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東地區綻放了人類文明最早的花朵,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延續至今。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對中東地區的歷史知之甚少,唯一的史料就是《圣經》。然而由于《圣經》的宗教屬性,18、19世紀的許多學者對其中的歷史記載并不重視,認為只是古代的傳說。但是,隨著19世紀在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的重要考古發現,人們意識到了《圣經》的歷史價值,因此重新將其作為重要的考古參考,并取得了許多有意思的發現。
(英)彼得·馬斯特斯 ·文化史 ·6.1萬字
作為漢末一將,關羽生前得到的評價總體而言并不顯赫,卻于千載之下傲視群雄,成為中華大地“護國佑民”的神明。“縣縣有孔廟,村村有關廟”,足見關公信仰深入基層、植入人心的群眾基礎。清代關廟這樣一幅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地位和巨大影響。關公信仰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這一“造神”過程中,傳說、筆記、平話、戲曲、小說等文學諸樣式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制度相生互動。關羽的形象不斷發展變化,至今已過一千八百年,似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不解之謎。
胡小偉 ·文化史 ·51萬字
本書是2004年我社出版的十一五教材《世界遺產》的修訂版,十余年來廣受讀者好評。為適應近年來學科發展的現狀,與作者協商,對本書進行修訂,刪除已經過時的內容,增補近年來新被列如世界遺產的內容。
晁華山 ·文化史 ·24.3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2萬字
為慶祝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系95周年,土木系專門組織人員隊伍,系統收集查閱史料,訪談相關老領導、老教工、重要校友等,整理、篩選資料,分工撰寫《清華時間簡史——土木工程系》一冊。詳細講述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發展歷程,從國立清華大學早期土木工程系的設立與發展、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土木工程系、復員時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恢復,到1949年至1966年期間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調整與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清華大學土建系的歷程,再到“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土木系的發展。邀請清華大學校友、土木工程系所有離退休教職工、在職教職工、歷年系友、在職學生、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回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土木工程系。
朱宏亮等編著 ·文化史 ·16.2萬字
《國學流變》實為中國思想小史,它以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演變為線索,圍繞人性論、天人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探尋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發展變化軌跡和規律。書中“緒言”概述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全書主體共分七章,即先秦諸子、漢朝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朝理學、明朝心學、清朝樸學。“余論”部分簡述明末尤其是1840年以來,西學東漸對于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影響和變化,以及人們對于中學與西學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看法。主體中的每一章都均由三個板塊組成,即時代背景、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時代背景力圖囊括影響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各種事件,社會思潮努力描述當時社會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人物則包括思想家的生平事跡及其思想范疇和學術觀點。閱讀國學流變,我們可以系統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學術思想脈絡,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讓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人格得到镕鑄!
夏海 ·文化史 ·35.4萬字
本書是史學家呂思勉的代表作,1940年由開明書店初版,為《呂著中國通史》之上冊。全書共十八章,從婚姻、教育、學術、衣食、住行等方面闡述了中國文化的流變,學術性與通俗性兼備,內容嚴謹科學,行文通俗流暢。對于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讀本。
呂思勉 ·文化史 ·23.6萬字
中國營造學社是中國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學社于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創立,由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筑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為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本書以詳實的史料,嚴謹的搜證,流暢的文筆,介紹了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故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地介紹了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中國營造學社機構及職員、中國營造學社經費來源等方面內容。
林洙 ·文化史 ·10.7萬字
古老的中國天文學從萌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從天象的觀測到宇宙起源的探討,還是從星象的占卜到歷法的推算,都凝結了中國古代人民辛勤的汗水。在漫長的歲月中沉淀下來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今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有世界上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早的日月食記錄、早的彗星記錄等等。在歷法方面,自秦漢以來,中國出現了一百余種古歷,實屬世界罕見。《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古代天文歷法》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古代天文歷法的有關內容。具體內容包括:古人眼中的天地、奇異神秘的天象、星象和占星、古代歷法、杰出的古代天文學家等。
金開誠 ·文化史 ·2.5萬字
本書以歷史學與文獻學的方法,敘述6—10世紀中國禪思想史的脈絡與演變。作者綜合禪門史料、石刻文獻、傳世文集和敦煌文書,從歷史、思想、文化意義及影響三個維度,考證、敘述禪史關鍵的四個世紀中,禪宗及其思想的歷史變化過程。在20世紀以來禪宗史研究的基礎上,不僅修正了此前禪史研究的若干結論,而且對禪思想的內涵及其意義,提出若干與前人不同的新看法。
葛兆光 ·文化史 ·36.6萬字
霍金,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宇宙巨人。他發表著名的黑洞理論、提出穿越時空的可行性、預言地球會毀滅……他出色的頭腦在孩童時已顯現,憑聰敏才智考上牛津大學,投身令他迷的宇宙研究,更遇上深愛的女孩——珍。可是這時病魔漸凍人癥卻逐步逼近,究竟他最后如何跨過重重挑戰,成為科學傳奇?
宋詒瑞 ·文化史 ·4.1萬字
宋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特的地位。文人士.大夫自覺追求審美意味的生活帶動了平民階層。花成為優雅生活的表征。本書以花為媒,透過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階層審美活動和生活實踐中的賞花、詠花、養花、簪花、贈花等現象,以及遍布在宋代史籍、詩文、筆記和圖譜等文獻中關于花的著錄、描述、分析、研究、闡釋等理論表述,探討宋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領域所呈現出的“審美化”轉向,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日常化、生活化拓展等話題。
吳洋洋 ·文化史 ·13.8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周代禮制風俗問題的學術專著。本書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周代禮制中的原始元素為主題,以《儀禮》研究為基礎,注重充分運用《儀禮》一書在記錄動態的禮儀行為和禮儀流程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對周代禮制進行探討。全書重點考察了周代禮制中從原始社會延續下來的帶有原始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古禮”,深入研究了周代禮制包含的大量古舊禮俗遺存,賦予了禮制研究更多趣味性,并且提出了具有原創性和啟發意義的觀點,它的出版,對于中國禮制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胡新生 ·文化史 ·39.5萬字
《天下黃河》是一部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解讀黃河的泛文化讀本,由人文學者張真宇和水文作家藺生睿聯手奉獻,從黃河的起源,河源地到入海口數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復循環的河流生命,在億萬年間所創造的華夏文明的不斷生長、衍變、傳播。從水文的角度,闡述了歷代對黃河治理和管護的實踐、探索、得失與反思,從文明和科技兩條線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黃河的全新視角。
張真宇 藺生睿 ·文化史 ·18.7萬字
五百多年前,大航海時代開啟,美洲被發現。隨著探索與發現、征服與殖民、貿易與交流,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瓷器、絲綢、茶葉、香料、蔗糖、象牙、珠寶,以及煙草,成為聯系世界的紐帶;在美洲大地之下沉睡億萬年的白銀被開采,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輾轉匯聚到中國。進入中國的除了白銀和作物,影響最大最深最久的莫過于煙草。本書梳理航海史、交通史、外交史、戰爭史、商業史、移民史、宗教史、藝術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影像學、文學等相關典籍,擷取煙草在歷史浪潮中的閃光,重建煙草從美洲到亞洲、到中國,在中國境內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勾勒出煙草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圖景。煙草進入中國,催生出獨屬于中國的煙草文化和各式各樣的中式煙斗——旱煙斗、水煙壺、鼻煙壺,這些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全面、直觀、富有趣味的展現。這是一部中國煙草發展史,而不止于煙草發展史;這是一部中國煙草文化史,而不止于煙草文化史。
白遠良撰 ·文化史 ·34.8萬字
《宋風成韻:宋代社會的文藝生活》以人物和故事的形式串起宋代社會文藝生活的六個方面,每個方面將會選擇幾個代表性的人物,發掘他們身上發生的小故事,以展示宋代文化的成就和特色。第一章從馬上打天下到筆下治天下:宋代皇帝的宮廷文藝生活;第二章兩首新詩千里道:詩詞與宋代士大夫的社交生活;第三章何事臨池苦學書:書法與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第四章不知潤筆能幾:碑志行狀與宋代文人的筆墨營生;第五章丹青入巧思:畫像贊與宋代士人的“自拍照”。
黃博 ·文化史 ·16萬字
本書為《形象史學》總第二十二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形象史學”,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紡織考古、建筑考古、圖像研究、文本研究等四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章符合學術規范,都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圓滿的論證和說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獻、圖像材料等豐富、可信。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23.4萬字
高演村是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梧桐鄉東南部的一個古村。該村在文化上歷來推崇讀書入仕、獎掖地方公益,在建筑上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中后期的村落格局。2014年11月,高演村入選住建部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本書以民俗學的視角,挖掘該村歷史文獻資料,歷時六年先后四次入村進行田野調查,構建出高演村社會結構與村落精英的變遷史,從文化空間、時間生活、儀式生活三個方面勾勒了高演村日常生活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歷史煙云已成過往,卻未曾遠離古村。本書從高演村出發,立足當下,討論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和利用等問題,這一學術探索或可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蕭放等 ·文化史 ·12.1萬字
柳詒徵撰 ·文化史 ·19.9萬字
本集收錄張旭東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論述的文章。通過對魯迅、周作人、老舍、王安憶、莫言、金宇澄等現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的闡釋,探討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象征”與“寓言”,新文學文學形式內部的價值革命和倫理革命,當代中國的史詩性“動作”在敘事和表象領域的“摹仿”,審美自律性、游戲性同歷史敘事和道德批判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展現出在語言、形象、形式和結構空間里,以批評實踐所進行的一場思想的挑戰。
張旭東 ·文化史 ·3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