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勸學篇》是晚清名臣張之洞(1837—1909)撰寫的近代思想著作,共24篇,4萬余言。全書貫穿“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論點,主張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基本原則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猛烈攻擊維新派的“開議院、興民權”的學說。此書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賞識,得以“挾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脛而遍于海內”,據稱發行數百萬冊。
馮天瑜 姜海龍譯注 ·中國文化 ·19.7萬字
《世說新語》是由南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而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該書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沈海波譯注 ·中國文化 ·11.2萬字
本書為戚繼光十四卷本《紀效新書》。戚繼光最重要的三部軍事著作,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和十四卷本《紀效新書》,而實際上后者正是以前兩者為藍本,讎校、刪定而成的。撰寫此書時,戚繼光已歷經南方抗倭和北邊御虜的雙重洗練,積累了更多更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思考軍事問題也變得更加成熟和全面,因此,十四卷本《紀效新書》堪稱戚繼光軍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全書幾乎囊括了從選兵、編伍到練習膽氣、號令、技藝、營陣,及實戰演練、守城哨探、選將練將等軍事訓練活動的方方面面,水陸兼具,洪纖畢備,相當于一本完整的操練手冊,這在中國古代兵書中可謂卓爾不群,獨樹一幟。
葛業文評注 ·中國文化 ·17.1萬字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是中國古代蒙學書籍中影響最大的幾種,自問世以來風行海內經久不衰。當前隨著國學熱的深入,以傳授優良道德規范和文化常識為目的的傳統蒙學讀物,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本次譯注作者在詳細注釋有關歷史典故的基礎上,采用與原文類似的韻文體把四篇讀物譯為白話文,讀來瑯瑯上口。即保留了蒙學讀物的優點,又簡潔流暢,易于記誦,是同類讀物中的優秀之作。
李逸安譯注 ·中國文化 ·8.8萬字
崔寔《政論》和仲長統《昌言》是中國漢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現了漢朝統治模式延續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機和士人對時局的分析認識。其中的觀點如對王朝興衰周期的分析、對君主專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創意義,在哲學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孫啟治老先生研究《政論》、《昌言》文本多年,以深厚學養積累撰成《政論校注?昌言校注》,此書即作者在校注本原文的基礎上增補了部分注釋和全部白話譯文,并進行了整體梳理潤色而成,有助于普通讀者了解《政論》與《昌言》的內涵與文化意蘊。
孫啟治譯注 ·中國文化 ·18.4萬字
《大學》和《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經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儒家文化核心經典。《大學》以人的修養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提出了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修養路徑,包括了窮究萬物事理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樣,是儒家的哲學理論淵藪,不過《周易》涵蓋面廣,《中庸》則集中強調與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生活相關的道德哲學,自宋代以后《中庸》成為儒者研讀的重點,理學的很多概念命題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維方式成為很多學者的生活信條,對宋代以后中華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王國軒譯注 ·中國文化 ·5.1萬字
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亞文化的后現代性,第二章縣域青年的亞文化生產,第三章縣域青年的亞文化認同,第四章社會對青年亞文化的刻板印象,第五章縣域青年的發展需要,第六章流行亞文化對縣域青年發展的影響。
黃勤錦 ·文化研究 ·16.5萬字
現今,中國的旅游業已形成良好的發展基礎,這離不開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更離不開當代國人對于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特色的重視和利用。未來,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會更加精品化、品牌化、全面化,隨之而來的也將是更加專業有效的傳播策略。因此,本文以甘肅旅游中成熟、全面的旅游文化發展策略為例展開研究,希望能為我國未來的旅游文化發展提供助力,促進國內旅游行業長久而繁榮地持續發展。
衛華 袁波盛 方潔 ·地域文化 ·8.5萬字
用英語解讀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52幅精美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虛構或半虛構的故事和現實部分就像陰和陽——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大基本原則。《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英文版)》就為大家呈現了這樣兩種風格的故事——“中國神話”和“三十六計”。這里的“神話故事”描述了人們對自身起源、祖先、歷史以及神祗的古老信仰。而“三十六計”則集合了古人在戰場上使用的謀略和計策。今天,許多中國人將這些計策運用到政治、商業、體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去。本書以地道流暢的英語,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在華夏大地上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兵法三十六計,配以彩色插畫,賞心悅目,圖文并茂,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材料。
張慈贇著 李超全繪 ·中國文化 ·2.7萬字
呂叔湘先生學兼中西,文章一流。作為語言學家、老資格的教師和編輯,他對學文、作文與“咬文”之道卓有心得。本書從其一生著述中精選呂先生有關讀書、作文、治學、處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書太多了”“語文常談”“論學憶往”三輯,覆蓋他一生各時期,展現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譜系。雜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憶故人往事也好,這些文章都貫穿著呂叔湘文字不變的清淡風格,節制卻也有張有弛。“讀書如做事,宜節制,勿過度”——這種寬容節制的人生哲學對于我們不失為一味清涼劑。
呂叔湘 ·文化評述 ·14.9萬字
《蒙求》是一部專講歷史典故的蒙學教材,成書于唐代,是現存同類蒙學書籍中最早的一部。本書收錄了唐以前六百多條名人軼事,并將其總結成押韻的四字句,以便兒童記誦。通過學習《蒙求》,既能豐富誦習者的歷史知識,又為讀者搜集文章素材提供了方便,可謂一舉兩得。由于《蒙求》形式簡單,文字易懂,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快就流行開來,而且產生了多部仿照其形式編撰的蒙學教材,影響頗為深遠。
喬天一譯注 ·中國文化 ·10.8萬字
大數據時代,廣告的形式和業態不斷進化繁衍,但萬變不離其宗,深入洞察目標消費者是廣告傳播的基礎。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網絡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消費者的網絡行為皆有跡可循,在此背景下,廣告調查是選擇抽樣還是全體樣本?是紙質問卷還是電子問卷?是數據推測還是智能分析已成為新時代廣告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書從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出發,在深刻理解傳統廣告調查的基礎上,詳細解讀大數據時代廣告調查的新的特征、操作流程,并佐以最新的大數據消費者調研案例,力爭為高校廣告、營銷專業的學生及老師提供指引,并為廣告從業人員提供實踐幫助。
王凌峰 ·理論 ·10.3萬字
本書選取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中“西樓”、“江聲”等十二種具有深刻文化韻味的意象,一篇一題,以史傳詩文、世相人情為經,以哲理品析、興會神思為緯,闡發這十二種意象在古典文學、文化和哲學中的深意與別趣,打通古今之間的隔膜,言近旨遠,評賞入微。
沐齋 ·文化評述 ·6.4萬字
本書以家風為主題,通過日常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以小見大,勾勒出孫氏家族的圖譜結構,言簡意賅地提煉出“仁義修身,勵志圖強”的孫氏家風。對撰寫家史、定義家風、構建家庭與家族文化,開辟出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書中閃爍的辭采,蘊含的哲思,蕩漾的情感,表現的人格,使其成為可讀性較強的當代家風文化讀本。
孫現勤 ·隨筆 ·17.9萬字
本書以佛教動畫為切入點,在對有代表性的中外佛教動畫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對佛教動畫的特性進行歸納,提出漢傳佛教文化對動畫解析和創作具有深刻的適用性。進而主張國產動畫業者只有深刻理解以佛教文化為肌理的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獲得經典動畫的創作智慧。
張啟忠 ·文化產業 ·14.5萬字
本書是作者長期跟蹤調查與研究擺古節的學術成果之一。全書運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理論視野,在一個長時段的時空場域之中對瑤白侗寨擺古節做一民族志的“深描”。通過深入考察擺古節的歷史與現狀,及其在當下變遷發展中的實踐經驗與成敗得失,探討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現代變遷之道。本書在寫作中秉持一種“文化整體觀”的研究理念,把傳統節日放置在其賴以存活的山地環境中加以考量,這就有效地避免了以往節日研究中只見事象、不見語境的弊端,跳出了以前搶救、保護或利用的研究套路,摒棄了僅以他者的鏡像觀察節日的外部特征、符號結構等的研究范式,真正走向田野現場,回歸節日本體,挖掘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知識與觀點,重新評估傳統節日對山地族群社會生活所發揮的深層意義。
李生柱 楊安亞 ·文化研究 ·12.8萬字
地理環境在嶺南傳統音樂藝術形成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書以音樂地理學視角研究嶺南傳統音樂的主要種類,包括廣東音樂(粵樂)、廣東漢樂、潮州音樂、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陸豐正字戲、粵北采茶戲、嶺南古琴、潮州箏、中山咸水歌、汕尾漁歌、梅州客家山歌、白口蓮山歌等的形成緣由和生存空間,這些樂種、劇種、民歌、琴派都起源于特定地域,在發展形成中不斷擴散,最終形成其穩定的分布區。因此,本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辨別嶺南傳統音樂形態的地域性差異,更準確地把握嶺南傳統音樂文化形式本體的細微之處,使優秀的嶺南傳統音樂藝術得以挖掘、保護和傳承。
馬達等 ·文化研究 ·17.8萬字
《中國民俗學集刊》由青海省民俗學會主持編撰,著眼于民俗文化在國家民族以及地方文化建設戰略中的價值,凸顯西部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在國際國內民俗學的大語境中觀照地方民俗學的建設,為中國民俗學學術事業的發展繁榮盡綿薄之力。本輯以昆侖文化為主題,對昆侖文化、青海民俗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趙宗福主編 ·民俗文化 ·11.5萬字
蕭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左翼作家,她的特殊的文學創造力受到魯迅的高度評價,其《生死場》《呼蘭河傳》等作品是左翼文藝重大收獲,也是魯迅啟蒙精神的發揚光大。本書是對21世紀以來十五年的蕭紅研究狀況的系統梳理,是十五年來蕭紅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從中可以看到這一領域的研究脈絡、主題、熱點和爭議,并反映出研究者自身的面貌。本書主要由十五章組成,對每一年度的蕭紅研究從作品研究、思想研究、生平研究、研究之研究等方面作出描述,并予以準確到位的評價。
魏麗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和分析先秦儒家義利觀思想,側重于在理論前提、理論內容、理論特質和理論價值四個方面對其進行論述和闡釋。作者主要論述了對先秦儒家義利觀思想的評價、啟示和局限性的解讀,指出“人”是“義”與“利”的統一,不可偏廢一端。要借鑒先秦儒家義利觀中“義”與“利”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新時代背景下完成“道義”與“利益”的結合。既要將“道義”從“利益”的局限中發展出來,又要始終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合理之“利”,從而使“義”、“利”統一于“人之為人”的價值指向當中。
楊冬 ·文化研究 ·1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