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3萬字
《素女經》,相傳為清代葉德輝著,成書年代當在宋代之前。書共1卷。主要記敘了陰陽交合之道、陰陽交合之法以及五常、五征、五欲、十動、四至、九氣、九法、七損、八益等房中保健方面的內容。對現代醫學來說,內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葉德輝 ·中醫 ·6888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5萬字
《黃帝內經說什么》系列叢書涵蓋書目:《黃帝內經·四氣調神》《黃帝內經·上古天真》《黃帝內經·天年》《黃帝內經·異法方宜》《黃帝內經·金匱真言》。本系列叢書采用對話方式,徐文兵、梁冬對話談笑之間,告訴您活得好,活得長,心想事成的智慧和方法。其中《四氣調神》是教我們如何有效吸取四季及身邊各種環境中的正能量,讓自己活得強大、圓滿;《上古天真》是講男人、女人一生每七年、八年間如何做快樂之人的智慧。告訴我們:天真才是做人成功、快樂的根本;《天年》講述什么年齡段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情,教您順利度過生老病死難關的各種竅訣。《異法方宜》重新發現了《黃帝內經》中所講的人與地理環境的相處之道,其內容從未面世,堪稱當今獨一無二的養生風水學著作;《金匱真言》講述了氣候變化對人的影響,教您借助天時來讓人生省力,活得很順。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活得苦,不管有錢沒錢,依然擋不住身體生病,精神壓抑,不知道從何解決。而只要您讀過此套叢書,所有問題自會悄然而解。它告訴我們,原來經典應該這樣讀,原來身心的健康和舒適應該這樣來獲取,才可以歷久彌新。
徐文兵 梁冬 ·中醫 ·77萬字
《本草綱目》所述內容實用,涉及知識廣博,不僅對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療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對現代醫學、現代飲食學、現代養生學、現代保健品的開發,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書在參考了多種版本的《本草綱目》基礎上,以面向大眾、經濟實用為目的,以盡可能展示原著的全貌和完整為前提,并適當地刪去了一些怪異難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學性的醫方,以利于讀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飲食養療的知識,以便讀者更好地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參照學習運用,真正獲得保健養生的幸福生活。
李時珍 ·中醫 ·5.1萬字
《瀕湖脈學》,成書于1564年,明代李時珍著。全書1卷。以歌訣形式詳細論述了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27種脈象。本書對27種脈象的歸納分析,細致入微,簡明扼要,后世醫家極為推崇。(本書在我社電子書出版范圍之內)
李時珍 ·中醫 ·1.2萬字
以太陽歷為基礎,中華先賢創造出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故此太陽歷具有中醫文化的基礎性要素全部具有的規定性與無限循環性。太陽歷最根本的兩個節令是冬至夏至,陰陽就是這里抽象出來的。不認識太陽歷,陰陽五行是玄學;認識了太陽歷,陰陽五行是精美精確的太陽法則。本書以兩種太陽歷為依據,重新解讀中醫文化,解答中醫難題,醫治西醫不能醫治的疑難病。
劉明武 ·中醫 ·36萬字
《難經本義》,出版于1366年,元代滑壽所著。滑壽,字伯仁,又號櫻寧生,元代著名醫家,著有《十四經發揮》、《讀素問鈔》、《難經本義》等。全書2卷。分別對臟腑脈法、經絡腧穴以及病機、診斷和治療,都加以辯論考證,并有作者的見解,作為評斷。(本書在我社電子書出版范圍之內)
滑壽 ·中醫 ·4.5萬字
黃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一代宗師”,著述頗豐.其所著《四圣心源》一書是一部中醫理論及臨床價值都比較高的一部中醫古籍,深受中醫專業人士及廣大中醫愛好者的歡迎。白話解形式,通俗易懂,便于學習和理解。
(清)黃元御 孫中堂 呂芹 ·中醫 ·17.7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孫思邈與》介紹了孫思邈與《千金方》的有關內容。《孫思邈與》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誠主編 ·中醫 ·2.8萬字
近年來,《中醫診斷學》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思維的缺失,中醫學整體、動態的診斷理論與方法被機械、靜止的還原分析的方法所取代,正因如此,李老師立足中醫辨證思維規律,強調整體觀念對四診和辨證的指導,能夠保證本書"是中醫診斷學"而非"像中醫診斷學"。
李燦東 ·中醫 ·41.1萬字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為東漢張機(張仲景)所著。約成書于三世紀初,原為《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一度散佚。全書3卷,共25篇,載病64種,列方262首。提出了治未病以防疾病傳變的原則,然后對病因病機、診斷、預后、疾病分類、治療總則等進行逐一論述。
(東漢)張機 ·中醫 ·3.7萬字
本書首次對李可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臨證經驗、方藥特點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既有學術經驗的歸納總結,又有問題不足的探討分析,這點尤為可貴。全書內容豐富,觀點鮮明,結構完整、層次清楚、語言曉暢,體現了作者較好的專業素養和文字功底。
張存悌 卓同年編著 ·中醫 ·18.9萬字
本書以祖師九代家傳臨證治病經驗為基礎,以理法方藥辨證論治為核心,以疾病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熱進退,邪正虛實,氣血失調,陰陽盛衰病變規律為重點,全面系統闡述了師承中醫應掌握的入門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通過臨床認知、判斷、決策、驗證,熟練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診治規律。
石興華 ·中醫 ·71.6萬字
翁維良繼承郭士魁老中醫活血化瘀的思想體系,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自身鮮明的學術特色,豐富了血瘀證的內涵,認為“百病多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怪病多瘀”,擅從血瘀論治。同時亦主張化瘀不單活血,當知常達變,在辨證論治基礎上總結概括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包括益氣活血、養陰活血、溫陽活血、補血活血、理氣活血、清熱活血、祛痰活血、涼血活血、祛風活血、利水活血、軟堅活血、通下活血等十二個治法。應用活血化瘀十二法治療臨床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病、老年病、久病怪病等,屢試不爽。
李秋艷 ·中醫 ·24.2萬字
《雜病源流犀燭》,刊于1773年,清·沈金鰲著。書分32卷。卷首上與卷首下,總述脈象與主病,并附導引運動之法;卷一至卷三十,以介紹雜病為主,分臟腑、奇經八脈、六淫、內傷外感、面部、身形等6門,每門分若干病癥,每病各述源流、脈法、病癥原由、方藥等項。
沈金鰲 ·中醫 ·63.7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90卷,是清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型醫學叢書,也是清代廣為流傳的醫學教科書。將中醫內容分門別類,采精發蘊,編成醫書15種。即:傷寒論法、金醫要略法、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內容涉及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深入淺出,切合臨床,便于誦習。
(清)吳謙等編 鄭金生整理 ·中醫 ·39萬字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著作,總結了漢以前以前中醫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卷一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后;卷二為"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太陽病脈證并治上",主要總論六經發生、發展、治療、預后的一般規律、痓濕暍的證治。卷三至卷六,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后。卷七至卷十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本次出版是以明趙開美影宋本為底本進行校勘。
(漢)張仲景撰 張永泰 李秋貴整理 ·中醫 ·7.5萬字
本書為任之堂主人余浩的臨床中藥學講稿。所謂“精通單味藥,用藥如有神”,書中詳細講解了臨床常用的百種中藥,講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課本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緊密聯系臨床實際,以藥物功效為核心,上聯性能,下推主治和證候禁忌,分析入微,將中醫理論精髓、臨床用藥心法、辨證論治思維有機融為一體。全書以口語的形式娓娓道來,既有對中醫經典、中藥理論的真知灼見,也有對象思維、道醫理論的深入思考,既有精彩的醫案,也有獨到的臨床用藥經驗,可讀性佳,實用性強,尤其適合中醫初學者閱讀。
余浩編著 ·中醫 ·19.3萬字
本書由“中醫復興之父”,繼醫圣張仲景之后的第二位醫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該書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科學。本次點校,以中國國家圖書館1947年版《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為底本。原書為5冊,第1冊收“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溫病本氣篇”;第2冊收“兒病本氣篇”、“時病本氣篇”;第3冊收“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脈法篇”、“舌胎篇”、“藥性提綱篇”;第4冊收“《金匱》方解篇”、“《傷寒論》方解篇”;第5冊收“生命宇宙篇”。各篇均單獨列有目錄。今將5冊合為一書,將各篇目錄刪去,統一編排全書目錄,而各篇各章節內容仍遵循原書的順序。
彭子益 ·中醫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