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道德真經注
免費

四卷。初唐李榮(生卒年不詳)撰。李榮,初唐元天觀道士,號任真子,為高宗、武后間人。撰有《道德真經注》四卷。僅存一至三十六章。舊題稱:“元天觀道士李榮注”。書分《道經》、《德經》二經。《道經》末章與《德經》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發現此書下卷。因書前奏表稱道士臣榮,所以都誤認為李榮是息齋道人,進而認為此書為息齋道人所著。白云齋《道藏目錄詳注》在《道德真經義解》下誤抄為息齋李榮注,實乃錯誤。然《道德真經注》與《道德真經義解》之間存在異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經義解》分《道經》、《德經》共八十一章;而此書僅分《道經》、《德經》并無章次。其二,《道德真經義解》之旨在于:“常無,欲以觀其徼,常有,欲以觀其微”。認為《道德經》上、下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極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國、修身;而此書之旨闡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治。其三,《道德真經義解》認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變謂也”,又認為“谷神不死,神藏于體,猶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書認為:“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又認為“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經義解》多散句,而此書似駢文,如此等等。說明此二書實非一人之作。《新唐書·藝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及唐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對《道德真經注》都有記載和引用,因此學者認定此書為李榮著而于息齋道人《道德真經義解》無涉。后世學者認為此書闡述詳實,對《道德經》的理解、解釋均有獨到之處。為唐以后研究《道德經》者引以為參考。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蘇轍 ·國學 ·2.7萬字

最新章節 第5章 2015-12-24 11:27:23
太公陰謀
免費

《隋書·經籍志》子部兵家類著錄:“《太公陰謀》一卷。”撰者自注云:“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蓋《太公陰謀》梁時尚有六卷,而撰修《隋志》時只剩一卷。云“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乃魏武帝《解〈太公陰謀〉》三卷。該書乃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姜尚)所作的一部兵書。《漢志》的《諸子略》道家(劉歆《七略》入《兵書略》)著錄:“《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兵》即《太公六韜》,《言》即《太公金匱》,《謀》即《太公陰謀》。“兵事”之權謀當然秘密,自然其“謀”可稱為“陰謀”(“陰”的古義有隱晦、秘密之義),如《戰國策·秦策》二:“張儀反(返)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史記·呂不韋列傳》:“太后乃陰厚使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須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上條論證《六韜》為戰國后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之作,從原則上說那些證據也是考證《太公陰謀》的證據。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一于辨證《六韜》中云:“《漢志》著錄之例,只以著書之人題其書,而不別著書名,《老子》不名《道德經》,《淮南》不名《鴻烈》,《蒯子》不名《雋永》,故《太公》之書不名《六韜》《陰謀》《金匱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其言甚是。唐元和(公元806—820年)前后馬總摘編《意林》有《太公六韜》六卷、《太公金匱》二卷,而無《太公陰謀》,蓋經安史之亂而亡佚。清人汪宗沂輯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為《太公陰謀》之逸文者。

呂尚 ·國學 ·932字

最新章節 第2章 2015-12-16 15:55:19
言行龜鑒
免費

八卷。宋趙善璙作《自警編》,摘錄古人嘉言善行以示鑒戒,張光祖欲為刊行,熊禾以趙善璙所編尚有未及刪潤之處,希望張光祖補充完善。張光祖乃以趙善璙《自警編》為基礎,又取《典型錄》、《厚德錄》、《善善錄》、《名臣言行錄》等書,博采名臣碑志之文,摘選排比,以成此書。全書分類編排古人嘉言善行,眉目清晰,便于閱覽。此書不述詼諧和神怪,所記平近無奇,但篤實切理,足資世人所深思。《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書為“布帛菽粟之文,雖常而不可厭者”,頗為有理。此書原本散佚,僅部分存于《永樂大典》中,清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重新予以編排。其書原序稱,全書共分學問、德行、交際、家道、出處、政事、民政、兵政八門,門下又分八十二目,目下分條記述古人言行,共九百五十五條。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時僅存四百七十二條,八十二目無法考證,只存八門,門下分條記事。書中原序又稱,每類之中首先記述善行,其次記述嘉言,先實踐,后議論。輯本以為,言行各自分編,“則一人之名,一類中先后復出,時代未免顛舛。又一事一人而言行并見,尤難于割裂其文”,因“以人統事,以時代敘人”,(《四庫全書總目》)按時代順序,將嘉言善行統一編排,眉目清楚,又不失原書本意,頗為有理。此外.尚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

張光祖 ·國學 ·6.3萬字

最新章節 第17章 兵政門 2015-12-27 09:00:40
醫宗己任編
免費

醫學叢書。8卷。清·楊乘六輯,王汝謙補注。成書于1725年(雍正3年)。作者取“以天下為己任”之意,故以“己任”為書名。全書輯評清代醫著四種,即高鼓峰《四明心法》(3卷)、《四明醫案》(1卷)及呂用晦《東莊醫案》(1卷)、董廢翁《西塘感癥》(3卷)。高氏等3位系浙江籍醫家,學術淵源宗薛己、趙獻可一派。《四明心法》敘診法、脈義及方論、藥論,悉從實踐經驗中歸納寫成,理論較為簡略。王琦所輯《醫林指月》亦收入此書,改名為《醫家心法》,由胡念庵評述。《四明醫案》為高鼓峰所治疑難病證28例,頗多獨到見解。王琦謂“鼓峰醫術自是高手,四明人傳其起痼扶衰,懸決生死日時多奇驗”。案中有以麻黃、桂枝等止汗,以大黃、桃仁等止血。“時而攻人之所不敢攻,時而補人之所不敢補,洵非有膽者不能,尤非有識者未及也”(楊乘六評語)。其診法尤精于脈,治法擅于養肝。《東莊醫案》治法重于益氣補水,幾無案不用人參與地黃。《西塘感癥》將時邪外感諸證,分本病、變病、兼病三篇闡述其辨證、處方的運用要則,條理清晰。治法以“治終照顧陰津”為根本,這對后世溫熱學家頗有啟發,本書評注,亦多精當。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高鼓峰 ·國學 ·9.2萬字

最新章節 第24章 西塘感癥(下) 2015-12-27 09:33:20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亳州市| 鹿邑县| 三门峡市| 常山县| 永泰县| 怀安县| 西吉县| 自贡市| 新绛县| 南部县| 新竹县| 大城县| 枣庄市| 仪陇县| 紫阳县| 平定县| 宁津县| 五原县| 宁陕县| 天全县| 荔浦县| 商城县| 迁西县| 博湖县| 长宁县| 北碚区| 建宁县| 册亨县| 固阳县| 绵阳市| 桦南县| 云浮市| 澳门| 贵德县| 太仓市| 德兴市| 双峰县| 巫山县| 馆陶县|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