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法律和司法
在西西里島舊石器時代的阿道拉洞穴(Addaura)中,雕刻著幾個站立的人像。他們圍著一個蜷縮的人,此人似乎被綁了起來,一旦試圖站起就會被勒死。這一遺跡被認為是最早的刑罰記錄,同時也表明刑罰的歷史和人類社會一樣悠久。就本書而言,刑罰被定義為國家對犯罪者施加的懲罰,罪行由國家規定。在史前社會,罪犯由群體進行審判和懲罰,犯罪被視為對群體構成危害的行為。隨著定居點的增加,人類開始需要長期的社會架構,個人和家族報復逐漸被國家刑罰取代。罪行仍被定義為威脅社會穩定的行為,同時也逐漸被視作威脅統治階級經濟和政治權力的行為。
不同的社會中,罪行的判定并不相同。斯巴達公民會因為太胖而被鞭笞。在古羅馬,年過25歲的未婚男人和年過20歲的未婚女人會被罰款。在英格蘭,搶劫養兔場、伐木、和猶太人結婚,以及破壞威斯敏斯特橋都曾是死罪。在新加坡,進口和經銷口香糖將被處以最高1萬美元的罰款或12個月的監禁。對于這些規定,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新加坡禁止售賣口香糖,是因為破壞者會用口香糖阻止地鐵車門關閉。在這樣一個繁榮發達、井然有序,且擁有嚴格垃圾處理法的小型社會中,口香糖禁令就顯得情有可原了。規定結婚的羅馬法是在人口數量下降時頒布的。那時候,為了控制疆域和儲備軍隊,當局認為他們需要更多的孩子。因破壞威斯敏斯特橋而被判處死刑也許難以理解,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或許能稍稍合理一些,但這僅僅是當時數百項嚴苛死刑中的一條。
不斷變化的刑罰觀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四章對歐洲、中東和亞洲等地區最早一批文明中的主流刑罰思想和實踐進行了歷史概述,這些思想為近現代的法律和刑罰奠定了基礎。后四章闡述了四種主要的刑罰方式:肉刑、監禁、酷刑和死刑。酷刑曾是司法程序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秘密施行。由于篇幅有限,本書無法全面涵蓋刑罰的歷史,而是對重大事件和思潮進行了考察。
國家刑罰的前提是要有“國家”。隨著人類從無須固定等級制度的狩獵社會邁入高度等級分化的復雜社會,國家逐漸發展起來。文字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記錄下商業交易、契約和法律法規。人類最早的完備法典是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它以同態復仇原則而聞名,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該法典為后世立法奠定了基礎,如希伯來人的圣經律法、伊斯蘭教法、古希臘和古羅馬法,以及歐洲各國的法典。
魚和野獸之間互相吞食,因為它們沒有正義,但宙斯已經把正義這個最好的禮物送給了人類。
——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
美索不達米亞法系之外的其他法律體系也逐漸發展起來。印度的《摩奴法論》和中國的《唐律疏議》反映了截然不同的社會、道德和宗教習俗,但和其他法典一樣發揮著相同的作用。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使統治階級的社會權力合法化。在《摩奴法論》中,宗教被用來解釋國家刑罰,并為婆羅門種姓的統治地位提供道德權威。《唐律疏議》是國家權力擴張的一個典型例子,該法典統一了這一龐大帝國的刑罰制度。
自古以來,刑罰的主要方式——監禁、肉刑和死刑——從未改變過,盡管其實施手段和法律依據各不相同。到了18世紀,刑罰才有了真正的發展。當時,歐洲廢除了酷刑,監禁逐漸成為懲罰重刑罪犯的主要或唯一方式。
肉刑和死刑也不再使用,在許多國家都被廢除。監獄的興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貼合了改造罪犯的新趨勢。盡管監禁也存在諸多弊端,但人們一直找不到替代的解決辦法。
為什么懲罰?
同漢謨拉比時代一樣,在如今,報應、剝奪犯罪能力、威懾和改造依然是懲罰的目的。也許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某一目的曾占據主導地位,但刑罰制度始終包含這四個目的,即便比重有所不同。到了20世紀,刑罰朝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開始發展。20世紀下半葉,歐洲率先廢除死刑,并且越來越依賴于非監禁刑、犯罪預防、矯正和處遇。但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刑罰制度變得愈發嚴苛。美國曾暫停使用死刑,甚至短暫廢除過死刑,但如今又重新開始實施死刑。一些國家首次或是再次采用嚴格定義的伊斯蘭教法。通常來說,人們采取嚴格的刑罰制度是為了起到威懾作用,然而實際表明,嚴苛的刑罰并不能減少犯罪數量。在古代雅典,德拉古將幾乎所有的罪犯都處以死刑。德拉古的嚴酷法典不但沒能阻止犯罪,反而引發內亂,最終不得不廢除。政府制定嚴格的刑罰制度往往是出于政治動機。處決可能會起到威懾作用,也可能不會,但處決確實能夠表明政府“對犯罪的強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