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為使讀者了解新興的數字藝術產業的應用和手段,本書按照藝術設計的分類,系統介紹數字藝術基礎知識、Photoshop圖形圖像基本操作、Illustrator圖形圖像基本操作、品牌傳播設計與表達、商業廣告設計與表達、包裝設計與表達、書籍裝幀設計與表達、APP的UI界面設計與表達。通過理論分析、深入淺出地把數字藝術相關領域的知識教授給學習者,提高從事數字藝術產業、熱愛數字藝術人的綜合應用能力。
董莉莉 ·藝術理論 ·17萬字
藝術市場學是一門揭示藝術市場本質、研究藝術市場發展規律、解讀人類的藝術品消費行為并提出相應策略和優化營銷的學科,它包含了藝術市場的每一項內容分支和環節,縱跨了藝術市場的歷史與未來。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不斷發展成熟,作為理論支撐的藝術市場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就目前而言,我國藝術市場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學科構架尚出于初級階段。基于此種原因,幾位作者聯合編著了此書,希望針對目前中國藝術市場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是中國的藝術市場有歷史性的飛躍。
陶小軍 王菡薇 ·藝術理論 ·16.9萬字
古斯塔夫·馬勒,歐洲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在中國,因其以唐詩為文本的《大地之歌》廣為愛樂者熟知、熱愛。但實際上,在第八交響曲首演之前,馬勒一直以當世偉大的指揮家聞名,他的音樂并未得到廣泛認同。但馬勒對自己充滿信心,他說:“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我的時代一定會到來。”第八交響曲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標志馬勒時代的大幕的開啟。本書作者正是以這個歷史時刻為節點,向讀者講述了馬勒在1910年到1911年去世那段時間的生活與創作,詳細分析、解讀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音樂與文本,更以作曲家的眼光和角度,逐樂章分析馬勒最后一部作品第十交響曲——這部被作者視為與第八交響曲“是同一整體的兩個部分”的、“未完成”的偉大交響篇章。1910年,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與之相映照的是整個歐洲知識界、思想界、文化界、藝術界的風起云涌。作者以其開闊的視野,將馬勒的音樂置于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尼采、施特勞斯的哲學;弗洛伊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托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學;克里姆特、埃貢·席勒、科科施卡的分離主義藝術;勛伯格、韋伯恩、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等等,為讀者勾畫了一幅背景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圖景,從而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作者更是通過分析馬勒的音樂,分析了困擾馬勒一生的身份問題:波西米亞人、奧地利人、猶太人、不受歡迎的入侵者,并將馬勒的音樂,尤其是第八交響曲,追根溯源,置于柏拉圖《會飲篇》、古拉丁贊美詩《降臨吧,造物主之圣靈》、歌德《浮士德》,以及巴赫、貝多芬、舒伯特的偉大音樂傳統中,揭示了馬勒音樂所具有的以歌德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代表,更現代、更多樣化、更包容的“德國性”。本書當屬研究、論述馬勒音樂的新成果。
(英)斯蒂芬·約翰遜 ·藝術理論 ·16.8萬字
本書從8個關鍵的傳統藝術觀念入手,揭示中國藝術史上核心的藝術理論概念如何產生?這些概念具有哪些層次的涵義?它們如何被內化到藝術創作和鑒賞等實踐環節?以及隨著歷史語境的變化和藝術的演變,這些觀念主要經歷了什么樣的變遷和演繹。中國的藝術實踐一直是多彩多姿的,藝術思想也是復雜多樣的,我們本著不強求定于一尊的態度,在悠久的中國藝術發展歷史中采擷藝術理論的精華,將它們匯集和梳理出來,這樣的工作也可以從多個角度給予中國當代藝術以啟示,從而有助于呼喚傳統藝術精神的復歸,有利于當代國人借助藝術這一廣闊的平臺,在民族藝術的熏陶下,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摒棄沉湎娛樂的態度,安頓我們的精神生活。
郭必恒 ·藝術理論 ·16.7萬字
從業30余年設計專業教授兼色彩顧問的暢銷力作,全方位闡釋色彩對人的影響,心理的、生理的、人文的、飲食的、社會的以及醫療健康的。豐富的練習,清晰的邏輯,讓你知道怎么利用色彩為你獲得優勢!本書對色彩的要義和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作了全面而深入的闡釋,著眼于鮮活的例證,在以科學的方法對色彩進行嚴謹研究的基礎上,揭示了色彩如何在心理、生理和文化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美)凱列·法爾曼等 ·藝術理論 ·16.6萬字
“巫鴻美術史文集”計劃收錄作者1979年至今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八十余篇論文和講稿,按照年代編排,展現作者的研究軌跡,打破西方研究中國古代美術的傳統范式,通過探索新的觀念和方法,使這個學科的內涵更為豐富和復雜。《超越大限》為文集的第二卷,收錄作者1988年至1994年關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涉及城市、禮器、墓葬、宗教、地域美術等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疇,在方法和理論上尋求創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種與西方傳統歷史寫作形式相類似的單線的歷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現中國藝術的豐富、復雜與變化。在對馬王堆漢墓的解讀中,“原境”已不僅意味著一種物質性的結構關系,還包括喪葬禮儀以及觀念的語境,而“禮儀中的美術”(artinritualcontext)這個概念也從中產生;《何為變相?》這篇長文則將上述概念結合起來,將研究對象擴展到敦煌。《五岳的沖突》觀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觀的概念轉換與實踐。這類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具體的解釋,而在于體現出作者對于進一步拓展中國美術史研究視野的努力。
(美)巫鴻 ·藝術理論 ·16.5萬字
本書選取了傅雷相關的評論文章以及文藝書札,涉及文學、翻譯、美術、音樂等文藝領域,集中而全面地分享了傅雷對文學作品的剖析和感悟(如《論張愛玲的小說》、《讀劇隨感》等),對翻譯工作的經驗和心得(如《翻譯經驗點滴》),對美術、音樂的梳理和欣賞(如《觀畫答客問》《藝術與自然的關系》、《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
傅雷 ·藝術理論 ·16.4萬字
戈達爾之后,電影被永久地改變了。這位法國-瑞士籍導演的影片從不會讓人無動于衷,無論在影評界還是普通觀眾之中,他的頂禮膜拜者與極盡譏諷者總是旗鼓相當。本書選取兩部入門影片:作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盡》,和標志著戈達爾作品及1960年代法國電影的《輕蔑》。詳盡分析導演在技術和風格上的選擇的同時,關注其電影敘事、段落銜接、演員拍攝及臺詞引導上的獨特方式。對于如何理解戈達爾,給予了極為有力的回答。感興趣于電影及其藝術、政治和社會可能性的讀者,也將在本書中獲得大量的寶貴信息和思路。
(法)米歇爾·瑪利 ·藝術理論 ·16.4萬字
中國藝術史的兩大敘事體例于唐宋時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體例的藝術通史,二是傳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藝術筆記。由于宋代及以后,以個人見聞、微觀敘事見長的藝術筆記,無論是數量,還是學術影響力,都遠超體現宏大歷史敘事意識的藝術通史。因此,通過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問藝術史微觀敘事勃興的現象、緣由與價值,就是重審傳統藝術史學的一個重要角度。作為著述家,米芾既參與過官方藝術通史的編撰,也因其自由、多變而具創見的五本筆記聞名于史。通過對其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米芾在宋前藝術著述的基礎上,思考藝術著述的寫作體例和藝術史論研究中的敘事對象問題,放棄了以朝代為類目、以藝術家為中心的宏觀“敘史”品評體例,逐漸建構起以藝術作品為中心的微觀“敘事”模式。
李浩然 ·藝術理論 ·16.4萬字
傅雷先生不僅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成績斐然的文藝批評家,他在文學、美術、音樂等領域中精深獨到的見解,給后學者眾多啟示。
李云雷 ·藝術理論 ·16.3萬字
作為一本經典編劇理論書,本書首版于1942年,八十年來對好萊塢和百老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乃至享譽全球。怎樣判斷一個劇本好不好?埃格里創造性地明確了好劇本的三大條件:一個清晰的前提,具備三維度的角色,升級和有預示的沖突。這三條簡明扼要,直擊要害,經受住了行業實踐的考驗,備受一代代編劇和影視戲劇從業者的推崇。
(匈)拉約什·埃格里 ·藝術理論 ·16.3萬字
本書精選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談美”經典名作33篇,分為“何處尋美”“藝術之美”“文藝美學”三輯,包括《美學的散步》《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等,內容涵蓋詩歌、書法、繪畫、戲曲、音樂、舞蹈、園林、雕塑、建筑等藝術門類,論述融貫中西美學,尤側重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堪稱“中國人的美學入門經典”。本書還配有中國古代繪畫、書法、青銅器、瓷器、玉器、園林、戲曲以及西方雕塑、各時期繪畫、建筑等插圖200多幅,直觀呈現東西方各個藝術門類的美學特點。
宗白華 ·藝術理論 ·16.3萬字
本書從藝術的發端講起,沿著人類藝術發展的脈絡對各類建筑、雕塑、繪畫做介紹。是西方藝術知識大眾普及讀物。
文聘元 ·藝術理論 ·16.2萬字
本書是知名設計師歷經7年沉淀的設計思路與方法論集合,其中既保留了個人的情緒與判斷,也時常回想筆者多年來對設計理解的變化。內容包括五章:設計方法、設計反思、設計觀察、個人提升、設計管理,總共65個設計師在工作、生活中必然面對的問題。當然,僅靠書籍本身只能體現作者思維的局部,僅是個人經驗的切片,所以本書后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可以與作者以及其他讀者共同探討設計之路上遇到的林林總總。本書作者是國內第一代用戶體驗設計師,所以本書最精準的讀者群是體驗設計師和交互設計師,但實際上,本書絕大部分內容適合所有設計師以及產品經理研讀。另外,即將步入社會的設計相關專業學生可以將本書作為一本從業手冊,提前了解與學校所學“略有不同”的設計知識。
周陟 ·藝術理論 ·16.2萬字
本書為相關“盤索里”的研究,全書分為八章,從史學、人類學、形態分析等方面對“盤索里”音樂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這本書的研究價值有三點:第一,對延邊“盤索里”進行跨界溯源,發現其傳承支脈,分析延邊“盤索里”音樂的母體來源;第二,將延邊“盤索里”放置于其母體唱本中,進而分析其音樂、表演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三,通過對跨界語境中延邊“盤索里”的變遷的研究,闡釋延邊歌手如何通過“盤索里”實現族群認、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
寧穎 ·藝術理論 ·16.2萬字
本書輯錄了作者研究青島藝術的諸多篇章,包含在青島演出的主要藝術形式、場所以及眾多藝術界名人與青島的淵源,梳理了青島諸多藝術門類的發展和流變,展示了老藝術家們為藝術獻身、為人民奉獻的崇高品德,是為人們保存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呂銘康 ·藝術理論 ·16.2萬字
本書從舞蹈音樂的發展出發,在舞蹈音樂基礎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舞蹈音樂的歷史、舞蹈音樂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等進行扼要盤點,明確舞蹈音樂的基本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在融合了體育舞蹈音樂、古典舞音樂及民間舞蹈音樂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不同民族民間舞蹈音樂,從整體上對舞蹈音樂進行研究。全書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知識結構完整,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洪嚴 ·藝術理論 ·16.1萬字
在這部有關貝多芬藝術雄心的精彩論著中,洛克伍德向讀者們介紹了作為獨立藝術作品的每部交響曲,并且廣泛涉及影響作品創作的政治巨變、音樂會生活,以及同其他體裁作品的聯系。從作曲家初染耳疾時創作的早期交響曲,直到屹立巔峰的《第九交響曲》,洛克伍德將貝多芬為追求卓越之美而付出的畢生激情躍然紙上。貝多芬的音樂總是在艱困與危難時刻給予人們精神上的幫助,他對于光明和歡樂的追求或許是他心懷的強烈愿景,而他的作品中所展現的抗爭、隱忍、痛苦和迷茫卻也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安慰,助人度過一個個人生關口。
(美)路易斯·洛克伍德 ·藝術理論 ·16.1萬字
李燕,1943年11月出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老教授,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齊白石研究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著有《苦禪宗師藝緣錄》、《亦文亦畫書系·李燕集》等。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作者對繪畫技法以及繪畫理論的研究。
李燕 ·藝術理論 ·16.1萬字
《藝術哲學提要》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智慧美學的世界視域會通研究》(項目編號12YJA751018)的階段性成果。該成果在借鑒和消化中國智慧美學非二非不二思維方式和無所執著、明白四達生命智慧的基礎上,圍繞藝術哲學有史以來形成的諸多主要標志性研究成果,系統闡述了藝術的觀念、性質、起源、類型、結構、創造、鑒賞、品格、功能等藝術哲學基本問題,高度凝練和闡發了藝術哲學旨在發明無善無惡、無關無丑、無真無假之原始本心的學術宗旨及藝術旨在為人們提供詩意地棲息的場所,啟發人們獲得無所執著、周遍含容、平等不二智慧關學精神的終極目的。對人們重新反思有史以來藝術哲學諸多基本命題、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等,建構具有世界視域、中國精神的藝術哲學研究新格局,富有極其重要的嘗試和啟發意義。
郭昭第 ·藝術理論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