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經典與民間:水滸敘事的文化闡釋》內容提要:“散點透視”是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的主要視角,由此形成的審美民族性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構中具有普遍性。這一結構也是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結構的重要類型之一。從具有民族特色的“散點透視”來觀照《水滸傳》的敘事結構,發現《水滸傳》敘事結構是血脈貫通、渾然一體的。
盧永和 ·文化研究 ·16.3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文明危機與大眾旅游的興起造就了戰后德國的中國旅行熱,彼時的中國以其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吸引著諸多魏瑪德國旅行者,并成為其游記書寫的重要對象。本書以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為研究對象,探究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如何成為德國旅行者想象現代中國的媒介,并剖析其現代中國想象背后的德意志現代性想象。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一方面通過對中國現代性的正面想象與建構尋求有別于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國家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對中國現代性的否定性書寫確證德意志現代性的優越性與進步性。從德意志民族意識發展史與德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觀之,這正映照出當時德國文化中矛盾復雜的現代性自我認同。
陳雨田 ·文化研究 ·12.5萬字
每當我們談到澳大利亞,除了形象獨特的悉尼歌劇院、澳洲特有的動物之外,大概就是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每個城市和農村到處充滿了歐洲舶來的氣息吧。本書記錄了作者在澳大利亞訪學期間的生活經歷和學習經歷。通過日常的小事和對生活的的態度,可以發現澳大利亞人民和中國人文化上的差別,作者對這種差別進行了分析和思考,作者又是研究突發事件的專家,更能從應對突發事件的態度和實際操作中,找到影響行為的文化因素。本書內容生動有趣,可讀性很強,在一件件生活瑣事中體會地域差異,體會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
陳安 陳寧 ·文化研究 ·10萬字
本書中收錄了基礎漢字三百余字,著錄其在甲骨文中的諸多原形,對它們的源頭進行構造分析、釋義、例文解析。通過作者簡潔明了的論述,讀者可以直觀思考漢字的源流、嬗變,理解每個由筆畫、偏旁部首等構成的漢字在字形和字音、字義上的聯系,體會漢字背后蘊含的實際的人事物、抽象的感官情緒,深入由漢字組成的文字文化體系,感受古代中國的物質、觀念、精神。
(日)落合淳思 ·文化研究 ·14.7萬字
宋元以來,安徽傳統書院數量多、種類全、資料豐富,地域分布極具特色,學派傳承和學術變遷顯著,值得綜合多種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清代安徽書院的發展承繼了明代繁榮發展的勢頭,出現了普及性大發展的鼎盛局面,全省書院發展呈現出普及性和獨特性相結合的新特點,并且在整個清代學術變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安徽傳統書院發展史,將書院發展與社會變遷相結合,從教育史的視角,看待經濟社會的發展。
張曉婧 ·文化研究 ·17.8萬字
本書回溯了20世紀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討了民俗學文本制作中傳承人缺位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黔東南苗族古歌傳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體闡釋了使傳承人在個人生活史、習藝過程、傳承譜系、演述實踐以及傳習活動等維度上實現口頭傳統“我者”表述和呈現的民俗學文本制作模式,指出關注傳承人是我們深入演述場域,在本土知識和民間話語體系中探究口頭傳統要義的關鍵路徑。
羅丹陽 ·文化研究 ·16.8萬字
本書稿圍繞我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的中心任務,分13個專題分別從基礎理論與實踐層面探討了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發展現狀、進展態勢和未來方向。關于我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領域方面的對策建議也分別在各專題中進行了思考和闡述。
彭俊玲 趙春英等 ·文化研究 ·12.4萬字
在東亞地區,日本長期穩定的親美意識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源于日美安保體制、自民黨的長期執政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更與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多重認知有關。美國對于日本戰后社會大眾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對象也是恐懼的源頭。盡管經歷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爭、安保斗爭以及日美經濟摩擦,大多數日本人依然認為戰后經濟的繁榮歸功于美國的庇護,美國的社會富足是日本發展的理想模式。這種背景下,日本逐漸忘卻與亞洲的聯系,通過“擁抱”美國來尋找新的自我認同。本書從社會文化研究和媒體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自19世紀“黑船來航”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在日本社會中的形象變遷。從幕末到明治大正時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國主義階段將其視為敵國,再到占領期及之后的復雜情感,這些變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會、經濟和國際關系的演變。作者指出了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與戰后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歷史連續性,強調戰后日本與美國的“擁抱”關系既是美國霸權體系的產物,也與日本大眾對自我認同的構建緊密相連,并認為日本應超越“親美”與“反美”的對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體性,深刻反思與亞洲、歷史以及多元復合自我的關系。
(日)吉見俊哉 ·文化研究 ·10.9萬字
本書從漢學期刊研究視角解讀《教務雜志》辦刊歷程,梳理近代漢學知識傳播網絡,通過期刊文本和數據分析闡釋漢學傳統嬗變中的傳播主體、主題和話語,展現刊物在漢學研究中的獨特貢獻與價值。
薛維華 ·文化研究 ·9.9萬字
《山海經》是一本地理書,還是一本游記?《山海圖》的作者是誰?魚鳥的圖騰是否預示著古人不死?當一個人沒有讀過《山海經》的時候,他應該已經聽說過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出自《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了。然而讀的次數越多,《山海經》也變成一本越讀越讀不懂的古籍。本書分為源頭、方向、理想、改造四部分,分別從傳說和歷史、時間和空間、神話和理想、真實世界和改造世界四個角度追本溯源,解答了散落在《山海經》原典各角落里的未解之謎。書中輔以文物照片和古人繪制的《山海經》插圖等圖片資料,讓《山海經》這部藏滿神秘、屹立千年不倒的“神書”向普通讀者打開了厚重的大門。本書對《山海經》的性質、作者、成書時間等概論性問題進行講解,并考證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輔以文物照片和古人繪制的《山海經》插圖等圖片資料,使普通讀者更能讀懂《山海經》。
劉滴川 ·文化研究 ·13.7萬字
作者從阿摩司·奧茲女性想象的自覺入手,以猶太歷史與文化、女性主義、闡釋學、認同理論、創傷理論、主體間性理論與弗洛伊德、福柯、薩特、布迪厄、哈貝馬斯等人的學說為支撐,剖析作家小說中女性群體的戀父、背叛傳統、單戀歐洲傾向,揭示這些女性所在性別、宗教、文化、政治諸場域中的復雜權力運作,闡釋作家的對話與主體間性立場。著者在對奧茲作品進行研究,從社會文化層面對猶太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規范分析的同時,還對猶太傳統與現代、猶太文化與歐洲文化間的紛繁復雜關系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本書是目前學術界出版的第一部奧茲作品研究專著。
李沁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本書收錄了社會各界有關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丹溪草老師個人著作《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相關評論文章,同時配有60位小學生手繪的精美圖片,反映了小朋友眼中的人類社會變化和變遷,以及對人類文化的思考。本書收錄的評論性文章多出自知名專家,如:中國休閑學開拓者馬惠娣的《人類命運挑戰中的“省”與“思”——讀有感》,王景新的《:跨學界新視野的反思》,等等。本評論集對《人類命運》一書內容、特色進行分析和研究,還對世界文明歷史、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等議題進行思考和評論。
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8.8萬字
這是一本以金代儒學特征和儒學理論成果為研究對象的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金代儒學發展的政治文化生態,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討了金代儒學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了金代文人的優越感對儒學理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金代的儒學理論著作和文章分析了金代儒士的理論觀點,同時通過對文人作品的分析,發掘隱含在文學作品中的理論見解,從而總結金代儒學的主要特征。本書在對金代重要儒士的儒學思想研究中總結探尋金代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儒學在金代的發展成果,力求為中國儒學發展史補充一些不該遺失的內容。
賈秀云 ·文化研究 ·19.1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古代詩歌總集:<詩經>》生動介紹了《詩經》的產生、收集與流傳、周民族史詩和怨刺詩、《詩經》中的愛情詩、《詩經》的情感和思想、《詩經》的特色和地位影響等內容。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 ·文化研究 ·3萬字
本書從魯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場域入手,以辯證的視角對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予以認真、系統地考察。著重從鬼文化意象、宗譜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討魯迅怎樣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實現對個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達;同時通過對魯迅作品中與女性相關的民俗事象描寫的梳理,探討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間的秘密貫通和彼此照應;其次通過對魯迅筆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積極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魯迅文學世界中詩意的想象和理想的光芒。
閆寧 ·文化研究 ·18.3萬字
1972—1986年,坎貝爾做了超過20場關于女神的演講和研討會,探討了神圣女性的形象、功能、象征以及相關主題。本書是對坎貝爾所有關于女神的演講和研討內容的匯集。在書中,坎貝爾對女神的緣起、發展、遠遁與歸返做出了系統性概述與研究,并得出了與知名考古學家馬麗加·金芭塔絲(MarijaGimbutas)相同的核心觀點:大女神是全世界神話最早的核心神圣形象,是后世的神話和神圣傳統中所發現的女神們的共同根源。神話以文化為本,以文明發展為根基。女神崇拜的發展,同樣圍繞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數萬年間,女性精神與女性經驗被轉化為原始的神話形式,成為了全世界神話的基礎,更激發了各種創造性形式的潛能。在父權社會,女神被男神所壓制,成為男神的附庸,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女性力量的崛起,同樣帶來了女神的歸返。人類已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社會文明的發展會將女性精神與女性力量帶向何處?希望讀者可以通過閱讀《千面女神》找到答案。
(美)約瑟夫·坎貝爾 ·文化研究 ·14.7萬字
在19世紀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英文期刊中,中國儒學議題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傳教士、漢學家、外交官等圍繞中國儒學人物、派別、譜系、核心觀念等展開跨越世紀的闡釋、討論和爭辯。儒學議題因為刊物生產發行的開放性而在傳播面相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覆蓋性、高時效性以及作者與讀者、書與刊、中與西之間的多層互動性,客觀上塑造出迥異于16—18世紀以專著為主的傳播、接受與影響的面貌,并將儒學西傳由單一的漢學家的專業認知演變為與普通大眾的社會認知并軌的文化輸出,進而成為和合中西文化、構建中國形象的重要依據。
蔡慧清 ·文化研究 ·19萬字
本書以后殖民文化語境中的黑非洲英語寫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在對歐洲文學的對話與對抗中走向成熟的黑非洲英語寫作的發展歷程,在對作家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其共性特征及在變動中不斷豐富的黑非洲獨立文學屬性。之所以將這種研究置于后殖民文化語境之中,主要基于幾點考慮:首先,從語言層面來看,對于黑非洲來說,英語是一種外來語言,黑非洲作家使用前宗主國的語言來承載自己的文化體驗和生活經驗,本身就已經置身于一個后殖民文化處境之中。其次,從作品的表現內容上看,表達后殖民的歷史經驗和生活經驗構成黑非洲英語文學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第三,從獨立文學屬性的建構上來看,對抗性與對話性一直是黑非洲英語文學中最強韌的聲音。在具體內容上,本書的內容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第二部分,民族主義文學思潮;第三部分,傳統主義創作:以阿契貝和索因卡的創作為重點例證;第四部分,現實主義創作。以戈迪默、阿契貝、恩古吉的創作為重點例證;第五部分,現代主義:以奧克利、庫切的創作為重點例證。第六部分,自傳創作:分別以索因卡和庫切的自傳作為傳統自傳與現代自傳的代表例證。
高文惠 ·文化研究 ·19.5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學雖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畫等號,但兩者有諸多相合之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應把握傳統文化特點,傳播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應注意方法,教學時可在文學史講解、作品選分析、實踐活動考察中巧妙融入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是促進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是塑造學生品格,是傳播中華文明,使之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本書首先探討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范疇與發展;其次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文學與社會民族的融合;最后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承的意義。希望其能夠成為一本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的專業學術著作,供人們閱讀。
高升 劉葉青 趙晉 ·文化研究 ·16萬字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