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代法律在演變過程中逐步減少基于等級和族群的差異,即法律的常規化。學界尤其是美國的“新清史”,將旗人換刑特權視作清代滿、漢不平等的重要證據。本書揭示歷史的另一面:旗人換刑特權是清廷廢除滿洲刑罰體制以適應漢人法律的產物,清代法律在變化中不斷削弱這種特權。晚清不同等級和不同族群的婦女犯奸后,在擬罪和執行刑罰上幾乎沒有區別。清代刑部嚴格區分刑事與民事案件,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強調法律體現的民事原則,而非涉案者的等級或族群背景。
胡祥雨 ·法律史 ·13.3萬字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與歷史上各種類型和各個階段的法律制度的實質、特點、作用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和規律的科學。它既是法學體系中的獨立學科,也是法學的基礎學科,同時又是歷史學的重要分支。學習中國法制史,能進一步擴大知識面,提高法學基本素養,不但可以為部門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為部門法的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和視野。
張明 于井堯編著 ·法律史 ·14.8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工業交通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工業交通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工業交通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4.9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卷專論部分刊載張春海的唐代雙層架構立法研究、張群的明代士大夫法律修養研究、艾晶的北洋政府國家法律對女性犯罪懲治的研究和談蕭的中國近代商會法研究;評論部分刊載鐘子龍對海瑞定理的研究、宋興家的清代女性立法研究、耿密關于民國“中華法系”的研究和崔龍所譯日本學者松田惠美子的日本女權史介紹;人物部分刊載劉之楊對唐烜和閆強樂對陜派律學的研究;書評部分刊載顏麗媛關于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一書的述評;史料部分刊載馮學偉選校的民國閩清訴訟檔案抄本。
劉昕杰 里贊 ·法律史 ·16.4萬字
從早期現代英國法律思想的角度解讀《裘力斯·凱撒》、《威尼斯商人》、《一報還一報》和《李爾王》等莎士比亞戲劇,深入探究早期現代英國的法律思想與莎士比亞創作之間的關系,并借以反思西方人文和法律語境下的“正義”“德政”“法治”等基本問題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反映,以及莎士比亞對于以上重大問題的深邃思想,以期為我國莎士比亞研究引介新的理論視角,使學界深入理解早期現代英國法律文化的獨特特征,反思西方人文和法律語境下的基本問題。
馮偉 ·法律史 ·18.2萬字
在中國律學史上,明代是古代律學的重要發展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明代注釋律學,與前代及清代律學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本書以“明代注釋律學的繁榮”為出發點,分析了明代注釋律學繁榮的原因,考察了現見的有代表性的明代注律文獻,研究了明代注釋律學對重要的罪名、刑名所作出的新的理論闡釋,并探討了明代注釋律學的歷史地位。作者通過研究明代的注釋律學,試圖揭示注釋律學前后發展相繼的過程,從而證明古代律學發展與法制文明進步的一致性。
馬韶青 ·法律史 ·16.5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卷專欄刊載了烏爾弗里德·諾伊曼和弗蘭克·薩利格撰寫的有關拉德布魯赫法律思想的三篇研究論文;專論部分包括伍躍翻譯的谷井陽子所著關于清代刑律的研究,奚海林關于古代民間的“清官”期待與話語塑造的研究和沈瑋瑋、寧凱惠關于孫中山改造政府理論的研究;評論部分是厲廣雷關于唐律教化功能的研究和楊瀟關于晚晴至民國時期契約研究的述評;人物部分是賴駿楠對楊度、張維達對王世杰的相關研究成果;書評部分則是呂琳對劉曉林《唐律“七殺”研究》一書的書評和張群關于陳新宇《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一書的書評。
里贊 劉昕杰 ·法律史 ·16.2萬字
本書以《〈大清新刑律〉立法資料匯編》為依托,對《大清新刑律》的立法背景、立法基礎和立法過程進行了認真梳理和考證,并借此對中國近代刑法改革肇端的問題與缺憾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檢討。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運用了當代刑法學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克服了以往近代刑法史研究中大而化之的歷史學描述傾向,將《大清新刑律》研究引向深入。
高漢成 ·法律史 ·19.8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經濟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經濟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經濟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5.4萬字
“起源是所有事物重要的部分。”《律師職業的起源》運用豐富的一手文獻,從法律、歷史與社會的多元視角探索律師職業的起源,梳理了從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演說家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法庭演說家直至羅馬帝國晚期律師職業正式形成的整個歷史過程。追根溯源地考察律師職業的產生和發展,能夠幫助我們辨析出律師在何時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以何種形象出現在了法律史里,進而理解律師職業在歷史發展的法律影像中究竟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律師職業是法律訴訟程序不斷發展和權利辯護逐漸專業化的產物。律師職業的形成,離不開法律技術、司法訴訟、法學教育等關鍵因素在構建法律秩序時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更離不開國家、社會和民眾的認可與尊重。他們是善良與公正技藝的歷史傳人,也是維護法律辯護權利的一線戰士。
黃美玲 ·法律史 ·13.3萬字
本書以科普的方式書寫刑法,用博物館作比喻,以犯罪構成理論為主線,敘述德日、英美、蘇俄及我國犯罪論體系的發展變化,同時將刑法學的相關歷史和法學家的人生、經典及熱點案例等內容融入進來,追求專業、通俗與有趣兼備。
余豐泳 ·法律史 ·13.5萬字
本書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廣角式的人類法律文明大舞臺——20多個國家的思想家、法官、官員以及普通公民,正通過160多則經典故事、事例和判決,扮演著悲喜劇中的角色,從正反兩方面認真講述這樣的道理:自由和平等是法治的兩大目標,所以立法者須尊重人性,司法者要秉持良心,守法者應依循理性。輕松的語言,恰當的例證和精選的圖片,會讓您看著、樂著、嘆著并想著。
史彤彪 ·法律史 ·12.1萬字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期專欄和專論部分刊載鈴木秀光教授、翟家駿博士、海丹副教授三位學者關于清代法律史的研究,以及蔣鐵初教授的法文化研究和董志鵬博士的民國法研究;評論部分刊載劉舟祺博士宋代司法的研究論文、張洪陽博士和艾晶副教授清末女性犯罪的統計分析以及李曉婧副教授的法學教育史研究;人物部分刊載柴松霞副教授對沈家本的研究;史料部分刊載楊暉博士對民國榮縣臨時參議會會議記錄的檔案選校。
劉昕杰 里贊 ·法律史 ·15.1萬字
《大清律例》系我國古代法典之最后形態及典型代表,深蘊我國傳統法制之經驗,凝結數千年綿延不竭之文化,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本卷集結海內外研究《大清律例》的數十位一流學者,對《大清律例》項下的數個重要論題進行探究,分《戶婚》《斷獄》《條例》《刑罰》《文獻》篇。《戶婚》篇,內容涵蓋商業習慣、契約規則與婚姻制度;《斷獄》篇,探討刑訊、定罪、量刑以及涉外司法等程序性問題;《條例》篇,包括“從蘇祿國貢使案看清代中期化外人司法模式”和“清代‘二罪俱發以重論’律例發微”二篇文章。《刑罰》篇,既有對律典重刑化變遷的闡釋,又有對具體刑罰種類如流刑、赦免與死刑的考論;《文獻》篇,透過現存的清代檔案,能夠具體勾勒出纂修《大清律例》的實際進程與諸多細節。
蘇亦工 謝晶 ·法律史 ·18.4萬字
本書上編通過與《慶元條法事類》的比較討論了《天盛律令》的修纂及其特點,同時從金元明清法典編纂的特點審視《天盛律令》編纂在中國古代后半期的地位。下編重點考察了《天盛律令》與宋代法規中行政法規的淵源及流變問題;比較研究西夏與宋中央及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及職掌問題;通過利用《天盛律令》及漢文文獻、西夏碑刻、文書等史料的記載,較全面地勾勒出西夏官制體系的大致情況,在此基礎上再與宋的官制體系進行比較研究。
劉雙怡 李華瑞 ·法律史 ·11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歷代名案》以通俗淺顯的文字和一系列膾灸人口的故事編寫而成。《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歷代名案》講述了包括晁錯被誅、華佗之死、貍貓換太子、鍘美案、竇娥冤等一系列中國古代歷史名案。讓青少年從故事中鑒古明今。
邵蔚編著 ·法律史 ·3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稅務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稅務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稅務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梁玥主編 ·法律史 ·7.8萬字
本書詳細地介紹了法律與歷史、倫理解釋和宗教解釋、政治解釋、人種學解釋和生物學解釋、經濟學解釋、著名法律人的解釋等內容。通過對法理學發展歷史的解讀,闡述了社會學法學的產生、發展過程,展示了其建構社會學法學理論的獨特路徑。
(美)羅斯科·龐德 ·法律史 ·18.1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社會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社會行政方面的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關保英主編 ·法律史 ·12.6萬字
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六年,其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歷經多次變革,相關史料浩繁,作者認為,。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宜有學術上的分工。部分學者側重史料校注的上游工作,部分學者側重史料分析的下游工作,相輔相成,法史學才能進步成長,有利于中國法制史的學術研究。
那思陸 ·法律史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