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絳州鼓樂歷史悠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據傳絳州鼓樂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地方文化的喜愛也愈加深厚,絳州鼓樂逐步發展成為名城新絳的名片。本書用五章全面完善地詮釋了絳州鼓樂,其中包括絳州鼓樂的歷史地理屬性、民間文學考證、藝術特點、絳州鼓樂的傳承、社會影響等。
毛瑮 毛上虎 ·非遺 ·4.8萬字
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開花調是左權民歌的精華部分。左權開花調構思精巧、歌詞新穎,襯詞襯句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強。2006年,左權開花調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書從開花調的歷史背景、藝術形態、流傳發展、代表性傳承人、當代傳承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左權開花調。
毛瑞環 樹難栽 ·非遺 ·4.7萬字
在本書中,維多利亞·迪·帕爾瑪采取了"反風景如畫"的態度,對傳統上令人恐懼和蔑視的荒原風景進行了描述。她認為,18世紀英格蘭的信仰、技術、制度和個人的融合導致了一種有關"厭惡"的文化態度的形成,該文化態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著我們評估景觀的方式。本書包含的大量插圖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涵蓋了景觀研究、藝術和建筑史、地理、歷史和科學技術史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通過這些材料,作者為我們展示了將沼澤、山脈和森林視作"敵對領土"的概念,她認為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們所激發的厭惡反應而被歸納在一起的。
(美)維多利亞·迪·帕爾瑪 ·文化史 ·20.2萬字
本書主要從不同角度對珠海、澳門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及韋卓民先生對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進行論述。
澳門基金會 珠海市委宣傳部 華中師范大學主編 ·文化交流 ·40.2萬字
本書對曹雪芹的家族世系,曹雪芹祖父曹寅、叔祖曹荃、舅爺李煦、叔叔曹頫的交游、創作、生活地點、生活環境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考察,對了解曹雪芹家族血緣、文化的傳承,《紅樓夢》的傳播與批評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樊志斌 ·理論 ·15.3萬字
茲將本書分為四部分,以養生發展歷史為經,養生理論及學術構架、中醫文化事件為緯,分以養生之源、養生之理、養生之論、養生之法等方面,詳以養生歷史、養生文化、養生方法,圖以養生發展歷史中的理論、名醫、名著、重大事件、發展前景等重要內容,并簡以文字說明,以圖敘事,圖文結合,適用于廣大讀者學習研究之用。本書主要讀者對象是所有中醫養生臨床工作者,中醫養生文獻研究者以及喜愛中醫養生的國際友人。
王富春 哈麗娟主編 ·中國文化 ·4.7萬字
本書講述我國自先秦到明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動以及海權思想的演進。在古代中國里,以耕戰和耕讀為代表的江河農耕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軍馬同體及牧戰合一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與之互動交替,而沿海文化則處于邊緣,未入傳統史學的主流。作者擺脫了傳統史觀,從陸地出發,放眼海洋,跳出舊觀念的束縛,從農耕文化轉向海洋文化。本書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線上的歷史變遷,描繪了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航海景象。作者胸懷世界格局,深挖史料,結合考古成果,對比了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大航海時代,探究“海權”思想對統一不同經濟體、整合跨海域的超級經濟世界,以及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展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4萬字
本書內容分四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從文化入手,闡述了文化的內涵、特點,功能及其意義,由文化引出河南文化的特點、意義,以及其精神實質。對河南省建國以來文化發展歷程進行梳理,進行階段劃分,區域劃分,分類劃分與梳理。第二部分:分析河南文化發展戰略、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第三部分:對河南文化中比較有特色的古都文化、工業遺產文化分別分兩章從發展概況介紹、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發展的建議。第四部分:從和諧文化對和諧社會貢獻的角度闡述河南文化發展的巨大作用;分析河南文化與“一路一帶”的互動關系。
靖恒昌等 ·文化產業 ·14.8萬字
本書以廿四節氣為經,本土民俗為緯,帶你游遍香港,尋找特色風土習俗、吸睛美景,如何花費最少,享受充滿活力的生活。是內容充實,多采多姿,港人愛不釋手的樂活生活指南。詳述廿四節氣的內容、風俗、食俗、養生須知、飲食、四時相應活動。
駱思嘉 ·地域文化 ·10.1萬字
本書詳細論述了文化的概念、傳播,翻譯理論及策略,并就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宗教與習俗文化、生態文化、旅游文化以及語言文化進行了探討,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例證闡釋。全書共十三章,第一章闡述了文化的概念,如文化的分類、特征、內容等,便于讀者了解文化的基本內容。第二章區分了文化與文明兩者的概念。第三章從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和意義出發,分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第四章從中華文化傳播的定義、機遇、路徑等論述了中華文化的傳播。第五章從絲綢之路、四大發明、漢字文化圈、鄭和下西洋以及中醫的對外傳播五個方面闡述了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對外傳播。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論述了西方文化翻譯理論以及文化翻譯觀,為讀者了解中華文化的翻譯做好鋪墊。第八章主要探討了文化翻譯策略以及原則。第九章到第十三章大量舉例闡釋中華物質文化、宗教與習俗文化、生態文化、旅游文化、語言文化的英譯。全書力求通過有趣、生動的例證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內容全面,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內容涉及范圍廣,實用性強,有助于提高讀者的翻譯能力和文化感知力,也適用于從事英語教學的翻譯教師以及翻譯愛好者使用及參考。
陳競春 馬佳瑛 ·理論 ·10.6萬字
面對市面上混亂的黃歷市場,不一樣的擇吉結果,你是否無從選擇?面對大師滿地走,你是否害怕上當受騙?其實在中國古代,人們都是自己來完成黃歷擇吉的。揭開神秘面紗,深度解析,讓你明明白白看黃歷,真正了解這來自中國傳統哲學天文理念下的術數文化。
何重建 ·中國文化 ·3.6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少兒時代耳聞目睹、印象深刻的經歷,以貼近日常的視角,用圖文形式重溫大連舊事,描繪了大連地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動蕩起伏的社會現狀和簡單淳樸的百姓市井生活場景,對那時大連的民風民俗,家庭學校街巷建筑等做了比較詳盡形象的描述,希望能為大連的史料記載填上一筆,為后人了解那時真實的大連提供一點有價值的資料。
楊艾荷 ·地域文化 ·9.4萬字
本書通過社會學調查和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占有資料,多維度地探尋了一座建筑、一例公共藝術品的來龍去脈,描述了行政權力、社會思潮、建筑師、營造隊伍、普通市民和其他各種專業人士在公共藝術產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式,介紹了一個文化符號的創意、設計、構建和解讀、追認以及后續開發利用的過程。
嬰父 ·地域文化 ·7.8萬字
本書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城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水亭門古街區為研究對象,從水亭門古街區的現存的活體文化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現存史料,全方位介紹水亭門古街區,既有大的歷史背景辨析考證,也有人文細節上的探究描述,總體上客觀、翔實,是一部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專著,為深刻認識水亭門古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水亭門街區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照。
吳宗杰 ·文化研究 ·44.4萬字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時代,孕育出文化中國。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開啟,為整個亞歐大陸帶來了一個長達三四千年的溫暖時代。8000—6000年前,是中國《山海經》的神話傳說時代,當與考古和藝術資料結合考察時,河姆渡的伊甸園、史前閩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經由良渚人從東南到西北的擴散,構建了一個良渚化世界,這就是一個以玉作為核心的禮制文明和審美國度。《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3.4萬字
歷史上,其實有兩種中國史觀。一種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國,叫王朝中國;一種是貫通于所有王朝之上的中國,叫文化中國。所有王朝,興亡交替,短則數十年,長則二三百年;唯有文化中國,越千年、歷百世,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國是青銅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帝王為中心,以宮廷政治和帝王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不過歷史表象,江山實乃歷史本體。重讀中國歷史,要把歷史放到江山中讀,不要放在王朝里讀,要用詩性的眼光讀,不要用“資治”的眼光讀。以詩性之眼,能讀取文化的江山,用“資治”的眼光,只能圍繞王朝打轉。文化中國,不一定非要呈現某種既定的國家形態,在與王朝中國的互動中,它以文化的江山表現出來,即便在當下民族國家的世界之林里,它依然漂洋過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觀的方式存在。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51.4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莊子(內篇)》核心文獻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7.7萬字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產”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面來把握作為后發現代性國家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董麗敏 ·文化研究 ·32萬字
較之前八集,本集體量明顯增大,堪稱“特大號”,三篇長文撐起主干。第一篇《錢鍾書旁記》,是錢鍾書先生的堂弟錢鍾漢四十年前所寫,雖說是“旁記”,卻不得不承認,自家人“旁記”的深度與生動,迥非他人所能及。第二篇《一個陌生女讀者的來信:胡適與龔羨章、文公直“夫婦”交往鉤沉》,從胡適秘藏的一通讀者來信,鉤沉出他與一對出身名門的年輕夫婦的交往,如同掀起了厚重的時光幕布;作者夏寅年少新進,令人欣喜。高林重新梳理、充實、考察名記者浦熙修在1949年之前的工作與生活,也不妨說是在書寫對祖輩那一代新聞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新作者序列,本集還有黃大德、牛風雷、葉康寧、吳真四位學人加入。黃大德作為鄧爾雅的外孫、黃般若之子,寫起汪精衛的侄子、奇人汪希文來,少不了珍秘的家族記憶。留心掌故家及其著作,是《掌故》的一貫偏好。牛風雷寫北京掌故家金受申,以豐富的藏品為后盾,最是難得。吳真關注東京文求堂的涉華商業活動及文求堂兩代主人的生命史,葉康寧關注與袁世凱“洪憲”朝廷相始終的洪憲金印乃至印蛻等等,人之悲歡,物之浮沉,隱身其后的,無不是時代的翻云覆雨手。俞汝捷、趙珩、胡桂林、胡文輝、艾俊川、宋希於等幾位資深作者,也都各有佳構。尤其是俞汝捷,因為特殊的機緣,接觸到后來轟動海外的“蝴蝶君”原型時佩璞,記下了他作為戲曲演員的日常一面,正是其傳奇經歷的絕妙對照。還有在清宮掌故領域里繞不過去的“德齡公主”,早有人指出并非真正的公主,但籠罩在她父親一家頭上的迷霧,直到本集的艾俊川文章才得到全面廓清。
嚴曉星主編 ·文化史 ·15.5萬字
本書為研究宋元時期寧波科舉錄的專著,內容包括北宋、南宋、元代進士名錄三大部分。綱目上以朝代榜次排序,進士錄下記載生卒、小傳、著述、研究成果、圖像,來源文獻包括文集筆記、有關宋元的基本史籍、地方志、宋元登科錄和同年小錄及碑刻及出土文物等資料。本書資料考證詳盡、進士名錄齊全,尤其是收錄了較多圖像文獻,不僅在同類研究著作中有較為明顯的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學術價值。
萬湘容 ·文化研究 ·5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