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推“差異即對話”命題,一方面意在反對某些后現代和后殖民理論家之固執于絕對的不可言說、絕對的他者,以文化差異和特色拒絕異質文化的進入,拒絕文明互鑒、文明對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構價值觀上的西方霸權主義,將西方價值地方化、語境化、文化化,而其最終目標則是期以形成“價值星叢”或“文化星叢”。其他篇章多是對文化理論、文學理論以及美學等領域的一些新現象和新問題的探討,追求學科內、學科間與超學科之價值。
金惠敏 ·理論 ·14.4萬字
本書的撰寫,就是試圖以“修齊治平”價值觀念體系為基礎,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進行深度掃描。在“修身”層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于人生、人性以及個人道德修養等問題的基本態度;在“齊家”層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于理想家庭想象和對人倫溫暖的渴望;在“治國”層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祖國的情感認同以及對于美好政治的看法;在“平天下”方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于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以及中國人對于本國與他國、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人類社會與宇宙自然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
曾智安 ·中國文化 ·16.9萬字
《曹雪十論》一書圍繞曹雪芹其人其事、曹雪芹卒年研究批判、曹雪芹“身份表述”、《春柳堂詩稿》相關信息考辨及曹雪芹京西居所、行跡研究等等內容展開研究,全面收錄了多篇關于曹雪芹的學術主題研究文章。本書內容詳盡,所載文章觀點具有一定學術價值。
樊志斌 ·中國文化 ·15.1萬字
本書聚焦新時代背景下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深入研判上海文化發展的整體方位與發展趨勢,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能級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全書總報告”“重點關注”和“比較借鑒”三個部分,“總報告”不僅提出以上海“三大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發展構建中國特色城市文化新形態,也指出“三大文化”融合發展為底蘊的上海城市發展歷程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示范。“重點關注”聚焦近年來上海文化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包括城市文脈與城市更新、人民城市的文化建設、城市品牌打造、城市韌性中的文化生產、公眾的文化參與等多元的考察視角。
鄭崇選主編 ·文化事業 ·19.4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文明尋脈·大連掌故》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本書在歷代地方史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地名探源、古跡尋史、歷史風云、事業發展、名人軼事、文化春秋等方面,以掌故的形式寫歷史,通過一件件事、一個個人,來反映大連地區數千年來的歷史風貌及發展變遷。其中對近代兩次外敵入侵及半個世紀殖民統治歷史的描寫,反映了大連人民所遭受的民族摧殘和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韓悅行 ·地域文化 ·18.1萬字
天氣諺語其實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聊“天”,其中精彩的部分被記載、被檢驗,然后得以傳世。曾經觀云相雨的俗諺,雖然未必能成為現代意義的卜天之術,但那些言語有性情,有妙趣,透露著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軌跡。令這些文字展現光彩的,或許并非預測的準確度,而是思維的自由度。可能諺語的很多內容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但諺語所承載的理念卻并不淺陋和古舊,簡潔、鮮活、親近生活情境的描述方式,易于記述和傳播,這在現今依然適用。《中國天氣諺語志》是中國氣象先生宋英杰潛心之作。憑借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其中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積累的民間智慧,更含有豐富的科學知識。這本書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新穎而有趣。
宋英杰 ·民俗文化 ·14.4萬字
2016年中國好書!知名文字學者許進雄寫給年輕人的文字啟蒙書,從漢字演變看中國文化。橫跨古今,信手拈來,說文解字,從現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開一場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場景的全面探索與了解。本書匯集了作者以中國文字為探討對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講解中國文字淵源和流變的通俗文化讀本。全書用簡潔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講解了二百余個常用漢字背后的文化與故事。通過對每個漢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讀它們的筆畫所表現的事物及其總和的含義,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思考方式和一些關于古代器物的基礎知識。本書旨在連接文字、文物與歷史,帶領讀者展開一場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場景的全面探索與了解。
許進雄 ·中國文化 ·15.7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史料編纂及當代價值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共分為勞模與勞模文化、勞模文化史料、勞模文化價值三大板塊。第一板塊集中展示了對勞模、勞模文化、勞模精神等相關內容的研究;第二板塊是對以黑、吉、遼三省為代表的東北地區的勞模文化史料研究的概述;第三板塊則是在前兩個板塊的基礎上集中展示不同學者對勞模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相關研究。
田鵬穎 ·地域文化 ·15.2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舌尖尋香·大連美食》介紹了大連美食文化來源、發展及特色。餐飲名樓牽出了大連菜鮮為人知的秘密,七次人類遷移史啟幕了大連美味飄香的百年大戲,三位大連籍中國名廚烹出了大連菜變與不變的主題,六大美食話題開席了魯菜、東北菜、日韓料理、俄羅斯菜大融合的"海雜拌"式的大連菜盛宴……鮮香爽脆的風韻里,盡顯山峻海俏的情懷。
王希君 ·地域文化 ·17.9萬字
本書通過對中國城鄉融合的基本歷程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及農村文化建設理論,對中國城鄉融合進程中農村文化變遷的歷史脈絡,以及農村文化轉型和變遷中的現象進行了細致分析深入總結了新時代中國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全面梳理了中國農村文化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困境和障礙,提出了新時代中國農村文化發展的基本原則、緯度以及解決中國農村文化發展問題的基本策略。
周軍 ·文化事業 ·19.1萬字
京味兒小說的發展源遠流長,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壇,以彭翼仲為首的著名報人,用白話報為小說家們開辟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以損公、劍膽、冷佛、儒丐為代表的京味兒小說家嶄露頭角,創作出數以千計的京味兒文學作品,受到京津地區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他們的創作實績也成為京味兒文學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評講聊齋》作者尹箴明,是民國時期發表于《群強報》的評書連載。每期取《聊齋》原文一段,繼以白話評講,有敷衍故事、解釋原文、插科打諢等內容。語言通俗、詼諧,以口語寫成,有大量老北京話的口語語言成分,對語言學和文學領域的研究者都有很大的材料價值。本書選《曾友于》《花姑子》《嬰寧》《胭脂》《鳳仙》五個聊齋故事,共141期連載的內容。采取點校加注釋的方式加以整理,便于讀者閱讀。
尹箴明 ·文化研究 ·17.1萬字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的名作,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為岡倉天心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他考察茶道之種種,如歷史、流派、茶室、插花等等,對茶道的藝術與精神做了鑒賞,并借此闡述自己對東洋美學之理念與思索。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呈現出東方不同文化傳統的心緒。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5萬字
該書分為三部分,收編了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遺保護項目門類及調研剖析地域、人文等民俗現象和文化價值的理論解析論作,這些論文大部分曾獲得國家、省、市級學術獎項。它們分別以非遺項目例證為闡述索引,提出發掘保護的民間非遺文化藝術,應融入現代審美、創意設計與再現,并活躍于公共文化市場和產業服務,就如何長遠地對民間非遺實施進一步科學化規劃保護提出了建議和舉措設想。同時,論述了民間非遺需全方位保護,不僅要緊緊圍繞人民多元文化的生活需求,更要為順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時的精神保障,繼而以推進社會傳播影響力來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本書以此積銖累寸,由表及里,逐一歸總,謹予呈現,供研究者們參考。
劉燕平 ·文化研究 ·15.8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各國文化 ·18.6萬字
《經典常談》寫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期間創作的中國古代經典普及讀物,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等典籍的歷史背景、發展演變、思想內涵,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是快速了解國學經典不容錯過的入門讀物。朱自清用生動簡潔的語言將中國古代典籍精華濃縮為薄薄的小冊子,流暢親切、平實易懂、引人入勝,讓我們在一個個傳奇故事、鮮活形象中,輕松掌握國學經典的精髓。圖文詳注版《經典常談》增補385條古文及生僻字詞注釋、成語典故、背景知識,幫助讀者補充大量國學知識!25張圖表示例,清晰呈現古代經典的結構體系!13篇章節導讀詳盡補充典籍基礎信息!
朱自清 ·中國文化 ·10.1萬字
文化傳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辯證互動規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培育、認同和踐行的根本依據。本著以農村文化傳統為切入點,探討了農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選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作用,并從理論、歷史、現實、比較、實證等多個視角,重點研究了在當今中國農村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文化轉換、價值重建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相契合,尋找一條符合農村情況、切合農民心理、順應價值規律的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路徑,旨在為農村文化繁榮和農民價值觀提升貢獻一點力量。
韓美群等 ·中國文化 ·18.9萬字
本書集“國際比較的視野”、“扎根課堂的氣派”、“教學研究的范例”于一身,讓廣大教師系統了解課例研究的方法,親身浸潤課例研究的過程,切實感受課例研究改進課程的力度,自覺掌握課例研究這門工具,常態解決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助手和進行行動研究的參考指導。
胡慶芳 ·理論 ·15萬字
本書分為四編:“科學系統”——構建系統,美好過程;“文化內涵”——解讀文化,涵養品性;“藝術色彩”——鑒創文學,培植趣味;“人生歸宿”——終歸人生,鑄就幸福。這四編,從萬里馳騁到馬放南山;從一路美景,到半山雅居;從有效憑借,到最終歸宿:環環緊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似乎點點滴滴,但又絲絲入扣,踏花歸去馬蹄香,不覺已到桃花源,是曼妙系統牽引下的閱讀感受,也是幸福人生的美好境界。漢語起于科學,衍于文化,美于文學,終歸人生。前三編層層鋪墊,步步深入,最后一編“人生歸宿”則揭示幸福密碼,描繪美妙圖景,是水到渠成的大總結,也是幸福人生的大團圓。悉皆原創作品,語言犀利,見解獨到,既有市井之況味,又有思想之高度,讀后讓人拍案叫絕,渾身通透。
馬雙全編著 ·中國文化 ·18.3萬字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典型意義。本報告關注2016~2017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整體發展狀況,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圍繞藝術、旅游、新聞出版、民間外交主題展開論述,力求揭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新形勢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并分析其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邱鳴 梁虹主編 ·文化交流 ·14.9萬字
本書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重點探討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創新行為和商業模式,同時,也對相關文化產業的政策體系進行系統的考察和分析。
彭翊 ·文化產業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