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前言
(一)
《傳習錄》是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該書包括了王陽明學說的所有重要觀點,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經王陽明本人的審閱,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就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基本觀點,強調圣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于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于口耳之間。
中卷是他晚年的著述。該卷除回答了對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在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弟子關于本體的質疑,并且針對各人的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闡發他的教育思想。
下卷是王陽明去世后王門弟子刊刻流通的,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該卷主要內容是致良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陽明四句教”,它不僅使王學體系更加齊備,也將王學以前不能公開講授的一些甚深微妙的觀點公之于眾。
(二)
梁啟超曾經有一個國學推薦書目,推薦了《論語》、《易經》、《論衡》、《近思錄》、《日知錄》、《明儒學案》等許多所謂中國人必讀的書目外,《傳習錄》赫然在列。
這說明了什么呢?
首先,《傳習錄》確實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要想研究陸王心學,想離開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梁啟超做學問的方法并不是要讓人真正地成賢成圣。他只是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的。
(三)
這本書對現代人來說理解起來尤其難。這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現代人的學問與古人相比根基比較差。學習《傳習錄》,最好把《大學》、《中庸》學一下,否則許多注釋看起來比較吃力。古人在學習本書時,都是已經把四書五經學得滾瓜爛熟了;而當代中國人,沒有這個基礎,學習起來就比較吃力。
其次,沒有名師指導。什么是名師?大家可以在書中第三卷里領略一下王陽明的風采,那種睿智、灑脫、能壓得住陣的自信、活潑潑的風范,都是長期在身心上做功夫鍛煉出來的。沒有這種真正的功夫體驗,照本宣科,只能是以盲導盲,除了增長私欲、煩惱、痛苦,不會有其他的效果。
這就是現狀,若你真想通過學習本書而有所得,唯一值得憑借的就是成圣成賢之志。其原理,王陽明在書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如《錢德洪錄》第一節。
先生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你真有圣人之志,便非必為圣人之志矣。”
正是這樣,如果你真有“必為圣人之志”,這本書再枯燥,做功夫再痛苦,也會甘之如飴,久而久之,必然身心充滿浩然正氣,為一天地間頂天立地之真丈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