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關于我們與香料的書,發現、制作、數千年的流傳,過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現代廚房的使用建議。每天都會用到的香料,似乎永遠來自神秘之地。發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時令人捧腹,有時讓人心碎。不過對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這攸關性命,比如吸血鬼來襲時,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險。本書來自一個與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凱特琳·彭齊慕格分享了關于香料的經驗、知識,以及對其的熱愛。
(愛爾蘭)凱特琳·彭齊穆格 ·文化史 ·13.2萬字
“漢語四字經叢書”精選中華文史精華、世界文史精華、重要科學發現以及科學人文思辨等重要知識點,互相輻射,連點成面,架構出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科哲會通的基礎知識和思想體系,直接涵蓋成語典故100多個,詩詞歌賦100余首,中外名人近500位,重大歷史事件及科學發明創造等近600起,以及科學人文、思辨和創造思想。本書是叢書之一,精選中華文史精華,主干韻文部分采用少年兒童易讀的四字一句、通篇押韻的結構,韻腳整齊,文義體系完整精良。每句附作者親筆飽滿解讀,繪本彩圖,圖文并茂,將古典文言韻律美與人文基礎知識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集文學性和知識性于一體,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氣勢恢弘,感染力強。
里京 ·文化史 ·5.2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三個部分,主要探討了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在形象史學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歷史遺存與政治、宗教、文化藝術一體化的關系,為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6.5萬字
許暉“100詞”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俗語,從古老的華夏大地上長起來。在千百年口口相傳的常言中,封存著多少曾經鮮活可感的柴米油鹽、花前月下?茶余飯后的街談市語里,又流動著多少世俗智慧、人間冷暖?它們如何飽受時間的揉、捏、捶、打,輾轉至今,仍然噴薄著粗放的生命力?《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向源頭追溯日常俗語的根系,尋訪如今或已鮮為人知的古代社會生活。從吳地小兒新年叫賣“癡呆”的趣味盎然,到“紅口白牙”說瞎話的活潑形象,從“五毒”竟然是良藥的樸素真理,到“白日見鬼”原來是指清水衙門的恍然大悟......而在100幅與100個俗語一一對應、意趣相映的精選古畫中,俗與雅、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水乳交融,為活的語言打開了美的疆野。
許暉 ·文化史 ·13.6萬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最偉大最重要的發明,漢語和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中國的一些根本性的思想、理念、原則,可以從漢字及漢字所記錄的先秦文獻中窺見源頭,本書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漢字,通過闡述其起源、演變、傳播和發展,以及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通過對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進行探討,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深入探討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本書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同時也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郭永秉 ·文化史 ·9萬字
本書稿以上海“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為主要研究對象,考察了當時各類藝術期刊的特征和風貌,對戰時上海產生了何種影響,并探討了在戰爭時期,文化藝術和娛樂性藝術期刊背后蘊含的歷史鏡像和人文意義以及“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和海派文化的關系。書稿認為,從整體上看,“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堅守抗日救亡的辦刊理念,又有以發表藝術理論為主的傳播策略,也有為迎合市民娛樂需求的消遣替代品,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立于“大后方”或“根據地”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文化空間。本書稿對“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的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對于加深“孤島”時期藝術史、藝術刊物、海派文化等研究頗有助益。
游溪 ·文化史 ·13.7萬字
廢墟中誕生的包豪斯,驚艷世界百年,并成為塑造現代社會的藝術傳奇。本書收集了100個包豪斯核心關鍵詞,將包豪斯的理念、作品和藝術家交織在一起,追溯了那些大膽追求創新與富有開創意義的故事。讓我們追隨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保羅·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等包豪斯大師的足跡,探索以色彩、原料和幾何元素為代表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繪畫、編織、攝影、舞臺、建筑、廣告等等領域大放異彩,其藝術形式又是如何不斷演變、生發甚至時而矛盾,卻始終向往自由實驗與自由創新的。通過書中的文字與珍稀圖像,人們將感受到百年包豪斯所蘊含的理性、叛逆與先鋒精神。
(英)弗朗西斯·安布勒 ·文化史 ·7萬字
這是一次將藝術和歷史打通的開放性、綜合性研究的嘗試。藝術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館更是包羅萬象,對特定題材、風格、技術、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們幾乎忘記了所面對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記了碎片所經歷的種種劫難。本書試圖重新關注碎片這一特定的形態,它瓦解了藝術品的完整性和視覺邊界,也因此引導出一些不為我們所注意的新問題。本書的取材范圍不再限于繪畫或雕塑等某一種具體的藝術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學、金石和裝置等更廣泛的領域,試圖從毀滅、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發掘物質性在藝術史研究中的潛力。
鄭巖 ·文化史 ·19.2萬字
本書主要論述古代中越文化交流史中一些典型例子,如科舉與愛州進士姜公輔,歷史上廣西欽州、廉州與越南北部的文化交流,明代的交阯進士,明代廣東、云南人仕交阯,中越書法文化交流,中國“四大名著”與“四大發明”之傳越南,越南阮朝科舉制度及其特色文化,中國與占城文化交流拾遺,占人遷移中國史略,明代《占城譯語》新版本的發現。同時還對明清中國東南亞語種翻譯史,歷代《職貢圖》中的東南亞人物進行了論述。本書史論結合,可讀性較強,對增進我們對兩國文化交流的認識頗有裨益。
劉志強 ·文化史 ·11.5萬字
文藝復興,顧名思義,是文學與藝術的復興,也是古希臘文明的復興。文明的所有主要領域,即文學、藝術、科學等,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誕生了眾多巨人與巨作。這些巨人與巨作,如永恒星辰,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中。自文藝復興之后,世界文化的發展可謂如江河湖海,洶涌澎湃,滔滔不絕,直至今天。
文聘元 ·文化史 ·14.1萬字
全球視野下的中外交流史力作!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從中國看世界,更要從世界看中國!本書獨辟蹊徑,以晚清詩人海外游歷詩為主題,再現晚清中外交流與互動。全書涉及數十位晚清詩人古體詩詞,帶讀者從晚清詩人的海外見聞里,從詩詞中感受晚清外交的艱難挑戰與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更收錄有近百幅歷史圖片,反映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各國風土人情,圖文并茂,輔助閱讀。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迎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影響下,晚清詩人或出使,或游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他們的足跡遍及五大洲,行程遠涉茫茫重洋。在與海外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中,他們的心靈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留下大量的古體詩詞,內容涉及朝貢體系瓦解、個人身份定位、西方新技術觀察、跨洋旅行體驗和對西方女性的全新認識等等。本書把這些詩詞作為切入點,在反映近代文人的思想嬗變之余,還為我們了解中國近代史、認識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沙紅兵 ·文化史 ·12.2萬字
從上古的原始煮飲,到陸羽改造過的煎茶;從早期民間的斗茶,到經過蔡襄等提煉過的點茶;從市井草莽的點茶、果子茶,演化成為明代以降的撮泡法;它們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次第關聯與相互影響?而這些,恰恰也是本書著力挖掘與探究的重點。本書從“秦取巴蜀茗飲始”,一直寫到“健康瀹飲是根本”,以歷代細碎、翔實的史料作支撐,以可靠確鑿的前賢瑣記、林下閑談等為依據,力圖從兩千余年的殘存歷史脈絡、余緒之中,相對準確地還原出那段中國的飲茶歷史,使之茶脈賡續,氣韻貫通。
靜清和 ·文化史 ·7.9萬字
中國古代法制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本書從目的與理想、價值目標、政策與原則、主體結構、判決依據、方法技藝六個方面入手,對自西周以來中國幾千年法制史中的“家天下”、“教化”、“無訟”、“慎刑”等至今都對中國司法實踐產生深遠影響的理念和制度,進行了基于經、史、子、集等大量傳世文獻的文本分析。體例獨特,內容新穎,觀點原創,有助于提升人們對中國古代法制文化的認識水平。
何永軍 ·文化史 ·14萬字
腰鼓的淵源上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鼓,自北魏至隋唐時期,受到西域傳入雙面細腰形鼓影響,逐漸為中國多民族繼承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枝繁葉茂。自唐代傳入嶺南后,腰鼓扎根于這片古老的文化沃土上成長和發展,延綿至今。嶺南腰鼓文化是中華文化滄海之一粟,一部嶺南腰鼓史,不過是恢弘的中華文化史的驚鴻一瞥,但見微知著,從中可以看到文化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圖景,看到中華文化的浩翰無垠,更可以領略和體悟到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品質和特性。這是造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品質和特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精神力量。
李富強 黃娟 何安益 ·文化史 ·11萬字
中國軍事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杰出的成就。它們不僅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智慧的結晶。
李世化 ·文化史 ·17.7萬字
縱觀歷史,海洋如何促進了人類的跨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和移民遷徙?本書是六卷本海洋文化史系列的第二卷《中世紀海洋文化史》,探討了在歐洲中世紀的時間范疇(公元800-1450年)內全球范圍內的海洋文化史,包括人類關于海洋的知識、航海技術的發展、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有關的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海上旅行、海路貿易和世界聯系網絡、對海洋相關意象的認識和表現等。從中可以得出結論:中世紀海洋文化史的內涵非常豐富,在歐洲人發起全球擴張之前,世界各個地區都發展出了不同風格但同樣水平高超的海洋文化,各個地區之間的海上聯系也比我們想像的更緊密。
(美)瑪格麗特·科恩主編 (美)史蒂夫·門茨編 ·文化史 ·18.1萬字
本書以“二重證據法”,對楚簡文字的形義進行思想文化的解析,揭示出了先秦思想觀念史上的一些新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個別地方破解了相關學術研究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本書的內容共分五部分。第一章概述了本書的“漢字文化學”研究視角及楚簡文字與先秦思想文化研究的相關問題。第二章對楚簡文字中的“道”(“”)“仁”(“”)“賢”(“”)和若干從“刀”“斤”“戈”字的特殊寫法及其所反映的哲學思想內涵進行了深入探討。第三章通過對楚簡文字中的“性”(“”)“情”“心”“志”“詩”(“”)等的漢字形義學分析,揭示了先秦文藝審美觀念的演變特點。第四章通過研究楚簡文字中“教”(“”或“”)“師”“保”“傅”等字的特殊寫法,深入探析了先秦教育思想觀念在楚地的傳播與演變。結語對全書內容進行了簡要總結。
高華平 ·文化史 ·19.1萬字
中國古代體育更注重運動者本身的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接近體育的實質。射箭、馬術、蹴鞠、投壺、圍棋、象棋、五禽戲、八段錦、少林拳、太極拳等體育項目不但具有較強的競技性,而且還有濃烈的娛樂色彩。
李世華 ·文化史 ·16.6萬字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科技文化,讓中國古代文明豐富多彩、燦爛輝煌。
丁俊奎 ·文化史 ·16.5萬字
《掌故》聘請鐘叔河、董橋、陳子善、趙珩、白謙慎五位先生為顧問,由百年中華書局誠意推出。一方面,從文章體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續晚清民國以來掌故寫作的傳統,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打通文史,強調文人高雅的趣味與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從內容材料上而言,或親聞親歷,或考訂有據,避免道聽途說,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豐富我們對相關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了解。
徐俊主編 ·文化史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