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彩圖全解菜根譚》成書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菜根”一詞本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應明偶見此言,一時有感而發(fā),便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為主旨,寫下了幾百年傳世不衰的菜根箴言。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關于修養(yǎng)、處世、出世等多個方面的人生哲學。
洪應明 思履 ·子部 ·41.1萬字
《初刻拍案驚奇》是由明末凌濛初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是在“三言”的直接影響下寫成的短篇小說集,和后來的《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完稿于明天啟七年,次年(崇禎元年)由尚友堂書坊刊行,共四十卷,為四十篇獨立故事。但原本已失,今所見最早且最為完整的版本是藏于日本內(nèi)閣文庫的尚友堂刻本,全書三十九卷,缺第二十三卷。今本第二十三卷和《二刻拍案驚奇》相同。《初刻拍案驚奇》,明末擬話本小說集,凌濛初編著。它同作者稍后刊行的《二刻拍案驚奇》一起,合稱“二拍”,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寶庫之一。通常亦與馮夢龍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并稱,稱為“三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奇書,共有短篇小說40篇,它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擬話本”形式,描寫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如商人由厄運而致富,讀書人由貧寒而成名;清官們斷案如神,貪吏們枉法如虎;惡棍們奸淫攬訟,騙子們爾虞我詐;青年們怎樣追求忠貞不貳的愛情,而封建禮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劇。語言通俗簡練;情節(jié)曲折起伏,撲朔迷離,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內(nèi)心刻劃細致入微,藝術形象栩栩如生,歷來評價甚高。
(明)凌濛初 ·集部 ·39.4萬字
楊萬里是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作造詣較深,被稱為“誠齋體”。本書精選楊萬里詩文詞賦作品,加以注釋、評箋,注語清新活潑,體貼人心。于1962年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初版,1979年修訂重印,深受讀者歡迎,今以繁體橫排全新再版,以饗讀者。
周汝昌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24.8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jīng)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xù)燈錄》《聯(lián)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xù)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24.5萬字
《黃仲則選集》收錄黃仲則詩434首,前言詳細介紹了黃仲則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正文所收詩歌作品按照黃仲則生平活動的軌跡,分為前后不同時段以時序編排,各時段作品之前附黃氏簡譜。整理者對所選各詩加以簡明準確的注釋,重要的作品后還輯有評論資料。
張草紉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22.7萬字
《唐才子傳》十卷,元辛文房撰,是一部主要記述唐代詩人事跡的傳記。全書記載的人物上起隋唐之際的王績,下至宋初的陳摶,包括正傳二百七十八篇,附見一百二十人,共記述了三百九十八位詩人的事跡。每篇傳記大體包括傳主的名字、籍貫、生平仕履、逸聞趣事、詩歌創(chuàng)作、文集存佚及有關評論等內(nèi)容,隱士、閨閣、僧人、道士等特殊詩人群體傳后有“論曰”開頭的總論,其他各篇中辛文房隨感而發(fā)的評論則標“〇”以與正文區(qū)別。《唐才子傳》保留了不少唐代詩人生平事跡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中辛文房的大量評論,對于研究元代的詩學觀念也有重要意義。當然,由于事屬草創(chuàng),史事繁雜,《唐才子傳》中史實訛誤之處也不少,不可盡信。但其書注重搜羅記述唐代詩人的逸聞趣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是我們了解唐代詩人事跡、領略唐代才子風采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三全本《唐才子傳》是目前市場上唯一一部在售的全文注釋翻譯本《唐才子傳》。原文以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為底本,參校孫映逵《唐才子傳校注》等版本,精心校正,對較長的篇目做了分段處理。分卷撰有題解,介紹本卷記述的詩人,提示本卷中的重要內(nèi)容。注釋對書中的疑難字詞做了注音釋義,對書中的史實訛誤擇要做了訂正,對書中涉及的詩篇做了譯解。譯文清晰流暢,年號紀年后均括注了公元年份。書末附錄《音序人名索引》以便檢索。我們致力于為讀者提供一部好看好玩、好懂好查的《唐才子傳》普及讀物。
關鵬飛譯注 ·古籍整理 ·44萬字
書中按照國學經(jīng)典《四庫全書》的分類,將內(nèi)容分為經(jīng)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個部分,涵蓋經(jīng)學、史學、諸子學說、古典文學、歷代科學與藝術、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內(nèi)容,不單是收羅了大量國學瑰寶知識,讓大家了解到國學研究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還有北大學者的各種研究成果和觀點佐證。在書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學的重要內(nèi)容,比如,道家、儒家、釋家到底講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精髓何在。這些對諸子百家學問的探討,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博大精深。編者力圖用簡潔的文字將國學中精華的思想傳遞給讀者,為讀者提供想知道、需要知道和應該知道的國學知識。比起學術研究層面的知識來說,書中的內(nèi)容更顯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豐富的內(nèi)容、簡明的體例,讓你一書在手,就如走進北大國學課堂;一卷在握,就將傳統(tǒng)智慧收入囊中。
文章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32.5萬字
《鬼谷子》一書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鼻祖王詡所著,通篇所言皆為權(quán)謀策略及口才技巧。“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用,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是《鬼谷子》思想的精髓。該書是中國古代作品中少有的成功學著作,是運籌帷幄的智慧寶典、決勝千里的實用指南。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李健譯解 ·古籍整理 ·20.8萬字
《徐霞客游記》是一部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記錄下了六十余萬字的游記資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書中對地理、水文、地質(zhì)、植物等現(xiàn)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寫景記事,追求細致,內(nèi)容豐贍,文筆雋永,具有地理學、文學以及史學價值,被后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朱惠榮譯注 ·集部 ·21萬字
《智囊全集》,是明人馮夢龍編纂的子史經(jīng)傳與筆記叢談中有關“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反映了我國古代方方面面“智慧”的“集錦”,代表了當時人們對“智慧”的全面認知。《智囊全集》,顧名思義,其核心是“智”,也就是人的智慧,是對人的體察、對物的常識和對事的經(jīng)驗,是一種使人清醒的才能,還是一種面對事物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洞穿本質(zhì)的眼光。《智囊全集》編纂格局極大。書中匯輯智慧故事1200余則,可以說包羅萬象。涉及人物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時間跨度從商周時期到馮夢龍的時代,上下三千年;內(nèi)容上既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又有機敏譎詐的小聰明。從引書范圍看,據(jù)大致統(tǒng)計,這些故事采自從《左傳》到明代筆記的數(shù)百種書,大部分為正史和筆記,這一方面顯示出馮夢龍的博覽群書、取材廣泛,另一方面顯示出他求全、求盡的編纂理念。從本書的結(jié)構(gòu)看,馮夢龍設立了十部二十八類,將這1200余則故事分門別類地納入其中,頗有窮盡天下慧品類之用意。十部是: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專列閨智一部,跟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時代婦女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這在當時是頗有進步性的。《智囊全集》不僅編纂格局大,而且編纂觀念正。馮夢龍重視對正史材料的選用與裁剪,重視對筆記叢談中史料的采選與類比,也喜歡對歷史事件與人物做評論,這都是史筆的一種體現(xiàn)。從中可見,他編纂此書并非為了獵奇,而有著鮮明的以史為鑒的色彩。
何漢杰譯注 ·古籍整理 ·36.6萬字
本書全面搜集了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并撰寫提要,起于漢賈誼,迄于隋顏之推,按照作家生存時代及其生卒年先后編排。全書共收錄撰寫116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2100多部著作的提要,包括從1900—2015年在中國正式出版的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著作、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出站報告;每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提要,也均以出版(或提交)時間順序編次,力求呈現(xiàn)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的專題研究(或個案研究)學術史。
楊曉斌 馬燕鑫 楊沐曉 ·古籍整理 ·43.8萬字
《易經(jīng)》是潔靜精微的學說。我們知道,蓮藕生長在淤泥之中,可蓮花卻潔靜美麗,生活的現(xiàn)實紅塵滾滾,但生活的真理卻潔靜精微。《易經(jīng)》幫助我們在人世的紅塵和泥濘之中找出潔靜的真理,在浮躁粗俗的社會現(xiàn)象中呈現(xiàn)精微的智慧。《易經(jīng)》六十四卦,可以視為社會、人生中的六十四種變化現(xiàn)象,代表了世界萬事萬象的典型,它們喻示了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的自然、社會、人生的規(guī)律,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明智對策。《易經(jīng)》出現(xiàn)兩千多年了,但是它的一句句箴言、一條條對策,好像是針對我們眼前的問題寫的,好像是先人為我們預先配下的一把把解開問題之門的金鑰匙。真的是經(jīng)典永遠有用,經(jīng)典永遠年輕。
任犀然 ·國學普及讀物 ·33.4萬字
《喻世明言》是“三言”的第一部,四十卷,收話本四十種。題材廣泛,描繪出城市市民生活的真實面貌,體現(xiàn)的主要是市民階層的思想、愿望和道德標準。其中,《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滕大尹鬼斷家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都是久負盛名的優(yōu)秀作品。
(明)馮夢龍編著 (明)綠天館主人點評 ·集部 ·36.6萬字
《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研究所主辦,面向海內(nèi)外人文學界的專業(yè)學術刊物。目前以書代刊,擬一年出版一卷,分傳統(tǒng)文獻研究、新出與稀見文獻研究、域外漢籍研究、學術論衡四大板塊,旨在為古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者提供交流平臺,促進古文獻研究的發(fā)展。
吳敏霞主編 ·古籍整理 ·24.3萬字
本書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有針對性的經(jīng)典文化書籍,該書的特點在于把深奧的國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歷史和現(xiàn)代交插的方式,切實地講述出來。讓我們在讀國學經(jīng)典的同時,真正學到用國學經(jīng)典看待和分析生活中的現(xiàn)象,從而將其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作者在運用現(xiàn)代漢語通譯全書的過程中,將國學經(jīng)典中的觀點一個一個獨立提煉出來,在閱讀的過程中,給讀者以層次感,真正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并且,作者把國學中的精髓提煉出來,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卻不失原文的精要,而具體的案例的輔助學說明,讓經(jīng)典中的觀點變……
(漢)黃石公 ·國學普及讀物 ·29.1萬字
本書作者為原《中國鐵道建筑報》副總編輯,是集編輯、記者、作家于一身的報人,收入本書的作品,分為兩編,上編《陋室詹言》、《書山剪徑》、《成語他說》、“根苑覓美”、《桐城文章》和下編《詩林清韻》、《詩體雜譚》共七輯。
田望生 ·工具書 ·27.6萬字
《閑情偶寄》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yǎng)部》等八個部分。全書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筑、花卉、器玩、頤養(yǎng)、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閑適文化。行文接近于當時的白話,簡單易懂。語言幽默風趣。尤其是文中的養(yǎng)生理論無論在當時還是以后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935年,林語堂英文版《吾國與吾民》給該書以極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清)李漁著 孫敏強譯注 ·古籍整理 ·48.2萬字
在孔門七十子中,曾參被稱為曾子,是對中國后代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學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經(jīng)》被稱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大學》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從倫理到政治的人生發(fā)展思路,被中國封建時代文人奉為人生圭臬。曾子在先秦說理散文發(fā)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國典型的專題說理散文,是在曾子時代出現(xiàn)的。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是戰(zhàn)國前期儒家一大重鎮(zhèn),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宋儒甚至編制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脈相承的道統(tǒng)體系,學者們將子思與孟子合稱“思孟”。戰(zhàn)國時期,學術界重視的是子思論述仁、義、禮、智、圣五種德行的作品。到了宋代,以道德心性學說為核心內(nèi)容的新儒學興起,子思的另一篇代表作《中庸》因此受到特殊重視,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中庸》是儒家論述心性道德培養(yǎng)的重要作品,被宋儒說成是“孔門傳授心法”之作。《孔叢子》是一部相當于“孔家雜記”的書,其記述自孔子始,下歷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迄東漢中期的孔子二十三世孫季彥,共記錄了十幾位孔子后代子孫的言語行事。時間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內(nèi)容廣泛而豐富,對于了解孔子世家的發(fā)展、演變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學傳授等等,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陳桐生 孫雪霞譯注 ·古籍整理 ·46.5萬字
《三言二拍精編》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話本、擬話本小說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nèi)容復雜,有對封建官僚丑惡的譴責和對正直官吏德行的贊揚,有對友誼、愛情的歌頌和對背信棄義、負心行為的斥責。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寫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揚的道德標準、婚姻原則,與封建禮教、傳統(tǒng)觀念是相違背的,而且其中的許多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明)馮夢龍編 劉振鵬主編 ·集部 ·24.4萬字
《浪跡叢談、續(xù)談、三談》,清梁章鉅撰,吳蒙校點。《浪跡叢談》十一卷,作于1846至1847年,雜記清末時事、人物、典章制度和揚州一帶的名勝掌故等,還涉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訂,古代詩歌、碑銘、書畫的評介,甚至傍及方藥。《浪跡續(xù)談》八卷,作于1848年,多記溫州、杭州、蘇州等地的名勝、風俗和物產(chǎn),及明清某些戲曲、小說的舊聞和掌故。《浪跡三談》六卷,作于1848到1849年,“記時事,述舊聞”,內(nèi)容多雜考古代的名物、年號、飲食等。本書記載翔實,考訂精當,文筆尚佳,也適合閑讀。此次標點《浪跡叢談》取道光丁未亦東園刻本,《續(xù)談》取道光戊申亦東園刻本,《三談》取咸豐七年鄭氏小琳瑯館刻本為底本,校以宣統(tǒng)三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梁氏筆記》而成。
(清)梁章鉅撰 吳蒙校點 ·集部 ·25.4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