安、南安、龍溪四縣及屬臨川郡的邵武縣。迄唐又設五州二十五縣,統屬福建觀察使,始有“福建”一名出現。宋代置福建路,轄府一、州五、軍二,屬縣四十八,遂有“八閩”之稱。[2]元設福建行中書省,明稱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改布政使司為省,福建政區設置基本定型。另外,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收復臺灣,曾在臺灣設承天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攻入臺灣,改承天府為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后經開發至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正式建省。(引自《福建省歷史地圖集》[3])
(二)地理特征
(1)福建的地理位置。福建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處東經115°50′~120°44′,北緯23°31′~28°19′。平面形狀似一斜長方形,東西最大間距約480千米,南北最大間距約530千米。東北鄰浙江,西部、西北接江西,西南連廣東,東臨東海,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福建居于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2)福建的地形地貌。福建位于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自西北向東南下降,橫斷面略呈馬鞍形。西部和中部形成走向大致與海岸平行的、斜貫全省的兩列大山帶:西列是以武夷山脈為主體的閩西大山帶;中列是由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等山脈組成的閩中大山帶。這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俗稱閩中大谷地。
福建東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平原地帶。東部沿海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地貌類型通常由丘陵到紅土臺地到沿海平原。平原僅分布在河口和海濱地帶,這些平原規模不大,且為丘陵所分割。較大的平原有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興化平原,分別由九龍江、閩江、晉江和木蘭溪等河流泥沙沖積和海灣淤泥堆積而成,屬沖積海積平原。
福建的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陸地海岸線全長3324千米,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多呈鋸齒狀,十分曲折,其曲折程度居我國沿海各省份之首位。海岸類型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紅樹林海岸自南向北呈斑點狀分布。
(3)福建的氣候特征。全省地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兩個自然地理帶,其中大部分屬中亞熱帶。西北有山脈阻擋寒風,東南又有海風調節,溫暖濕潤為氣候的顯著特色。
(4)福建的流域。全省河流眾多,河網密度大。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577千米,流域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一半。由于受斷裂構造的控制,主要河流多與山脈走向垂直,支流與山脈平行;峽谷和盆谷相間排列;屬山地性河流,多峽谷險灘,河床比降大,加上境內降水量大,徑流量相當豐富。全省流程主要的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敖江、交溪、木蘭溪等流域。
二、圖說福建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原所長余從先生在其主持的“中國戲曲數據庫”[4]項目中曾對中國的戲曲聲腔劇種進行了嘗試性的分類。分類包括《中國戲曲志》所涉及的363個劇種,采用以聲腔帶劇種的方式,共分為“正昆及地方昆曲劇種”“高腔或高腔類的劇種”等32大類。其中涉及福建戲曲聲腔的10大類25個劇種(以下題級及序號按照原題級、序號提取):
二、高腔或高腔類的劇種
17 大腔戲
18 閩北四平戲
19 閩南四平戲
20 詞明戲
三、多聲腔【南北曲、亂彈諸腔組合】類
25 莆仙戲(興化戲)
26 梨園戲(上路老戲、下路老戲、小梨園、七子班)
27 潮劇(潮腔、潮調、潮音戲、白字戲)
27+ 高甲戲(戈甲戲、九角戲)(原號碼有遺漏,今補)
29 平講戲
30 閩劇(福州戲)
五、皮黃腔或以皮黃腔為主的劇種
68 京劇(二黃、黃腔、皮黃、平劇、國劇)
70 閩西漢劇(外江戲、亂彈)
71 梅林戲(亂彈、土戲)
72 小腔戲(亂彈、江尾戲、江西戲)
73 南劍戲(亂彈、土京戲)
74 饒平戲
六、亂彈腔或以亂彈腔為主的劇種
97 北路戲
十三、采茶戲類
158 黃梅戲(采茶戲、黃梅調、懷腔)
160 三角戲(對子戲、閩西采茶戲)
十七、竹馬戲類
195 竹馬戲(白字戲)
十九、灘簧戲類
211 南詞戲
213 越劇(小歌班、紹興文戲)
二十二、山歌劇類
219 山歌戲(閩西山歌戲)
二十七、民歌小曲、雜調類
267 薌劇(歌仔戲)
三十二、民間祭禮及儀式戲劇
348 打城戲(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
在《福建歷史地圖集》中,有“戲曲劇種分布”圖一幅,對福建戲曲劇種按縣市為單位進行了標注。由于《福建歷史地圖集》是把劇種標注在一張圖上,所以看起來也算清晰,不過遺憾的是沒能對聲腔的流布有所表示。而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空間信息整編”項目中,不僅對每個劇種的流布狀況(以縣為單位,數據來自《中國戲曲志》,截止時間為1982年)進行了標注,而且對于劇種所包含的聲腔(其中包含四大聲腔的劇種還做了特別著錄)也進行了梳理,并通過智能檢索呈現,這將對我們理解聲腔的流布、劇種的發展史會有更多的啟發。以下是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空間信息整編”(系統)中對福建戲曲10大類25個劇種的檢索結果:
1.高腔或高腔類劇種
大腔戲,主要分布于三明、大田、尤溪、永安、沙縣、龍巖。
閩北四平戲,主要分布于寧德、霞浦、屏南、建甌、政和;說是“閩北”,其實主要是在閩東地區。
閩南四平戲,主要分布于東山、南靖、平和、漳州、漳平、詔安、龍巖。
詞明戲,主要分布于平潭、福清、長樂、閩侯。

福建高腔或高腔類劇種分布圖(未含詞明戲*)

*注:由于項目數據整理時沒有把詞明戲包含在高腔或高腔類劇種中,屬于漏錄。
2.多聲腔【南北曲、亂彈諸腔組合】類
莆仙戲,主要分布于莆田、仙游、惠安、永泰、福清。以原興化府為中心。
梨園戲,主要分布于泉州、晉江、廈門、安溪、南安、德化、惠安、永春。流行于閩南核心區。
潮劇(非本土劇種),主要分布于東山、云霄、南靖、平和、漳州、漳平、漳浦、詔安、龍巖。集中在閩南、閩西一帶,但未進入泉州、晉江。
高甲戲,主要分布于安溪、晉江、泉州、廈門、德化、惠安、永春、南安、同安、大田,與梨園戲有重疊。
平講戲,主要分布于福州、閩侯、福清、寧德、福安、長樂、屏南。基本在閩東的閩劇流行區域內。
閩劇,主要分布于福州、閩侯、閩清、福清、羅源、連江、長樂、平潭、寧德、福安、霞浦、永泰、古田、周寧、尤溪、屏南、三明、南平、順昌等閩東、閩中地區。
贛劇(非本土劇種)主要分布于靠近江西的閩贛方言區及其閩北的光澤、邵武、南平、建甌、建陽、政和、松溪、浦城。
其中潮劇、贛劇值得特別說明,一個是在閩南閩西的潮語分布區,一個是在閩北贛語分布區,雖非“本土劇種”,但流行區域不能說不廣。

多聲腔【南北曲、亂彈諸腔組合】類劇種分布圖

莆仙戲分布圖 梨園戲分布圖 潮劇分布圖

高甲戲分布圖 平講戲分布圖 閩劇分布圖

贛劇分布圖
3.皮黃腔或以皮黃腔為主的劇種(遍布全省)
京劇(非本土劇種),主要分布于福州、福安、福鼎、泉州、漳州、廈門、三明、將樂、永安、南平、建甌、建陽、寧德、壽寧、龍巖、漳平等16個市縣,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非其他劇種所及,有著特殊時期特定歷史文化環境的特征。
閩西漢劇,主要分布于東山、漳浦、南靖、武平、上杭、龍巖、漳平、大田、三明、永安、連城、長汀、寧化,所在為緊鄰廣東的客家語區并向內沁入一直到閩中,與廣東漢劇一體同生。東部與梅林戲流行區域接壤。
梅林戲,主要分布于光澤、邵武、將樂、泰寧、建寧、明溪、寧化、清流。區域較贛劇部分重疊,更靠西。
小腔戲,主要分布于三明、沙縣、尤溪、永安、大田、龍巖。與大腔戲基本重疊,與閩西漢劇部分重疊。
南劍戲,主要分布于南平、建甌、建陽、將樂。基本活動在閩北方言區域內(將樂屬于閩客方言過渡區)。
饒平戲,主要分布于上杭、永定、龍巖、漳平。流布地區雖不大,但跨客家(上杭、永定)和閩南(龍巖、漳平)兩個方言區。

皮黃腔或以皮黃腔為主的劇種分布圖

京劇分布圖 閩西漢劇分布圖 梅林戲分布圖

小腔戲分布圖 南劍戲分布圖 饒平戲分布圖
4.亂彈腔或以亂彈腔為主的劇種
北路戲,主要分布于寧德、羅源、霞浦、福安、壽寧、周寧、屏南、古田,偏于閩東一隅,歷史上與溫州亂彈有淵源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僅壽寧成立過專業劇團,也是福建唯一的亂彈類劇種。
5.采茶戲類
黃梅戲(非本土劇種),主要分布于泰寧、將樂、沙縣、三明、明溪,主體在贛方言區內。
三角戲,主要分布于光澤、邵武、建陽、建甌、政和,區域位于閩北方言區和贛方言區交界一帶。

北路戲分布圖 北路戲區域放大圖

采茶戲類分布圖

黃梅戲分布圖 三角戲分布圖
6.竹馬戲類
竹馬戲,主要分布于同安、長壽、龍海、華安、南靖、漳浦,與閩南的梨園戲、潮劇、歌仔戲等大戲割據鄉土空間。

竹馬戲分布圖 竹馬戲區域放大圖
7.灘簧戲類
南詞戲,主要分布于南平、將樂、沙縣、建甌、建陽。南詞緣于蘇州一帶的彈簧,相傳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由一位蘇州商人帶到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文藝工作者將它與閩北的民間藝術相結合而成為富有特色的民間戲曲劇種,所以在閩北得以生根。至于漳州、龍澤的南詞應該屬于流布過程中的星星流落。

灘簧戲類分布圖
越劇,除閩南以外,遍布福建的福州、寧德、南平、三明、龍巖等區域大城市及所轄縣市。越劇在福建分布的廣度僅次于浙江。

南詞戲分布圖 越劇分布圖
8.山歌劇類
閩西山歌戲,主要分布于閩西的龍巖、永定、上杭、武平、連城、長汀。

閩西山歌戲分布圖
9.民歌小曲、雜調類
歌仔戲,主要流行于閩南語區域的晉江、南安、同安、廈門、漳州、龍海、長泰、漳浦、南靖、華安,形貌以廈門為核心向周邊放射。歌仔戲發源于閩南,而歌仔戲創建于臺灣地區,有“歌仔戲起于宜蘭員山結頭份”之說。歌仔戲是海峽兩岸共同創造的藝術結晶。

歌仔戲分布圖 歌仔戲區域放大圖
10.民間祭禮及儀式戲劇
打城戲,主要分布于閩南的泉州、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打城戲作為民間祭祀儀式劇,流傳這么廣泛,并不多見。

打城戲分布圖 打城戲區域放大圖
以上為福建戲曲聲腔劇種的基本概貌,由于福建沒有單純的昆腔、梆子腔類劇種,在以上圖例中沒有涉及這兩類聲腔,但是如果考慮到京劇、贛劇、閩西漢劇、小腔戲、北路戲等多聲腔特征,我們可以發現四大聲腔在福建均曾有流傳,而且包括所有區域和方言區劃。

昆山腔分布圖 皮黃腔分布圖

梆子腔分布圖 高腔分布圖
通過檢索、圖示,我們也注意到福建本土戲曲的流布與方言區劃都有著密切重合度(京劇、越劇、黃梅戲應為特例),而福建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有關;一是與江河的流域有關。[5]

《福建歷史地圖集·清初語言分布》
閩東方言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寧州,明代的福州、福寧二府;又大體按這兩個府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閩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舊府城福安音較有代表性。而這個區域流行的主要是本土劇種平講戲、閩劇、北路戲及非本土劇種越劇。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閩東、閩中、閩北地區。
莆仙方言區分布在宋代的興化軍,明清的興化府,全境為木蘭溪流域,以莆田城關音為代表,又按莆田、仙游二縣,分為南北兩片口音。[6]在這個區域的本土劇種主要是莆仙戲,舊稱“興化戲”,莆仙戲也波及閩中、閩南地區。
閩南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龍巖二州。南北兩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分別以明清的泉州、漳州兩個府城的口音為代表。原龍巖州二縣(漳平、寧洋)由于受客家方言影響成為西片口音,后起的城市廈門則集南北片的特點(泉、漳口音)成為全區的代表方言。這個區域的主要本土劇種是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竹馬戲、打城戲,非本土劇種是潮劇。
閩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寧府,全境屬建溪流域,以舊府城建甌音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陽溪兩支流正好把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口音。東片以建甌音為代表,西片以建陽音為代表。這個區域的主要本土劇種是四平戲、南詞戲、三角戲、南劍戲、梅林戲,非本土劇種是越劇。
閩贛方言區就是宋代的邵武軍,明清的邵武府,屬于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為代表。其附屬的過渡片(將樂等縣)原是南劍州及后來的延平府,屬于金溪流域。這個區域的主要本土劇種是三角戲,非本土劇種是贛劇、黃梅戲。由于為贛方言區,從文化地理角度,贛劇也可以認作本土劇種。
閩中方言區是原來的南劍州、延平府,沙溪貫穿其中。永安、沙縣分別為南北兩種不同口音的代表。這個區域的主要本土劇種是大腔戲、小腔戲及閩中漢劇。
閩客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則處于沙溪上游的九龍溪兩岸,寧化音較有代表性。整個區可以舊府城長汀音為代表。這個區域的主要本土劇種是饒平戲、閩西山歌劇、閩西漢劇。
綜上,閩南、閩東、興化、邵武等先開發地域,以大戲劇種為著名,而且劇種疊置;而其他地區則以小戲劇種為特色,略有交錯。
三、個案分析——家廟中的家戲
四平戲,一個曾經流行于閩東、閩北、閩南十幾個縣鄉的戲曲劇種,現只存政和縣楊源鄉楊源村和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1981年9月,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戲曲歷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在赴閩東地區調查閩劇歷史時,在屏南龍潭村發現了這個一度被認為消亡了的劇種,并先后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前往調查觀摩,搜集到一批舊抄本,挖掘出部分古戲裝和道具,從而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學界的重視。《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福建卷》作為劇種收入。2006年5月20日,四平戲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0月16日至19日,“中國四平戲腔藝術研討會”在福建屏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內外戲劇界的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
四平戲,又稱“說平戲”“素平戲”“庶民戲”“賜民戲”。明末,分三路傳入福建:一路傳入閩東地區的屏南、寧德、古田、霞浦、福安等地;一路傳入閩北的政和、建甌等地;一路傳入閩南漳屬廣大地區,有清一代,四平戲在福建十分繁盛。[7]
民國以降,民風驟改,受閩劇、平講戲、歌仔戲、潮劇等劇種的沖擊,四平戲在福建大部幾近消亡。但在政和縣楊源鄉楊源村和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卻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
兩地行車路線道路93公里(楊源—雙溪—棠口—屏南—甘棠—熙嶺),如按直線距離才只有41公里。兩地雖然物理距離這樣近,但歷史上卻不曾有過相同隸屬,政和縣一直屬建寧府,屏南縣一直屬福州府;語言區也不在一個區劃上,政和為閩北方言建甌片,屏南為閩東方言福州片[8]。在四平戲普遍消失的狀況下,緣何唯有這兩個地方堅強地存活了下來?那就是不管歷史上這兩個地方的戲班曾經時起時落,演劇曾經時興時寂,但有一個傳統、一段血脈一直沒有斷裂,那就是家廟(祠堂)支撐下的家戲,這就是這兩個地方能夠堅守的核心價值。
政和縣楊源村和屏南縣龍潭村都處于鷲峰山脈大山深處,較少受外界干擾,[9]同時也是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淳樸的民風民俗、執著的祖先信仰,使這里比外界紛紛攘攘的變化世界多了一份歷史的滄桑和慎思追遠的厚重。
楊源,一個千年古鎮。古居、窄巷、灰墻。石板鋪就的小路,在村尾有一座英節廟,始建于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元明時期均有修建,現存建筑中,大殿為康熙元年(1662)重建,戲臺為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四平戲的戲臺就建在英節廟內,完整保留著清代重建模樣,臺柱上兩幅楹聯寫著:“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聊把今人做古人,常將舊事重新演”。戲臺照壁上保存著珍貴的戲神壁畫。
英節廟為紀念張氏始祖張謹(張氏后人又稱之“張八公”)所建,有真實的歷史背景。唐乾符年間(874—879),黃巢農民起義軍入閩,唐王朝以張謹為福建招討使,率官兵數萬與黃巢起義軍激戰于今鐵山鎮屯尾、石屯鎮長城村等處,官兵大敗,張謹身亡,葬于鐵山。張謹后裔在楊源定居繁衍,楊源多數人姓張。后在張謹身亡地夏山(鐵山鎮元山村夏山自然村)修建張謹廟,北宋崇寧年間追謚昭烈,賜張謹廟為“英節大觀”,并增建縣城、楊源等三處英節廟。
楊源村的四平戲,一說是來自江西,一說是傳自屏南龍潭。[10]每年楊源英節廟的廟會是農歷二月初九(隨張謹一同戰死的一位郭姓副將的生日)和八月初五(張謹的生日),每逢廟會,楊源的村民要派人先到鐵山祭掃張八公,從墳上采來青枝,掛在英節廟內戲臺的左柱上,再于次日舉行隆重的祭祖巡游儀式,唱上三天的四平戲,以祭奠和緬懷祖先。楊源現存的戲班班名為“泳霓軒”,戲班能唱的除“荊、劉、拜、殺”和《琵琶記》外,還保存有《蘇秦》《白兔記》《劉文錫沉香破洞》《蟠桃會》《九龍閣》等幾十出。
屏南的龍潭陳氏雖然沒有像楊源張氏那樣有張謹那么顯赫的祖宗,但也是有名有姓有故事的。龍潭村位于屏南縣東南部,原名西溪,距縣城44公里,因村東二里許有龍潭,又稱龍潭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名龍潭。龍潭陳氏始祖陳善,于明成化年間(1466—1487)遷龍潭村,陳善與子陳財因照顧村人傅江、傅海暮年生活,并安葬之,取得傅姓田山財產,從而立足發家。相傳,陳善曾向本村女神臨水夫人廟發誓,后日子孫興旺當世世代代演劇酬神謝恩。關于龍潭的演戲,據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代代相傳的說法,四平戲自陳清英(音),父傳子、子傳孫,傳媳婦不傳女兒,至1982年已傳16代,形成一套嚴格的班規,并作為該村陳姓家族的傳統祖業,從老人到小孩都會演唱。1958年公社化時改祠為俱樂部,如今,改建為村委會辦公樓。家廟雖不存,而家戲仍在。
屏南四平戲一直保持唱白皆用“土官話”,鑼鼓幫腔,一唱眾和的傳統。
尋常說商路即戲路,水路即戲路,而兩地即非商路驛道,也非水陸碼頭,地處叢山疊嶂之中,來得偶然,駐得堅強。大山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本節作者:張剛,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 關于“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辭源》的說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從北宋到明代的近700年間,除從原福州析出一部分為福寧州(今寧德屬地),福建的建制基本沒變。
[3] 福建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盧美松主編,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4年。
[4] “中國戲曲數據庫”為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承擔的國家科技公益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數據庫”中的一部分。
[5] 以下關于福建方言分布的內容均引自“中華五千年前——中國傳統文化搜索網”《福建話考究——福建方言的分區》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2-05/2130228268.html。
[6] 中國漢朝末年,長江江南的漢人始入福建,這些漢人講的是閩語的原祖——古吳語(即江東話)以及古楚語,此時閩語還未形成。晉朝永嘉之亂之后,大批華北、中原漢人入閩,而帶來了3世紀時北方的口音,福建漢人的語言開始發生大變化,為日后的閩南語形成奠下基礎。唐初漳州發生“蠻獠嘯亂”,朝廷派兵入閩鎮壓之后,陳政、陳元光(開漳圣王)四代守漳百有余年,促使閩南語在此時期形成。當時興化地區屬泉州管轄,語言為閩南語。公元979年,宋太宗在今日仙游縣北部的游洋鎮設立興化縣,建興化軍,翌年劃泉州的莆田縣和仙游縣來屬,自此興化地區與閩南地區分離,興化地區的語言開始自成一系。興化地區單獨管轄之后,興化地區的語言脫離閩南語母體,獨立發展。且興化地區毗鄰福州地區,兩地居民交往密切,興化話又逐漸受福州話的影響,慢慢喪失原有的閩南特征,增加福州話的味道,特別在音韻上表現出向閩東靠近的趨勢,其自身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進而發展為一種獨立的閩語,一種兼具閩南語和福州話特色的混合閩語。到了近代,莆田的興化話更進一步向閩東靠近,原有的鼻化韻全部脫落,而與仙游話在韻母體系上產生差別。
[7] 葉明生:《屏南四平戲》,http://www.ndwww.cn/pnw/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276。
[8] 政和縣楊源鄉轄楊源、桃洋、上莊、翠溪、大溪、富坂、茶林、禾洋、嶺頭、筠竹坑、王大厝、樓下、坂頭、洞宮、西巖15個村委會和洞宮林場,面積靠近屏南縣的洞宮村委會西門村講屏南話以外,都講屬于閩北方言建甌片的政和話。http://tieba.baidu.com/f?kz=759597282;而屏南縣除了緊鄰政和楊源鄉的嶺下鄉的謝坑村等,都是講閩東福州片的屏南話的。
[9] 屏南縣地處鷲峰山脈中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重巒疊嶂,群峰聳峙,山谷盆地縱橫交錯,大部分地區海拔800米以上,全縣平均海拔830米,大小山峰30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達265座。嶺下鄉東峰尖海拔1627米,為境內最高峰。政和縣東部為鷲峰山脈北段,東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積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境內最高峰香爐尖海拔1597米。
[10] 《中國戲曲志·福建卷》“閩北四平戲”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