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我們到底有多少“劇種”——對戲曲工具書中有關數據的分析[1]

一、“劇種”的含義及其運用

從字面看,“劇種”的本意應該是戲劇的種類。由于“劇種”實際上是在作為戲曲名詞使用,它的本意應該是指戲曲的種類。但實際情況并非完全如此。

在實際運用中,被稱作“劇種”的眾多流行于各地方的戲曲,常常并非在藝術上都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特點。它們被稱作不同的劇種,常常都是沿襲歷史上出現的名稱,大多都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并不是經過深入研究后形成的分類名稱。例如,陜西的秦腔、西府秦腔和同州梆子三個劇種,它們之間的差別其實主要表現在藝術風格上,在唱腔及音樂上并沒有多大區別。秦腔、西府秦腔和同州梆子原為四路秦腔中的三路,即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秦腔、流行于關中西部的西路秦腔和流行于關中東部的東路秦腔。中路秦腔曾又名“西安亂彈”。民國時期,成立于西安的改良劇社“易俗社”對西安亂彈進行改革,形成不同于西路和東路秦腔的“改良新聲”。西路開始衰落,東路在相比之下則被稱作“老秦腔”。三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其實是它們曾分別主要流行于陜西關中的中部、西部和東部。不過由于三個劇種流行地區方言相同,都講“關中話”,其演唱語音也沒有多大區別。但長期以來它們一直被稱作三個劇種。

二、“劇種”的多重含義及其復雜性

由于大部分劇種都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形成的,是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劇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歷史文化現象。同時,由于大部分劇種都流行于不同的地域,都是用方言演唱,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于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區域文化現象。因此,人們也常常將京劇、昆曲以外的劇種稱作“地方戲”。

如何對流行于各地的眾多戲曲種類進行分類,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從戲劇類型的角度看,可將流行于各地的戲曲分為大戲和小戲兩種類型。從音樂的角度,特別是各地戲曲劇種演唱腔調的角度,又可將戲曲分成眾多的劇種。同時,根據其演唱腔調的歷史淵源,又有“戲曲聲腔”一詞將同源的劇種歸為同一種聲腔,如梆子腔、皮黃腔等。

劇種作為一種戲劇文化現象,原本與行政及政治無關。不過由于眾多劇種都流行于特定的地區,具有比較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同時,由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嚴格戶籍及行政管理,戲曲劇團和戲曲藝人均由所在地的各級黨政部門管理。通過對演唱不同劇種的劇團的管理,劇種其實也被置于其流行地的各級黨政部門的管理之下,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各地各級黨政部門的管理對象和行政及文化資源。如何對待和管理劇種,自然也成為各級黨政部門的戲曲工作的一部分。最能體現各級黨政部門對劇種進行管理的例子便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沒有在本地形成的劇種的地區根據領導指示“創造”了一批新劇種。例如,吉林的吉劇、新城戲、黃龍戲,黑龍江的龍江劇、龍濱戲等劇種都是根據省委的指示創造出來的。50年代開始創造,80年代終于形成的寧夏的夏劇,恐怕是最晚形成的一個劇種。

三、劇種的數量及統計問題

(一)我們到底有多少劇種

根據各種權威工具書,我們共有300多個劇種。但這個數字是有水分的。首先,早在20世紀50年代,有些劇種已經是徒有其名,實際已不存在。其次,有些劇種其實在音樂及演唱語音上并沒有明顯區別,只是由于流行于不同的省區或縣,便被稱作不同的劇種。據筆者對出版較早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2]中戲曲劇種條目的統計,其中共有243個劇種條目(不計重復的條目)。[3]稍后編輯出版的《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則用文字介紹了267個劇種。[4]其中另有“各省市自治區本地、外來戲曲劇種簡況表”共列出360個本地劇種。這是到目前為止較早出版的列出劇種數目最多的戲曲工具書,可能也是我們常聽到的戲曲有360個劇種說法的最早出處。但這個數據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筆者核對后發現,列入表格的360個劇種中其實還包括了早已失傳的南戲和海鹽腔、余姚腔。其他已經失傳的劇種也不在少數。

相對而言,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5]卷的“中國戲曲劇種表”則比較客觀,其中共列入317個戲曲劇種。關于戲曲劇種的數量,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幾種“大書”是不能不提的。一種是《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6],其中收入戲曲劇種335種。另一種是更具權威性的《中國戲曲志》[7]叢書。全書按省、自治區或直轄市分為30卷,各卷分別收入流行于各省(區或市)的戲曲劇種,加起來共有368種之多(去掉跨省區流行而被多卷重復收入的劇種)。還有一種是主要收錄各劇種樂譜的《中國戲曲音樂集成》[8],也是30卷,其中共收入302個戲曲劇種的樂譜(去掉因跨省區流行而被多卷重復收錄的劇種)。

以上所列舉的都是權威的戲曲工具書,但有關戲曲劇種的數目的數據卻是如此的不同。從上述書籍中我們很難確知戲曲到底有多少劇種。換句話說,戲曲有多少劇種其實是個比較含糊、讓人存疑的問題。我們急需弄清楚的,或者說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戲曲現在還有多少劇種?對作為傳統文化的戲曲的保護和發展來說,這恐怕是更重要的問題。

(二)劇種統計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重要特點之一的眾多劇種的數量確實是越來越少了。這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變化,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現在我們急需了解的是,我們還剩下多少劇種?當然,如果有可靠的統計,我們也可以看到劇種的數量在時代變遷中的變化。這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數據。但遺憾的是,從上文提到的幾種權威的戲曲工具書中,我們不但看不到我們實際都能感到的戲曲劇種數量不斷減少的事實,反而會形成相反的錯覺——戲曲劇種的數量增加了!因為上述各書提供給我們的數據確實如此。

需要說明的是,如何對戲曲劇種進行統計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首先,對劇種進行認定就是一個繁難的問題。但我們似乎不應再繼續受制于劇種認定上約定俗成的慣例,爭取在有關的學術研究上有所作為。因為約定成俗的慣例已經給我們造成了一些麻煩,更會誤導希望進一步了解戲曲劇種問題的戲曲界以外的讀者。退一步說,如果我們限于問題的復雜性不能為讀者提供準確的信息,至少我們應該把問題的復雜性告訴讀者。舉例來說,僅以筆者認為比較符合戲曲劇種實際情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中國戲曲劇種表”所列的劇種來說,表中總共列出了22種秧歌戲,其中僅山西一省就有16種。此表中還列出18種采茶戲,其中江西省有12種。表中還有花鼓戲18種,其中湖北7種,湖南6種。我們知道,秧歌戲和采茶戲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及音樂分類,各種秧歌戲和采茶戲所演唱的腔調也常常是五花八門。但同一省區,特別是同一方言區的秧歌戲或采茶戲,常常在歷史淵源和腔調上有一些相同的特點。相比而言,山西的方言不是很多,主要是流行于晉中、晉北的以太原話為代表的晉語和流行于晉南的以西安話為代表的關中話。山西境內的16種秧歌戲,是否在唱腔曲調及演唱語音等方面迥然不同,而必須被看作是各自獨立的劇種?[9]江西的方言相對較多,除了贛方言之外,還有客家方言、吳方言和江淮官話,但是否存在著12個采茶戲劇種?這些其實都是值得研究、需要解決的學術問題,不宜以約定俗成來替代戲曲劇種研究。

如果說上述問題比較繁難,一時難以解決,那么下述問題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據筆者對上述工具書中關于戲曲劇種有關數據的分析,即使是比較嚴謹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的“中國戲曲劇種表”,其中也有將多種流行于不同地區的同一劇種分別列為不同劇種的情況。如流行于陜西、山西和青海的眉戶被列為三個劇種;流行于陜西和山西同一方言區的碗碗腔被列為三個劇種;流行于南北方的昆曲被列為三個劇種。除此之外,一些當時(20世紀80年代)已失傳的劇種也被列入劇種表(雖然表中注明“失傳”)。這就又涉及一個上文已提到的很實際的問題:在某個歷史階段,我們到底有多少劇種?我們應該怎樣統計現存劇種?劇種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劇種數量越多越好嗎?未必。對戲曲藝術來說,應該是劇團而不是劇種越多越好。過去劇團走南闖北跑碼頭,追求的常常是對其劇種原形成地之地域特點的超越,而不是相反。在筆者看來,我們的劇種統計,既應該包括統計時現存劇種的準確數量,還應該包括統計各劇種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如有多少專業劇團以及有無專業劇團。《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的“中國戲曲劇種表”這點做得比較好。它不但在有的劇種的“附注”一欄中標明“已失傳”或“基本失傳”,有些劇種還在“附注”一欄中標明“只有業余演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附注。據此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在“中國戲曲劇種表”制表的1982年,有些劇種已失傳或已無專業劇團。[10]于是,表中列出的當時流行的317個劇種,減去前面提到的重復列入的7個劇種,已失傳或基本失傳的10個劇種,剩下300個劇種。如果再減去表中注明只有業余演出的49個劇種,當時比較流行的戲曲劇種應該是251個。[11]

《中國戲曲志》各卷中大部分都有“劇種表”,許多劇種表中有與劇種現狀有關的欄目,如有的劇種已失傳,有的劇種只有業余劇團演出。但提供比較具體數據的省卷不到一半,我們難以據此進行全面統計。[12]總之,我們很難根據各卷劇種表中的內容對全國劇種的現狀進行準確判斷。相比之下,《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的“中國戲曲劇種表”中的數據,應該最能說明20世紀80年代戲曲劇種的實際情況。根據書中的“劇種表”,當時全國流行的戲曲劇種有300種左右(不是360種),其中比較流行的有250種左右。所以,關于我們曾經有過的戲曲劇種的數量,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300種左右,而不是300多種,更不是360種。

其實如前所述,過去我們到底有過300種還是360種戲曲劇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有多少劇種。遺憾的是,20多年來,我們還沒有對現存劇種的數量進行過全面的統計。為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對全國戲曲劇種現狀有進一步認識,以下試根據已有資料及有關調研成果對現存戲曲劇種的數量試作推算和估計。

2003年,為進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全國劇種劇團調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與山西省戲劇研究所聯合組成調查組,對山西省各地的劇種劇團進行了調查。根據當時山西省各地市文化局填寫的《劇種劇團生存現狀調查表》,截至2003年年底,山西省現存劇種28種。[13]而1990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則收錄了當時流行于山西的戲曲劇種49種。與20年前編輯戲曲志的80年代相比,劇種的數量減少了57%。也就是說,在山西省,戲曲劇種的數量實際減少了一半以上。如果以山西省劇種減少的比例來估算一下全國戲曲劇種減少的數量(以上文提到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中國戲曲劇種表”所統計的劇種數317種為基礎),目前全國戲曲劇種的數量最多不會超過180種。考慮到山西省是一個戲曲觀眾較多,戲曲演出活動相對比較多的一個省區,根據山西省的數據估算全國現存戲曲劇種有180種之多的數字肯定是偏高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存戲曲劇種只有100多種了。我們不能再說戲曲有300多個劇種了。其實如果我們再仔細翻看一下《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便會發現:在“戲曲曲藝卷”的“主要聲腔劇種”部分,有98個劇種有專門的條目。根據筆者對戲曲劇種生存現狀的了解,這些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第一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專門條目的主要戲曲劇種,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現存戲曲劇種。當然,具體劇種的名稱會有一些不同,但至少其數量跟目前現存劇種的數量相距不會太遠。另一個有參考價值的數據是1985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中收錄的114個“現存劇種”。[14]《中國音樂詞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室編輯,條目均由各專業的專家撰寫,是一部有關中國音樂,特別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權威工具書,其中收錄的當時的“現存劇種”,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戲曲界以外的學者對戲曲劇種現狀的看法,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上述參考性數據,筆者以為,現存戲曲劇種的數量,可能也就在150種左右。有學者十余年前估計,“目前僅有60~80個左右的劇種還能保持經常性的演出和穩定的觀眾群”。[15]這60~80個劇種差不多是上文估計的現存戲曲劇種數量的一半。也就是說,現存戲曲劇種在數量上恐怕已是20年前的一半,而其中經常演出的又是現存劇種數量的一半,僅有70種左右。

面對這些數據真讓人心情沉重。筆者倒真是希望上述估算是算少了,是對現存劇種的數量估計過低。但實際情況恐怕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為從我們閱讀有關戲曲現狀的論文、參加學術研討會以及到各地調研所了解的情況判斷,各地戲曲劇種的生存現狀一點也不容樂觀。雖然國家及各地各級政府的非物質文化保護政策使一些劇種的生存狀態有所好轉,但并未根本改觀。

(三)劇種及相關問題研究的意義

劇種其實是個很重要、很值得研究的戲曲現象。除了上文反復提到的對現存劇種現狀及數量的調查和研究,對劇種進行科學的分類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雖然以往我們已經有一些對劇種的分類。如根據其演唱腔調之間的淵源關系將其劃分為同一個聲腔劇種;根據形成時期將其分為古代劇種、近代劇種和新興劇種;根據演唱腔調的多寡將其分為多聲腔劇種和單聲腔劇種;根據其戲劇形態將其分為大戲劇種和小戲劇種。但更重要的,或者說是當務之急的,則是應該對一些流行于不同地區而藝術特征及音樂特點基本相同的劇種進行比較研究,將實際存在的名異實同的現象梳理清楚。雖然可以預期的研究結果是:經過認真細致的研究,戲曲劇種的數量會進一步減少,但我們對戲曲劇種的了解則會大大加深,我們的戲曲劇種研究的水平會有所提高。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能夠向公眾和政府提供更準確的有關戲曲劇種的信息,并更準確地向國外介紹戲曲劇種文化現象。而所有這些,對我們保護和發展戲曲劇種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2.《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3.《中國戲曲劇種手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

4.《中國戲曲志》叢書,中國ISBN中心,1990—1999年。

5.《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叢書,中國ISBN中心,1992—2002年。

6.《全國劇種劇團現狀調查報告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1] 本節作者:海震,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2]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3] 有的劇種有兩個條目,如“滬劇”“申曲”,按一個統計。

[4] 《中國戲曲劇種手冊》,李漢飛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出版。

[5] 按學科專業分卷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由張庚等主編,1983年。

[6]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7] 由張庚、余從、薛若琳主編,1990—1999年陸續出版。

[8] 周巍峙、余從主編,1992年起陸續出版。

[9] 記得20多年前跟隨余從先生參加《戲曲音樂集成》審稿會,曾聽到一位資深的戲曲音樂專家談及他曾應邀對分別流行于相鄰兩個縣的兩個劇種進行鑒定。通過對其演唱腔調等藝術特征的分析,結論是兩者其實是一個劇種。

[10] 演唱特定劇種的劇團及其演出,是劇種存在的載體及表現。如果劇團及演出沒有了,劇種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有無專業劇團也是衡量一個劇種流行程度及生存狀態的重要指標。

[11] 需要指出的是,這251個劇種并非都是歷史上傳下來的劇種,其中還包括20世紀50—60年代創造的新劇種。

[12] 有幾個省卷調查工作做得較細致,對所收劇種現有劇團的數量也一一注明,遺憾的是列出具體劇團數據的省卷數量也較少(僅有8卷)。

[13] 劉文峰:“全國戲曲劇種劇團現狀調查綜述”,收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山西省戲劇研究所編《全國劇種劇團現狀調查報告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14] 減去其中的“皮影戲”和“木偶戲”兩種。

[15] 傅謹.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裕民县| 桐柏县| 信宜市| 波密县| 合作市| 新竹市| 女性| 贺州市| 旬阳县| 措美县| 绵阳市| 安丘市| 万盛区| 宿松县| 香港 | 塔城市| 赣榆县| 长海县| 南岸区| 方山县| 信宜市| 吴旗县| 于都县| 嘉黎县| 永丰县| 罗田县| 崇信县| 马尔康县| 高淳县| 乐至县| 长治县| 东莞市| 民乐县| 河津市| 新巴尔虎左旗| 正宁县| 乡城县| 宽城| 嫩江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