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引言 孔子的六個確信:積極人生的精神本根
2016年9月,我結束在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為期兩年的研學,在北京創辦掌上國學院,希望以哈佛大學經典研究的學術規范,對中國傳統經典進行系統研究和講解。我從《論語》中精選出120節,在2018年3月22日至2019年3月15日近一年的時間里,一周兩課,講完了《論語》百課。本書就是這門課程的講課整理稿。
今天的我們,如何去看待《論語》這本書?應該如何去講《論語》這本書?我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
《論語》由孔門弟子編纂而成。美國漢學家白牧之、白妙子夫婦在他們的《論語辯》(The Original Analects: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一書中,提出《論語》成書過程“層累說”的觀點。他們認為,《論語》的文本是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之后的近兩百年間完成的。
孔子在中國傳統歷史中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圣人。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隋唐以后,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全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這背后除了朝廷需要用儒家的忠孝及等級制思想來鞏固王權之外,還有沒有一些別的原因?
如果孔子思想是枯木朽枝,毫無價值,又豈能在中國穩立兩千多年?中國人會尊奉朽木兩千多年嗎?那中華民族豈不成了荒唐的朽木民族?孔子思想不僅影響中國人,也深刻影響了朝鮮、韓國、日本及越南等國,他們也都是朽木民族?能被人長期接受的,不會完全沒有價值?!墩撜Z》之中,一定有非朽木的、能帶來益處的東西,能戰勝時間的價值。
為什么我們要在今天這個新時代共讀《論語》?我總結了孔子的“六個確信”,幫助大家理解、讀懂《論語》的益處。
《論語》精神中,有一種非常積極上進的力量,有一種對世界、人生肯定的力量。人之所以精神脆弱、選擇自殺,我想主要是因為內心缺乏一種確信的依托。今天我們把《論語》“六個確信”講清楚,大家會知道,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學習國學的起步應是先讀《論語》,打下上進性和肯定性的心理根基;之后再讀《道德經》,增加智性;成年后再讀《商君書》,增加組織效率性。如果能掌握《論語》背后的精神本根,培育出自己的根基,我們的心里會更踏實,精神會更安全,不會像飄動的浮萍、斷線的風箏。
美國流行一種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有一門很受歡迎的課,是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領導力學課,聽課學生不少,大家都希望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去了解和塑造一種積極的心理和人生。因為我在做領導力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便也去聽了這門課。
我一邊聽一邊在心里對比,中國的諸子百家里有兩位思想家特別符合積極心理學的定位,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墨子。老子也很積極,只不過一般人很難體會老子那種隱秘而深邃的積極內涵。泰勒·本—沙哈爾教授在講領導力學第一課時,放了孔子的照片,引用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他認為,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世界是積極心理學的代表性內容。
《論語》這本著作不正是中國風格的積極心理學嗎?在中國的諸子百家中,最深入淺出的積極心理學就是《論語》。孔子確信世界上有可信靠的力量,他有“六個確信”。
孔子的第一個確信
孔子知道這個世界是可信賴的。人生出問題,就是覺得自己的依靠崩潰了,腳踩的大地根基動搖,感覺腳踩流沙或落入深深的沼澤,但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這時候人就會陷入絕望的境地??鬃舆@一生并不順利,他從魯國出發,周游列國十幾年,總想謀個官職以實現仁愛秩序的社會理想。孔子顛沛流離,如喪家狗一樣,在各地被驅趕。雖有一些文化人的名聲,但他的政治主張不為周王室所重視,也不被各國諸侯認同。雖處處碰壁,但孔子從不沮喪。
為什么孔子在心理上沒有垮掉?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他有可依靠的超越性的力量。還記得孔子說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這句話嗎?當他被排斥、圍困時,他驚慌失措、內心崩潰了嗎?他的心態是否像踩在流沙上、在精神上是否落入沼澤地?沒有。因為孔子心中有可信靠的對象,那就是上天。所以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把德賦予我,桓魋能拿我怎么辦呢?
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因為天命在心,所以孔子內心有使命感,有強大的依靠。在周王朝“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政治文化傳統中,上天賦德就是上天賦權。在孔子之前,上天所賦德的是商朝和周朝的開國君王,比如天命選擇了周文王滅除商朝而建立周朝??鬃邮琴v民出身,是一個沒有被明媒正娶的年輕母親帶大的私生子,社會地位很低,但孔子卻有著跟上天相通、“天生德于予”的文化王者的心理。這是非常特別的。孔子說自己是“吾少也賤”,他是一個被社會歧視的底層賤民,但孔子的內心卻有一份在當時社會所能擁有的最高的尊嚴,“天生德于予”的尊嚴,被天命揀選的尊嚴。
孔子知道自己跟天命相關,所以他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他的精神已經完全超越社會等級的壓迫,他內心有一個至高的信仰依靠,那就是對宇宙中最高主宰力量的信靠。這個力量,對周朝的人來說就是上天,或者稱為上帝。孔子是信上天、“畏天命”的,是一個有上天信仰的人。許多學者把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說法解釋為孔子不信神,荒唐!孔子心中的至高神是“天”,他超越了對鬼(祖先之靈)和神(當時主要指日、月、山、河等自然神)的信仰,而有自己的至上神的上天信仰。
有信仰的人就是心中有根基、腳下有磐石的人,人生的起伏、人間的成敗不會影響他內心根本的寧靜和依靠。信仰,就是要信靠至高的造物力量,仰望至高的主宰力量。當進入這個動蕩的世界,我們最希望的就是一生平安、健康、幸福,而信仰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內心有穩固的依靠,能承受人生的困難和挫折。
孔子心中有上天,內心有信靠?!墩撜Z》中記載,受困于匡人時,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文王去世后,文王以來的周文化不就在我這兒嗎?上天如果要拋棄這個文化,以后的人就不再有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拋棄這個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辦呢?在心理上,孔子認為是上天揀選他來傳承周文化的,只要上天要讓周文化延續下去,就不會讓自己出事。雖被匡人圍困,但有上天護佑,所以孔子聽天由命,不畏匡人。
孔子在顛沛流離中保持了內在的信心、樂觀與豁達。有人嘲笑他為喪家狗,其實這些人不理解,孔子是有家的,他有一個超越的家,由天命所維護的恒定的家??鬃印叭贰敝械牡谝晃罚褪恰拔诽烀?,敬畏天命。天命即使命。孔子從政之路不通,退而做學問、教學生,他仍要在文化的世界去實現自己的使命,傳達自己的理想,最終成為周文化的傳承者和儒家創始人。
所以,讀《論語》,首先要讀到那種內心有信靠的信息,那種世界之上有可信靠力量的信息。人生困難重重,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很多苦難和挫折,當碰到苦難、挫折和壓力時,心里會怎么想?我們有孔子這份“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嗎?有這份天命在身的信靠嗎?如果從小接觸一些歷史上的天命信息,我們就會知道在人生遭遇動蕩、挫敗的過程中,在社會中,在父親、母親和朋友處找不到依靠的時候,還有一個地方是可以找得到的,那就是至高的上天,那是一種永恒的依靠。
在天命意識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素質,是中國傳統精神上非常重要、真正能讓人生立于不敗之地的心理素質。在我們的印象中,劉邦似乎沒有文化,其實這是不對的,劉邦有文化,而且有強烈的天命意識,《史記》中記載劉邦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總之,《論語》是積極心理學,是有中國式最高信仰依靠的心理學。我們讀《論語》,就是要讀出那一份寧靜的自信,那份永不崩潰的依靠。
孔子的第二個確信
孔子確信天命指向仁、指向愛,所以人人應當走向仁、走向愛。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币馑际?,如果一個人有志于仁,他就不會去行惡了?!墩撜Z·顏淵》中記載,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孔子信奉上天,確信上天指向仁,所以就告訴學生,人生就是要有志于仁。仁,就是要愛人,去幫助生命。
養成愛人助人的心理,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內容。人生就是以愛換愛,以仁換仁,以服務換服務。這個世界確實有許多邪惡,但如果你習慣于幫助人和服務人,就會少很多矛盾,很少有人會專門去傷害那些喜歡幫助和服務別人的人。愛和服務的能力,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真實的愛心和誠懇的服務心就會使人生立于不敗之地。這樣我們的內心會很光明,沒有陰暗和焦慮。這是孔子確信的第二條,也就是《論語》里反復強調的要志于仁、去愛人。
孔子的第三個確信
孔子確信世界有正當秩序。孔子確信這個世界的秩序源于上天,指向仁愛,所以人應當克制自己,去認識和遵從這個秩序。孔子把這個秩序稱為“禮”。在歷史變遷中,“禮”的形式可能在變化,但是“禮”所指向的精神是不變的??鬃诱f“克己復禮為仁”,說明“仁”是“禮”的精神導向。為什么要“克己復禮”?克制自己,讓自己走向“禮”的秩序。遵循“禮”的秩序,是為了實現仁愛。
孔子那個時代所遵循的“禮”的形式,如今已時過境遷,但“禮”的精神指向——要在人間實現愛的秩序——是永恒的需要。愛是需要一套制度去保障的,這也是永恒存在的邏輯?!翱思簭投Y為仁”,克己復禮以實現天下歸仁,所以孔子真正關心的不是“禮”,而是要用“禮”實現天下歸仁的目標。而“仁”就是愛人,所以孔子理想的本質是要實現愛的世界??鬃诱f:“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币浴岸Y”達“仁”,嚴格遵守能實現“仁”的規矩,不破壞規矩。但目的并不是規矩,規矩只是工具,目標是天下歸仁,人間有愛。
孔子的第三點確信非常重要,他確信這個世界有一個由天而來的“仁”的秩序,這個秩序是能夠使天下歸仁的?!岸Y”的秩序源于天,上天的指向是愛生命。這種“仁愛”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并非只有當我們手握大權的時候才可以做,在家中、工作場所、社會中隨時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擁有一份敬天愛人的尊嚴,成為仁愛秩序的創造者,為建設美好社會出力??鬃诱f:“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為仁是為自己,是自己要做,并非由外人所迫。
這個世界是有一個正當秩序的,那就是仁愛、愛人的秩序。從我做起,人人天命在身,要把這個世界歸向上天所指的愛生命的秩序。
孔子的第四個確信
孔子確信的第四點是,我們的人格可以提升和完善,可以通過敬畏上天和修身實踐來完善和提高。任何人無論出身如何,只要努力讀書、修身實踐,就都能完善和提升自己,從普通人成長為有品格、有能力的君子。學習、讀書、修身、實踐可以改變命運??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是一個可以通過學習實踐而完善的對象。這非常有意思,人把自己當成一個對象,一個需要不斷打磨和塑形的作品。人生就是把自己打磨成一件藝術珍品、不斷完善的過程。
哈佛大學有一位著名教授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他教授中國的政治與倫理課程。我和他比較熟,他還寫文推薦我在美國翻譯出版的《道德經》(Dao De Jing)一書。他認為,中國倫理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修身”。他理解修身意味著生命是可以修煉的,可以通過不斷地塑造而變得更完美。無論出身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斷塑造、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完美。這有一個隱含的人性前提,即人格本身是可塑造、可改善、可趨向完美的。邁克爾·普鳴認為,修身是中國文化精神中非常特別的東西,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心理。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優缺點,但可以打磨自己,釋放優點、控制缺點,使自己變成更完美的人,這是孔子的精神特點。這種認為人格可以后天去努力完善和提升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特征。
研究心理學的一些朋友可能不一定同意孔子提升人格的想法,他們可能會認為,人有優點就有缺點,要接納缺點、發揮優點,這是另一種看法了。但是對孔子來說,他認為人生就是可以通過學習、修煉和實踐來改善和提升的。
孔子的第五個確信
孔子確信這個世界是可以并且應當去改善的。人生在世,要積極努力地改善這個世界??鬃又苡瘟袊浅P量?,東跑跑西跑跑,到處迎合人,目的是想獲得一個實現自己理想的權位。最后這種想法實現不了,孔子就退回來修訂古代先圣之道,將自己對世界秩序的理想化入傳統典籍《詩》《書》《禮》《樂》《易》的整理和《春秋》的編撰之中??鬃拥呐ψ坑谐尚АT诖呵锖笃诨靵y的時代中,孔子通過艱苦的編輯整理使周朝禮樂文明的相當一部分得以留存下來,這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評價孔子:“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天下的君王和賢人多了,他們當時榮耀,死了就消失了??鬃悠矫癯錾?,但他的思想傳十余世,學者以他為宗師。天子王侯、講《六藝》的人都得以孔子為準則,真可稱為至圣之人啊!
孔子周游列國,終于發現各國朝廷是靠不住的,于是回到自我,通過編訂經典、開辦私學的方式,以一己之力去傳承文明。孔子在傳承周文明上的貢獻超過了任何君王朝廷的總和。有這樣的榜樣,今天的我們只要決心努力、行動,就可以繼承傳統中的良性基因,擁抱世界最優的文明,建立起我們國學的新解讀系統和未來中國所需要的信仰之下的自主、平等、協作的新文化。在文化創造性的傳承上,孔子是我們的榜樣,他從來沒有放棄、回避過要改善這個世界??鬃拥娜松呛苋胧赖娜松?,是一定要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努力前行的人生。這種入世行動的態度與孔子對天命的信仰有關,他堅信上天創造了這個世界,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上天雖然無言,但創生萬物、運行宇宙秩序。上天是創生的力量、生命的力量、秩序的力量。人以上天為法,就應該“訥于言而敏于行”,像上天一樣無言地行動,生百物,運行四季,在人間成為一種創生的力量、秩序的力量、愛的力量。這個世界是不完善的,但是天命指向仁愛,這個世界是可以改善、必須改善的,天命在身的我們就應該積極行動,去改善、提升這個世界。《論語》中記載,隱士長沮和桀溺曾嘲笑孔子的入世態度,孔子的回應是:人和鳥獸不可同群。意思是,我是人,不是野生鳥獸,我當然要為改善社會而努力??鬃臃穸ū苁赖膽B度。
孔子的第六個確信
孔子確信人生是值得肯定的,是應當珍惜和享受的。
《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要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說,要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冉求說,要使百姓豐衣足食。公西赤講自己可以做好祭祀和外交的事。曾點說他渴望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新衣,約上五六個同伴,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笨鬃痈袊@說:“我與曾點一樣啊!”
孔子贊美生命,享受生命。別看孔子周游列國,在別人眼中如喪家狗一樣茫然無主,其實孔子內心并不是一個很苦的人,他享受人生,有一份享受生活的灑脫追求,這仍然與孔子的上天信仰有關。生命源于上天,既然上天為仁為愛,那么人為什么要唾棄現實生命呢?
理解了孔子的六個確信,對應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論語》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積極心理學。
孔子的一生,是積極的人生,是有信仰、有信靠的人生,是積極推進仁愛、創立和堅守秩序的人生,是積極去改善世界、努力服務人與愛人的人生。這樣的人就是這個世界中積極的力量,用今天的話說是正能量。我把孔子的“六個確信”總結一下:
第一,世界是可信靠的,這個世界之上有一個可信靠的至高力量。
第二,孔子確信上天指向仁、愛,所以人應該走向仁愛,要有志于仁,要愛人。
第三,孔子確信這個世界有一個善的秩序,這善的秩序源于上天??鬃影堰@個善的秩序稱為“禮”。
第四,孔子確信人格是可以通過敬天和修身來不斷完善和提升的。人生就是永遠努力、永遠上升、永遠完善的過程。
第五,孔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改善的,要積極努力改善這個世界。
第六,孔子認為,人生值得肯定和贊美,生命是美好的,應當享受生命,哪怕在困境中也應當不忘生命之樂。
按上述六條去讀《論語》,有助于實現一個正向、入世、積極、完善、努力、提升的人生,形成雖經歷磨難而心不潰亂的心理素質。這六個確信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反過來,就會導向非常沮喪、衰敗、負面的人生。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孔子能成為兩千年中國思想主流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孔子這“六個確信”去重新閱讀《論語》,它是孔子思想中具有普世性和永恒價值的東西,一個社會就應該在孔子的“六個確信”的基礎上來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