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社會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社會行政方面的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2.6萬字
本書從“領事裁判權”和“治外法權”兩個概念出發,對核心概念做了語言學的書證探源和語義學的歷史流變考察,將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問題作為一個因國際雙邊或多邊條約而出現的法律問題進行探討,將其納入法律框架內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研究,運用歷史考據法和比較研究法,分析其在晚清中國法律變革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高漢成等 ·法律史 ·15.8萬字
《中國法律史研究》是中國法律史學會的會刊,由中國法律史學會主辦。會刊以中國法律史研究為主線,涉及思想史及制度史等法律史學科的各個分支,間或旁及法理學、部門法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與法律史學相互交叉的學科領域,涵蓋了從先秦到民國幾千年的歷史。
吳玉章 高漢成 ·法律史 ·14.1萬字
作者從監獄這一獨特的視角,一窺各色人物歷經刑罰的某個側面,切點雖小,探點至深。他們上至君王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有文臣武將,工匠藝人,跟隨作者的筆觸,看他們遭遇刑罰的種種表現,或者從人生高峰跌入低谷,或徘徊于死亡邊緣之后展現別樣的人生,或從監獄走向死亡,頓悟生命的終極意義,又或只能感嘆人生無常。
陳國華 ·法律史 ·19.6萬字
本書以中國傳統法律體系的轉型為背景,重點探討新刑律修訂過程中的制度轉換與禮法關系等問題,以此展現清季最后十年政治和思想的發展脈絡。作者認為,這部預備立憲時采用的新式刑法典,的確為調適中西新舊煞費苦心,既翻譯移植了歐美和日本的大量法典,兼采并蓄,又變造體例,設法保守禮教條文,努力于“自創良法”,以往所謂新刑律抄撮日本法律之說,不過沿襲反對者之說辭,值得商榷。
李欣榮 ·法律史 ·19.5萬字
從古羅馬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到今天的法律至上成為共識,2500多年的人類正義史中前進的每一步都十分艱難。正是這15個審判案例讓法律不斷趨于規范與完善,是他們改變了世界:看蘇格拉底審判,我們反思陪審團制度的合理性,思考對與錯是根據個人的理性來判斷,還是根據多數人的意見來判斷;看塞勒姆審判,我們能更加清楚“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的價值所在;看德雷福斯審判,我們對“遲到的正義是否是正義”這一問題作出判斷;看潘克赫斯特審判,我們回溯推進程序正義的掙扎與必要;看米蘭達審判,我們理解推動保護嫌疑人權利的必要性,為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增加一道保險……雖然荊棘遍布,十分艱辛,但人類對公平正義探索與前進卻從未停止。翻開本書,從古希臘到20世紀,看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艱難歷程!
(韓)樸炯南 ·法律史 ·17.3萬字
本書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對中國憲制主要概念、術語進行概念史與觀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自福柯首創知識考古學以來,對概念的梳理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種“清新”范式。作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過憲法上的幾個關鍵詞/核心概念來闡釋和理解憲法,成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研究范式的開拓者。這種研究方法既能通過概念闡釋的方法達到學術訓練的目的,又能管中窺豹了解憲法的意旨,兼具規范分析、語義建構和歷史考據,成為中國憲法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書即以晚清以來中國進入世界的大格局為語境,對人民、共和、憲法、國體、民主、民權等憲法上的八個詞語進行細致入微的概念史與觀念史考察,并詳論其中西古今的轉換、改造及其復雜性,生動展示出憲法概念、術語在塑造我們的憲法文本的同時,也塑造了我們的憲制文化和憲法學術。
王人博等 ·法律史 ·19.5萬字
從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律法到如今的監獄系統,從五花八門的酷刑到限制人身自由,刑罰的方式似乎是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但其目的究竟是為了阻止傷害,還是為了懲罰本身?《刑罰》分為兩個部分。前四章對歐洲、中東和亞洲地區最早的一批文明的主流刑罰思想和實踐進行了歷史概述,這些思想為近現代的法律和刑罰奠定了基礎。后四章則詳細記述了四種主要的刑罰方式:肉刑、監禁、酷刑和死刑。
(英)路易斯·萊昂斯 ·法律史 ·8.4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商業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商業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商業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梁玥主編 ·法律史 ·14.1萬字
清王朝有268年的歷史,留下數以億計的案例,從中選擇一些“奇案”,是因為案情離奇帶有懸疑,在破案過程中,不但有非常正規的偵察,也有合乎情理的推理,還有出乎意料的審訊方式。奇案中既有驚天動地的密謀黑幕,又有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還有變幻離奇的人情真偽,更有鬼神莫測的司法弊端。通過奇案的解析,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博愛,人心的光明磊落,人際關系的互敬互愛;也可以看到人性的軟弱怕事,人心的謹小慎微,人際關系的冷漠無情;還可以看到人性的卑鄙齷齪,人心的陰險毒辣,人際關系的爾虞我詐。
柏樺 ·法律史 ·18.5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農業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業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業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7.3萬字
唐代是自然經濟式微、貨幣經濟逐漸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其顯著標志就是記重錢體系漸趨崩潰以及元寶錢體系隨之誕生和發展。本書以歷代錢法規則變遷為背景,以唐代錢貨法制運行為剖面,透過經濟法學與社會法學的宏觀視角,充分利用傳世文獻、出土文書和考古資料,加以系統輯佚、考證和研究。同時,借鑒關聯學科前沿成果,全面論證唐代貨幣法制的演進與運行,討論唐代錢法基本職能、理論學說、適用狀況等基本問題。
陳璽 ·法律史 ·19.4萬字
作者在讀博士期間,專注于清末司法改革,對于清末法部、大理院基于司法獨立、政治資源重新分配、相互職能分工等命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其博士論文“部院之爭:晚清司法改革的交叉路口”。本書便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編輯成冊的。1906年開始的晚清新政試圖以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救亡圖存。其間發生的部院之爭——法部與大理院之間的權力斗爭——對近代司法改革乃至憲政改革而言,不啻于一個交叉路口.因為它提出了司法行政權與司法審判權分立的問題尖銳而深刻,直指改革關鍵,暗示了改革的方向與結果。部院之爭及其提出的問題挑破了集權體制下“司法獨立”的面紗,揭露了由司法行政機關對司法審判機關進行制約從而實現集權的企圖,將司法改革推進到審判獨立這一層次,并為日后的改革設定了一個較高的基準。
張從容 ·法律史 ·15.1萬字
晚清以來,近代中國受歐風美雨的影響,廢除了傳統的中央三法司與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制度,建立現代的司法制度。經歷約半個世紀的發展,民國在司法體制建設方面亦取得一定成績,通過制度選擇與制度創新,在有的領域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誠如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表面上看,1949年之后中國大陸的司法體制與近代中國相較已改弦易張,新舊體制涇渭分明;但實際上今天司法改革所面臨的問題亦為民國司法的核心問題,例如獨立的行政審判機關、最高司法機關抽象的規范解釋權、司法行政權的特殊安排等等。書稿目錄:第一章民初選舉訴訟中的法官造法;第二章平政院裁判與近代中國文官保障制度的司法實踐;第三章公務員懲戒的司法化及其界限:公務員懲戒委員會體制研究;第四章民國司法院:近代最高司法機關的新范式;第五章近代中國審級制度的變遷:理念與現實;第六章代小結:從三法司到司法院——中國司法傳統的斷裂與延續。
聶鑫 ·法律史 ·10.9萬字
本書案例多選自正史,間或采自類書、詩歌選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卻史書、檔案外,還特意選取了當時報刊的相關報道,以使內容充實,富有真實感,增加可讀性。書中案例經過各種戲曲、小說的反復演繹,其中的忠孝節義、愛恨情仇,本是人人耳熟能詳,但作者力求獨辟蹊徑,掀起“戲說”的蓋頭,還原案件的真實面貌。
趙曉耕 ·法律史 ·1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