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也是中國茶史上第一次系統完整地將茶學精神與美學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歷史文獻。《茶經》三卷共十篇,詳細論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將茶事變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種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寧靜淡然的人生滋味。茶,是生活。茶,在當下。禪茶一味,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矜持自愛,怡情悅性,溫厚宜人。茶之道,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不如吃茶去。
陸羽 ·古籍整理 ·8.6萬字
此稿為陸萼庭先生的遺稿。旨在探討鐘馗文化的歷史演變與藝術表現,涉及歷史、民俗、繪畫、文學、舞蹈戲曲等多個范疇。通過大量的文獻考辨與精到的美學分析,饒有趣味地呈現了鐘馗在民俗及不同文藝門類中的形象演變史。
陸萼庭 ·古籍整理 ·8.2萬字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古代小說集。原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在書中得到較多反映。語言精練,辭意雋永。對后詩筆記文學頗有影響。
(南朝宋)劉義慶 ·古籍整理 ·7.9萬字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匯學著作,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匯,宋代被列入十三經。《爾雅》自漢代開始有專門注家,但限于學力或見聞,始終沒有精善的本子。周祖謨先生既有精深的訓詁學造詣,又有長期從事古籍校勘的經驗,便以他豐富的見聞和深厚的學力,校定《爾雅》,利用多種宋刻本、敦煌古寫本、多種唐以前的善本以及日本所印的《香要抄》《篆隸萬象名義》《倭名類聚抄》等,為學界貢獻了一部《爾雅》校定本。該書是研究《爾雅》和利用《爾雅》研究古代訓詁和詞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爾雅校箋》收錄于《周祖謨文集》第五卷,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為底本,參考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本書校訂《爾雅》,選用《天祿琳瑯叢書》影印宋監本《爾雅郭注》為底本,加點句讀并條列校勘記。本書附錄收入周先生5篇雅學論文及針對《爾雅》被注字的音序和筆畫索引,使讀者全面了解《爾雅》及周先生雅學成就。
周祖謨校箋 ·古籍整理 ·7.8萬字
這是一本有關《周髀算經》解讀的作品。本書包括對《周髀算經》的長篇論述、《周髀算經》全文白話譯文、《周髀算經》全文原文及詳細注釋、相關附錄、參考文獻及綜合索引,意在為現代讀者提供一種全面的《周髀算經》第一手史料。新論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經》的宇宙模型,原文注釋則討論了幾乎所有的技術性細節及有爭議的問題,白話譯文融會了漢代趙爽、北周甄鸞、唐代李淳風等各家注釋的精華。同時,本書還特別分析了《周髀算經》中所體現的在古代中國科學史上極為罕見的公理化嘗試及其意義。
江曉原 ·古籍整理 ·7.6萬字
《國學概論》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書中精辟論述了國學的內涵以及研治國學的方法,系統介紹了傳統經學、哲學、文學的流變、對各時期學術發展的特點、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獨到的評價,可視作一本中國經學、哲學、文學的簡史。由本書足可窺見國學總體概貌之一斑,是國學愛好者、研究者最佳指引之書。湯志鈞的導讀兼及思想史、近代史,對章太炎研究十分熟稔,故所論允切。
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古籍整理 ·6.1萬字
本書為西漢桓寬編著。記錄昭帝時鹽鐵會議的文獻。始元六年(前81年),召集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六十多人到京城舉行會議,“問民間所疾苦”。賢良、文學從反對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開始,對政府政策進行了全面批評,并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復辯論。全書共十卷六十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該書記述了雙方的論點,為研究西漢經濟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西漢)桓寬編著 ·古籍整理 ·6.1萬字
《人間詞話》一書乃是王國維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向來極受學術界重視。本書約請當今著名專家黃霖為之導讀,不僅梳理其理論框架,剔抉其精義要眇,更著重揭橥其學術源流、歷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當時特定的情境與心態,從而在幫助讀者確切理解原著的同時,凸現詞學大師王國維的學術個性。
王國維 黃霖等導讀 ·古籍整理 ·5.8萬字
本套圖書既可作為中小學生學習成語的工具書,又適合不同層次讀者作為故事閱讀,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此,本套圖書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
馬藝天主編 ·古籍整理 ·5萬字
《素書》相傳是秦末著名隱士黃石公所著,以道家思想為主旨,集儒、法、兵三家思想精華于一體,后經漢初名臣張良繼承,流傳至今的一部謀略奇書。全書共六章,分別解釋道、德、仁、義、禮的深刻含義,語言高度凝練,只有一千余字,字字珠璣,在修身治國、為人處世、人生韜略等方面有深遠影響。附錄《原序》《黃石公傳》《高士傳·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三略》五篇。
(秦)黃石公著 黎福安譯注 ·古籍整理 ·3.9萬字
馬藝天主編 ·古籍整理 ·3.6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所謂“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秋左傳》。自宋代朱熹編定之后就廣為流傳,影響深遠。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古籍整理 ·3.2萬字
澳門既未經戰火蹂躪,又未因政權更迭而出現動亂,所以大量珍貴的古籍圖書得到保護與傳承。明清古籍善本、澳門地方文獻以及西方宗教圖書,構成了澳門中文古籍藏書的三大特色。知澳門古籍,享人文底蘊。書內介紹的澳門古籍珍本善本包括劉承干《嘉業堂》舊藏十六種,《盛世危言》刻本,汪兆鏞、汪宗衍父子舊藏古籍,中文天主教古籍等。
鄧駿捷 ·古籍整理 ·3萬字
本書是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多年典藏精品圖錄,分為三部分:古籍典藏篇對32部善本古籍作了介紹;青銅文物篇介紹了貴州社科院館藏的4類青銅文物;名家畫作篇展示了10幅畫作。書中所選的古籍,不分部類,以精善本為首選,除記錄書名、作者、注釋者、刻印者及卷數等基本信息外,還錄載作者、注者、刻者的傳記,介紹該書主要內容;有幾種詳記版式行款,也記述版本刻行等信息。每書之后,附有4至6幀書頁照片,令讀者有管窺的快感。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編 ·古籍整理 ·2.9萬字
《廣韻》是中古時期最重要的韻書之一,反映了中古時期的語音系統。周祖謨先生以他豐厚的文獻學和音韻學素養,加以校勘,極便學界使用,是最經典的《廣韻》整理成果之一。這次我們以中華書局2011年版為底本,影印保留《廣韻校本》及《廣韻校勘記》手寫原貌。《廣韻四聲韻字今音表》本次改為電腦錄排,便于觀覽。另收入《廣韻略說》《我和廣韻》《影印鉅宋廣韻前言》《廣韻跋尾二種》《宋代汴洛音與廣韻》等五篇相關研究、序跋類文章。新編了針對《廣韻校本》字頭的《音序索引》和《筆畫索引》,附于上冊之后,供讀者查檢。
周祖謨校 ·古籍整理 ·2.9萬字
該書經選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蒙學等,既有《大學》、《心經》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記》、《聊齋志異》等宏章巨制。全書所收均為善本全帙,并經海內外百名專家(龐樸、湯一介、白化文、馮其庸等)整理審閱,隨文配有1500多幅相關插圖,每部分均撰寫了簡明提要。這套電子書將以精裝精排精編為目的,不斷更新書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讓每一位擁有這本書的國學愛好者都能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對于讀者的每一次反饋,我們都合理采納,精益求精。
(后秦)鳩摩羅什譯等原著 楊增文等點校 ·古籍整理 ·2.5萬字
《子平真詮》由清乾隆進士沈孝瞻先生所著,屬傳統子平命理學。在《淵海子平》、《三命通會》、《子平真詮》三者中,《子平真詮》的中分量最少,但理論最為精辟,論述最為恰到好處。作者在寫這些文章時本沒有成書之意,無意間被好友讀到,視為命學珍寶,其友認為該書足可以為《淵海子平》做注解,遂命名為“真詮”!從《子平真詮》的實際內容看,作者的好友評價一點不過,這部書不但很好地解釋了《淵海子平》的核心理論,使原始命學不再因論述簡明而引起歧義,而且行文毫不婉轉委曲,句句直指要害,論述精辟有力,令學人熟讀后即可理解,使命學避免玄學和不可知論的桎梏,走向更有核心、有重點、有條理的分析方法上。如果說《三命通會》是辭書式的龐雜,《子平真詮》則更注重對理論思路的闡述。
(清)沈孝瞻 ·古籍整理 ·2.4萬字
《鬼谷子》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書共三卷,提出了“捭闔”“內揵”“飛箝”“忤合”“揣摩”等游說和謀略的原則和技巧,對縱橫家學說的理論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所提供的智慧與謀略至今仍對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著指導意義。此書為全本全注全譯本,注釋準確簡明,譯文明白曉暢。
(戰國)鬼谷子 ·古籍整理 ·2.4萬字
本書是明代潮汕地區名士羅萬杰的詩文集,卷上為《詩》,收詩190首;卷下為《文》,收文13篇。另有序跋5篇。
(明)羅萬杰撰 黃樹雄等整理 ·古籍整理 ·8021字
本書據清代黃蟾桂的曾孫黃家銑手錄整理的《立雪山房文集》謄抄本影印而成,該本藏于汕頭市澄海區博物館。該集包括《行狀》《年譜》《論》《書》《告文》《啟》《序》《記》《辨》《說》《考》《祭文》《表》《跋》《學準》《家訓》《節略》等21類195篇。
(清)黃蟾桂撰 陳景熙等整理 ·古籍整理 ·7317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