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阿瑟·丹托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哲學家之一,他的很多思想如“藝術界”、“藝術終結”論等都對當代藝術哲學的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再現論是西方美學史上歷久彌新的藝術理論,本書將再現作為丹托藝術哲學乃至其整個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從而將其藝術哲學與其整個哲學體系、與西方傳統藝術哲學、與當代其他哲學思潮聯系起來,構建其藝術再現本體論、藝術史哲學及藝術批評為一體的再現論藝術哲學體系,在理論和視角上具有創新性。
周靜 ·藝術理論 ·12.8萬字
《希利爾藝術簡史》一書介紹了三部分的內容——繪畫、雕塑、建筑。全書按照編年體的形式展開,講述了家喻戶曉的藝術名家和他們的杰作,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有趣故事,如同一位風趣的導游帶領我們徜徉在藝術的殿堂里。該書既有藝術理論,又有小故事,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
(美)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 ·藝術理論 ·12.7萬字
本書側重于“讀圖”,是作者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的論文集,共分三編,第一部分主要是對中外美術史中文本、圖像與實物的關聯性解讀;第二部分遴選了三篇西方美術史論文,分別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1918—1936年歐洲古典藝術復興以及畢加索的“斗牛”主題進行分析,同樣以圖像解讀為核心;第三部分選取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繪畫創作進行藝術評析,上述文章均以傳統的藝術史論分析為基礎,并突出了跨學科知識運用和跨文化比較的重要性。
趙成清 ·藝術理論 ·12.7萬字
XR、NFT、ChatGPT、AI繪畫……數字時代人工智能的沖擊,使得當代藝術陷入“自我懷疑”,不斷地追問:AI會不會毀滅藝術?然而,這或許并不是什么新鮮事——20世紀初,攝影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嚴重沖擊了當時主流藝術形式之一的繪畫,令藝術界出現了恐慌。為此,本雅明寫作本書,指出:復制技術的飛躍進步不過是將傳統藝術“拖下了神壇”,它雖然抹去了藝術品的“氣場”,令人們不再拘泥于藝術品的原作,但也大大地推動了藝術的大眾化,使得藝術品成為人人觸手可及之物,還拓展了藝術的可能性,讓全新的藝術類型——電影得以誕生。讀客《技術可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專家伴讀版)》特邀本雅明研究者楊俊杰德文直譯、專業導讀、全書伴讀,為讀者解析難點和重要信息點,伴讀者從頭讀到尾!翻開本書,看藝術如何在技術沖擊下重獲新生!
(德)瓦爾特·本雅明 ·藝術理論 ·12.7萬字
文字優美……滿是引人入勝的色彩軼事和歷史考據。這本優雅的色彩寶典包含了你對色彩的疑問的全部答案。——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年度好書評語《色彩的秘密生活》講述了75種迷人的顏色及其不同尋常的故事。從金發到紅發,從改變了戰爭方式的棕色到保護人類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從畢加索的“藍色時期”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畫,從朋克的酸性黃到與圣徒同名的凱利綠……在歷史長河中,這些令人驚異的故事就像其顏色本身一樣熠熠生輝。
(英)卡西亞·圣克萊爾 ·藝術理論 ·12.7萬字
《配色設計從入門到精通》主要介紹設計中的配色方法和技巧,本書將實用的技術、快捷的操作方法和豐富的內容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在掌握軟件功能的同時,提高設計效率和從業素質。
楊紅 ·藝術理論 ·12.7萬字
沈從文是一個敘事藝術大師。本書從突轉敘事、鄉土敘事、音樂敘事、土改敘事四個方面來探析沈從文作品的敘事藝術。突轉敘事是沈從文前期小說的一種重要模式,以“死亡”的“突轉”為其特色,滲透他的人生體驗,寄寓他對生命形式的思考。鄉土敘事是沈從文的敘事姿態和敘事話語,體現一種背向歷史的價值取位和反思啟蒙的尋根立場。音樂敘事是沈從文創作的有意訴求。音樂施與作家的人生以重要影響,也使他的作品從講述方式、敘述結構到創作語言等方面濡染濃厚的音樂特質,具有音樂性美感。土改敘事是就沈從文1951年冬到1952年春的四川內江土改之行進行解析。川行土改之行是沈從文的尋夢之旅,療傷之旅,亦是他的改造之旅,自贖之旅。川行土改書簡是沈從文個體生命的證詞。
肖太云 ·藝術理論 ·12.4萬字
何謂時尚?時尚就是持續而有規律變化的風格。時尚最集中的體現莫過于人類的服飾。作者認為人熱衷于時尚的心理原因在于追求新奇的沖動。這種沖動有時是一種盲目的從眾,但有時也會像布羅代爾所說的,成為人們對社會秩序進行批判的方式。作者敘述了時尚在古典階段、近代階段(資本主義時代)和現代階段的三種不同形態,如古典的華麗,近代的內斂,現代的多元等等。作者回溯了時尚的歷史之后,分析了時尚傳播的機制,時尚是媒體、明星和消費工業構成的巨大社會系統。最后作者簡述了代表性的時尚理論,對時尚這一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學術闡釋。
楊道圣 ·藝術理論 ·12.4萬字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迎來了一場資本與形式的狂歡,卻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貧血的灰色底調,本書圍繞著這一外在環境與內在表達之間的雙重變奏,系統梳理了這十年的藝術創作和事件,介紹了參與其中的幾乎所有重要藝術家,并附高清作品圖片近兩百張,構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現世藝術景象。本書介紹了數百位優秀當代藝術家,收錄了近三百張由藝術家本人提供的高清作品圖片,包括繪畫、雕塑、影像、行為等各種藝術門類,全面記錄了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全書四色印刷、鎖線精裝,陸智昌操刀設計,是記錄當代藝術乃至當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和權威文本,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來說,都是最值得珍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史著作。
朱朱 ·藝術理論 ·12.4萬字
水彩畫的誕生和發展,是西方藝術史不可忽略的重要版塊,曾取得輝煌的藝術成就。它的興衰演進都由成千上萬的水彩畫家推動前行,包括處于風口浪尖的繪畫大師,也有默默無聞的藝術耕耘者……在歷史悄然無聲的選擇和沉淀中,諸多與大師同行的水彩畫家們被淡忘,甚至缺席在歷史的筆墨中,這些藝術家及其作品被蒙上無情的塵埃以致光芒暗淡,逐漸沒落。本書選取了歐洲十九世紀與大師平行或缺席于大眾視野的十三位重要水彩畫家,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重點分析其創作風格與藝術觀念,歸類在風景、戰爭、政治和貴族四類題材范疇作類比研究,還原十九世紀歐洲水彩藝術的局部面貌。
雷勇斌 ·藝術理論 ·12.3萬字
作者經過充分論證,首次提出“士夫畫”為黃賓虹核心繪畫理念,而非一般人所認為的“內美”“渾厚華滋”。首次歸納出黃賓虹士夫畫之藝術理路:人—書法—筆墨—氣韻—士夫畫;提出其渾厚華滋畫風的形成并非是由于西方印象派的影響,而是來自師古人和師造化;首次創造性闡發黃賓虹士夫畫之缺憾及其內在原因;提出對黃賓虹繪畫分期的新觀點等,在黃賓虹繪畫研究上有一定突破。
王子庸 ·藝術理論 ·12.2萬字
全書二十講,所述皆為名家杰構,凡繪畫、雕塑、建筑、裝飾美術諸門,遍嘗一臠。既講述大師們個人的身世片段、藝術風格、學問修養,又結合歷史、文化、經濟、社會之時代背景,將文學、音樂、哲學等融為一體,深入淺出地闡發人類對真、善、美理想的不懈追求。在傅雷的引領下,我們被帶往幾個世紀前的翡冷翠、羅馬,荷蘭、英國、法國……走近喬托、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委拉斯開茲……感受杰出作品里蘊藏的精妙的造型語言、細微的情緒色彩,以及它們帶給我們的心靈震動。
傅雷編譯 ·藝術理論 ·12.1萬字
本書主要闡述了形成博伊斯關于“社會雕塑”“擴展的藝術”和“總體藝術”思想的基礎性內容。通過談話揭示了博伊斯藝術觀念的思想淵源和脈絡,包括具有實踐意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本書從實踐和認識的角度,通過對物質和藝術作品的基礎性分析,闡述了那些與物質,以及物質的滲透和強化緊密相關的過程。并且作者嘗試對什么是水,什么是油脂,什么是色彩,以及什么是灰色材質的深入研究,在最大程度上去接近那些“本質”,“內在實質”或是“精神性的實在”。全書的內容涵蓋了博伊斯藝術思想的核心內容,所涉及的方面很廣,包括自然科學、物理學、人智學、現象學等等,并且是完全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討論,毫無疑問是研究博伊斯藝術的重要文獻。
(德)福爾克爾·哈蘭 ·藝術理論 ·12萬字
《菊與絲——美術史自選集》收錄了作者李安源近些年來發表的關于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論文,主要包括《“畫不可熟”還是“畫不可不熟”?——董其昌一則》《董其昌的葵花寶典》《王鑑生年考》《王鑑家世考》《“羸羸然若喪家之狗”——八大山人祛疑》《不遇文人的歷史對話——中的“赤壁”意象》《菊與絲——常玉的思鄉曲》《劉海粟與蔡元培交往研究》等八篇,均為學術性的考證與研究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獨辟蹊徑,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與觀點,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且在學術界有一定的反響。
李安源 ·藝術理論 ·11.9萬字
藝術是人們對美、思想、境界的一種概括與表現,可以說,自人類產生以來,藝術就存在了,成為與人類生活休戚相關的話題。藝術活動也是人類文明史開始的標志之一,代表著不同時期的人類生活場景和文化發展水平。因此,我們要想知道人類的發展史,要想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傳承,要想培養自己的審美觀和創造能力,就去了解前人留下的這些寶貴的藝術遺產吧!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博而不亂,精選出繪畫、書法、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影視幾個藝術門類的內容,每個章節中又分為中外兩個板塊,將中外常見的藝術常識都包含其中,精彩紛呈,不僅適合學生閱讀,也適合忙碌的上班族陶冶身心,便于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輕松獲取知識,提高欣賞、分析藝術作品的能力。
諸葛文 ·藝術理論 ·11.9萬字
本書于1746年于巴黎首次出版。這本書在藝術史和美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將詩、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演講術及建筑等統稱為“美的藝術”,認為它們遵循同一原理,即都是對美的自然之模仿,對現代藝術體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響。此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共六章,討論藝術如何模仿美的自然,包括藝術的分類與起源、天才如何通過模仿美的自然來產生藝術、模仿的方式,以及演講術與建筑如何異于其他美的藝術等。第二部分共十章,主要關注趣味及其與模仿的關系,探究趣味的種類與法則,趣味如何模仿自然,如何評價作品等。第三部分又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涉及詩(包括史詩、悲劇、喜劇、抒情詩等等)、繪畫,還有音樂與舞蹈。在巴托看來,模仿原理適用于這幾種美的藝術,而它們也因此而屬于同一體系,具有某種共通性。
(法)夏爾·巴托 ·藝術理論 ·11.8萬字
本書以考古資料為支撐,從藝術學視角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紋飾、工藝等要素,探討典型紋飾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解讀玉器所承載的良渚人的信仰與精神。玉器典型紋飾中蘊藏著豐富的良渚元素,浸潤著一個民族的審美記憶和情感共鳴,將玉器紋飾古為今用,通過創意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審美的認同點進行合理轉化,推動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創產品開發和良渚玉器紋飾藝術的美學傳播,讓更多的民眾重新認識、理解和發現良渚文化之美,具有現實意義,亦是本書編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黃璐 ·藝術理論 ·11.8萬字
《設計的原點:中國方式與生活特色》主要內容簡介:中國現代設計的關鍵點是什么?其中國特色又是什么?在設計迷茫徘徊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當下,《設計的原點:中國方式與生活特色》通過聚焦現代大眾產品的設計,結合大量案例的分析,全面梳理了現代設計與中國特色的源流、理論與現實,探討了中國特色設計的關節點,創造性地提出了建構中國特色設計的多元化方式,并重點強調了回到設計的原點,從生活方式去探尋中國特色設計的道路。
巫濛 ·藝術理論 ·11.7萬字
20世紀中國畫壇中眾多流派、代表人物脫穎而出,其中有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推動中國畫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讀懂中國畫》系統梳理這一時代背景下潘天壽、黃賓虹、唐云、蕭俊賢、陶冷月五位大家對中國畫的理解。同時,作者郎紹君先生對幾位大家的藝術理念和實踐做出歸納與總結。
郎紹君 ·藝術理論 ·11.6萬字
“大西洋兩岸第一批評家”、“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代表作。攝影界的《圣經》,既涉及美學,又涉及道德,桑塔透過朦朧的生活影象再現了她對藝術的真知灼見。《論攝影》初版于1977年,是蘇珊·桑塔格最重要、最著名的論文集之一。它不是一本專業著作,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但對于真正有志于攝影者,幾乎人手一冊。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系,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對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結論,而在于她的論述過程和解剖方法。這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論述,一種冷靜而鋒利的解剖。精彩紛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莊嚴的文體著稱,但她的挖苦和諷刺在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美)蘇珊·桑塔格 ·藝術理論 ·1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