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深入體驗地方文化,挖掘人文底蘊,形成對閩都古城的洞察與辨識;回過頭來在創作與傳播上,運用獨特的”文化眼”,進行探究、拿捏與表述,嘗試以多種形式與筆觸,諸如辭賦碑銘、摩崖題刻、長廊文化、題記隨筆、卷首前言、詞曲音樂、楹聯牌匾、圖文讀物、宣言祭文及影視作品等,試圖從多種維度、多副筆墨,解讀與闡釋閩都文化。
陳章漢編著 ·地域文化 ·22.4萬字
本書娓娓講述各類文化的精華部分,包括神話傳說、語言文學、文學著作、書畫藝術、音樂舞蹈、戲曲表演、民俗禮儀、服飾潮流、建筑名勝、科技發明、飲食醫療、國家政治、哲學法律、軍事交通、農商經貿等多個篇章,既有一般常識,也有逸聞趣事。
夢遠 ·中國文化 ·35.8萬字
本書分為三輯。第一輯名為“奧斯維辛之后:寫詩野蠻否”,體現了阿多諾對文化與社會的總體思考;第二輯名為“藝術:搖擺于嚴肅與歡悅之間”,呈現了阿多諾對文學藝術的關鍵論述;第三輯名為“文化工業:總體效果是反啟蒙”,選取了阿多諾談論大眾文化的重要文章。
(德)特奧多爾·W.阿多諾 ·理論 ·41.3萬字
本輯圍繞三星堆文明考古發掘,邀請國內一流考古學者,對三星堆文明展開全方位研討。本著物證優先的文化原則,上編圍繞三星堆文明的起源、考古器物的文化破譯展開。下編圍繞文化大傳統中的祭祀儀式問題展開,全方位梳理三星堆大量祭祀禮器的文化大傳統脈絡。上下兩部分,相互貫通,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直逼21世紀中國考古發現的最令人著迷的“神權古國”——三星堆文明。
葉舒憲 李永平主編 ·理論 ·23.9萬字
《伏櫪集》是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沈津年逾七十而“老驥伏櫪,矢志縹緗”研究古籍版本、書寫業界人物的文章合集。所收幾十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書寫張元濟、顧廷龍、瞿鳳起、趙萬里、林章松等業界名家,涉及《涵芬樓燼余書錄》、《善本組周記》、合眾圖書館、鐵琴銅劍樓、北京圖書館、中國書法家代表團第一次訪日等重要著作、機構、事項;二是為一些有影響的圖書所作序文及會議發言,有利于讀者更好地認識《前塵夢影錄》《日本漢籍圖錄》《天祿琳瑯知見書錄》以及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的價值和意義;三是有關古籍版本研究的札記,篇幅雖短小,卻充滿真知灼見;四是為“哈佛燕京”藏日本所刻中國典籍所試寫的30種敘錄,沿用了“哈佛書志模式”,揭示出日刻漢籍的形態、內容、特色和價值,對書志寫作具有示范作用。書中編插大量珍稀古籍書影、人物照片,文圖并茂,更為生動。
沈津 ·隨筆 ·23.7萬字
本書選取了巴蜀地區88個古鎮,介紹了它們的歷史沿革、地理區劃、住民來源、名人軼事、建筑遺存、農商活動、民間藝術、傳統習俗、宗教信仰、風光景物、美食特產等多個方面。本書是一部簡明的四川鄉土文化讀物,是一部濃縮的四川古鄉鎮志,更是一本詳盡的四川鄉地游覽采風指南。
徐平 ·地域文化 ·31.4萬字
在本書中,維多利亞·迪·帕爾瑪采取了"反風景如畫"的態度,對傳統上令人恐懼和蔑視的荒原風景進行了描述。她認為,18世紀英格蘭的信仰、技術、制度和個人的融合導致了一種有關"厭惡"的文化態度的形成,該文化態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著我們評估景觀的方式。本書包含的大量插圖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涵蓋了景觀研究、藝術和建筑史、地理、歷史和科學技術史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通過這些材料,作者為我們展示了將沼澤、山脈和森林視作"敵對領土"的概念,她認為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們所激發的厭惡反應而被歸納在一起的。
(美)維多利亞·迪·帕爾瑪 ·文化史 ·20.2萬字
本書主要從不同角度對珠海、澳門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及韋卓民先生對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進行論述。
澳門基金會 珠海市委宣傳部 華中師范大學主編 ·文化交流 ·40.2萬字
本書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城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水亭門古街區為研究對象,從水亭門古街區的現存的活體文化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現存史料,全方位介紹水亭門古街區,既有大的歷史背景辨析考證,也有人文細節上的探究描述,總體上客觀、翔實,是一部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專著,為深刻認識水亭門古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水亭門街區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照。
吳宗杰 ·文化研究 ·44.4萬字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產”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面來把握作為后發現代性國家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董麗敏 ·文化研究 ·32萬字
《中國姓氏文化》一書,深入淺出地探索了中國悠久而豐富的姓氏文化。書中追溯了姓氏的起源與發展,展現了姓氏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標識的獨特魅力。通過生動的故事與詳實的史料,揭示了姓氏背后的社會變遷、家族興衰以及個人命運的交織。書中不僅介紹了常見大姓的源流與分布,還挖掘了小姓的獨特故事,讓讀者在品味中華姓氏之美的同時,深刻理解到姓氏文化對于民族認同感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朱彤編寫 ·中國文化 ·20.4萬字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輯)系列之一。本書通過剖析中日漢籍交流的生動實例,探明“書籍之路”的內涵與外延,考察漢籍傳播異國他鄉的途徑與方式,梳理漢籍在東亞諸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化用與變異,闡釋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和輻射力。
葛繼勇 ·文化交流 ·20.5萬字
漢畫像石、畫像磚是漢代出土且存量豐富的美術形式,也是中國美術作品具有本土特征的重要藝術形式。作者從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淵源談起,分析了工藝設計文化及漢代喪葬觀念對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形式的影響,分地域探討漢畫像石、畫像磚的本土藝術特征,結合繪畫中的平面形式、形象特征等概念,對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圖例進行詳盡的分析,作者對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特征和藝術影響力的歸納總結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黃雅峰 ·文化研究 ·22.2萬字
法國大革命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為什么會走上恐怖統治的暴力極端?而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英國工業革命,如何能得到相對平穩的過渡?這兩個影響人類歷史的偉大事件中充滿了歷史的偶然和無奈的吊詭,它們是如何發生和演進的?其中有什么我們未曾注意到的關鍵細節?本書作者以“說故事”“解故事”“論方法”“演方法“四個篇章,展示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其中可能蘊含的歷史規律,帶領我們撥開歷史表象的層層迷霧,發掘事件背后更加本質的文化基因。
(加)梁鶴年 ·文化史 ·31.9萬字
本書不僅探討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的現實問題,如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共識的構建之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喜與憂,而且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探討了美國民眾的“一帶一路”觀與中國策略,以及孔子學院的機遇與挑戰、中華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等,為我國當前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本刊作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領域的高端學術平臺,既有嚴肅的深度學理探討,又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研究。
劉宏 張恒軍 唐潤華主編 ·中國文化 ·23.1萬字
本書以教育人類學理論為視角,同時運用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探討京族民間文化的內容、特點、教育功能、教育傳承現狀。京族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具有海洋性、跨國性、兼容開放性、生態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京族民間文化的教育傳承途徑主要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這三種傳承途徑在當下出現了不少問題,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傳承結構模式,使京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走向良性循環。本書探索一種將家庭、學校及社會協作統一起來的“活”的教育傳承的可行性與操作性,在理論上為京族文化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路徑。
陳麗琴 ·文化研究 ·21.2萬字
本書輯錄了朱自清的《詩言志辯》、吳梅的《詞學通論》)及古典詩學論文4篇(朱自清第五、六、八講3篇,聞一多第七講1篇),從了解音律、欣賞詞作的角度入手,講解詞學的基本知識及詞的演變歷史;并以歷史衍化為經,以拓展內涵為緯,勾勒了“詩言志”的完整體系。
朱自清 吳梅 聞一多 ·中國文化 ·21萬字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6)》項目目標主要是分析2015-2016年(含2015年全年和2016年初)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重點探討我國文化產業各行業領域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創新舉措和商業模式案例。同時,也在報告中對相關文化產業的政策體系進行系統的考察和分析。由于本報告是文化產業的年度發展報告,因此不僅要在報告中體現出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進行年度盤點的特色,還體現出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進行跟蹤研究的特點。
葉朗 ·文化產業 ·36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加快了構筑文化戰略的步伐,通過制定和發布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形成了具有鮮明日本特色的文化戰略。日本文化戰略內涵豐富,包括文化振興戰略、文化產業戰略和文化外資戰略,其獨特的三位一體結構,發揮出了明顯的相乘效應。文化戰略作為日本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日本在推進文化戰略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機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本書期望通過對21世紀初期日本文化戰略的探討,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某種有益的借鑒。
崔世廣主編 ·文化史 ·23.9萬字
本書從比較文學的“跨文化”理念出發,倚重原典實證,研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旅居日本的歐美學者對日本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應日本文化觀的形成原因。以梳理“異域之眼”所帶來的洞見與視域盲點為主軸,整體觀照與個案分析相結合,全面闡述學科化的“日本學”這一理論本體的基本內涵、發生軌跡、典型特征與價值意義。旨在為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與國際日本學研究拓展新的視角、思路與研究領域,以期進一步深入理解日本,更加全面地理解歐美世界,并提供反觀中國自身的鏡鑒。
聶友軍 ·理論 ·2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