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性平臺,為各國“中國學”領域的青年人才創造與中國本土學術、文化、教育機構、團體、企業和學者開展交流、合作的機會,為其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和實質性幫助,通過他們推動各國學術機構與相應的中國研究機構和智庫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實現雙方交流互鑒,共同推進“中國學”研究的發展。本書收集了來自十多個青年漢學家的文章。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交流 ·40.1萬字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中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歷史、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分為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29.4萬字
《征服與文化》是作者托馬斯·索威爾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索威爾曾兩次環游世界,多次到訪地中海、波羅的海和環太平洋地區。本書聚焦不列顛、非洲、斯拉夫人和印第安人這4個頗具重大歷史意義的地域和民族,通過追溯征服的源頭,展現了在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中,那些不曾被時間所湮沒的鮮活事例。在講述重大歷史事件發展進程的同時,作者還從征服對世界經濟、軍事、政治格局的改變,對民族命運和社會,甚至對人類生物學的改變做了詳細闡釋,并呈現了這些改變對文化的沖擊與再造,以及對人類生活的重塑。以不列顛人為例,他們最早是從古羅馬人那里獲得了人力資本,后來又從諾曼人、倫巴第人、猶太人、胡格諾派和荷蘭人等處引進了不列顛群島過去沒有或少有的各類技能。在斯拉夫人那里,從創造民族語言文字,到發展較發達的農業、工業、科技、醫藥所需的知識,都來自歐美各個民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從零售商業到國際貿易網絡,全是由印度人和黎巴嫩人引進的,而他們的現代技術則主要來自歐洲。
(美)托馬斯·索威爾 ·文化史 ·25.5萬字
中國思想史上,并非全是王權主義,也有過思想共和。公元1世紀到公元17世紀,是思想共和的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中,思想共和以三次文化相會為標志,開出三個新的歷史時期。第一次是孔子與老子的相會,帶來了諸子百家興起,形成了中國傳統;第二次是西域思想入中土,與中國傳統融合,進而玄佛合流,莊禪相融,儒釋道合一,在此基礎上,有了朱熹、陸九淵、陸九齡之約,使中國思想進入第二個發展周期;第三次是東方的徐光啟與西方的利瑪竇互動,中國思想觸及西學根底,開啟了中西會通的轉機。中國思想史上的這三次相會,是三座里程碑,為古代中國帶來了文化轉型和歷史轉折。孔子和老子的相會,將中國思想導入文明的軸心期;西域思想東漸之后,中國、古希臘、古印度三大軸心期文明一體化,具有世界性的思想誕生;徐光啟與利瑪竇在中國握手,為中國近代史開創了中西會通的科學范式。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20.3萬字
澳門文化產業論壇由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和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發起,得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論壇以澳門獨具特色的中西文化底蘊為依托,借助特殊的地理優勢和制度優勢,匯聚海峽兩岸和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為澳門的文化創新與產業發展出謀劃策。2017年論壇為第三屆,邀請了澳門理工學院文化創意教學暨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以“社區經濟與創意營造”為主題,探討了如何活化及開拓新空間、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新型經濟等相關問題。
向勇 崔世平 徐秀菊主編 ·文化產業 ·21.4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理論篇、案例篇和實踐篇。理論篇在內容上首先從文化與城市發展關系入手,著力解析世界文化名城的理論基礎,闡釋文化發展推動城市轉型的作用機理和世界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提煉出世界文化名城的內涵、特征、功能和建設基礎,構建起世界文化名城的評價指標體系。案例篇通過對倫敦、紐約、芝加哥、東京等世界文化名城在文化城市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總結出城市文化發展的綜合經驗,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實踐提供借鑒。實踐篇則根據已建立的世界文化名城評價指標體系,從文化活力、文化制度、文化市場、文化基礎等多維度探析成都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面臨的主要瓶頸和制約,提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應著力在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三城三都”建設、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思路與策略。
尹宏 鄧智團 余夢秋等 ·各國文化 ·21.5萬字
本書立足于田野調查,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步驟、技法、原料、時空要求等展開翔實描述,完整復原出年畫制作的整個過程。并且著重以年畫的制作群體為考察對象,通過對老藝人們口述資料包括個人生活史、家族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對年畫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的記錄和闡釋,把握年畫制作技藝的傳承群體的品格個性,揭示了傳承年畫制作技藝這一群體的形象特點,進而探究年畫技藝是如何在代際之間、家族內部以及不同時期得到傳播的,構建年畫技藝的傳承機制以及梳理出年畫題材內容的演進脈絡。這些,都為民間技藝的民俗志書寫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范例。
萬建中等 ·民俗文化 ·26.9萬字
《中華年節食觀》分為上下兩篇,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華年節飲食的理論與實踐。全面介紹了中華傳統節日、節氣,以及在我國有一定影響的宗教節日的飲食文化與特點;總結和探討了中華年節筵宴的特征、分類、要求和格局,以及年節筵宴氛圍烘托的形式與手段;用現代食品營養與衛生學的觀點剖析了年節膳食的營養與衛生安全問題。根據中華年節飲食的特點和年節筵席的排菜格局,結合作者對我國年節膳食的總結和研究,系統闡述了年節傳統風味食品的制作技術和年節筵席的制作要領,展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菜肴配方和秘訣,其中有上千年中華飲食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有符合現代人飲食取向的創新。
潘東潮 魏峰主編 ·民俗文化 ·21.8萬字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自2005年張伯偉教授創刊出版第一輯以來,一直秉持“推崇嚴謹樸實,力黜虛誕浮華;向往學思并進,鄙棄事理相絕;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的學術導向。自第二十一輯開始,《集刊》改為輪值主編制。《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三輯作為“隋唐中國與域外文獻”專號,由童嶺教授主編。就如下內容收錄國內外高水平論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經、史、子、集四部漢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鶻、粟特等史料文獻研究;3.隋唐時代西域及絲綢之路佚籍(包含非漢語文獻);4.隋唐時代東亞佛教典籍與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國際文化交流與使節交往研究;6.中古時代東亞世界的天命觀、王權觀等知識史研究;7.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以域外舊鈔本、石刻等為中心)。
童嶺 ·文化研究 ·33.5萬字
重回20世紀外交現場,見證戰爭世紀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國角力。劍橋大學教授讀出檔案之中的鮮活歷史,還原二戰、冷戰、越戰、中東沖突背后的外交戰。六場峰會,百年進程,攸關數十億人命運的談判與妥協。曾經,幾個大國元首會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運。1938年,慕尼黑會議,張伯倫和希特勒會面,此后納粹更加肆無忌憚,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生靈涂炭。1945年,雅爾塔會議,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密會八日,確立戰后國際格局。雅爾塔會議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視為冷戰的前奏。1961年,維也納會議,這是冷戰開始后首度重啟峰會,在肯尼迪與赫魯曉夫火藥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1972年,莫斯科會議,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讓步,冷戰走向緩和。1978年,戴維營會議,卡特、貝京和薩達特分別代表美國、以色列和埃及,為中東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卻未能持久。1985年,日內瓦會議,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破冰會晤,冷戰走向和平結束。六場峰會,十四個站在權力之巔的人各懷心事,為利益,為野心,為理念,或為實現戰爭的企圖,或為達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場上展開競逐。
(英)戴維·雷諾茲 ·民俗文化 ·30萬字
在中國西北地區,有一座神奇的山脈,它雄渾壯麗,巍峨聳立,南北走向、綿延縱亙250千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擋住了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沙漠的東襲,攬引了黃河北上、并行相依,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賀蘭山。“賀蘭”之名源于古代北方民族的“胡語”,其意是把這座起伏有形、色彩斑斕的山比喻為“青白色的馬”。依偎在賀蘭山與黃河之畔的是聞名遐邇的“塞上江南”寧夏。這里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也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密切交往和爭奪的地方,這里留下了各民族活動的豐富遺跡。
銀川賀蘭山巖畫志編纂委員會 ·地域文化 ·22萬字
阿根廷的西班牙語中為什么會夾雜那么多的意大利詞語?為什么華人和猶太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少數中間人群體?生活在俄羅斯、巴拉圭、澳大利亞和其他不同社會里的德國人為什么會在職業選擇、生活方式上存在類似的代際規律?世界范圍內有超過1億的移民,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大多數關于移民問題的觀察和評論都偏向與當下政治格局、社會環境的聯系,但這樣視角可能只關注了這個大議題的一個側面,失去了更宏觀深刻的視角——一種世界的視角。托馬斯·索威爾的這本《移民與文化》為我們從歷史中找到了移民問題的新注腳,展示了世界移民在較長的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過程,擁有一種全球化的新面向。我們將在這本書里看到德國裔、日本裔、意大利裔、華裔、猶太裔和印度裔身上具備的不同文化特性,這種特性即使在顛沛流離中也未曾消泯。對于特定的種族而言,他們在新居住地扮演的角色,他們的適應能力和知識技能,以及他們本身具有的某種結構性特征,又讓他們在遷徙、被同化和主動融入的過程中經歷著各自的傷痛與收獲。
(美)托馬斯·索威爾 ·文化史 ·28.3萬字
《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陳欣著,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代楚辭學文獻考論及闡釋研究”的最終成果。此書以清代楚辭學文獻為研究對象,而清代楚辭學文獻又極為豐富,其流傳下來的總量幾乎超越此前歷代楚辭學文獻的總和,可謂汗牛充棟,真正得到整理與研究的是極少數。因此清代楚辭學文獻亟待學界的梳理與研究。《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全面而系統地考論清代楚辭學文獻和學者資料,在地域文化和闡釋學的視野下,運用文獻學與文藝學結合、歷時演變與共時差異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現清代楚辭學的發展軌跡、特征和成就,以彌補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視角的缺失。有助于更清晰地、立體地把握清代楚辭學的研究理路、內在聯系和整體風貌,進而借助新的學術時空觀,為當下楚辭學研究提供新的觀念、視角和方法。
陳欣 ·文化研究 ·30.6萬字
本書是作者八年親歷6個非洲國家的真實記錄。當年,作者作為《人民日報》駐非洲的常任記者,以具體生動的筆觸,運用大量鮮活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向讀者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深層次地層示了世紀之交的非洲大陸和源遠流長、平等友好、互利共贏、真誠支持的中非關系。該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以圖片和文字兩條主線貫穿全書,以講故事的輕松方式,告訴讀者一個現代與傳統相接、機遇與挑戰并存、現實與理想交匯、繁榮與復興在望的真實而立體的非洲,使遙遠的非洲大陸可見可聞可感可知可信,為中國讀者認識非洲開啟了一扇嶄新的“窗戶”,讓您能夠“鳥瞰非洲”。
李新烽 ·地域文化 ·28.2萬字
“古靈寶經”是指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所著錄的一批早期道教靈寶經典,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道教研究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本書對古靈寶經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更加專門也富有創見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古靈寶經的分類法和研究方法問題,并對如何進行該領域的學術創新和學術批評等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王承文 ·文化研究 ·36.6萬字
作為文創產業的關鍵一環,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近十年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以此為背景,《新時代文創產品設計》系統介紹了中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的發展歷程,對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就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趨勢及設計理念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尤其對博物館文創產品核心價值、文創產品設計工作目標、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發展趨勢等,做出了細致深入的梳理分析與產業思考。
白藕 ·文化產業 ·21.9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制度具有鮮明的蒙漢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禮俗與傳承千年的中原禮制劇烈碰撞,在元代國家祭祀中得以呈現。本書以蒙漢二元文化互動為主線,兼顧多元文化,注重多語言文獻的發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禮制體系,全書十九章,厘為祭天、祭祖、國俗舊禮、岳鎮海瀆、天下通祀五篇,立體展現元代國家祭祀的形成與發展,重估元朝的禮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統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變通。
馬曉林 ·文化研究 ·39.2萬字
本書集黃老30多年的辛勤研究成果,將普洱茶千百年來的發展及演變系統地記述出來,是一本記述了普洱茶“前世今生”各方面歷史源流脈絡之書。本書還記錄了考古、地理學家出身的黃老為“世界茶源”綜合研究,發表的論文、資料等珍貴手稿、第一手材料,解決了“世界茶樹原產地在何處之爭”,成為首例追溯世界茶源的書籍,資料詳盡,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本書將成為普洱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動力之一。
黃桂樞 ·文化研究 ·46.7萬字
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提煉和總結,千百年來國學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意識道德,本書幫助讀者更方便、輕松地了解和掌握國學的必備常識。
付改蘭編著 ·中國文化 ·33.1萬字
本書幾乎涵蓋了當今世界各個領域的最恐怖、最玄妙的各種謎團,生活中無奇不有的怪現象,帶你在懸疑叢生的敘述中品味神奇的大千世界。
姜波 ·神秘文化 ·3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