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陽明(1472—1529),明代大儒,與朱子并為宋明八百年儒學兩大祭酒,心學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傳習錄》,王陽明最重要的著作,與《近思錄》同為宋明儒學雙璧,被國學大師錢穆列入“中國人必讀的9本書”。黎業(yè)明譯注《傳習錄》,底本校本共二十種,精心點校,詳盡注釋,準確翻譯,帶你進入心學的殿堂,領悟陽明的氣象,體證良知的光輝。
(明)王陽明著 黎業(yè)明譯注 ·古籍整理 ·26.4萬字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著作唐以后已經(jīng)散佚,其《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自清末以來已有多個輯本。本書首次對歷代所見習鑿齒全部著作進行了輯校與簡注。習鑿齒的著作一向是治漢晉文史學者必備的案頭資料,此書的出版將極大地方便相關領域的文史學者。
葉植 靳進輯校 ·古籍整理 ·26.1萬字
目錄學相當于是學問的清單,摸清家底,才能心中有數(shù),不至茫無津涯,有洞觀全局之益。歷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志等,將歷代或當代有關的圖書典籍,匯編成目錄,謂之“藝文志”。《漢書》中的《藝文志》正是目錄學中第一要籍。作者在講授《漢書·藝文志》時所寫的這部講義,廣泛參考了十余種批注、研究《漢書·藝文志》的文獻,同時也博采其他相關書籍、論文的意見,反復尋繹,間加己意于其中,對《漢書·藝文志》做了較為細致全面的梳理。
溫浚源 ·古籍整理 ·26.1萬字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徐楓譯解 ·古籍整理 ·25.8萬字
《北齊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25.7萬字
《拾遺記》作者為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該書本為19卷,被南梁宗室蕭綺整理為10卷。《拾遺記》集雜史、博物于一體,語言華麗奇詭,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和藝術成就。《拾遺記》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犧,下至晉時事,以歷史年代為經(jīng),記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個階層歷史人物的異聞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蕭綺錄語,對王嘉正文或補正、或辯難、或發(fā)揮、或評價。《拾遺記》第十卷則是較為典型的地理博物類結構,此卷以方位的轉移為依托,歷述昆侖、蓬萊、方丈、瀛洲、員嶠、岱輿、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異物、有關神話傳說等。
王興芬譯注 ·古籍整理 ·25萬字
國學備覽11(楚辭·六朝文絜·唐詩三百首·絕妙好詞·古文觀止):《楚辭》戰(zhàn)國·屈原編著,黃靈庚(浙江師范大學)審定。我國最早的辭賦總集,與《詩經(jīng)》并列為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六朝文絜》清·許梿選編著,劉石(清華大學)審定。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駢文選本。《唐詩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編編著,杜曉勤(北京大學)審定。清代以來流傳最為廣泛的唐詩選集。《絕妙好詞》宋·周密編著,黃沛榮(臺灣大學)審定。“于詞選中,最為善本。”《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編著,程怡(華東師范大學)審定。學習中國古代散文的最好選本。
尹小林 趙敏俐主編 ·古籍整理 ·24.9萬字
《中國史學史》是中國史學史在開創(chuàng)時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論述史官、史家、史籍的產(chǎn)生及官史、私史之區(qū)別;史學之重點在撰史、論史兩個方面;撰史途徑中的兩個轉折;史料在史學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等。
金毓黻 ·古籍整理 ·24.6萬字
本書是清代中期金石學家、篆刻家黃易的專人研究著作,從其家世、生平、作品、交游等多維度展開的綜合性研究,內容涉及清代學術史、藝術史、文人交游等多個方面。作者多從第一手文獻出發(fā),試圖通過黃易這一個案研究,生動反映出十八世紀后半葉金石學的深入發(fā)展情況,以及乾嘉時期學術、藝術之間的原生狀態(tài)互動關系的。
朱琪 ·古籍整理 ·24.6萬字
《素書》是一本國學經(jīng)典著作,它的全稱是《黃石公素書》,又稱《鈐經(jīng)》或《玉鈐經(jīng)》,書中闡述了道、德、仁、義、禮的重要性,內容涉及治國安邦、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之道,幾乎每一句都能作為格言,而且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在中國謀略史上,這本書的意義重大,張良在這本書的指導下輔助劉邦奪得天下;歷代隱士高人、謀臣策士將其奉為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籍和成就大事業(yè)的不二指南。后世評論《素書》時曾說:“味其言率,明而不晦;切而不迂,淡而不僻;多中事機之會,有益人世。”此版《素書全集》以《百子全書》為底本,參照《四庫全書》影印本并配合宋代張商英的注釋及清代王氏的點評編撰而成。在為讀者提供原典的同時,博采眾家之長,對原典逐句加以注釋、翻譯、解讀,并配以古代案例,案例絕大部分摘自史籍,具有極佳的借鑒意義,希望讀者閱讀后能有所得。
(漢)黃石公著 張坤校譯 ·古籍整理 ·24.6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jīng)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xù)燈錄》《聯(lián)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xù)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24.5萬字
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姬昌編著的《易經(jīng)尚書》用現(xiàn)代白話對其進行了詳盡而又明白的解說。《尚書》是古代的重要文獻,西漢武帝時被列為儒家五經(jīng)之一,是士子科舉進身的必讀之書。本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商)姬昌 (春秋)孔子 ·古籍整理 ·24.5萬字
《校讎廣義》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強調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學性、學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統(tǒng)一。全書共四編,分別為版本編、校勘編、目錄編、典藏編。校勘編主要介紹校勘學的界義與功用、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書面材料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校勘的資料、從事校勘所應具備的知識、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處理形式等內容。版本編主要介紹版本學的名稱與功能,文獻載體,紙書的裝式,雕印本的品類,雕印本的鑒定,非雕印本的區(qū)分與鑒定,版本的變異與傳承等內容。目錄編主要介紹目錄與目錄學、目錄的結構及其功用、目錄的著錄事項、目錄的分類沿革、綜合目錄、學科目錄、特種目錄、目錄的編制等。典藏編主要介紹典藏學的建立與典藏的功用、典藏單位、圖書收集、書籍亡佚、圖書保管、圖書流通。《校讎廣義》是代表同一時期同一領域內研究的高水平著作。從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較高的榮譽和地位。該書被譽為“校讎學重建的奠基之作”,曾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一等獎。此次修訂本,作者在原版基礎上糾正文字訛誤,吸收新觀點與新材料,調整部分章節(jié),內容更加完善。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4.3萬字
《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研究所主辦,面向海內外人文學界的專業(yè)學術刊物。目前以書代刊,擬一年出版一卷,分傳統(tǒng)文獻研究、新出與稀見文獻研究、域外漢籍研究、學術論衡四大板塊,旨在為古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者提供交流平臺,促進古文獻研究的發(fā)展。
吳敏霞主編 ·古籍整理 ·24.3萬字
清代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研究最重要的底本之一。當前研究多從文學文獻的角度解讀其版本價值和王琦的文學思想,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研究王琦注釋的成果相對較少。本書立意於此,以語言層面的基礎性注釋和文學性注釋為基本架構,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對王琦的注釋條分縷析,探討了王琦針對不同內容進行注釋的方法和特點,肯定了王琦溯源出處和採用徵引式注釋李白詩文的價值,客觀評價了王琦注本的成就和不足。
李紅霞 ·古籍整理 ·23.8萬字
《群芳譜詮釋》是不得不讀的博物學經(jīng)典,是中國園藝古籍整理的“名作”。該書對明代王象晉所撰的園藝史著作《二如亭群芳譜》中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藥、木、花、卉、鶴魚等十二譜的主要條目進行了校訂與考釋。全書詮釋獨到、資料豐富,自問世以來,一直是研讀《二如亭群芳譜》、研究中國園藝的重要參考,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與關注。該書于1985年由農(nóng)業(yè)出版社出版。此次重版,在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5年版基礎上,重新核對了底本,改正了原書的訛誤,補回了被刪去的若干條目,并為本書編制了條目索引、拉丁名索引以及新舊學名對照表,以方便讀者使用。本書封面以及前插采用了科學畫大師曾孝濂先生的作品,為本書增色不少。
(明)王象晉纂輯 伊欽恒詮釋 ·古籍整理 ·23.8萬字
《戰(zhàn)國策》作者不詳。西漢劉向對其進行了整理,分為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記載了戰(zhàn)國初年到秦統(tǒng)一的二百多年間,十二大諸侯國繽紛多姿的歷史面貌。在戰(zhàn)國這樣一個動蕩劇變的時代,往來于各國之間的縱橫家是時代寵兒,他們多以謀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點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機鋒敏睿,汪洋恣肆,從某種程序上影響了一個時代諸侯國的盛衰和歷史的走向。這部國別史著作充分展現(xiàn)了古代先賢語言和計謀方面達到的高精境界,洋溢著令今人嘆為觀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延棟譯注 ·古籍整理 ·23.8萬字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chuàng)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辮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集腋成裘,終在戰(zhàn)國初年匯輯論纂成書,因此稱“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孔子思想以立身為出發(fā)點,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條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備仁愛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積極進取,德才兼?zhèn)洌蛔巫斡趯W,注重實踐;安貧樂道,謹守正義等等;始終堅守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遵從不同的倫理關系,構建著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李健譯解 ·古籍整理 ·23.7萬字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論語》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影響。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古籍整理 ·23.6萬字
《傳習錄》是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該書包括了王陽明學說的所有重要觀點,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明)王陽明 陸東風 ·古籍整理 ·23.4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