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誦律
免費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羅、鳩摩羅什合譯。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冊。本書將戒律分為十項(十誦)敘述,故有此稱,為薩婆多部(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之廣律。此律之梵本多已發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傳,原則相同,但細部則不一致。十誦律首舉比丘戒法有波羅夷法四條、僧殘法十三條、不定法二條、舍墮法三十條、波逸提法九十條、波羅提提舍尼四條、眾學法一零七條、滅諍法七條,合計二五七條,除戒條外,并一一解說。其次為七法、八法、雜誦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說明僧伽之組織與管理,約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說明比丘尼戒,計三五五條。最后附增一法、優波離問法與比丘誦。唐代義凈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十誦律與義凈所譯之有部毗奈耶,同為有部之根本律。茲以十誦律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較,義凈所譯者相當于十誦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內容較十誦律廣泛,多載錄本生因緣故事。據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載,大迦葉所傳之法藏原為八十誦,至優波掘多時,因恐后世鈍根者無法完全受持,遂刪為十誦。或謂羅什所譯者系迦濕彌羅國所傳之略律,義凈所譯者則系摩偷羅國所傳之廣本。又傳來我國之四廣律中,十誦律最早譯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業、僧璩、道儼、智稱等師皆精研此律。

弗若多羅 ·國學 ·76.2萬字

最新章節 第192章 2015-12-26 22:17:04
太玄真一本際妙經
免費

簡稱《本際經》。據唐釋玄嶷《甄正論》云:「《本際》五卷,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道士李仲卿續成十卷」。現《正統道藏》本僅殘存此經第二卷〈咐囑品〉,收入太平部。另據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著錄,敦煌遺書中有唐代《本際經》抄本一百零二件。經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復原書十卷舊貌。此經是隋唐道教重要論著。經文乃元始天尊與法解、妙行、天真皇人、正一真人等仙真相互問答,宣講道教義理及教法。每說一段后,附錄偈文一首。其內容頗廣泛,涉及因果宿緣、功德行業、科儀戒律、修行階次、煉養方法等各方面,而歸本于開演本際真義,指示重玄體道之法。經文宣稱《本際經》為道教真一不二法門。謂大道超乎有無,自然空寂,無根無本,無祖無宗。「所言道者,通達無礙,猶如虛空。非有非無,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兒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無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無性,法性道性俱畢竟空,是空亦空,空無分別。」道體既然空寂,則所謂萬物眾生歸根返本,實無根可歸,無本可返。眾生不了此義,而于無法中生出法想,不空中生出空想,「妄造諸法,計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真」。作者有感于此,故提出修仙體道應先破心想幻相,既不滯有,亦不執無,有無兼忘,乃至于忘亦忘,是即兼忘重玄之道。故經文曰:「一切凡夫從煙蘊際而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修空,除其有滯。有滯雖凈,猶滯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觀,空于此空。空有雙凈,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觀之相。」又稱:「正觀之人前空諸有,于有無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凈,乃曰兼忘……如是行者,于空于有,無所滯著,名之曰玄;又遣此玄,都無所得,故名重玄,眾妙之門。」此兼忘重玄之道即為修道之最高境界。本書對隋唐道教重玄哲學思想有重要影響。

佚名 ·國學 ·21.9萬字

最新章節 第58章 2015-12-29 09:29:12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昌平区| 新郑市| 利川市| 神农架林区| 都匀市| 太康县| 乌鲁木齐县| 静安区| 安图县| 红河县| 卓资县| 琼中| 依安县| 顺昌县| 通江县| 韩城市| 无为县| 珲春市| 万年县| 兴国县| 石泉县| 大庆市| 增城市| 深州市| 宁陕县| 普陀区| 罗定市| 临湘市| 平远县| 汉阴县| 凉城县| 巩义市| 汉源县| 肃南| 津南区| 图木舒克市| 安溪县| 区。| 齐齐哈尔市|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