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關于我們與香料的書,發現、制作、數千年的流傳,過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現代廚房的使用建議。每天都會用到的香料,似乎永遠來自神秘之地。發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時令人捧腹,有時讓人心碎。不過對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這攸關性命,比如吸血鬼來襲時,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險。本書來自一個與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凱特琳·彭齊慕格分享了關于香料的經驗、知識,以及對其的熱愛。
(愛爾蘭)凱特琳·彭齊穆格 ·文化史 ·13.2萬字
當你翻開書本,或是走在博物館、美術館里,一幅幅藝術家的代表作品映入眼簾。不過,你是不是看著看著就暈了——這幅畫是誰的作品?這個藝術家生活在哪個地方、哪個時代?屬于哪個流派?這個時期和那個時期,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巴洛克”和“洛可可”聽起來很像,看起來更像……幾千年的藝術史感覺像一團亂麻,令人頭暈目眩。本書精選了西方美術史上影響深遠、常見應知的16個時期和流派,用時間軸勾勒它們變遷背后的邏輯,從作品中提煉出簡單易懂的“藝術配方”,對這些“眩暈癥”會有所幫助。了解了這些“藝術配方”,讀者將能自主發現藝術背后的一些規律和秘密,輕松地走進視覺藝術的世界。本書適合6~18歲對藝術感興趣的青少年以及想要快速入門的普通藝術受好者閱讀,也可供校內外美術教師及相關機構參考使用。
龍念南主編 ·文化史 ·2.9萬字
本書上編“隋唐佛教寺院建置興廢探賾”,辨析了隋唐長安佛教寺院建置沿革記載中頗有爭議的一些問題,勾勒了唐都長安佛教寺院建筑風貌,追尋了唐都長安佛教寺院書法文化遺產。中編“隋唐佛教高僧生平事跡索隱”,揭橥了隋唐高僧對儒學、語言文字學和中國書法的特別貢獻,補證了隋唐時期數位著名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闡明了唐代胡僧的功績,評說了唐代內供奉僧的功過。下編“隋唐佛教社會文化史事谫論”,詮釋了隋唐長安佛教義林與義學風尚、隋唐時期的宗教消費、佛教與中古中外交通等隋唐佛教社會文化事象。
介永強 ·文化史 ·33.5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書為第十三輯,共19篇文章,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可以說選輯了徽學研究方面具有較高水準的文章。
周曉光主編 ·文化史 ·22.2萬字
2023年12月19日,在“長干古城——南京西街遺址重要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權威專家認定,在南京西街發現的“越臺環壕聚落”應稱“長干古城”,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時期。這是南京歷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書開篇從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北圖霸業建造越城和長干古城的驚天發現說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從北陰陽營文化、點將臺文化到湖熟文化、吳文化,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從太伯奔吳到楚吳爭戰,從長江到秦淮河,從長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蕩蕩,開天辟地,南京像一顆遙遠的星辰,在遠古、上古時代隱隱閃耀。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開金陵王氣的序幕。從中古到近古,南京屢屢成為龍興之地,歷經東吳霸業,建康風云,南唐偏安,宋元滄桑,大明基業,清代浴火重生,中華民國肇建。在中國的許多歷史轉折點上,南京都濃墨重彩地登場,成為華夏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滄桑。除了王氣隱顯這條主線,本書還重點探索南京綿延不絕的“煙水氣”,將文脈綿延、商貿集散及佳麗沉浮等數條歷史脈絡貫串全書。雖云“人文”,但其中政治、經濟、藝術、文學、宗教、建筑、園林、飲食、出版、教育與科舉史、城市發展、對外交流、地理變遷等諸方面,大小史事,種種變遷,無所不包,將南京三千年來的滄海桑田——歷史與現實、地域與文化、城市的興廢與時代的嬗變、王朝的氣運與文化的傳承、世道的滄桑與人性的駁雜等——浩瀚而又清晰地呈現于字里行間。
薛冰 ·文化史 ·71.4萬字
史前的人類是如何生存的?他們又是怎樣在尼羅河畔、在兩河流域、在地中海沿岸尋找家園的?埃及的金字塔、木乃伊是如何建造和制作的?國家建立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古代文明的“石鑰匙”--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怎樣被破譯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為什么消失了?在《文明的開端》里,房龍用獨特的語言風格將人類從蒙昧到理性的文明發展史講述得娓娓動聽、妙趣橫生。從人類漫長的生存探索到定居在適宜的家園建立國家,從統治者不斷地爭斗和殺戮到百姓生活中農業、商業、科學和藝術的產生,從文字的發明和使用到統一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房龍帶我們一同回首那條豐富且精彩的文明開端之路。
房龍 ·文化史 ·4.6萬字
歷史的車輪告訴我們,了解過去,有助于理解現在,展望未來。這套叢書成為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讀物,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培養愛國主義感悟,提高愛國主義的思想和覺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19.7萬字
這是城市文化學者嬰父先生的最新非虛構類作品,《水龍吟——一座城市的飲水思源》講述鄭州人民的“生命源泉”的前世今生。逐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水源”也是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第一要務。本書從鄭州的河、湖、井、渠、溝的歷史梳理著手,從逐水而居,到鑿井而飲;從就近取水,到千里引流,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鄭州這座城市水之命脈的方法和依據,啟示我們飲水思源,珍愛生命。口述史的方法,資料來源的嚴謹、扎實,延續了作者《二七塔——一座城市的精神造像》一書的優勢,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以及難得一見的歷史當事人圖片,共同構成鄭州歷史文化的獨特讀本。
嬰父 ·文化史 ·10.6萬字
古希臘神話中,人類邂逅神靈變為植物,通常是由于神靈對人類產生的情欲。達佛涅變成了月桂樹、敘任克斯變成了蘆葦、德律俄佩變成了忘憂樹、赫利阿得斯姐妹變成了楊樹、米拉變成了沒藥樹,而許阿鏗托斯變成了風信子、克羅科斯變成了番紅花、阿多尼斯變成了銀蓮花、那喀索所斯變成了水仙花……但為什么,在這些神話中,女孩變成了樹木,男孩變成了美麗的花朵?攜著這個疑問,古希臘神話專家弗朗索瓦絲·馮蒂希-迪庫把我們帶入一場流浪形式的探索。它將走入神話,穿過那些或虛構或真實的地中海植物。它將不憚于離題、旁逸,甚至打亂時代順序。專博的文章和著作,繞不過去的關鍵評論,它們不但助長了遐想,有時甚至指引著遐想的方向。
(法)弗朗索瓦絲·馮蒂希-迪庫 ·文化史 ·7.8萬字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李世化 ·文化史 ·18.2萬字
黑巖淚香、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夢野久作、松本清張、島田莊司、東野圭吾……從“偵探”到“推理”,從“本格”“變格”到“社會派”“新本格”歷數推理文學名家名作,還原推理文學界的發展全景,探尋社會劇變中的創作精神。為什么日本推理文學如此繁榮?推理文學的發展如何受到時代影響、如何反映時代?本書是一部生動、簡明的日本推理小說簡史。作者追古撫今,從世界偵探小說源流談起,細致地梳理了日本推理文學從明治到當代,從引進、改寫到原創,從新生到發展的歷程。
錢曉波 ·文化史 ·23.3萬字
中國文學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它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從遠古神話到先秦散文,從唐詩宋詞到元曲雜劇,從明清小說到現當代文學,中國文學猶如一朵奇葩,大放異彩,“江山代有才人出”,偉大的文學家數不勝數,傳世之作澤被后人。本書從先秦文學、兩漢文學一直介紹到明清文學、近代文學,共九個時代。
李世化 ·文化史 ·16.2萬字
幻術是制造奇跡的智慧。從街頭戲法到魔術表演,中國幻術似乎一直被誤解。幻術是運用人為的隱秘技法制造幻覺、幻象的藝術,是展現超自然奇跡的藝術。人類對于未知世界所抱有的神秘感和敬畏心理,以及期待奇跡的潛意識,是幻術產生的心理根源。而這種心理,縱使千年萬年也未曾改變。幻術之魅,在于其神秘,而維系千年的神秘,勢必蘊藏著歷代傳承者的堅持和智慧。本書娓娓講述幻術的來龍去脈,帶領讀者走進集娛樂性、觀賞性、科學性于一體的古代奇妙魔幻世界。
徐莊 傅起鳳 ·文化史 ·12.3萬字
本書對中國古代社會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項進行了梳理和呈現,全景式展現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遞圖景。透過古人的日常,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根,理解華夏文明的傳承與變遷,帶我們理解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氣質是如何塑造的。
李志生 ·文化史 ·19.9萬字
此書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蔣維喬在日本學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撰寫的著作,對民國以后的中國佛教研究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不失為一本了解中國佛教歷史的基本讀物。本書的特點為簡要系統,不乏卓識;語言暢達,不失曲雅風趣;資料豐富,存厥存疑。不無為國人的佛教研究開辟道路之意。
蔣維喬 ·文化史 ·19.1萬字
這是一次將藝術和歷史打通的開放性、綜合性研究的嘗試。藝術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館更是包羅萬象,對特定題材、風格、技術、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們幾乎忘記了所面對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記了碎片所經歷的種種劫難。本書試圖重新關注碎片這一特定的形態,它瓦解了藝術品的完整性和視覺邊界,也因此引導出一些不為我們所注意的新問題。本書的取材范圍不再限于繪畫或雕塑等某一種具體的藝術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學、金石和裝置等更廣泛的領域,試圖從毀滅、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發掘物質性在藝術史研究中的潛力。
鄭巖 ·文化史 ·19.2萬字
本書通過五個方面梳理中國神話體系:《山海經》探秘、上古時代的神界領袖、日常生活中的諸神、動植物與器物神話、佛道神話與民間傳奇。并指出“神的名字背后暗藏中外神話關聯”,將中國神話置于世界范圍內考察,同時本書還解讀了神話背后的史實,如倉頡造字或許反映了龐大的漢字構建體系,嫦娥奔月可能是一次應對生存危機的移民。
朱大可 ·文化史 ·24.5萬字
詞從小道、艷科,難登大雅之堂,到上升為“一代之文學”,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是哪些人使宋詞完成了蛻變?是哪些事在宋詞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詞又是怎樣與一個王朝的興衰相始終?這背后,大有故事可講。可惜的是,許多研究宋詞的書籍,更喜歡沿著文學鑒賞的老路,去告訴讀者這首詞好在哪兒,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誕生的時代信息——這背后可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抑或可能是一次賓主盡歡的宴飲,又抑或是一曲哀傷痛悟的臨終寄語。一個作品,誕生的歷史信息,有時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這也是本書花了這么多筆墨去追述宋詞流傳過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攜帶著那個時代的信息,從而超越了詞作本身的意義與內涵。有鑒于此,本書或許是獨特的:不是從文學角度去解析宋詞的美與痛,而是嘗試著從歷史角度去走近宋詞的時代氛圍,去讀取深藏其中的興衰起落,生老病死,輝煌、深沉、熱鬧與沉默。
艾公子 ·文化史 ·19.8萬字
從宮廷圖書館到世家大儒的傳道受業之所,中國書院傳承中華文脈,會聚天下英才,不僅成為官學的有益補充,更是古代學術精神的集中體現。每一座書院都浸透著創立者的風骨,象征著某個地區的文化傳承,千千萬萬個書院則匯聚成中華大地民族文化的獨特氣象。本書以書院為切入點,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演變及其所承載的傳播文化、培育人才的社會擔當。
王炳照 ·文化史 ·7.4萬字
甘地,主張和平爭取印度獨立的領導者。那時的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國殖民地,印度人民飽受歧視和欺壓。甘地發起的真理把持運動、不合作運動、造鹽運動等,都是用和平方式表達訴求。一九四七年,印度終于脫離英國的統治,但印度教和回教兩派教徒的怨恨日益加深,更爆發流血沖突。甘地能否讓印度人民團結起來呢?
陳超 ·文化史 ·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