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南京人偏愛“把個小禽當大肉吃”?南京人餐桌上的“七頭一腦”,還有燉生敲、皮肚、美人肝,都是什么?誰知道旺雞蛋,其實是“忘雞蛋”?走過小籠湯包“每客八只,貳元伍角”的年代,誰還記得馬頭牌、大三元、三星糕團、老廣東等字號?一位南京“饞人”的飲食札記。四十余篇妙趣文章,描摹金陵名饌、市井風味,暢談南京吃的個性、吃的記憶,從鹽水鴨、烤鴨,到吃鴨的副產物鴨油燒餅、鴨血粉絲湯,再到“馬鞍橋”、美齡粥、十樣菜、梅花糕……將老南京舌尖和心頭的味道匯于一編。
余斌 ·隨筆 ·15.5萬字
這是一本以河流為主題,講述英國歷史的通俗史學讀物。全書共分為八章,涉及英國薩塞克斯地區與烏斯河有關的歷史。從十三世紀野蠻的貴族戰爭到十九世紀博物學家對恐龍化石的挖掘,從古老的民俗傳說到二十世紀文學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對河流的詮釋。作者用流暢且富有詩意的語言,將河流沿岸不同時期的歷史串聯在一起,探討河流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與人類文化不可忽視的關聯。
(英)奧利維婭·萊恩 ·文化史 ·14.2萬字
金融文化深刻影響金融理論與實踐。從古至今,金融文化在中國的經濟社會變遷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本書以五千年文明根系為錨,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根本途徑,從文化基因層面探究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歷史邏輯,從國際比較視野把握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特色,從中總結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涵要義、理論意蘊和實踐要求。全書圍繞“五要五不”的核心范式,將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等文化精髓,融入金融強國建設的實踐方法論中。發展道路植根于文化屬性,西方經濟金融理論無法破譯中國金融發展的成功之道;唯有立足國情,把握中華文脈,方能理解金融發展道路中蘊含的中國特色。書中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核心特質的剖析,體現了歷史縱深與時代張力:從北宋交子的貨幣信用到抗戰時期的貨幣主權;從“法至精密”的山西票號到“以義立本”的亞投行;從40余年經濟快速發展到金融體系長期穩定,既凸顯文化傳承脈絡,又刻畫金融治理智慧,為國際社會理解中國金融打開了一扇文化視窗。本書詳述中國金融文化知常達變、守正創新的辯證體系,對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兼具深度與銳度的適時之作。
董昀 ·理論 ·14.6萬字
17—18世紀,當“中國風”吹到歐洲,“中國”便成了歐洲人關注的焦點??鬃蛹叭寮医浀浔灰霘W洲,孔子被稱為“哲學家”,儒學被稱為“哲學”。歐洲人這才發現,中國人除了有絲、瓷、茶,還有歐洲人所說的那種“哲學”。隨著理性的上升,“哲學”的地位日益提高,以理性取代神性、取代宗教,而與神學平起平坐了。不僅如此,“哲學”還賦予國家絕對精神,使得國家觀念成為絕對精神的集中反映。作為國家主義的代表,孔子的歷史地位與歐洲的國策密切相關。作者回應了黑格爾提出的中國“非歷史”這一命題,反思謝林中國“非神話”的論斷,回顧了一個中國人對孟德斯鳩的啟示,再現伏爾泰與孟德斯鳩關于中國思想文化的辯論,分析了尼采的精神變形,講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中,經歷了軍事革命、經濟革命的歐洲人,在思想文化轉型期,對中國思想、中國文化、中國器物的追捧,以及在思考“歐洲向何處去”的問題時,歐洲人對中國儒學、道學等思想的吸收與評判,分析了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歐洲人對國策、國家道路如何做出方向性選擇。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6萬字
書評人、作家綠茶走訪27位中國當代文化名家,圍繞讀書與藏書展開了深度對談。在書房這一富于智識的精神空間中,書房主人暢敘個人閱讀經歷,闡說讀書觀與藏書觀。在內容選擇極為分散的今天,書對我們意義何在?從他們的故事中,或許能得到某種解答。
綠茶著繪 ·隨筆 ·14.4萬字
什么是簡約但不簡單的基本款?什么是能走入日常、豐富生活,真正需要的好器物?想要的東西這么多,究竟該如何取舍?《日日物事》收錄飲食旅游生活作家葉怡蘭20年間的選物用物心得,從筷架、杯墊的選擇,到餐具的搭配、各式酒杯的用處,乃至作者的美學師承?!度杖瘴锸隆凡粌H寫物,更寫出了作者在與器物的日日相處中獲得的對人與物之緣的理解和體悟。
葉怡蘭 ·隨筆 ·6.5萬字
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中國風箏協會官方出品的第一本風箏科普圖書。全書共7章,分文化篇、放飛篇和制作篇。文化篇講解了中國傳統風箏的起源、發展過程、種類和流派,讓讀者了解風箏相關的文化知識;放飛篇講解了如何放飛風箏以及放飛風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讀者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安全地將風箏放飛;制作篇講解了風箏扎、糊、繪三項基本技藝,然后系統講解了“干”字、“來”字、“田”字風箏的制作案例。
范軍主編 ·中國文化 ·2.6萬字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僅是一套關于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更是屬于中國人的時間哲學,其中蘊含著古人挖掘其中飽含的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與詩意,賦予其生命美學的新闡釋。書中精選百余幅當代中國抽象繪畫家徐冬冬歷時八年創作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并收錄與王蒙、丁一匯、陳來、薛其坤等名家的對談,從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不同角度,展現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國智慧對當代世界的普遍價值與意義。四季的流轉,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便是在華美厚重的文化時空中進行一場內心的修行。對自然、天地、歲月、人生的思悟。作者追尋著四季更迭的腳步,對每一個節氣和物候進行解讀,不僅從知識層面予以解釋,更結合自身的人生經歷與生命體驗,
徐立京著 徐冬冬繪 ·中國文化 ·14.3萬字
《這里是中國3》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講述正在或曾經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200億中國人,如何用智慧締造出獨屬于自己的非凡家園,形成獨屬于中國人的文明基因,從此瓜瓞延綿,賡續文脈。一萬年以來,農業起源后,我們創造了藍色星球上最燦爛的文明之一,為了養育更多人口,我們建設農田、開發山地,為了居住,我們建起各式家園,為了安全,我們修筑大小城池,筑城以守民為了交流,為了記錄,我們發明文字……我們創造了文明,文明也定義了我們,我們希望,用極致視覺與內容,為中華文明做一份真誠的注腳。
星球研究所 ·中國文化 ·12.1萬字
在一鍵購物時代,書店是否還有必要?當傳統書籍式微,書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本書是當代獨立書店的標桿芝加哥神學院合作社書店的前執行董事杰夫·多伊奇寫給書店的熱烈贊歌。作者結合自己作為讀者和書店經營者的經歷,飽含激情地從空間、豐富性、價值、時間和社區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書店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在作者看來,好書店的產品不是圖書本身,而是為讀者提供的獨特瀏覽體驗,讓讀者在書架間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樂趣。在電子信息洪流的沖擊下,好書店不僅能夠存活下去,而且能實現其美好的愿景。本書不僅是對書店的贊美,更是對閱讀和書籍的禮贊。它將激發讀者對書店和閱讀的熱愛,并引發對書籍在現代社會中作用的思考。
(美)杰夫·多伊奇 ·文化產業 ·8.4萬字
作者以冷峻幽默的筆觸詳細記錄了特殊的1913年,巧妙地展開了一幅歷史全景圖。在文學、藝術和音樂領域,一切都被推向極致,仿佛沒有明天。在巴黎、莫斯科、倫敦、柏林和威尼斯,社會精英層出不窮,他們的作品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人們喝酒、沉淪、寫作、繪畫,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愛慕又相互詛咒。在這一年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然而,璀璨的開端卻隱藏著衰敗的預兆。文學、藝術和音樂在1913年證實人類已經失去純真。作者用碎片化的描寫拼湊出這一年,一個既輝煌又充滿厄運的年份。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4.9萬字
如果說《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展現了歐洲的時代特色,那么此續作便是對1913年全貌的絕佳補充。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潛得越深,發現的美麗寶藏就越多。于是,本書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藝術領域;視角也不僅限于歐洲,而是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延續了冷峻幽默的寫作方式,將本書的故事講述得更加新穎別致、感人至深。讓人眼花繚亂的愛情、打破常規的杰出發明、不可思議的命運成為本書的重要主題,再度證明了1913年的獨特性。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隨筆 ·10.6萬字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豆陋殏鳌啡诤狭宋膶W、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隨筆 ·16.3萬字
本書講述我國自先秦到明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動以及海權思想的演進。在古代中國里,以耕戰和耕讀為代表的江河農耕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軍馬同體及牧戰合一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與之互動交替,而沿海文化則處于邊緣,未入傳統史學的主流。作者擺脫了傳統史觀,從陸地出發,放眼海洋,跳出舊觀念的束縛,從農耕文化轉向海洋文化。本書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線上的歷史變遷,描繪了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航?;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航海景象。作者胸懷世界格局,深挖史料,結合考古成果,對比了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大航海時代,探究“海權”思想對統一不同經濟體、整合跨海域的超級經濟世界,以及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展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4萬字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時代,孕育出文化中國。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開啟,為整個亞歐大陸帶來了一個長達三四千年的溫暖時代。8000—6000年前,是中國《山海經》的神話傳說時代,當與考古和藝術資料結合考察時,河姆渡的伊甸園、史前閩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經由良渚人從東南到西北的擴散,構建了一個良渚化世界,這就是一個以玉作為核心的禮制文明和審美國度。《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3.4萬字
走進13個瑞典家庭和他們所擁有的美的生活,深度呈現多種形式的瑞典幸福理念。曾主理兩屆諾貝爾晚宴的大廚為什么在小城開平價餐廳,連續14年為諾貝爾晚宴做花藝設計的大師如何看待“極簡主義”,華裔攝影大師怎樣在異國扎穩腳跟,連續“藝考”十年的畫家有怎樣的心路歷程?作家曾焱冰歷時4年,數次赴瑞典采訪,講述這些瑞典人的故事,走進他們的家,通過這些風格各異、既有煙火氣又充滿藝術感的家裝,我們將深切體會到主人的審美、人生理念和真實、自然的生活態度。除此之外,你可以看到在不同場景中,餐桌藝術家凱瑟琳娜獨樹一幟的12個餐桌設計案例,充分體現倡導自然、有機的北歐審美。
曾焱冰 ·隨筆 ·4.8萬字
公元前2500—前1000年,文化中國的金玉良緣時代,王朝中國在文化中國的沃土上生成。以玉文化為核心的文化中國受到那條彩陶、玉石之路上西來的青銅文化的沖擊,這種全新的以馬和戰車、武力征服為標志的文化摧毀了暖溫帶的三大文明古國,而在中國的“十字軸心”處遭遇了文化中國的阻擊。以傳說中的禹結合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重要遺址的考察見證這個金(青銅)玉(玉石)良緣的世界,夏就是這個世界的代表,而非一代王朝?!段幕慕健废盗泄?輯12冊: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8.8萬字
憑借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二十四節氣的文、理、古、今。讀者不僅能看到傳統節氣知識,更能了解節氣隨時代的演變和發展。
宋英杰 ·民俗文化 ·14.2萬字
從古至今,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果園的陪伴:它們是崇拜和休息的場所,是藝術家和作家的靈感來源,也是充滿活力的社群中心。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提供食物的地方。隨著人口的擴張,從富人繁茂的花園到田野路邊,果樹不斷生長,為饑餓的人和動物提供食物,同時也改變了風景。本書細致追溯了果園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起源和發展,不僅涉及不同水果的栽培史,更描摹了豐富多彩的果園文化,包括果園在不同文明的繁榮中所扮演的角色,果園在古代與貴族及民眾的關系,果園如何給藝術家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千百年來,人類是如何通過塑造以及改變自然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書中精心排布美圖與文字,引領我們在芬芳怡人的果園里流連徜徉。
(德)貝恩德·布魯內爾 ·文化史 ·11.5萬字
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中國文化建設現場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舞臺化的動作,這些經典動作背后與政治相關的審美秩序也油然而生。其中,弓步前跨、鐵拳緊握、曲臂橫置于胸前的“向前沖”流傳甚為廣泛。這些迅猛陽剛、大開大闔的動作啟發大批革命群眾自由地組合、創造,以肉身塑造的類似江山或浪潮的集體造型,妙趣橫生。并且在改革開放后,向前沖等動作仍屢次出現在不同語境、立場、身份的文藝作品和日常生活的儀式化場面中,成為某種時代精神的注腳和經典化的身體語言。任何能被稱為經典的事物,其內部的構成都不簡單。在本書中,您將看到晚清以來中國人為了救亡圖存的種種努力終究流溢充盈成身體的故事。在中國邁向現代性意義的文明轉型過程中,社會理想、軍事制度、尚武精神、民間藝術的改造等要素匯集在現代中國人的身體意識中。當重新被召喚出來的沉重而雄渾的肉身點滴澆灌著舞臺與圖像,凝固在動作里的是中國人面對屈辱歷史的斗爭經驗和建設未來理想世界的秩序想象。這些歷史的經驗、個體的經驗共同組成了“向前的記憶”。疑問隨之而來,我們該如何回望并不久遠的過往?
吳天 ·文化史 ·1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