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中國姓氏文化解析》:中華姓氏的產生

1.中華姓氏知多少

宋代一位老儒編了一本《百家姓》,被稱為舊《百家姓》,里面收錄了數百個姓氏,但這些姓氏遠非中國姓氏的全部。那么,中國古今有多少個姓氏被使用過呢?1987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袁義達據對中國姓氏的研究指出,中華民族正在使用和曾經使用過的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氏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氏1615個,四字姓氏569個,五字姓氏96個,六字姓氏22個,七字姓氏7個,八字姓氏3個,九字姓氏1個。當然,這11969個姓氏也并不是中國姓氏的全部,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2006年,袁義達等人經過數十年的搜集整理,得出中國人曾用和正在用的姓氏總數為23000個左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姓氏數量的最新統計。

2.中國人的姓與氏

姓,是中國人標志其家族系統的稱號,一般通稱為姓氏。自古以來,姓與名相連,作為識別一個人的符號,具有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姓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變化而變化。

“姓”,在母系氏族社會時已經產生,距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母系氏族社會,“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世系的計算只能以母系為準。凡一個氏族的成員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女性祖先,從母得姓,即古書上所謂“因生賜姓”。“姓”字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即“女所生也”。中國產生較早的姓,如姬、姜、媯、姚、妊等,多從女旁,就說明了這種情況。由于同姓成員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逐步懂得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因而在先秦時期,同姓是嚴禁通婚的。

姓的起源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有些姓氏就是由圖騰轉化而來。1921年因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處于母權社會的繁榮階段。該文化陶瓷上的鳥、魚、蛙及人首蟲身等圖像,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標志。

傳說太昊與其妹女媧所處的時代,即是中國圖騰制的標本時代。他們所居住的河南淮陽一帶,也應當是產生圖騰和姓氏較多的地方。傳說黃帝與炎帝交戰時,黃帝訓練熊、羆、虎等六種野獸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這六種野獸也應該是六個氏族的圖騰。黃帝是熊氏族的首領,所以又稱為“有熊氏”。不過,黃帝時已經邁入父系氏族社會的門檻了。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氏”字的造字結構,在甲骨文中是“木本”之意,即植物的根,后來轉注為姓氏的氏。氏最初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圖騰、徽號和地名作為標志。男子稱氏,氏隨父親而來。氏到后來逐漸轉變為專指部落首領相沿承襲的尊號。如黃帝號軒轅氏,炎帝號神農氏等。炎黃時代,中原地區(特別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記·封禪書》中所云:黃帝時“萬諸侯”。中原地區這成千上萬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淵源。

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氏的源頭,氏是姓的分支;姓側重于血統關系,氏強調地域的概念;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氏則用來區分貴賤。貴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無氏;男子稱氏而不稱姓,女子稱姓而不稱氏。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制度的瓦解和社會的急劇變革,“姓氏相別”的制度發生動搖。到秦漢時期,姓氏逐漸通用,合二為一,姓氏體系基本定型,“姓氏合一”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3.中華姓氏得姓方式

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那時的姓現在能夠查到的總共不到50個,而氏則直到今天仍在不斷產生,今天所說的姓也即先秦時期的氏。

中華姓氏主要有以下幾種產生方式:

第一,以古姓為氏。如姬、姜、姒、風、子、任、伊等。

第二,以國為氏。以國為氏這種方式,產生的姓氏較多,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以古封國為氏。如唐氏,堯帝初封于唐,周代又封其后裔為唐侯,以奉堯嗣,故其子孫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為司徒,封于商,子孫以國為氏,是為商氏。周初大封諸侯,各諸侯國子孫以國為氏的情況更為普遍,如齊、魯、衛、晉、楚、鄭、吳、韓、魏、許、呂、管、蔡、霍、曹、陳、蔣等均是以國為氏。以國為氏的第二種情況是古代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小國歸化后,以國為氏,如漢代西羌滇國,于漢武帝時降漢,后人稱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國遣使來獻大鳥,留居中國,稱為吐火氏。以國為氏的第三種情況是外國人來華定居,以其國名為氏。如東漢時安息國太子,游歷中原,定居洛陽,遂以安為氏。印度古稱天竺,有天竺國人來華留居,自稱為竺氏。

第三,以行次順序為氏。有三種情況:一是指以始祖排行順序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孟、伯、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因而形成了孟、伯、仲、叔、季等姓氏。如魯桓公之子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他的子孫便稱為孟孫氏,簡稱孟氏。仲孫氏、季孫氏等姓氏也屬此類。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第為姓氏。如漢初遷六國后裔及豪強大族于關中,齊國田氏分支較多,為便于區分,分別排列為第一氏、第二氏到第八氏,后世遂有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等特殊姓氏。今天仍有第五氏等的后人。三是以表示時間先后、歲時順序的序號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原為天干、地支的專用名詞,后演變為姓氏。

第四,以職官名稱為氏。以官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職之職能、性質為氏。如春秋時,管理市場的官員稱為“褚師”,宋、衛、鄭、魯等國均有此設置,子孫世襲此職,稱“褚氏”。帝堯時,皋陶擔任執掌刑獄的大理職務(司法官),子孫世襲此職,稱“理氏”。商紂王時理利貞因直言進諫,獲罪懼誅,避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為“李”。周代宮廷中專管藏冰的官員叫“凌人”,后代稱為“凌氏”。再如左、史、倉、庫、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太史等姓,皆系以官為氏。

第五,以職業技藝為氏。古代百工技藝多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相沿既久,遂以之為氏。如以陶冶為業者為陶氏,以屠宰為業者稱屠氏,以卜筮為業者稱卜氏。此外,工氏、農氏、藥氏、優氏等也是以職業技藝為氏。

第六,以先人的名或字為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第七,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第八,以居住地為氏。如東郭、橋、海等。

第九,以封地、采邑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忿生后代因此姓蘇。

第十,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氏、關爾佳氏改為關氏、鈕祜祿氏改為鈕氏等。

第十一,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大唐王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恒,凡恒姓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帥氏。

第十二,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第十三,其他。大禹治水成功,其后人遂以成功為姓;楚國若敖的孫子子文,生后被棄于云夢澤,吃虎乳長大,因虎有斑紋,所以姓班(古時班有“雜色”之意,與斑音同通用)。

4.容易讀錯的姓氏

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因所姓的人數少,又由于漢字多音讀法,所以經常讀錯。下面是一些較為常見的易讀錯的姓氏。

仇讀“求”,不讀“仇恨”的“仇”。

區讀“歐”,不讀“地區”的“區”。

召讀“哨”,不讀“號召”的“召”。

任讀“人”,不讀“任務”的“任”。

華讀“化”,不讀“中華”的“華”。

樸讀“瓢”,不讀“樸素”的“樸”。

折讀“舌”,不讀“折舊”的“折”。

單讀“善”,不讀“單據”的“單”。

解讀“謝”,不讀“解放”的“解”。

紀讀“己”,不讀“紀念”的“紀”。

查讀“扎”,不讀“檢查”的“查”。

蓋讀“葛”,不讀“遮蓋”的“蓋”。

張紀中拍攝的電視劇《笑傲江湖》,把重要角色任我行、任盈盈的“任”姓,都讀為四聲,這是不對的,應該是二聲。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上述一些姓氏的讀音不再固定。姓這些姓的當事人也常常隨意定音,如著名演員蓋麗麗,自稱姓蓋(“遮蓋”的蓋);一些姓仇的人也不再把仇讀為仇(音“求”),而是讀為“報仇”的仇。

品牌: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
上架時間:2025-02-28 17:17:28
出版社: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木县| 固镇县| 二连浩特市| 永安市| 镇安县| 宜阳县| 大同县| 喀喇沁旗| 常州市| 莒南县| 商河县| 梅州市| 金川县| 琼中| 综艺| 五大连池市| 万源市| 仙桃市| 革吉县| 陆丰市| 南康市| 定南县| 和硕县| 易门县| 利津县| 莫力| 蓬安县| 望城县| 双城市| 陆丰市| 崇礼县| 西畴县| 太谷县| 调兵山市| 林芝县| 新晃| 岢岚县| 巴青县| 文安县| 醴陵市| 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