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原始章

張氏注[1]

道不可以無始。

王氏曰[2]

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內,先說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注釋

[1]張氏:宋代張商英,官至宰相。有人認為《素書》是其偽造的,有待考證。

[2]王氏:只知是清代人,事跡不詳。

第一則

原典

夫道[1]、德[2]、仁[3]、義[4]、禮[5],五者一體也。

譯文

道、德、仁、義、禮,這五種概念本來就是一體的。

張氏注

離[6]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7]之則為一[8];一之所以貫[9]五,五所以衍[10]一。

王氏曰

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注釋

[1]道:天道,指自然規律,萬物皆遵。

[2]德:本性,指物之為物,各有區別。

[3]仁:友善,指人要愛人,亦要惜物。

[4]義:正義,指行有規矩,適宜而行。

[5]禮:禮儀,指制度有形,懷仁以從。

[6]離:分開。因作用的對象不同,所展露的智慧就不同,故用于不同場合時,稱謂亦不同。

[7]渾:本義是分不清,此指凝于一體。

[8]一:即道。《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故原典中的“五者一體”也可作“道”解(因為合于“道”),只是表述方式有別而已。

[9]貫:本義是穿錢幣的繩子,此指統攝。

[10]衍:本義為水流入海,此指匯于一處。

第二則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1],使萬物不知其所由[2]。

譯文

所謂天道,就是人們所遵從的自然規律,但人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像世間萬物遵從自然規律而不自知一樣。

張氏注

道之衣被[3]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纮[4]之表,小而芒芥[5]之內,何適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6],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7],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

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凈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注釋

[1]蹈:本義是踩、踏,此指遵循。

[2]由:也指遵循。

[3]衣被:同“澤被”,恩澤、恩惠。

[4]八纮(hóng):八方極遠之地,指天下。

[5]芒芥:麥芒和芥草,指細微之物。

[6]名:名狀、說出。

[7]盡:窮盡、探究。

第三則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1],使萬物各得其所欲[2]。

譯文

所謂本性,就是人們各得其所,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一切都按照它們的本性各自發展。

張氏注

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于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求于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3]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

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圣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于君王,孝于父母,誠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注釋

[1]得:遵從本性之得,謂之德;逆本性而行之,謂之不德。簡言之,人要吃喝拉撒睡,遵從這個規律才能活著,是合德的。反之,不讓人吃喝拉撒睡,是要死人的,這就是違反了人的物性,是不德的。

[2]欲:指維持物性所需之物。就像動物要進食和飲水,植物要汲取營養和進行光合作用一樣。

[3]邇:近。

第四則

原典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譯文

所謂友善,就是人們要互相友愛,要有仁慈心和同情心,以促使萬物順利繁衍和成長。

張氏注

仁之為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慈惠惻隱,所以用仁者也。非親于天下而天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1]曰:“鳥、獸、魚、鱉咸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2]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注釋

[1]《書》:即《尚書》,儒家五經之一。

[2]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蘆葦叢生,別讓牛羊踐踏它們。出自《詩經·大雅·行葦》,今文經學家一般認為此詩是寫仁德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應強加給別人。語出《論語·顏淵》篇。

第五則

原典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譯文

所謂正義,就是人們認為的符合道德觀的行為,人們憑此獎勵善行而懲罰惡行,憑此建功立業。

張氏注

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而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斷也。

王氏曰

量寬容眾,志廣安人;棄金玉如糞土,愛賢善如思親;常行謙下恭敬之心,是義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賞,多人見之,也學行好;有罪歹人刑罰懲治,多人看見,不敢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第六則

原典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1]之序。

譯文

所謂禮儀,就是人們所遵從的各種制度,日日夜夜不敢違背,謹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人倫規矩。

張氏注

禮,履[2]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言、動、視、聽,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

王氏曰

大抵事君、奉親,必當進退;承應內外,尊卑須要謙讓。恭敬侍奉之禮,晝夜勿怠,可成人倫之序。

注釋

[1]人倫:古人將人倫關系分為五種,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2]履:遵從。

第七則

原典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譯文

所以,做人之根本的道、德、仁、義、禮,缺一不可啊!

張氏注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1]失者,散也。道散而為德,德散而為仁,仁散而為義,義散而為禮。五者未嘗不相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體,故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2]黃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無一焉。”

王氏曰

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不可無一焉。

注釋

[1]“老子曰”數句: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2]同上。

第八則

原典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譯文

賢明能干之人和道德高尚之人,他們非常清楚國家興盛和衰亡的道理,明白事業成功和失敗的淵藪,了然社會治理和動亂的趨勢,洞徹世間出世和入世的規則。

張氏注

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王氏曰

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國昌盛,盡心而行;君若無道,不聽良言,其國衰敗,可以退隱閑居。若貪愛名祿,不知進退,必遭禍于身也。能審理亂之勢,行藏必以其道,若達去就之理,進退必有其時。參詳國家盛衰模樣,君若圣明,肯聽良言,雖無賢輔,其國可治;君不圣明,不納良言,踈[1]遠賢能,其國難理。見可治,則就其國,竭立而行;若難理,則退其位,隱身閑居。有見識賢人,要省理亂道、去就動靜。

注釋

[1]踈(shū):同“疏”。一本作“儔”。

第九則

原典

故潛居抱[1]道,以待其時。

譯文

所以,遇到時局不利的時候,他們會隱居起來,默守正道,以等待有利的時機。

張氏注

道,猶舟也;時,猶水也。有舟楫之利[2],而無江河以行之,亦莫見其利涉也。

王氏曰

君不圣明,不能進諫、直言,其國衰敗。事不能行其政,隱身閑居,躲避衰亂之亡;抱養道德,以待興盛之時。

注釋

[1]抱:堅守。

[2]利:一本作“具”。

第十則

原典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1]而已。

譯文

如果時機到來并順勢而為,就能做出一番位極人臣的事業;如果抓住機會并伺機而動,就能成就一番絕世的功業。如果沒有這樣的機遇,就只能默守正道以了此生了。

張氏注

養之有素,及時而動;機不容發,豈容擬議者哉?

王氏曰

君臣相遇,各有其時。若遇其時,言聽事從;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時,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聽事從,身居相位,名香萬古,此乃時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臨時而動,遇機會而行。輔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國事,當以恤軍、愛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賢臣。不遇明君,隱跡埋名,守分閑居;若是強行諫諍,必傷其身。

注釋

[1]沒身:隱居終身。沒,隱藏、消失。

第十一則

原典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譯文

因此,這些人的品德名節足夠崇高,他們的好名聲也能夠流芳后世。

張氏注

道高則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

識時務、曉進退,遠保全身,好名傳于后世。

上架時間:2024-05-20 17:41:33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冕宁县| 岑巩县| 合作市| 湘潭市| 文成县| 韶山市| 双柏县| 威信县| 保山市| 万州区| 金秀| 平陆县| 枝江市| 固安县| 开远市| 册亨县| 澄江县| 张掖市| 星子县| 库车县| 永春县| 青龙| 澄城县| 安吉县| 昌江| 察哈| 天台县| 阳西县| 凌云县| 平武县| 勃利县| 抚顺市| 灵璧县| 沭阳县| 丰都县| 柘城县| 台东县| 庄河市| 和平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