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辜鴻銘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全書由作者1914年發表于英文報紙《中國評論》、以“中國人的精神”為核心的系列英語論文結集而成。是東西方文化比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鴻銘論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
辜鴻銘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本書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錄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華工學校講義》和《中學修身教科書》,并收錄其他幾篇有關道德修養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于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總體構想。
蔡元培 ·中國文化 ·10.6萬字
中國民間玩具歷史久遠,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發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間流傳、發展、演變,它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透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民間玩具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思巧妙,造型夸張,色彩明快,是實用性與裝飾性并舉的造型藝術。全書的內容立足中國傳統民間兒童玩具,把歷史的縱向和門類的橫向相結合,把民間兒童玩具實物和文獻考證相結合,把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系統研究中國民間兒童玩具的保護與發展,對于社會大眾了解這一非遺門類很有幫助。
任曉姝 ·非遺 ·3.8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的基本情況和制作工藝。全書分為“唐卡的發展歷程”、“唐卡的類別”、“唐卡的制作工藝”、“唐卡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及代表性產地”、“唐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等五部分。作者先簡略總體介紹唐卡的產生和發展歷程,然后分別介紹類別、工藝、產地和代表性傳承人,使人一目了然。但在這種看似簡單的介紹中,融入了大量的專業知識,使人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唐卡的特點,了解各唐卡流派的差別,受益匪淺。全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是一本較好的文化類讀物。此書稿有利于宣傳和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對大眾了解唐卡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幫助,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邰高娣 ·非遺 ·3.4萬字
面花、面塑是一種在中國流傳很廣的民間手工藝,它取材容易、制作簡便、貼近生活,因而備受人們青睞,同時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為歷史、考古、民俗、藝術等諸多研究領域提供了非常寶貴且獨具特色的實物資料。本書主要介紹面花、面塑的基本情況及制作工藝。全書分為“面花、面塑的發展歷程”、“面花、面塑的制作工藝”、“面花、面塑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及代表產地”、“面花、面塑的民俗功用與文化內涵”四部分,既介紹了面花、面塑的歷史源流,又介紹了面花、面塑的制作工藝和產地分布情況,更深入挖掘了它們的民俗功用和文化內涵。
曾文琦 ·非遺 ·3.2萬字
泥塑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最為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動物形象為主。題材主要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小說傳奇、戲曲、民俗事項,也有各類寓意吉祥的動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國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廣泛地用于乞子還愿、家庭供奉、辟邪鎮宅、娛樂游戲、裝飾等各種民俗活動和生活日用之中。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中國泥塑的歷史源起與流變、不同泥塑流派的流傳地、技法以及各自的藝術特征等。全書重點突出、敘述清晰,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較好的對中國民間泥塑藝術進行普及宣傳的文化讀物,適合社會大眾閱讀。
張西昌 ·非遺 ·4.8萬字
《我讀天下無字書》是著名學者丁學良教授講述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美國、亞洲、歐洲、澳洲等國家、地區的游學歷程,其中既有與世界頂尖學者的近距離接觸,也有對于世界精英學府的親身體驗,既有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敏銳分析,也有對于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文化無字大書的酣暢漓淋的體悟。本書內容豐富,敘述生動,視野宏闊,論述精到,是不可多得的學術文化佳作。這次推出的是增訂版,進一步豐富了該書的內容。
丁學良 ·各國文化 ·12.7萬字
本書意在探索一種更具意義的新聞倫理研究路徑。對于新聞倫理這一新聞學領域的公認難點,德性論倫理研究借助觀念史、知識社會學等現代研究方法,描述新聞德性的觀念體系及德性觀念的生成、變異、殘留等歷史面相,探究新聞德性觀念與新聞生產實踐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厘清新聞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利于新聞倫理問題的深入研究,并積極推動新聞道德評價的有序展開,理論與實踐意義均較為突出。
王金禮 ·非遺 ·18.7萬字
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報刊上發表的有關文化產業的部分評論、會議發言、著作序言和學術隨筆70余篇,共計20余萬字。這些文章分為創意營造、社會創意、文化治理與生命體驗等四部分,分別討論了實景演出、綜藝電影、網絡游戲、校園戲劇、文化政策、文化貿易和創意城市等藝術創作和產業發展的現實實踐。文化不再是深藏于閣樓中的大象,而是社會進步的創新能量。評論集反思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文化產業在推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中的創新模式、實踐癥候與治理愿景。
向勇 ·文化產業 ·14.6萬字
《傳播學是什么》作者陳力丹,人文素質是一種內在的東西,正如孟子所說:“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保ā侗M心上》)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它表現在人們的言談舉止之間,它于不知不覺之時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態,甚至從背后看去也能充沛顯現。
陳力丹 ·非遺 ·12.9萬字
《東方文化八題》是來自中國北大校園的8堂教授授稿。內容主要圍繞東方文化這一主題而展開。具體內容涉及印度美學、摩訶婆羅多、漢譯佛教文獻、楞伽經、梨俱吠陀、甘地、泰戈爾二書和阿·泰戈爾。課堂講授深入,主題專一,內涵深刻。
金克木 ·各國文化 ·12.4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梳理了我國推動海外華人華僑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的主要策略。重點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中華文化的重要論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相關策略進行分析,凝煉經驗、突出問題,圍繞問題開展研究。本書融合藝術學、社會學、國際政治、國際政治經濟、國際傳播等學科理論,并且在總結美國、英國、德國等著名智庫或公關公司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相關排名模型和工具的經驗與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主要測評維度。本書提出了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評價指標體系,盡可能準確、客觀地評估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現狀。
劉琛等 ·中國文化 ·14.6萬字
《中國文化六講》作者受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永堂教授之約為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講中國思想文化問題而寫了這本《中國文化六講》。在這短短的六講里,作者講了產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講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嘹望了中國文化的未來。
何茲全 ·中國文化 ·7.8萬字
《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嬉皮士文化研究》在條分縷析其歷史成因、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對反正統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反叛形式和追求目標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述,精辟地揭示了嬉皮士文化的根本特性和內在本質?!睹绹凑y文化運動:嬉皮士文化研究》資料翔實,分析綿密,論證嚴謹,文字流暢,是國內研究美國嬉皮士文化的最新學術成果。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力圖從根本上否定和顛覆美國主流價值觀及其倫理道德,不僅對當時的美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時至今日余波依存。
王恩銘 ·各國文化 ·17.7萬字
《管窺中華復興》共收作者所撰寫的40篇英語文章,其中包括“構想中美關系的勇氣之光”,“‘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二十一世紀新絲綢之路”,“人工智能及國際地緣政治”,“橫跨臺灣海峽的中國夢”,“中國宏偉戰略:新絲綢之路”,“中國茶文化的復興”“中國夢與梨園風”等。作者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戰略動力學等不同角度出發,描繪了一個在不斷變化成長中的當今中國,并詳細論述中國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各個方面會對世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法)高大偉 ·中國文化 ·4.5萬字
《中國文化概要》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外語學科的大發展,各個語種、各個層次的翻譯教材層出不窮,成百上千,那么我們今天編寫的翻譯教材又該怎樣體現翻譯學的學科特性呢?為此,我們邀集了國內翻譯學領域內的著名專家學者組成一個編委班子,策劃推出一套“翻譯專業必讀書系”,以期對國內剛剛起步的翻譯學學科理論建設和教學教材建設一盡我們的綿薄之力。本“書系”由兩個開放的系列組成。第一個系列是與MTI課程設置相配套,可作為MTI教學選用的教材系列。這套系列同時也能為廣大報考翻譯專業(方向)研究生學位的考生作為考研參考書,或作為進入正式MTI教學訓練學習的教學用書。第二系列是與翻譯學學科理論建設相關的譯學理論專著。
陶嘉煒 ·中國文化 ·12.6萬字
《生命之樹與知識之樹:中西文化專題比較》從“生命之樹”與“知識之樹”這兩個象征性概念入手,對中西文化的一個精神側面進行了提綱挈領而又深刻系統的多維度考察,在縱橫比較研究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獨到的理論觀點。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從塑造中國國民性格最重要的儒學、老學、莊學、道教、理學以及被中國主流文化拋棄的墨學與西方文化專題比較的角度展開,下編則從理論概括的角度層層遞進地深化了比較的主題?!渡畼渑c知識之樹:中西文化專題比較》是“改革開放”之后最早涌現出來的有分量的中西文化比較專著,初版后被評方“深刻而系統地闡述了中西文化和文學的巨大差異,是國內外有關這個問題的第一本專著”,并被有關研究機構和學人推薦為“文史哲愛好者推薦書目50種”、“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推薦閱讀書目50種”等。
高旭東 ·理論 ·15.5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是一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通論性著作,它從檢討198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文化熱”開始入手,提出開展“二十世紀中國文化”這一課題的研究,然后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中的幾個主要問題加以探討,包括二十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史、新文化主體思想的消長、新文化主要流派(包括文化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的比較、新文化進程偏差的反思。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中國新文化的發展趨向作了前瞻。
歐陽哲生 ·中國文化 ·19.1萬字
《視覺文化與圖像意識研究》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視覺文化與圖像意識研究”(項目批準號:06JA75011-44035)和2006年度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視覺文化研究與都市化生存”(項目批準號:20006-YW05)最終成果。從申報到立項一直到今天最后定稿,耗時近五年。視覺文化研究在當前學界可謂炙手可熱,擺弄這樣一個時髦的話題似有追風趕潮之嫌。然而,視覺文化研究之于我或許是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記得在南京大學讀博期間,導師周憲教授為了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讓我翻譯了法國社會學家德波的《景象社會》,雖然只發表了其中第一章;隨后也在《江蘇社會科學》、《外國文學研究》等雜志發表了與德波相關的論文,但當時并沒有以為自己已在從事著視覺文化研究。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導師的自覺引領,視覺文化或許不會像今天這樣讓我魂牽夢縈,欲罷不能。那時導師除了關注視覺文化,審美現代性是他另一個學術興奮點,我的博士論文選題“現代性困境中的極端體驗”就來自于他天才的發現,論文的中篇部分內容對現代主義藝術中極端體驗類型的考察,實際上就是從藝術史角度對視覺藝術進行美學和社會學的分析,這無疑為今天的視覺文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走上視覺文化研究之途,更為重要的是緣于自身的困惑與迷惘:在圖像化生存的當下,不僅年青的學生不再熱衷于閱讀大部頭的經典,就連我自己也每天要耗上幾個小時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我們業已深陷于視覺化生存五彩斑斕的世界,然而對此緣由并沒有在學理上給出一個讓人滿意的回答。于是,我就在力圖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意識牽引下,自覺而堅定地把視覺研究作為我學術致思的方向。
肖偉勝 ·理論 ·19.1萬字
《遠近叢書:天》講述了:中國古話說“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處的人尚且不相同,何況遠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呢?事實上,就是同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也全然不同;中國古代詩人蘇軾(1037-1101)早就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币粋€封閉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一個封閉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
湯一介 ·理論 ·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