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李長之先生是著名的學者和文藝批評家,他撰著的《西洋哲學史》同樣體現了他的鮮明的批評立場。這部哲學史不僅是依次介紹西方哲學發展的中各派哲人的思想,而是一部“主動”的哲學史,自始自終帶有作者認識事物的立場、主張和情感。本書成于一九四〇年,正是民族危亡存于一線之際,這部哲學史并不側重史料、檔案的挖掘考據,而是關照于當時中國“徹底現代化”的一切需要,鮮活生動,引人入勝。時至今日,本書仍然是西方哲學史的入門讀物。
李長之 ·文化史 ·9.2萬字
《天下黃河》是一部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解讀黃河的泛文化讀本,由人文學者張真宇和水文作家藺生睿聯手奉獻,從黃河的起源,河源地到入海口數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復循環的河流生命,在億萬年間所創造的華夏文明的不斷生長、衍變、傳播。從水文的角度,闡述了歷代對黃河治理和管護的實踐、探索、得失與反思,從文明和科技兩條線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黃河的全新視角。
張真宇 藺生睿 ·文化史 ·18.7萬字
《掌故》聘請鐘叔河、董橋、陳子善、趙珩、白謙慎五位先生為顧問,由百年中華書局誠意推出。一方面,從文章體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續晚清民國以來掌故寫作的傳統,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打通文史,強調文人高雅的趣味與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從內容材料上而言,或親聞親歷,或考訂有據,避免道聽途說,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豐富我們對相關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了解。
徐俊主編 ·文化史 ·12.6萬字
對美食家和想了解諾貝爾盛會的人們來說,這簡直是一本寶藏之書。諾貝爾晚宴恐怕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宴會了,每年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數不勝數的文章和書籍介紹了晚宴賓客們的飲食、餐桌裝飾以及上菜儀式、座位名單,當然也包括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情況。本書并不是講述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個人的用餐喜好,而是奉上他“獻給全人類的禮物”——介紹了五項諾貝爾的由來以及每年為了慶祝這些獎項而舉行的慶典盛宴。——這本包羅萬象的書不僅呈現了關于諾貝爾晚宴菜單的所有眾所周知的事實,還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既有關于諾貝爾晚宴本身的,也有關于瑞典國王和王后每年12月11日在王宮為獲獎者舉行的傳統宴會。書中以美食達人為核心,重點講述一個世紀里歷屆盛宴供應的食物和飲品,詳細羅列并分析了每場晚宴的組成和內容,如后廚的諸多工作、葡萄酒的傾倒方式、男女服務員面臨的特殊挑戰等,為讀者提供了多個有趣的視角。
(瑞典)烏利卡·索德琳德 ·文化史 ·15.9萬字
從宮廷圖書館到世家大儒的傳道受業之所,中國書院傳承中華文脈,會聚天下英才,不僅成為官學的有益補充,更是古代學術精神的集中體現。每一座書院都浸透著創立者的風骨,象征著某個地區的文化傳承,千千萬萬個書院則匯聚成中華大地民族文化的獨特氣象。本書以書院為切入點,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演變及其所承載的傳播文化、培育人才的社會擔當。
王炳照 ·文化史 ·7.4萬字
《趣說中國百年來的衣食住行》,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著名作家,鴛鴦蝴蝶派主將包天笑先生,本書是一本記錄中國近百年來社會生活方式變化的詳細寫真,是珍貴的文化歷史著作。本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詳細記錄了百年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變遷,特別是在飲食文化上的變化。書中不僅回顧了食物從傳統到現代化的演進,還細致描述了地域間的飲食差異,如北方的小麥主食和南方的大米主食。書中詳細記述了中國在食方面的變化。作者提到,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母乳喂養逐漸讓位于牛乳和奶粉,這種變化反映了科技進步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此外,作者還探討了食品制作和飲食習慣的演變,如家庭餐飲的變化、飲食制度的轉變(如共食制與分食制的討論)等。
包天笑 ·文化史 ·6.9萬字
廢墟中誕生的包豪斯,驚艷世界百年,并成為塑造現代社會的藝術傳奇。本書收集了100個包豪斯核心關鍵詞,將包豪斯的理念、作品和藝術家交織在一起,追溯了那些大膽追求創新與富有開創意義的故事。讓我們追隨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保羅·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等包豪斯大師的足跡,探索以色彩、原料和幾何元素為代表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繪畫、編織、攝影、舞臺、建筑、廣告等等領域大放異彩,其藝術形式又是如何不斷演變、生發甚至時而矛盾,卻始終向往自由實驗與自由創新的。通過書中的文字與珍稀圖像,人們將感受到百年包豪斯所蘊含的理性、叛逆與先鋒精神。
(英)弗朗西斯·安布勒 ·文化史 ·7萬字
本書以優美的文字、清晰的思路講述了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軌跡與幕后精髓,詳盡囊括了史前時期、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法國革命與帝國時期以及20世紀之后的人類藝術發展進程與風格特征,并結合藝術發展同期的社會、政治、經濟、人文背景進行深刻的評析,讓人們在輕松學習西方美術的相關知識同時,更能快速地捕捉其發展歷程的主線與深層根源。為了便于讀者的領悟,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閱讀需求,更真切、清晰地介入房龍的創作思維與意境,書中在精準翻譯原著的基礎上,更附加了大量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的得意名作以及詳細的資料、賞析文字。相信它在幫助讀者全方位閱讀、欣賞、研究西方美術史的同時,更能夠呈現出一個精致、絕美、鮮活的西方藝術世界。
房龍 ·文化史 ·8.1萬字
兩個輪子上承載的幸福和一項巧妙技術的文化史。作者講述了自行車發明伊始人們帶來的解放之喜。人類第一次可以擺脫畜力的束縛,以并不高昂的代價單獨行。一部自行車的文化史從一座火山的噴發開始,一直講述到20世紀中國家庭的“三大件”之一。作為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交通工具,今天看起來并不復雜的自行車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高科技產品”,在戰勝其他競爭者的過程中,它的形態和技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化。自被發明以來,約有120—140億輛自行車被制造出來,僅在德國就有7200萬輛自行車在道路上飛馳。無論是19世紀的歐洲和北美,還是今天的中國或者印度,自行車都是一種廉價但方便的交通工具,它所帶來的社會甚至文化變遷也令人印象深刻。即將到來的電動自行車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城市中的個人交通。200多歲的自行車依然年輕。
(德)漢斯-埃哈德·萊辛 ·文化史 ·11.7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飲食的書,也是一本關于歷史的書。筵席、宴會和盛大的晚宴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有的傳播歡樂,有的服務于政治,還有的與死亡聯系在一起。在本書中,作者用大量生動,甚至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宴會典故向讀者剖析了為什么人們喜歡聚餐狂歡、觥籌交錯。從波斯到日本,從中國到墨西哥,從歐洲王室到南極探險家,從阿拉伯人到阿茲特克人;從中世紀奢侈鋪張的宮廷宴會、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化宴會到樸素細致的日本茶席,“宴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是飲食之外的種種——儀式、器皿,以及隱藏在宴會之中的風俗、文化和時代特質。
(英)尼科拉·弗萊徹 ·文化史 ·18.2萬字
拉面被日本人當作國民美食,在吸收和繼承從中國傳入的制面技術的同時,也融入了日本料理的傳統味道。隨著明治維新時期肉食忌諱的解除,人們開始追求價格低廉又營養豐富的食物,拉面在日本全國普及開來。隨著方便面的發明,拉面這一食物也走向了世界。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為讀者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日)岡田哲 ·文化史 ·8.8萬字
本書講述了人類癡迷肉類250萬年的歷史。從15億年前地球上古老的細菌接觸到其他肉類開始,你將穿越歷史和空間,從前寒武紀的深處到21世紀中期,從印度的牛排屋到貝寧的伏都廟,再到賓夕法尼亞的肉類實驗室,尋找人類對肉類的癡迷是如何開始的,為什么越來越強烈,以及最終是否會結束等問題的答案。如果你是一個狂熱的肉食愛好者,那么這本書可以幫你了解是什么驅使著你的味蕾,并且可以讓你意識到,原來吃肉也會影響你整個人的性格與行為。如果你是需要在飲食結構中努力減少肉食的群體中的一員,那么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改變你的飲食習慣。通過讓你理解減少肉類消耗非常困難的原因,幫助你對癥下藥。如果你是堅定的素食者以及虔誠的素食者,本書則可以幫助你去理解為什么大多數人不愿跟隨你的腳步,并且在你鼓勵吃素時他們時常會表現出憤怒。
(美)瑪塔·扎拉卡 ·文化史 ·14.2萬字
這是一次將藝術和歷史打通的開放性、綜合性研究的嘗試。藝術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館更是包羅萬象,對特定題材、風格、技術、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們幾乎忘記了所面對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記了碎片所經歷的種種劫難。本書試圖重新關注碎片這一特定的形態,它瓦解了藝術品的完整性和視覺邊界,也因此引導出一些不為我們所注意的新問題。本書的取材范圍不再限于繪畫或雕塑等某一種具體的藝術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學、金石和裝置等更廣泛的領域,試圖從毀滅、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發掘物質性在藝術史研究中的潛力。
鄭巖 ·文化史 ·19.2萬字
這是城市文化學者嬰父先生的最新非虛構類作品,《水龍吟——一座城市的飲水思源》講述鄭州人民的“生命源泉”的前世今生。逐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水源”也是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第一要務。本書從鄭州的河、湖、井、渠、溝的歷史梳理著手,從逐水而居,到鑿井而飲;從就近取水,到千里引流,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鄭州這座城市水之命脈的方法和依據,啟示我們飲水思源,珍愛生命。口述史的方法,資料來源的嚴謹、扎實,延續了作者《二七塔——一座城市的精神造像》一書的優勢,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以及難得一見的歷史當事人圖片,共同構成鄭州歷史文化的獨特讀本。
嬰父 ·文化史 ·10.6萬字
《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是一本球鞋文化專著,書中細致梳理了匡威AllStar、阿迪達斯“貝殼頭”、耐克AF1等22款經典球鞋是怎樣“走”出來的,講述了傳奇背后不為人知的熱血故事。傳奇球鞋的設計、起名、復刻,競爭對手的模仿與抄襲,合作伙伴的共創與背叛,開創性的推廣策略,流行文化精英入場,破圈的球鞋文化,新興技術的加持……這些都是很多款球鞋故事里的浮光掠影。《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不是一個結構簡單、情節俗套、僅僅凸顯幾個核心人物的傳統故事,而是一部由發明家、創業者、推銷員、經銷商、運動員、流行文化精英和熱愛運動鞋的“鞋狗”等各種各樣的人共同譜寫的大時代劇目。一百年走出來的傳奇,是鞋的故事,也是人的詩篇。
黃賀 草威 ·文化史 ·10.2萬字
公元前1000—前500年,文化中國的《詩經》時代,自由的時代詠唱出自由的詩歌。“中國”這個詞出現在此時,關于“中國”之內涵的界定也出現在此時,但不是通過論理的形式,而是用銘文中不磨滅的誓言,還有詩歌中活潑歡暢的曲調,來界定中國人就是這樣生活,這樣思考的。周召優雅,鄭風直白,宋地民風狂野,齊魯樸實沉著,楚地天性浪漫,而并未收入《詩經》中的吳地詩歌也經由楚人的“翻譯”,靈氣乍現。-------------《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er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2.3萬字
一提到昆蟲或蟲子,總不免讓人感到厭惡。但實際上,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昆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昆蟲如魅影般無所不在,并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響人類的文明與發展。在美洲,使用胭脂蟲紅有著悠久的歷史——阿茲特克人繼承了前輩的傳統,胭脂蟲雌蟲被碾碎,制成深紅色染料,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內都能保持鮮艷的色彩。殖民時期歐洲人對此興致盎然:紅色對他們來說象征著活力。“想象一下,滿載著胭脂蟲紅的船只接連橫渡大西洋,每磅胭脂蟲紅染料都要用7萬只被碾碎的雌蟲尸體制作而成。”蠶絲在世界歷史和當代社會中都迸發著強大的影響力。羅馬人在公元前53年第一次見到了光彩奪目的絲綢,當安息帝國的旗手展開用金線繡成的猩紅色絲綢旗幟時,羅馬軍隊呆住了,以至在戰爭中分了心。絲綢的現代制造工藝與古代的非常相似,這一古老工藝與21世紀的營銷手段相結合,確保了絲綢在時裝業的中心地位。蟲膠來自紫膠蟲的琥珀色樹脂分泌物,用于制造包括蟲漆、留聲機唱盤、種植牙體在內的多種產品。從19世紀90年代蟲膠唱片問世,到1962年百代唱片公司將其最后一批78轉蟲膠唱片撤下,這些脆弱的凹槽唱片曾經占據了世界各地樂迷的書架。
(美)愛德華·梅利洛 ·文化史 ·14.4萬字
本書緣于吳向京老師在北大關于“俠義文化的演變”的講座,它跳出了文學的視野,用更廣闊的歷史視野去探求俠義文化的演變及其意義。分為啟篇、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上篇講俠義之理,下篇講俠義之史。上篇試圖從哲學、社會治理等角度探討俠的產生以及其存在必要性,從“義”的精神本質挖掘俠的起源和精神特質,并從中國禮制發展和法制史,探討俠在春秋戰國大量產生的必然性;同時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所產生的與“俠”類似的群體特質進行分析,梳理騎士精神和好萊塢個人英雄的形成和塑造。通過對比騎士精神、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和俠義精神,更加明晰中國俠義精神的獨特文化精神內涵下篇梳理了俠義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及其背后的歷史原因,總結了其脫實向虛的總體趨勢,用歷史和文學的雙重邏輯構建了一部更加完整、立體的俠義發展史。在敘述中,以歷史背景下的典型俠客或者典型文學作品為核心,闡述該歷史階段俠客及俠義文化的總體特點。
吳向京 暴昱東 ·文化史 ·11.3萬字
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普陀山是一個文化載體,也是一個社會載體,普陀山文化史的發展與普陀山的歷史演變是同步的,而且很多時候,還是一致的。但是兩者畢竟擁有不同的研究視角,更有不同的敘述語境。普陀山文化史的研究,主要圍繞它的信仰文化、人文演變和自然形態的審美化,不涉及或者基本不涉及它的政治史、社會管理史、倫理史和經濟史。所以本書雖然也以歷史時間為經來構建全書的框架,但是不作朝代更替的政治描述,也不對政權的宗教政策進行任何評價。要研究普陀山文化史,首先必須對于普陀山文化的結構有整體上的把握。本課題研究不準備寫成普陀山道場史、普陀山文學史等過于專題的文化史,而是進行綜合性描述和梳理,所以本書的結構是將綜合性質的普陀山文化史與朝代歷史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本書將普陀山文化發展的歷史節點,與社會演變的歷史階段予以有機結合。
倪濃水 ·文化史 ·19.3萬字
中東地區綻放了人類文明最早的花朵,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延續至今。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對中東地區的歷史知之甚少,唯一的史料就是《圣經》。然而由于《圣經》的宗教屬性,18、19世紀的許多學者對其中的歷史記載并不重視,認為只是古代的傳說。但是,隨著19世紀在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的重要考古發現,人們意識到了《圣經》的歷史價值,因此重新將其作為重要的考古參考,并取得了許多有意思的發現。
(英)彼得·馬斯特斯 ·文化史 ·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